骠骑是什么意思(唐朝的最高军衔是什么骠骑大将军吗)_骠骑_林冲_大将军

本文目录

  • 唐朝的最高军衔是什么骠骑大将军吗
  • “车骑将军”和“骠骑将军”是什么意思
  • 骠骑大将军是什么职
  • 梁山马军五虎八骠骑,武力是怎么排名的
  •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骠骑大将军竟然是高力士,怎么回事

唐朝的最高军衔是什么骠骑大将军吗

其实从表面上来看,骠骑大将军也的确是武将的最高官职,位列从一品,他是从西汉时期延续下来的官位,一开始的时候只能算是荣誉称号,代表皇帝最亲近的将帅,直到唐宋时期才彻底算是稳定下来,成为了官职的一种,明代的时候被废除。

值得一提的是,为什么骠骑大将军只是从一品,因为在他的上面还有一个天策上将,这是专门为李世民特设的封号,唐代以后就再也没有人得到过了,五代以后陆续有人得到了天策上将封号,但也仅仅只有六人,可以说唐宋之时,这是武将最高的荣誉称号了。

不过得到天策上将的,要么是一方诸侯,要么是皇亲国戚,可以说也是一个虚设的一个武官,而剩下的人里面,能够得到骠骑大将军的,已经算是一种极为罕见的荣誉了,不过我们所熟知的武官封号品级上来看,这些都算是荣誉称号,只是让这个人享有一定的待遇,如骠骑大将军以下是从二品的辅国大将军,再往下还有冠军大将军,正三品怀化将军(值得一提的是琅琊榜里面萧平旌就是这个品级)。

当然对应时代来看,这些全部都是荣誉称号,而在唐代真正能够兵权的,则是其他的武将官职,这就要从唐代的军制说起,唐代在建国之初是采用的府兵制,这些人在平常的时候是农户,战时作为士兵上阵杀敌,在唐代有630多个折冲府,每个折冲府大约有1000到4000人不等,府的长官是折冲都尉(正四品),这是实授武官。

而到了中央以后,所属的中央队伍有十六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金吾卫、左右领军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这也大家就看出来了,在唐代每个卫大约有25000到40000人不等,其中最高的上将军不设,以大将军作为统领,其下有中郎、中郎将、左右郎将、以及录事参军、仓曹、兵曹、骑曹、胄曹参军,如在狄仁杰之中,李元芳就曾是千牛卫中郎将,后来又升为千牛卫大将军,这是一个正三品的官职,同宰相在当时是一个级别的。

当然还有皇家禁军,也就是左右羽林卫,左右龙武军,左右神武军,其实最近热播的长安十二个时辰里面,就有这些区别十分详细,他的最高长官也是大将军。

此外在地方有都护府,都护府的都督,各州道也有节度使,到了唐朝后期以后,节度使作为地方权力最高的人,就掌握了地方的兵权,实际上在建制上,节度使之上有都督,都督之上还有大都护府,这些职务都有兼领地方一切事物包括军制等一些权力,都是正三品以上的武将官职。

当然还有元帅,一般当国家决定打一场正式的战役的时候,都会指定元帅,他具有统领三军事务的权利,少则几万人,多则数十万,看战役规模的大小,当然这个职务也不是常设的,因此算不得五官最高等级。

“车骑将军”和“骠骑将军”是什么意思

古代部队主要是陆军,陆军中有步兵,也有骑兵,在春秋战国,甚至西汉的时候还有战车部队。

战车部队的统领就是“车骑将军”,而骑兵部队的将领就是“骠骑将军”,这些名字和所在兵种的装备有很大的关系。

如果是弓箭兵部队的话,它的将领可能是“强弩校尉”。

如果是水军,那么将领可能会被称为“楼船将军”。

骠骑大将军是什么职

武帝时期按照等级高低:第一为大将军,第二为骠骑将军,第三为车骑将军,第四为卫将军,再往下就是前、后、左、右将军以及杂号将军(比如李广利的贰师将军)对一些立有大功的高级军官或者重臣,皇帝会给予大将军或骠骑将军的称号,以示尊重,实际还是皇帝的高级顾问或代理人,并非一定掌握军队,比如卫青、霍光等。后来大 将军逐渐成为常置官职,相当于全军总司令,众所周知 卫青和霍去病都是公主家奴出身 所以才得宠为以重任 不但拼死打仗 对主子汉武帝更是极其忠心 汉武帝特别为卫青设立了大将军一职 为霍去病设立了骠骑将军一职 皆在三公之上

梁山马军五虎八骠骑,武力是怎么排名的

若是打乱五虎八骠骑的原有排名,按照武力值重新排一个顺序,我认为是这样的:关胜、杨志、花荣、秦明、董平、呼延灼、林冲、徐宁、张清、索超、穆弘、史进、朱仝。

以下简要分析原因,抛砖引玉,与水浒爱好者交流讨论。

林冲排名为何急剧下降

看了梁山五虎八骠骑这样的排名,恐怕喜欢林冲的朋友不答应了。林冲是五虎将的第二名,在很多林粉的心目中,还是仅次于卢俊义的武功高手,甚至还有人认为林教头就是梁山武功第一人,如何排在了五虎八骠骑的第七名呢?

说到林冲的武功,我们不妨先比较一番梁山五虎将之间的武功实力,看看林冲在五虎将中到底能排在什么样的位置上。

梁山五虎将中,总共有四人是“万夫不当之勇”的战将,唯独林冲不是。题目问的是武力,那就要包括勇力了,林冲没有“万夫不当之勇”,在这个限制条件之下,林冲就得排在五虎将的最后一名了。

关胜、秦明、呼延灼祖上都是军官出身,尤其是关胜、呼延灼,祖上还是一代名将。这些人的武功流传有序,家学渊源很深。董平虽然没有家学底子,但他却做到了东平府兵马都监,这个职务应当是凭借双枪将的武力挣得的。

当然,出身好、官职高并不一定就代表武力高,林冲的武艺也是有家学渊源的,他父亲曾经做过提辖。问题是,林冲赖以成名的战场武功又是谁教的呢?林冲被写成“小张飞”,战场单挑用的是丈八蛇矛。有趣的是,施耐庵给林冲设计了一个岳父,他的岳父姓张,也是个教头。因此,林冲主要学的是张家的武艺。

即便是张教头教了林冲的丈八蛇矛,那也十分厉害了,“豹头环眼”、“燕颌虎须”,林冲能做五虎将第二名,是托了张飞的福。但是,书中明确写林冲是“小张飞”,而且,林冲绝没有张飞之勇。所以,林冲不敢单独在阵前单挑一流高手。

梁山五虎将中也有相互交手的记录,林冲曾经倚仗车轮战与呼延灼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败。紧随秦明之后双战关胜,三个人打到走马灯般团团转程度,扬起的征尘迷蒙了战场,久战之下关胜也只是“看看输与他了”。东平府大战,宋江派林冲、花荣双战董平,引诱他中计。假如林冲有足够的武力,独自一人能够做到摆脱董平,那就不需要别人帮忙了。

除了这三次与五虎将交手,都是以多打少外,打郝思文也是有花荣帮忙。失去主将的郝思文不是被打败了,而是因为“势力不加”而败走。

从林冲的单挑战绩来看,他也是五虎将中最弱的。所以,梁山五虎八骠骑武力排位,林冲得先出五虎将行列。

秦明为何只排在第四位

把林冲请出五虎将行列,林冲阵营又得不服了,难道秦明比林冲的武力高?假如算上步战,林冲的综合武艺应当高于秦明。但是,这个题目比较的是五虎八骠骑,都是马上战将,得以弓马本事论高低。马上单挑,秦明确实要高于林冲。

林冲三次与五虎将之间的单挑,打的都是以多欺少之战,算不得真好汉。秦明虽然有勇无谋,若不是林冲搅局,那就全部是单挑对手。秦明单挑一流高手只输给过史文恭,其他的都是胜或者平。

林冲、秦明之间没有打过,但这两人的武力还是很好比较的,他们之间的武力谁高谁低,祝家庄之战便是衡量的标准。

二打祝家庄时,秦明出战祝龙,十几个回合就令祝龙不敌。祝龙的师父栾廷玉一见徒弟败了,急忙出庄,以暗器飞锤先打伤了欧鹏,然后与打了一仗的秦明单挑。书中写道:两个斗了一二十合,不分胜败。栾廷玉卖个破绽,落荒即走,秦明舞棍,径赶将来。“落荒即走”,栾廷玉败了。

栾廷玉是有暗器的,假如是诈败,就得以飞锤伤秦明。栾廷玉败逃(走就是逃跑),秦明径直紧追不舍,因而慌乱之中没有办法出锤。书中写花荣、张清、祝彪等人卖个破绽,没有用“落荒”二字,这些人就从容地以暗器伤人。而如史文恭逃跑,书中却用了与栾廷玉战败时同样的描写——“落荒而走”。

栾廷玉师徒都败在了秦明手中,这是确信无疑的。但是,林冲在三打祝家庄时,与祝龙至少打了四五十个回合没有分出胜负。仅凭祝家庄之战,秦明的武力就要高于林冲。秦明比林冲高就高在“万夫不当之勇”这个称号之上,论武艺,两人应当不相上下。

梁山总攻时,祝家庄溃败,此时,凭借团队优势,林冲才杀败了惊慌失措的祝龙。施耐庵以这样的对比,为后文林冲专打团队战,不敢单挑一流大将埋下了伏笔。

秦明的武力虽然可以排在五虎将第二名,但是,论弓马技术,却干不过花荣。这两人曾经在清风山下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败,花荣诈败(没有“落荒”),秦明追赶,却被花荣一箭射下了盔樱。秦明算是败在了花荣的弓箭之下,排在花荣之后,应当心服口服。

杨志为何猛蹿至第二名

《水浒传》十大“万夫不当之勇”的战将中,有杨志这一号。梁山总共有七人是“万夫不当之勇”之将,除了五虎将的四位和杨志之外,就是鲁智深、武松。鲁智深、武松是步军头领,不参加五虎八骠骑排名,所以,杨志是梁山唯一具备五虎将实力的八骠骑。

杨志的综合武力非常强悍,步战、马战均堪称一流甚至超一流。青面兽杨志是五侯杨令公之孙、累代将门之后,曾经中过武举。北宋武举,主要考的就是弓马技能。因此,大名府比武时,施耐庵特别写到了杨志以高超的弓马技术,躲过周瑾射来的三支要命之箭,只一箭就把对手射下马去。杨志想射哪里就射哪里,因而放过了无冤无仇的周瑾,没要他性命。

杨志对弓箭的防备和精妙的射术,《水浒传》中只有花荣能与之相提并论。

单挑方面,杨志与林冲、呼延灼两员五虎将有过单挑,均是平局。桃花山下,与呼延灼打过五六次,双方“各无输赢”。

杨志步战、马战、弓箭均堪称《水浒传》超一流战将,且刀法、枪法俱佳,综合武力肯定要高于林冲、秦明等五虎将。所以,排在五虎八骠骑的第二名,恐怕也是实至名归的。

董平的武功与呼延灼不相上下,两人都有“万夫不当之勇”,谁前谁后都可以。但是,书中写董平是威风八面,呼延灼的气势上稍弱了一点。所以,董平就排在了呼延灼的前面了。

徐宁等八骠骑因何如此排名

金枪手徐宁的枪法,应当是《水浒传》中又一个“天下无对”。施耐庵在书中唯一仔细写的一套武艺招数,就是徐宁的钩镰枪。假如武术爱好者依照施耐庵的描写,似乎可以整理出一套“金枪法”来。

徐宁在东平府外与董平单挑,双方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负,金枪手端的十分了得。假如要比枪法,林冲不如徐宁。林冲在战场上单挑没有用枪,用的是丈八蛇矛,《水浒传》十八般武艺枪是枪,矛是矛,是两件兵器。林冲有过一次使枪杀人的记录,那就是“风雪山神庙”杀了管营差拨和富安。然而,林冲的这杆枪是“花枪”。

高俅曾污蔑王进的父亲王升是耍花棒的,王进则如实地指出史进的棒是花棒,赢不得真好汉。所以,《水浒传》中的“花棒”、“花枪”是一个意思,花枪绝不是在枪上雕花镂纹,是货真价实的“花枪”。所以,林冲上战场就不用赢不得真好汉的“花枪”,改用张教头教他的丈八蛇矛了。

如果说徐宁的排名还有点争议的话,这个争议就应当是没羽箭张清了。张清的飞石曾经连打梁山包括三员五虎将、四员八骠骑在内的总共十五员马步军战将,按说这样的武力应当排在五虎八骠骑的最前面。张清的武力除了飞石之外,枪法也是相当了得的。徐宁出马时,宋江暗喜,心想:“此人正是对手”。

但是,张清却没有在单挑中展示高超的枪法,与徐宁打了五个回合就用暗器了。所以,董平要在阵前显示武艺,是因为董平有信心能赢张清的枪,也能躲过张清的飞石。战况也证明,董平比宋江更了解张清,没羽箭的枪法不如金枪手。

张清与花荣一样,都是暗器高手,但飞石毕竟不在十八般武艺之列,花荣能与五虎将大战五十回合不分胜败,张清则只顾打暗器,枪法不如花荣。所以,还是委屈没羽箭,排名靠后了。

说到东昌府之战,还得带出林冲来。张清连打梁山战将,宋江割袍发誓,在阵的五虎将全部出动,唯独林冲不敢应战。这样的描写,还是因为林冲不是“万夫不当之勇”的战将,临阵畏敌是林冲武力大打折扣的重要原因。

最后,稍微说说索超、穆弘、史进、朱仝的排名。索超马上武力与杨志旗鼓相当,但他同样没有“万夫不当之勇”的称呼,除了一柄金蘸斧,索超也没有展示其他武艺,尽管他大战杨志时“左带一张弓,右悬一壶箭”。

索超是大名府的依仗,十回合被关胜杀得力怯,是因为左臂曾经被韩滔射了一箭,箭伤初愈之故。不能因此贬低了索先锋的武力,从而殃及杨志。

穆弘排名能提前,却是他在祝家庄与祝虎打了三四十回合不分胜败,与史进、朱仝相比,有阵前马战单挑的记录。史进精通十八般武艺,还有马上擒陈达的战绩,这两个方面,都强于朱仝。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骠骑大将军竟然是高力士,怎么回事

在我们的印象中,高力士其人除了太监、和玄宗、杨贵妃之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给诗仙李白脱鞋子这三个事之外,其他的事迹几乎没有,只能说是一个没有乱政、但也没有功劳的唐朝太监而已。

不过在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他却以骠骑大将军一职,众人口中的郭将军出现,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剧中,郭利仕的原型也就是历史上的高力士,他也确实做过号称“将军之首”的骠骑大将军

要了解这点,我们必须从唐朝的将军制度来入手,骠骑大将军首创于汉代,是武官的高级职称,仅次于大将军之下,著名的冠军侯霍去病就担任过骠骑大将军,名次仅在大将军卫青之下。

而到了唐代,之前掌管着实际出征权力的骠骑大将军,则更像是一种荣誉称号,而不掌管任何军队。(事实上,骠骑大将军一职也是为了霍去病出征时能有节制众人的权力才创立)。唐朝中央真正握有军队权力的是皇帝和宰相,前者掌握驻扎于宫中的北衙禁军(左右龙武军、左右羽林军)。后者则掌管驻扎在宫南的南衙十六卫。

这也就是在第五集时,为什么会出现右相林九郎手下的右骁卫军队和圣人手下的右龙武军队互相争夺靖安司事务的现象。因为林九郎本身就有着调动南衙十六卫的权力,右骁卫就是其中之一,而圣人手下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同样也有着调动右龙武军队的权力。虽然同属于圣人手下,实际上却是互不干涉的两个部门。
由于高力士在唐玄宗还是藩王的时候就是他身边的得力宦官,所以深得唐玄宗信任和重用。在玄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就已经晋升高力士为太子太保,天宝元年更加封为冠军大将军和渤海郡公,开唐朝宦官封将军和郡公的先河,更可以说是历史上以太监监军的第一人,高力士权势滔天,可他虽有将军之名,却无将军之权。换句话说就是,高力士并不掌管军队,所谓的冠军大将军、骠骑大将军都只是一种特殊荣耀而已。

因为唐玄宗开了重用宦官的先例,除了最受信任的高力士外,其他宦官稍合心意者,立刻授予正三品将军职衔。比如和高力士比肩的另一宦官杨思勖,开元年间就做过右监门卫将军,天宝元年甚至还率兵十万平定越南之乱,天宝十七年加封骠骑大将军,封虢国公。又比如开了太监执掌禁军神策军权力的鱼朝恩,这两人才是真真正正拥有实际兵权的权监。

这一点来看,《长安》对于各人的描写是很符合唐朝当时的制度的,当然漏洞也是有的,不过也无伤大雅:那就是高力士是在天宝七载才加封骠骑大将军,而剧中的事是发生在天宝三载,那一年的高力士,职位为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将军、渤海郡公。所以剧中给出的高力士简介应该是“渤海郡公——郭利仕”,而不应该是“骠骑大将军”字眼。

本文作者/狐史首丘:主写三国,次写明清,其余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