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霸天下的原因或实力有哪些?山西三晋指哪些地方_晋国_秦国_魏国

本文目录

  • 齐桓公霸天下的原因或实力有哪些
  • 山西三晋指哪些地方
  • 如果没有三家分晋,晋国会统一全国吗
  • 为什么韩,赵,魏能三分晋
  • 《礼记》中讲的‘’王霸天下‘’是什么意思
  • 战国时期如果没有三家分晋,会有秦国统一天下的局面吗
  • 晋文公死后,强大的晋国分裂为三国给后人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教训
  • 历史上三家分晋与三家归晋有什么区别
  • 战国时期,魏国首霸天下一百多年,为何没能统一天下
  • 魏赵韩三家分晋后,秦国为何成为最大的赢家

齐桓公霸天下的原因或实力有哪些

齐桓公是卫姬的儿子,被釐公所宠爱。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的辅佐,有莒国、卫国作外援,有高氏、国氏作内应。他听从正确意见象流水一样,对百姓不倦怠地布施恩惠。他享有君位,不也应该吗?

山西三晋指哪些地方

我们山西人经常说三晋大地,三晋今天指的是山西省。有的人误以为是指晋北晋中晋南,其实这是一种毫无根据的猜测。

元代以前山西叫河东地区。晋国时代的国土面积并没有达到达雁门关外。汉朝建立以后,才扩展到今天的大同一带。雁门关外野人家,就是一种形象的说法。也就是说当时在大同地区都是少数民族居住地。

晋的本意是晋国。三晋是指晋国后来被三个国家所分裂. 晋文公前半生颠沛流离,继任晋国国王后.大卿们势力上升,为晋国的分裂埋下了隐患.最后互相兼并发展成六卿.其中以智氏势力最为强大和霸道.智伯水淹晋阳城(今太原)后,晋氏衰弱,后分裂韩赵魏三国。但晋国并没有马上灭亡.晋国总共连续了前后600年.国家分裂后,这三个国家后来都是战国七雄中的国家。三晋说明了晋国最早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后期分裂为三个国家依然无比强大.所以这是山西人的骄傲。后来山西人称山西,为表里山河。

晋国起源于山西临汾翼城县,曲沃县与侯马一带.传承至商朝的古唐国。古唐国是商朝的一个方国。周朝建立后,周成王派他的弟弟来这里进行治理。后来国家逐步强大,尽管发生过曲沃代翼的故事,但仍快速前进,步步扩张。先后灭掉周边,远方国家上百个。向北扩张到了太原地区。向东占据河北西部。向南占领河南北部。主要以黄河与太行山为天险,进可攻,退可守。与秦国,楚国都发生过一系列有名的战争。产生了许许多多的成语故事,如秦晋之好等等。

晋也是山西省的简称。改唐国,为晋国,一说是来源于晋水,但今天的晋水是哪条河水还未找到。反而因为太原有晋祠,造成人们误以为难老泉泉水之河水为晋水。晋国国名的另一说为聚进取之晋的意思。

曲沃县修建了晋国博物馆。晋国曾多次迁都。今天的侯马有新田。当时的国家中心位于今天的翼城曲沃侯马襄汾及绛县闻喜一代。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部面向临汾盆地和运城盆地。从风水学上说是选择的一块绝佳宝地。汾河,浍河等众多河流交汇。近年来在襄汾县发掘的陶氏遗址,初步证明了三皇五帝时代的尧王时代的活动范围及尧都平阳的正确性。

有关晋国起源于河北唐县,山东潍坊的说法,都是一些毫无根据的想象。

如果没有三家分晋,晋国会统一全国吗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如果没有三家分晋,或者说晋国能够一直保持内部团结的话。那晋国统一天下,应该是一个大概率的事情。

因为巅峰时期的晋国,实在是太强了。

巅峰时期的晋国,在南方差点灭了楚国,一度联合吴国攻入楚国王都;在西边以一己之力挡住秦国,导致秦国在整个春秋时代,根本走不出函谷关。而东边的齐国,同样被晋国压制的难以发展,除了齐国本土没有被占领之外,齐国的小弟基本上都转投了晋国。

春秋末期的晋国,完全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再联合其他一些附属国家,压制齐秦楚三大强国。至于后来崛起的吴国和越国,在晋国眼里根本就是一个暴发户。吴国根本就是晋国扶持起来的,连军队都是晋国帮忙训练的。越国也差不多,越国虽然在勾践掌权时代,勉强堪称霸主。但越国能够称霸,主要是因为当时晋国正忙着内乱,根本没空去管越国。

总之,巅峰时期的晋国,在春秋时代相对其他诸侯国来说,就等于是一个超级大国。尤其是春秋后期,基本上就是‘一超多强’的局面。如果是单对单的话,根本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晋国的对手。

至于说晋国为什么这么强大,后来为什么又被韩赵魏三家给瓜分了,这就要从晋国的特殊历史说起了。

晋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那会儿。当时正是周成王在位期间,由那位大名鼎鼎的周公辅政。当时周朝灭了一个老牌诸侯国,这个诸侯国是上古那位尧帝的后裔建立的,国力一直很强。灭了这个诸侯国之后,姬家自然要找个人去管,挑来挑去之后,就挑到了周成王的三弟,也就是周武王的第三个儿子。

说起来,这个老三背景也是很牛,虽然不是嫡长子,但他外公是姜子牙,所以母亲这边的背景也是很牛的。所以后来,老三就被封到了这块地方,接管了这个国家。而到了老三儿子这一代,老三的儿子给这个老牌诸侯国改了个名字,改名叫做晋国。

历史上那个强大的晋国,最初就是这么来的。

因为来历比较特殊,所以晋国从建立的那天开始,就算是比较强大的一个诸侯国。而接下来,在整个西周时代,晋国一直紧跟周王室的步伐,一直充当周王室的马前卒,所以每次周王室得到了什么好处,也没忘了分给这个亲戚一份。就这样,西周时代,晋国越来越强,逐渐成了一流诸侯国。

再之后,到了西周末年,西周的首都被犬戎攻破,然后晋国便和其他诸侯国一起联手参战,帮周王室赶跑了犬戎,后来还帮着周王室搬了家,搬家去了洛阳。这件事对于周王室来说,无疑是一场大劫。自此之后,周王室就彻底一蹶不振了,再也无力压制群雄。但是对于晋国来说,却是一个扩张实力的天赐良机。

所以,在东周刚开始的那段时间里,晋国打着周王室的旗号,名义上是在帮周王室做事,但私底下没少给自己捞好处。尤其是平王迁都之后,当时还有另外一群诸侯,拥立了周平王的一个叔叔做天子。此后二十年里,周王室一直都是两个天子共存的状态。直到二十年之后,晋国插手,帮助周平王干掉了他的那位叔叔,这才结束了这场乱局。

平定周王室内乱,这个功劳,更是让晋国再次上了一个台阶,一跃成为东周初期的一流大国。

如果就这样发展下去,这样的晋国,肯定会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国。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晋国内部出问题了。

晋国内部的问题,说起来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从某一代晋国国君开始,他的儿子继承了国君宝座,而他的弟弟则是被分了出去,成了所谓‘士大夫’。但弟弟这一脉,拥有的土地和人口却很多,完全有实力争夺国君的位置。

所以,接下来六十多年的时间里,晋国一直在不断内战。直到六十多年以后,已经变成‘小宗’的弟弟那一脉,战胜了‘侄子’这一脉,成功抢到了国君的位置。这件事,在历史上被称之为‘曲沃代翼’。

曲沃代翼事件,直接导致晋国内耗了好几十年的时间,错过了很长的一段发展时间。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其他诸侯国也开始纷纷扩张,实力越来越强,晋国的优势也开始逐渐消失了。而随着那位新国君即位,接下来,这位晋国新国君,非但没有想着怎么带领晋国扩张,反倒是继续想着解决内部矛盾。

在这位晋国国君看来,内部矛盾还是优先于外部矛盾。如果不解决晋国内部的宗室问题,以后说不定还会再出现‘曲沃代翼’这样的事情。为了防止这种事情再次发生,这位新国君即位之后,花了好几年的时间,对自家人下手,基本上把他的同族亲人,都给清理得一干二净。

非但如此,在这之后,这位国君也不知道是怎么想的,又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儿子,生怕自己儿子太多,以后还会产生很多矛盾。如果当时这位晋国国君,知道计划生育这个政策,或许就没这么多问题了。但既然儿子生了好几个,那接下来,就只能继续解决儿子了呗。

恰好,当时这位国君有个宠妾,为了给自己儿子抢夺继承权,就陷害其他的公子。在这之后,这位国君直接对自己的儿子们挥动了屠刀。不光太子含冤而死,其他几位公子,也被迫流亡他国,逃离了晋国。

如此,经过这样一番清理之后,晋国内部的宗室力量,总算是被荡然一空,再也不会出现曲沃代晋的事情了。但同时,宗室力量的衰落,也为后来的很多事情埋下了伏笔。既然宗室没有了,国君这一脉就显得势单力薄,那其他大臣们自然就有了崛起的希望。

与此同时,就在晋国搞内斗的这段时间里,齐国那边,齐桓公顺利完成了称霸,成为了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而随着齐桓公成功称霸,大家也忽然发现,原来齐桓公选择的这个办法,真的很管用。

在春秋初期的时候,很多大国之所以不敢明目张胆的扩张,主要是怕引起公愤。当时还没有那个诸侯国,可以强大到无惧其他诸侯国围攻的地步。在这种局面下,如果贸然扩张,就只能引来其他诸侯国的公愤,继而被围攻。但齐桓公即位之后,却用一种最合理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个方法,就是尊王攘夷。

简单来说,就是齐桓公打着周天子的名义,去清理那些对周天子不尊敬的国家。当然,解决完之后,这个被灭的诸侯国的领土,肯定是要归齐国占领喽。除此之外,每次出兵的时候,齐桓公还会顺道带上一群小弟,拉拢其他诸侯国一起共享利益。如此一来,齐国可以得到最大的实惠,其他诸侯国得到利益之后,也不会和齐国翻脸,更不会围攻齐国。

这样一来,齐国就可以合法地扩张了。

齐桓公的这个办法,无疑是最好的一个选择。所以接下来,几大强国都纷纷效法齐国。不过,齐桓公活着的时候,还没人能动摇齐国的霸主地位。直到齐桓公去世,因为齐桓公临终之前,任用了几个奸臣,导致齐国开始内乱,国力迅速衰落,其他几大强国,这才终于有机会开始争霸。

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晋国的争霸之路,正式开始了。

就在齐国内乱不止的时候,晋国这边,也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内乱。最终,有一个流亡在外的公子,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最后成为了晋国的国君,这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晋文公。

晋文公登基的时候,秦国之所以愿意支持他,就是因为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打开通往中原的道路。秦国地理位置比较靠西,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如果秦国想要东出,就不可能绕过晋国。面对晋国的强大国力,秦国又打不过,所以就只能想着用联姻之类的手段,和晋国搞好关系,然后让晋国打开一条通道。

而晋文公也不傻,晋文公很清楚,一旦放秦国进入中原,那晋国以后想要争夺霸主之位,就更困难了。所以当时晋国想了个办法,大致就是和秦国说,咱俩一起去打楚国,这样我能打垮一个劲敌,你也能顺便找到一个东出的道路。而秦国被晋文公忽悠过之后,竟然也真的帮着晋国去打楚国了。

随着外部扩张开始,晋文公也开始着手解决内部问题。作为一个国君,手底下肯定是有一群帮忙干活的人。以往晋国宗室强大的时候,从自家人里面挑一些,再从大臣里面挑一些,也就足够了。但问题是,直接晋文公他爹,已经把晋国宗室清理得差不多了,导致晋文公根本没有宗室可用。

那年头又没有国考,连察举制这种最基本的选官制度都没有,只有贵族才能做官,平民根本没机会。所以晋文公想了想之后,还是得重用那些忠于自己的大臣。毕竟,当年自己流浪在外的时候,这帮人曾经一直跟着自己,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对自己也算忠心。用这些人,自己也用着放心。

就这样,在晋文公时代,所谓的‘六卿’家族,就开始出现了。

晋文公当时在高层设置了六个官职,这六个官职可以直接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并且参与执政。所以,不管谁拿下一个席位,都瞬间会成为晋国的最高掌权者。此后的几十年里,一共有十一个家族的人,担任过所谓的‘六卿’。而这十一个家族,都是所谓的‘六卿’家族。

当然,能当上六卿的,肯定都是晋文公最信任的人。比如后来瓜分晋国的韩魏两家,他们的祖先就曾经做过六卿。而他们能够担任六卿,主要也是因为当年他们曾经和晋文公一起流浪,吃过不少苦。而晋文公给他们权力的时候,大概也没想过,为了他们的后人会瓜分晋国。

内部的矛盾解决了,接下来晋国自然就开始对外扩张了。不得不说,晋文公设立的这套制度,在初期的时候,对晋国的扩张还是很有帮助的。因为当时这些大臣,每次帮晋国打赢敌人,或者吞并了其他诸侯国之后,自家都会被赐予一点土地。所以不管是出于忠心,还是为了自己家族的利益,这些大臣们都拼了命地帮晋国扩张地盘。

在晋国君臣团结一致的努力之下,再加上晋国老底子确实比较厚。所以晋文公掌权之后,很快就让晋国迅速扩张,成为了所谓的霸主国。东边的齐国,自从内乱之后,颇有些一蹶不振的意思。而晋文公掌权之后,自然也不会让齐国顺利发展起来,肯定是用各种手段暗中打压。

西边的秦国,虽然被晋国忽悠的一通,跟着晋国一起去打楚国。但很快,秦国就发现,楚国虽然被打败了,晋国也顺利称霸了,但自己还是没能得到通往中原的道路。非但如此,晋国还用各种贸易手段,对秦国进行封锁。

所以这个时候,秦国总算聪明了一次,转过头去和晋国较量。但结果,在晋国的强大国力面前,秦国根本占不到任何好处,最后只能灰溜溜退回西边。此后整个春秋时代,秦国都再也没能东出。

唯一有点麻烦的,是南边的楚国。楚国地盘比较大,人口也比较多,而且还有比较多的小弟,算是晋国争霸最强劲的对手。所以接下来的几十年里,晋国的主要任务,就是打楚国。在晋国的不断打压下,楚国后来也只能节节败退,小弟越来越少。

虽然在晋文公去世十多年以后,楚国出了个楚庄王,暂时强大了一段时间,又夺回了不少小弟。但等到楚庄王去世之后,楚国又开始内乱。楚庄王好不容易打开的局面,又被晋国给压回去了。

随着楚国被压制,晋国又开始琢磨,如何彻底灭掉楚国。这时候的晋国,便想到了一个新办法,那就是直接从楚国背后再拉一个盟友,扶持这个盟友夹击楚国。挑来挑去之后,晋国就挑中了吴国。当时的吴国,就是一个偏远地区的小跟班,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跟中原诸国都没有来往,很多国家甚至都不知道这个国家的存在。

但是,晋国决定扶持吴国之后,吴国很快就强大了起来。当时的晋国,对吴国的援助几乎是全方面的,不管是军事还是手工业,都带去了完整的技术。所以,此后的几十年里,吴国就逐渐成了楚国的心腹大患,并且开始帮助晋国灭楚。

此时的晋国,已经全面压制了齐秦楚这三国。至于其他的小国,那就更没有资格和晋国较量了,只能做晋国的小跟班。到了这个时候,晋国其实已经有实力,去统一天下,重新开辟一个新时代了。

但问题是,从这时开始,晋国内部就开始逐渐出现问题了。

简单来说,晋国内部因为没有宗室,那些六卿家族的实力,开始迅速膨胀。之前晋国快速扩张的时候,大家一起去分敌国的地盘,基本还没什么矛盾。但是随着晋国扩张的脚步陷入停滞,从外部得到的地盘越来越小。从这时开始,这些六卿家族,再想获得新的土地,要么去从晋国国君手里分地盘,要么就得打垮其他六卿家族。

当时的晋国,便陷入了这种矛盾当中,逐渐开始无力对外扩张。再加上吴国已经被扶持起来,楚国也无力再给晋国捣乱。所以在这时候,晋楚两国便签订了和平协议,约定平分霸权,互不侵犯。

此后的四十年里,因为晋楚两国的休战,中原地区也进入了短暂的和平时期。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就是出生在这段时期,并且逐渐长大的。因为当时中原相对和平,所以孔子成年之后,才有机会在鲁国内部好好学习。要是换做之前战争频繁的时候,估计孔子长大之后,说不定就被拉去鲁国的军队,以士兵的身份参战了。

但对晋国来说,对外战争的停止,并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这意味着,自此之后,那些卿大夫家族,就只能把目光投向晋国国君身上,从晋国国君手里抢地盘了。

此后的几十年里,晋国就开始不断内斗,十一个六卿家族,开始轮番执政。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晋国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特点,那就是不管哪个六卿家族掌权,过于势大之后,都会引来国君一脉以及其他卿大夫家族的联手针对。

如此,过了四十年之后,随着南方的楚国,被吴国削弱到一定程度,晋国终于撕毁了和平协议,再次召集小弟,然后对楚国发起进攻。此后,吴国也开始出兵,一起针对楚国。最终,吴国直接攻入楚国王都,就连楚国那位已经埋进土里的老国王,都被挖出来当众鞭尸。

那位对楚国老国王复仇的人,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伍子胥。而当时指挥吴国军队的人,就是写《孙子兵法》的那位孙武。

不过,可惜的是,后来因为秦国拼命前来救援,再加上楚国百姓也奋起抗争,所以到了最后,楚国并没有被灭,反倒是复国了。但经此一役之后,楚国也是元气大伤,再也无法和晋国争锋了。而到了这个时候,晋国也终于成为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得以傲视群雄。

客观来说,此时的晋国,如果能够团结一致,共同对外的话,那或许就没有后来的战国时代了。连楚国这样的头号强国,都被晋国差点灭国。那其他国家,除了齐国和秦国之外,恐怕就算捆在一起,也不是晋国的对手了。

然而,此时的晋国,却偏偏因为内斗问题,根本无力发起对外扩张。

当时的晋国内部,卿大夫掌权的现象,到底有多严重呢?举个例子,之前晋国召集其他小弟,联合大家一起去灭楚的时候,照理来说,应该是由晋国国君前去主持会谈。但讽刺的是,去主持那次会谈的,偏偏不是晋国国君,而是当时在晋国内部执政的范家家主。

一个卿大夫家主,能够主持诸侯会盟。可想而知,当时晋国内部的卿大夫世家,到底有多猛了。

正是因为晋国无力对外扩张,齐国被压制,楚国刚刚灭国,秦国被堵在西边出不来。所以楚国复国之后的二十多年里,中原地区又进入了一段难得的和平时间。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孔子他老人家开始周游列国。如果当时晋国积极对外扩张的话,孔子或许就没有周游列国的机会了。

而晋国这边,那位曾经一度替代晋国国君,去主持诸侯会盟的范家,也没有成为最后的赢家。因为晋国内部,似乎一直有一个传统,先打出头的椽子。不管谁先得势,都会被大家围殴灭族。

所以,打来打去之后,不光范家被灭了,其他六个世家也被灭了。到了最后,就只剩下了智韩赵魏这四家了。这其中,实力最强的,就是智家。此后,智家开始执政,然后打着晋国国君的名义,向其他三家要土地。韩魏两家都怂了,唯有赵家不给,于是智家就联合韩魏两家,一起围攻赵家。

但打了一年之后,就在赵家山穷水尽的时候,赵家忽然找到韩魏两家,用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服了他们。所以接下来,两家背刺智家,最后三家联手灭了智家,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阳之战。

晋阳之战结束后,晋国内部就只剩下韩赵魏这三家了。都说三角形是最稳定的形状,只剩三家的时候,谁也吃不掉对方,那就只能联手了。所以接下来,三家联手彻底瓜分了晋国最后的一部分地盘,这就是三家分晋。

客观来说,晋国最强大的时候,恰好是三家即将瓜分晋国的时候。当时从晋国分出来的三国当中,光是一个魏国,都能吊打秦国,逼得秦国不得不进行商鞅变法。而如果三国联合起来,那真的是傲视群雄,足以吊打其他所有国家了。

但讽刺的是,最强大的时候,却偏偏是晋国即将被瓜分灭亡的时候。这个结果,实在是让人觉得有些唏嘘。

回顾晋国的整个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从楚国被吴国攻破王都的那一刻开始,一直到三家分晋之前,这段时间的晋国,真的是非常强大,国力远超其他诸侯国。如果这个时候的晋国,内部能够团结一致,先兼并那些二流小国,然后再去对付齐秦楚这三个大国,以及新兴的吴越两国,其实是有机会统一天下的。

尤其是在楚国刚刚复国的那段时间,吴国国力消耗严重,越国还没有崛起,秦国被堵在西边一蹶不振,楚国半残。只剩下一个齐国,当时内部也存在‘田氏代齐’的内斗问题。齐国内部的田家,不光驱逐了齐国宗室的两个分支,甚至后来,连齐国国君都被田家给杀了。这样的齐国,显然也没什么威胁。

在这种状态下,只要晋国能够一致对外,统一天下其实并非不可能的事情。就算其他所有诸侯国联手,晋国也未必无法应付。

但可惜的是,当时的晋国,内斗更为严重,根本无力扩张。

如果没有三家分晋的话,就算到了战国时期,晋国其实依然有机会统一天下。三家分晋之前的晋国,完全有能力攻入关中,先灭了商鞅变法之前的秦国,然后挥师南下,去对付楚国。当时的楚国,还没有进行吴起变法,内部也是矛盾重重,晋国灭楚其实也不算太难。

等到灭掉秦楚两国之后,剩下的诸侯国,就已经没有任何机会了。

只可惜,晋国的强大,随着三家分晋结束,这一页就彻底翻过去了。战国时代,再也没有了晋国,只剩下韩赵魏这三国。如果当年晋文公知道这个结果,知道昔日拼死追随自己的忠臣,他们的后人会瓜分晋国,不知道晋文公会作何感想。

为什么韩,赵,魏能三分晋

赵魏韩三家分晋,指的是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任命赵魏韩三家为诸侯,公元前376年,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公室,彻底灭亡晋国的事情。

而韩、赵、魏三家本为晋国的臣子,这个时候为什么能瓜分晋国呢?

这要从晋国的历史说起。

公元前1000年,唐叔虞被封在运城盆地,国号为唐。后来他的儿子迁徙到晋水,所以改名为晋。后来,晋把都城定在翼。而晋昭侯把叔叔成师分在曲沃。本来按照周朝的习惯,比较重要的地方由宗亲来把守挺正常的。但是成师却起了反心。经过连续几代人的努力,曲沃一系打败翼城一系。取得统治权。这就是有名的曲沃代翼事件。

曲沃代翼之后,晋国国君的很多旁支弟子有了榜样,纷纷想着学曲沃,再来一次“曲沃代翼”。晋献公深以为虑。因为他在位时,庄公,恒公后裔势力也非常强大。于是,晋献公决定一次性解决。他把这些宗室弟子全部杀死。造成晋国没有公室。后来的骊姬之乱时,又把献公的儿子杀的差不多了。更恐怖的是,“不任用公室”成了晋国的传统。

六卿把政

由于晋国公室基本被杀光了,所以晋文公重耳上台的时候,只得任用一些比较有才能的人。他把晋国军队分为三军。每个军各自设立将佐一名,由六个亲信分别掌管。合称六卿。六卿出将入相,掌管晋国军政大事。而且可以世袭。起初,由十一家轮流担任六卿的责务。后来,随着550年栾氏族被灭,六卿剩下韩、赵、魏、智、范、中行六家。此后,晋国由这六家轮流执政。

这是的晋国,由于军政大权掌握在六卿手中,国君权力逐渐丧失,晋国,已经不再是国君能够左右的了。

三家分晋

在铁之战中,范氏、中行氏被灭。土地被瓜分。晋国至此进入“四卿执政”时期。四卿之中,智氏最强,也最嚣张跋扈目,狂妄自大。最终被魏赵韩三家联合灭掉。土地也被三家瓜分。

这时,赵国占据北方,军力稍强,魏国占据中部,经济实力不错。韩国占据中南部,关隘险峻。三个国家实力相差不大。如果拼个你死我活,晋国国君必定渔翁得利。

所以三家一商量,不打了,二一添作五,把晋国给瓜分了。时间,是公元前403年。中国历史由此进入战国时代。

那么,这个时候,作为天下共主的周王,在干什么呢?怎么会承认这种以下犯上的事情,并且把赵魏韩三家都这种以下犯上的事情呢?

其实,原因挺简单的。

周王自己也不好过。平王东迁后,周王室日益衰微。诸侯实力大涨。而周王室内乱不断。能封的土地都封出去了。连原来的周朝的龙兴之地都丢了。这时候,也就守着洛阳周围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虽然不会穷的揭不开锅。但是也差不多了。周朝虽然还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实际上只是一个小邦国而已了。而且,洛阳周围除了早晚要被韩国消灭的郑国外,都被韩国给包围了。如果一个不识相,韩国分分钟可以把它给灭了。所以,面对事实,周王朝也只能承认了。

那么,天下的诸侯,没有反对的吗?

一则没有实力。赵魏韩三国随便一个都可以暴揍其他的国家。赵国就曾经揍过齐国。魏国也曾经揍过秦国。三国还联合起来抵御楚国。

二是所有的国家都乐见其成。把强大的晋国分了,对其他诸侯而言,都是一件好事。对齐国而言,它正在田氏代齐,周王今天承认三家分晋。明天就有可能承认田氏为诸侯。这对齐国而言才是最为重要的。

晋国内无公室,君主权力羸弱,外无强援,这是晋国被瓜分的主要原因。

《礼记》中讲的‘’王霸天下‘’是什么意思

感谢邀请!

要想搞明白《礼记》中讲的“王霸天下“是什么意思?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王道“和什么是“霸道”的问题。

俗话讲:“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是从儒家的《礼记》中提出来的问题,那我们不妨还是原汁原味地从《礼记》中找出答案来。在《礼记.表记》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子曰:“仁有三,与仁同功而异情。与仁同功,其仁未可知也;与仁同过,然后其仁可知也。仁者安仁,知者利仁,畏罪者强仁。仁者右也,道者左也。仁者人也,道者义也。厚于仁者薄于义,亲而不尊;厚于义者薄于仁,尊而不亲。道有至,义有考。至道以王,义道以霸,考道以为无失。″
译成白话就是,孔子说:“仁德的行为有三种:安仁、利仁、强仁。三者虽然都能达到仁的效果,但其实各不相同。都能达到仁的效果、结果,仅从效果、结果上看,是看不出它是属于哪种仁的;要在推行仁的过程中遇到了挫折,这时候才可以看出它是属于哪种仁了。仁德的人,面对任何情况都会安于行仁;智慧的人,知道行仁的利益并想得到它;犯了罪怕受到惩罚的人,就勉强地行仁。仁就像人的右手,道就像人的左手。仁,体现在爱人上;道,体现在义理上。在做人做事方面,仁多义少,就会赢得别人亲近而得不到尊敬;义多仁少,就会赢得别人尊敬而得不到亲近。道有兼行仁义的至道,也有只行义而不行仁的义道,还有取仁义的一部分而行的考道。行至道可以称王,行义道可以称霸,行考道只可以避免过失。”所以从中不难看到,只有行王道或者是霸道,才能平天下、治天下,也就是所谓的:“王霸天下”。








战国时期如果没有三家分晋,会有秦国统一天下的局面吗

首先谢谢悟空小秘的邀请

晋国肯定会分裂,即使勉强维系也很难团结一致

原因在于其因公室内斗,建立的六卿制度。将本该属于公室的权力分给了外人,致使公司衰微。没有凝聚力的中央和地方割据,晋国的分裂是迟早的事。

赵魏韩三国在战国时的表现,使我们有如果晋国不分裂一定是最强的假象

晋国不分裂能有赵魏韩三国的人、财、物这不假,但他们的崛起都不是简单的靠继承晋国的三分之一得来的,而是通过适应形势和时代发展的变法而来。

即使在晋国鼎盛的春秋时期,其没有分裂对秦国的战争也是互有胜负,没有取得国如战国时魏国那样压倒性胜利。

分裂后三国的发展,赵国通过胡服骑射而崛起,魏国改变军制而称雄中原,韩国变法不成沦为战国七雄的末等,以至于很多人认为韩国以他的实力能被评为战国七雄完全是是沾了赵、魏的光。

晋国不分裂可能的情况

当然如果晋国没有分裂,以一个没凝聚力的、腐朽的国家存在。秦国在没有外部因素的强烈刺激下,可能就不能下壮士断腕的决心进行变法,而获得统一天下的实力,也就可能没有秦国统一的局面了。

晋文公死后,强大的晋国分裂为三国给后人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教训

晋文公开创了晋国的霸业,到晋悼公时晋国才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晋平公又非常无能,把晋国引向水深火热中,让晋国面临末世,他调动不了六卿的财产和部队。

后来在六卿中,赵氏灭悼了范氏,中行氏,最后赵氏,韩氏,魏氏又灭悼了智氏,三家把晋国给瓜分了!

这些都是在晋文公死后两百多年间所发生的一些事!

古代晋国分裂成三国,和苏联解体带来的历史教训是一样的!

这些教训我们必须引以为诫,不要重蹈他们的覆撤,国家必须统一,只有统一了才不会被外敌欺凌,挟持!

国家统一了,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社会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发展!

中华民族的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

台湾与大陆只一水之隔,咫尺天涯,两岸迄今尚未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

国家统一是中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不可动摇意志和庄严神圣使命!

任何外部势力也阻挡不了中华民族统一的步伐!愿祖国早曰统一,愿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愿中华民族早日扬眉吐气!傲立世界东方!

历史上三家分晋与三家归晋有什么区别

没有区别,应该说不是一个频道上的。就像关公战秦琼,项羽战吕布一样,不能比较。

前者三家分晋是战国时期,周天子的天下,诸侯国晋国国君被三个臣下架空,且将晋国瓜分的情况。

三家归晋是指,东汉末期三个诸侯将天下三分,分别立国登基,也就是三个同一时期的王朝王国,然后其中一个最为强大的国家里的臣子把国家君王架空,统一了天下,又废立了国家的君王自立称帝,国号晋

战国时期,魏国首霸天下一百多年,为何没能统一天下

魏国是战国时代的第一个霸主,但是霸业并没有持续多久,是什么原因导致魏国霸业的凋零,是什么阻止魏国不能像秦国那样一统天下呢?笔者试分析如下:

第一,魏国的霸业并没有百年,而只有几十年

魏国的霸业,始于魏文侯,终于魏惠王。魏文侯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年,几乎半个世纪,但是直到魏文侯四十三年(公元前403年),魏国才正式从晋国分离出来。在此之前,魏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诸侯国,而只是晋国三家中的一家。魏文侯之后,魏武侯统治二十六年,此时的魏国仍处于全盛时期。魏惠王即位后,魏国的霸主地位实际上已经摇摇欲坠。到了魏惠王二十八年,即公元前342年,魏国在马陵之战中败予齐国,霸主地位彻底被齐国取代。因此,魏国的霸业,大约只持续了六十年左右。

第二,魏国衰落的原因之一:内战

魏国由盛而衰的转折,是公元前370魏武侯之死。魏武侯之死,引发魏国的内战,最终魏惠王击败公子缓。然而,魏国内战严重消耗国家之实力,加上赵、韩两国武装干涉魏国内政,在浊泽之战中,魏惠王的军队被赵、韩联军包了饺子,倘若不是赵、韩两国意见不合,魏惠王恐怕早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内战结束后,魏国的霸主地位实际上已经摇摇欲坠,其霸主的势力仅限于泗水十二小诸侯而已。

第三,魏国衰落的原因之二:与赵、韩反目

在魏文侯时代,魏国之所以独领风骚,与魏文侯的“三晋一体”的政策分不开。魏文侯强调魏、赵、韩三位一体,保持兄弟般的情谊。到了魏武侯时期,由于干涉赵国内政,魏与赵韩的关系出现裂痕。魏惠王时代,魏与赵韩更是大打出手,三晋战争旷日持久。尽管魏国在三晋战争仍占据上风,但国家实力一点一滴被消耗掉。

第四,魏国衰落的原因之三:遭到秦、齐的东西夹击

在魏国与赵韩陷入苦战之际,西方的秦国与东方的齐国开始强大。秦国在经历商鞅变法后,频频对魏国的西疆发动进攻,最终迫使魏国迁都至东方,以避其锋芒。与秦国相比,齐国对魏国的打击更大。在一代名君齐威王的统治下,齐国腾飞于东方。齐威王重用著名军事家孙膑,在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两败魏师。特别是马陵之战,击毙魏国总司令庞涓,杀魏太子申,覆敌十万,乃是毁灭魏国霸业之关键一战。

第五,魏国“四战之地”的恶劣地缘,是其无法一统天下的重要原因

在战国七雄中,魏国的地理位置最恶劣,北有赵国,东有齐国,西有秦国,南有楚国,同时与韩国的边境线犬牙交错,是典型的四战之地。自从魏国与赵、韩交恶后,不仅丧失两个盟友与军事缓冲区,反倒增添两大劲敌。在魏惠王时代,魏国与周边强国陷入无休止的战争,两线作战甚至三线作战,最终把这个军事强国压垮了。

魏赵韩三家分晋后,秦国为何成为最大的赢家

周平王分封秦襄公时,曾许诺秦王,岐山以西的领土,只要能从戎狄手中抢回来,便是属于秦国的封地。

秦国的路不好走,东有强晋,西有戎人,北有胡人,南有巴蜀。秦国的经济、文化在当时来说是非常落后的,而农耕时代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土地和人口,征伐戎人便成了秦国争霸的第一步。

征服戎人也破费了一番功夫,幸而结果可喜,历经几代人数百年的时间,终于巩固了关中的领土。

崤之战

“秦晋之好”形容秦晋两国关系密切,互通婚姻。政治联姻这本来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可秦穆公他不是普通人,他是一位雄心勃勃,想要问鼎中原的君王。

为了打开东边的门户,秦穆公玩了一手很精彩地牌:扶持晋惠公、 晋文公登基,企图利用扶持的方式控制晋国。

只是,他低估了重耳的城府,重耳反利用秦国的势力登上王位,稳固了统治。

扶持的谋划走不通,穆公便打算使用武力的方式来入主中原。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趁晋文公、郑文公去世,郑、晋国新王交替之际,果断出兵攻打郑国,想借此打开东边逐鹿中原的门户。

晋襄公采纳了先轸建议,在东、西肴山之间设下埋伏,导致进攻的秦军全军覆没,这一战也彻底打破了秦军东进的战略布局。

此后,秦晋关系恶化,秦国采取联楚抗晋的外交策略。也造就了:秦国向东不能出崤函,争南不能及巴蜀。

《剑桥中国秦汉史 》:秦远处于华夏大家庭之西,孤立于其他各国之外。

三家分晋

如果说,三家分晋对当时的社会影响,最明显的应该是三条了。

1、晋国的解体,意味着“一超”成了多强,极大平衡了当时的政治实力对比,也为秦国一一击破提供了条件;

2、晋国的解体,使得周王室的声望一落千丈,更加刺激了秦国逐鹿中原的野心;

3、晋国的解体,为秦国带来了大批三晋流民,这些三晋逃难过来的流民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理念、技术,为促进秦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三家分晋这件事上,秦王做出了一件非常具有远见的事情,也正是这样的政策昭示了秦国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繁荣地。

秦王许诺:三晋民众来秦,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秦境内的山林水泽十年不受赋税。

所以说,成功这件事情,并不是揭开瓶盖时,上面的“再来一瓶”,而是:

1、有长远的战略思想;

2、有坚持不懈的决心;

3、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感谢大家的阅读,喜欢的话欢迎关注、点赞、分享(* ̄︶ ̄)

每日一篇历史故事,故事有温度,历史有诗意,百般滋味,全在心间。

期待您的关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