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是如何传下来的?《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区别有哪些_史记_汉王_司马迁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史记 史记 汉王 司马迁

本文目录

  • 司马迁《史记》是如何传下来的
  •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区别有哪些
  • 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
  • 司马迁的《史记》是真实的吗
  • 史记的价值有多大
  •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 《史记》,有人说它大部分都是“道听途说”,你怎么看
  • 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却要把秦始皇说得如此的不堪入目呢
  • 为什么有人认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真正的历史,还认为是史记记载
  • 《史记》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它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司马迁《史记》是如何传下来的

司马迁能写出史记,首先是得益于他的家庭,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是著名学者,曾经担任过太史令。

作为官二代,司马迁少小时期就跟随父亲走遍大江南北,从山东到江苏,从湖南到四川,可以说,司马迁是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正是有了这样的学养基础,才让他能在后来完成了浩瀚巨作《史记》。

作为一名史官,司马谈一直就想写一部通史,因为工作关系,他接触了大量珍贵的图书文献,广泛涉猎各种历史史料。

但是司马谈最终未能完成自己的心愿,因为随同汉武帝赴泰山封禅,途中身染重病,在临死之前给司马迁留下遗言:“我死以后,你一定要接替我做太史令……能写出一部通史是我毕生的心愿,你一定要替我完成这个愿望!”

司马谈虽然未能起手写作通史,但是已经积累了大量一手资料,并对部分史料确立了论点,例如司马迁写成的《史记》中的《刺客列传》、《郦生陆贾列传》、《樊郦滕灌列传》、《张释之冯唐列传》诸篇之赞语,就是司马谈的原作。

所以说,司马迁能完成《史记》,既是在完成父亲的遗愿,也是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完成这部大作的,可以说,《史记》里包含的是两代史学家的贡献。

中国历史上负责记载历史的史官一直都有父死子继的传统,因而司马炎病故后,司马迁也继承了父亲太史令的职位,这个职位相当于国家天文台台长,历史上的司马迁,其实首先是一个星象学家,历史学只不过是他的一个爱好。

抱着一定要继承遗志,写好一部史书的心愿,司马迁开始了《史记》的写作。但是直到因为李凌事件触怒了汉武帝被送进监狱时,这部书稿尚未完成,所以司马迁在遭受到腐刑后,能忍辱求生,也是和因为已经完成了半部《史记》有关,如果自杀身死,不仅父亲遗愿落空,已经完成的成果也将付之东流。

我们常说司马迁忍辱写《史记》,常常以为进了监狱后才开始写,实际情况是,此前用了半生做筹备,集父子两代的努力,在已经完成部分书稿的情况下,在监狱里创作完成了余下的书稿。

有意思的是,《史记》创作完成后,因为是罪人之身,书稿并没有公开,司马迁把它交给了自己的女儿司马英,司马英嫁给了杨敞,杨敞后来两度官至丞相,司马英把书稿传给了儿子杨恽,杨恽也是官员,一度位列九卿,他对这部书稿爱不释手。

此时已经是汉宣帝时期,司马迁案件时过境迁,杨恽就把这部书稿拿出来推荐给了汉宣帝,从此天下人才知道世上还有一部书叫《史记》。

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史记》,不仅受益于司马迁的创作,还受益于司马迁外孙子杨恽的推广。

《史记》与《资治通鉴》的区别有哪些

《史记》与《资治通鉴》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史学典籍,一个成书于汉代,一个成书于宋代。司马迁的《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所谓“史学两司马”。

下面我来说明两部史书的特点,对比有什么区别:

一、《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由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而成,书中记载了上至皇帝时代,下至汉朝初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系统地记录了汉朝以前的历史发展。

全书共计130篇,合计52万字,内容分别为本纪、列传、世家、书、表五个部分。其中,记录帝王生活的本纪12篇,记录人物的列传70篇,记录诸侯世家的30篇,记录年代的表10篇,记录典章制度的书8篇。

《史记》的历史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以本纪、列传、世家、书、表的结构形式,开创了以人物为主体的历史编撰方法。

2、开创了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各领域结合的编史方法。

3、忠于历史事实,既不溢美,也不苛求,力争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

《史记》在中国历史上有极高的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开创纪传体通史的先河,被后世评价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著作。

二、《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宋朝史学家司马光撰写而成,书中记载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初年,总共1362年历史。系统地记录了一千多年里王朝兴衰交替的沧桑历史。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三万字,历经19年才完成。

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

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晋纪四十卷、宋纪十六卷、齐纪十卷、梁纪二十二卷、陈纪十卷、隋纪八卷、唐纪八十一卷、后梁纪六卷、后唐纪八卷、后晋纪六卷、后汉纪四卷、后周纪五卷。

《资治通鉴》历史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他是一部编年体通史,按时间先后顺序叙述史事,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产生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2、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王治乱、成败、安危的经验,作为历史的借鉴。

3、该书以史为鉴,为宋神宗所钦定。“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被历代统治者所推崇。一代伟人身边就经常放着《资治通鉴》,是他常读之书。

三、《史记》与《资治通鉴》有哪些区别:

1、体例不同。

《史记》是纪传体通史,主要以人物为中心,来记述重大的历史事件。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通史,就是按时间先后,来记述重大历史事件。

2、著书的出发点不同。

《史记》除了历史价值之外,文学价值也很高,采用的是散文化笔法。

《资治通鉴》是官修的史书,目的是为皇帝提供治理国家的借鉴和参考,主要是叙述重大历史事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3、著作内容不同:《史记》是一个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皇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资治通鉴》是从战国开始,到五代结束。

4、史记属于二十四史之一,资治通鉴则不是。

5、《史记》是个人修史,没有国家背景。《资治通鉴》是官修史书,是国家行为。

司马迁为什么写“史记”

一是先父遗传,司马家世袭史官,司马迁有先天赋得的异秉,所谓英才天纵;二是后天习得,从小饱览了皇家史册或典藏。对别人是禁脔,对司马迁是必读书;另外他对名山大川的游览也是化作笔下锦绣的不可或缺的条件。古人所谓:山水者,大块之文章;文章者,案头之山水。三是李陵之祸之后,他生无可恋,唯有一杆秃笔,聊可疏解胸内积愤。用佛洛依德学说来解读,司马迁所有的欲望都升华为写作。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就是这么诞生的。少了任何一个条件都会让这部煌煌巨著逊色。这也是司马迁之后,人间再无能与史记相媲美的煌煌大作。

司马迁的《史记》是真实的吗

大家好,弹指千年为您解答~

事实上一直以来,许多学者对于史记的真实性都存在不小的质疑。毕竟史记是司马迁个人编撰而成的,那这其中是否包含了司马迁个人杜撰或者主观判断的情节呢?

司马迁的祖先是周朝的太史,可以说他一家几代都是史官,而编撰史记则是司马迁父亲司马谈的临终的遗愿,古人是很讲究孝道的,既然是父亲遗愿可想而知司马迁在史记在耗费的心血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司马迁的史记,主要资料都是他们家族的史官记录,这些记录真实不真实是无从考证的,其中有没有虚假的成分估计司马迁自己也不是那么清楚 。虽然司马迁编撰史记的时候是经过了大量筛选的,但是肯定不能去伪存真。从秦始皇到汉武帝时期,真实度应该能高一点,但是也不能说完全真实,因为就像现在,民国时候和文革时候的很多事情今天看来都是假的,又怎么能保证写出来的史书就完全真实?

我们来举个栗子:小明今天在街上捡到一块钱,于是他在日记记录:某年某月某日小明今天在街上捡到一块钱。等几年过去小明去世之后,别人看到这篇记录就这么写的,除此之外也没有证据,那这一天小明是不是真的捡到一块钱?信不信只能是看读者自己了。而历史其实也是这样,有的时候通过考古,或者查阅别的文献可以印证,而有些就说不清楚了,真实与否就在读者一念间。

笔者认为:史记不可能百分之百是真实的,史记记载有可能是司马迁听到或者了解到的,这一点谁都不能肯定没有错误。再者呢,古代其实和现在一样会把皇室负面的记载删除,只留下好看好听的一面。所以史记只能是参考,不能全信。

史记的价值有多大

谢谢大家!“《史记》的价值有多大”?这个问题提得真好。

今天,已经有四位答主做出了认真的回答。

我就说一点不一样的吧。

我是千千千里马,我喜爱中国的历史文化,权威解读,深度体验,我们一起进入。

中国的历史史籍,从我们中国人使用文字开始,到司马迁时代,大约不到一千年的历史。

中国的第一部史书是《左传》,产生在春秋时代。

假如《左传》以前还有史记性质的书籍,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还都是不够成熟的历史,起码不是完全可信的历史,其中不乏一定的传说。

因为,中国使用文字写作的历史,我们认为,不会早于殷商晚期。所以,从殷商晚期到春秋,也就五百年时间,但是,这五百年对于汉字的使用发展,却是一次重大的突破时期,这就是,汉字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中有了很大的范围扩大。以前,主要是一些“专业”的人使用一下文字。例如甲骨文里反复出现的“贞人”,就是主要的使用文字的“专业”群体。但是,周朝有了许多君子士人也习惯使用文字了。

因此,有《诗经》的文字本,有《左传》这样的史书,也有孔子的教科书体系。这在商朝是不可想象的。

由于汉字的推广发展,春秋到战国时代,是中国各种著作产生的第一个鼎盛时代。特别是进入战国时代,七国都有自己的国史。

战国晚期,士人写作蔚然成风,例如屈原、庄子、荀子、韩非子、李斯。这是中国文化历史学的第一个高潮。

但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对中国文化史籍是有一定破坏的。

司马迁写作《史记》由于是父子两代人的汉景帝到汉武帝的七十年时间里。所以,对中国历史是在非常萧条的情况下,一次全面系统整理和集中,保存了相对完整的中国古代历史。

如果,没有司马迁父子,特别是司马迁对国家档案馆的历史文献的整理、考证,校对、调查、研究,那么,中国完整的历史就会支离破碎,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的历史记载就会支离破碎。

《史记》不但是中国古代完整历史的书籍,也是整个古代亚洲的历史,《史记》是众多历史典籍里面最有思想,最有科学精神,最有哲学抱负,最有文学价值的历史,所以,《史记》的价值也远远超出了历史价值之外,是中国文化历史长河里的不绝源泉。对中国人民的精神和国家的自信心影响深远。我们后代人怎么高度评论都不过分。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第一、《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这是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先生的伟大创举。司马迁之后,纪传体成为后世编撰史书的标准体例,我们熟知的武英殿版二十四史,就全部以纪传体的方式写成。

第二、《史记》记录的历史时间跨度非常长,上起三皇五帝时期,下迄汉武帝太初四年,总共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一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贯通古今的史学名著。

第三、《史记》的文学性很强,描写人物栩栩如生,语言雄深峻洁,被唐宋八大家奉为古代的散文典范。《史记》当中记载的很多人物传记,完全可以当成优秀的短篇小说来读,故事逻辑性强,富有感染力。比如《史记》当中的《田单列传》记载的火牛阵、反间计等让人读之欲罢不能。对于《史记》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评价最准确的,无疑是鲁迅先生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了。

第四、《史记》因为记录的历史时间过长,原始史料经过多个朝代的更迭,很多早已淹没在历史长河当中,无法找寻。因此,《史记》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以神话传说充做史料来记载。

不管怎样,《史记》都达到了司马迁所说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目的,其内容丰富,叙事逻辑清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同时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

《史记》,有人说它大部分都是“道听途说”,你怎么看

司马迁写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这部《史记》成书花了司马迁父子两辈的时间,跨越了60多年最终才得以完成,可谓是一部泣血之作。

《史记》记录了中国有明确文化史记载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和有名人物。历史记录所能保留的是少数几个人和少数几件事很多都如尘埃,一样石沉大海。

司马迁写《史记》。走遍大半个中国,访遍乡村耆老,阅尽皇家典藏。信史则记,疑史则弃,铁笔直断,忠奸分明。阅之使人明智奸不得藏,行之使人良善神鬼不欺。无韵之离骚,史家之绝唱,此非虚言。 从一人之笔,能达到如此高度者,天下几人。

为什么司马迁在《史记》当中却要把秦始皇说得如此的不堪入目呢

历史上真实的秦始皇,并不像司马迁笔下记载的一样不堪。原因在于秦始皇的行为和性格,和传统儒学格格不入,作为崇尚儒学的司马迁,不会说他什么好话。同时也是为了借此警示汉朝朝廷。
一、秦始皇的反儒,和儒家的反秦。

历史上的秦国到秦始皇一统天下的秦朝,均采用法家治国之道,可以说当时儒生没有什么地位。而秦始皇的所作所为,往往和儒家思想是对着干的。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废除分封,加强中央集权,强制迁移六国贵族,以法治治天下。而儒家认为,应该实行仁政。秦军攻破邯郸之后,秦始皇命人杀了当年,在邯郸欺负过他们母子的人。儒生给秦始皇扣了一顶帽子——暴君。但是秦始皇杀的都是反对他的六国的王侯将相,从来没有屠过任何一个城池和百姓,没有冤杀过一名功臣,但是儒生就当作没看见。

儒生们喜欢叽叽喳喳的讨论政事,整天乱提意见,秦始皇一生气,把民间儒家典集全部给烧了。你想呀!如果当年把所有的儒家典集全都给烧光了,那100多年之后,董仲舒想咸鱼翻身可能吗?当时烧毁的不过就是一些民间杂书,王宫和贵族那里的书籍可都没有动。一群没有炼成长生不老药的方士被秦始皇给活埋了,好了,这也给了儒生们借口,异口同声说——暴君。

儒家认为尊卑有序,嫡庶有别。秦始皇就偏偏平等看待所有的儿子,谁能力强谁就可以上位?最终去逝后,皇位传幼不传长。对于秦始皇来说,哪有那么多规矩,能打赢就是规矩。儒生们又说——暴君。儒家只想让做什么事都有着规矩,而秦始皇就认为有那么多规矩,还做什么屁的大事啊!

从秦朝到汉朝,儒生们的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反秦思想占据主导,把秦始皇写得不堪入目是为了去更好地建立儒家的正统秩序。作为崇尚儒学的司马迁,把秦始皇称为暴君也再正常不过了。

二、司马迁有借古讽今,警示朝廷的意思。

如果把秦始皇一生杀的人和汉武帝一生杀的人放在一起对比,那秦始皇嬴政简直就是千古仁君呐!哪像汉武帝刘彻动辄就灭人九族,巫蛊案中杀一次就是几万人。由此来看这汉武帝刘彻才是难得一见的暴君。为了打击匈奴人,它增加苛税,集全国之力,劳师远征,弄得国库空虚,民不聊生。朝廷之内,谁有意见,脑袋就得搬家。虽然为后世留下了很大的历史功绩,但不得不说,当时也是危机四伏,难服人心。司马迁不过是和他的看法不同,替李陵说了几句话,结果被汉武帝直接给阉了。你说像司马迁一样的儒生,如果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敢直接和汉武帝对着干吗?所以他记载了汉武帝一切的所作所为,但并不去评论。同时列举了秦始皇的条条罪状(当然有些罪状是儒生们编的),得出一个结论,暴政必亡。这其中显示了司马迁心酸的过去和现实中的无奈。

三,抹黑秦始皇,才能彰显汉朝统治的正统性。

那个时代对于身份、血统、出身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在贵族们的眼里,刘邦的出身就是个市井无赖。反过来说百姓也会问了,这天下的皇帝,怎么就让这泼皮无赖给做了呢?所以这司马迁自有他的聪明之处,他一边批评秦始皇残暴,一边赞扬项羽的英勇。也就是说秦始皇错了,项羽推翻他是对的。同时,刘邦又是西楚霸王项羽分封的汉王,这是名正言顺地获得了贵族身份。后来又说项羽这个人太笨,他治不了天下,所以这天下就到了刘邦的手里。这跟今天前后任领导是冤家一样,把前任批的体无完肤,正好彰显我自己有多英明。所以汉朝的正统性也正是建立在对秦始皇的批判的基础之上。

真正的秦始皇,远不像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那么残暴,之所以有选择性的记载和发挥,有当时的政治因素,有儒家观点的影响,也有司马迁个人的情感需求。

为什么有人认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真正的历史,还认为是史记记载

大家好,我是谈秦说汉,让我来认真回答这个有趣的问题。

  • 前言

首先很确定《史记》里只有汉王刘邦前往自己的封地后烧了栈道的记载,却没有修好栈道再出兵的记载。但没有记载但不代表事情没有发生。后人很关注的事情,而看不到史官的记载,有另一种可能,就是事情可能没有像小说或影视剧里描述的那么夸张。“明修栈道、暗度出陈仓”可能就是一件小到连史记都不屑于记载的事情。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出处是元曲《暗度陈仓》(元·无名氏)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因为戏剧太动人,以致栈道与陈仓也跟着被夸张起来了。其实以当时情况来看,汉王以压倒势的兵力,完全是可以吊打一个靠搞行政升起来的前秦朝降将、少府章邯。以其之能收拾陈胜之流的农民军还行,碰上正规军就只有投降的份。搞定麻痹大意的项梁,只能说是他走了狗屎运。

从汉中出咸阳,如果略去绕道最远的祁山,还有4条道可以走。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其中子午道最近,也是最凶险,三国时期之魏延曾建议走这条路没被诸葛亮采纳。傥骆道不利于行军,山路太崎岖。褒斜道栈道最少,直通斜谷。陈仓道之起点也是也是褒谷,中途转一条小道,连接陈仓。我认为,韩信应该是从褒斜道进,中间绕道凤县,然后从陈仓出。而汉王则是修好栈道后,仍从褒斜道出来到斜谷。

  • 汉王从褒斜道前往封地

公元前206年,项羽率40万大军进入咸阳,与有10兵力的刘邦会师。鸿门宴后,项羽搜刮完咸阳城的珍宝与女人后,率军东去。行军至戏水岸边,接到楚怀王分封刘邦为“关中王”的诏书。但对项羽及其它劳苦功高的将领封赏只字未提,项羽大怒,与众将、相商量,自行分封。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刘邦为汉王,管辖巴、蜀、及汉中郡。其余将、相均按功劳大小分封。

按楚怀王的承诺,刘邦应该是拥有整个函谷关以西的“关中王”,但西楚霸王给他分封为汉王,只给他弄了个穷山恶水的巴、蜀、汉中之地,心里不爽,当时就想要跟项羽翻脸。周勃、灌婴、樊哙这些生死兄弟也都鼓动与项羽开战。但这时的刘邦,兵不如项羽多,百战百败,还好萧何比较冷静,劝他保命要紧,先去汉中再说。

刘邦想想也是,聪明人一般都不拼命,不吃眼前亏。于是带着项羽拔给他的3万军队准备出发,由于刘邦平时为人还不错,楚军里面有不少人偷偷跟随汉军出发。张良送汉王到褒斜谷口,提醒汉王烧毁返回的栈道,以绝诸侯来进犯,同时也向西楚霸王表示没有东还之意,以免被猜忌。汉王依张良计而行,张良也返回韩王的军中。汉王于是率军从杜县南面眉县的斜谷进,再从汉中的褒谷出,到达汉中南郑。

《史记·十二本纪·高祖本纪》四月,兵罢戏下,诸侯各就国。汉王之国,项王使卒三万人从,楚与诸侯之慕从者数万人,从杜南入蚀中。去辄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袭之,亦示项羽无东意。

  • 汉王从故道出兵

汉中在汉中南郑立即招兵买马,训练军士,因从咸阳带来的军士大多是北方人,心念家乡。时汉王已听萧何之劝,拜韩信为将军,统领全军,韩信劝汉王趁军士渴望东归之心,出兵攻楚,正中汉王下怀。时守卫咸阳的,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想要兵出函谷,必须先拔掉这三颗钉子。而三王当中,雍王章邯势力最大。时隔四个月,汉军经过扩招与整编后军力大增。刘邦于是以韩信为将军,亲率大军从故道出兵。

因汉王从咸阳回汉中时,把栈道烧毁了。韩信与汉王商量,让韩信带一部分精兵,悄悄地在褒斜道近半路程的时候,绕道凤县,然后直取陈仓;而汉王派人修复栈道,亲率大军,从从容容地沿着褒斜主道进军。这样就给雍王章邯以假象,以为汉军主力从褒斜道之斜谷出击,于是,韩信率精兵轻装出击,在陈仓把章邯部队打了个措手不及,章邯败退废丘,也是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出处。这时,褒斜道的栈道也已修好,汉王与周勃、樊哙、灌婴等将军率大军从斜谷出击围攻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

《史记·十二本纪·高祖本纪》八月,汉王用韩信之计,从故道还,袭雍王章邯。邯迎击汉陈仓,雍兵败,还走;

  • 尾声

次年,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因寡不敌众,只得投降汉王。章邯退守废丘,被汉军引水淹城,章邯自杀。自此,汉王平定了三秦,然后再兵出函谷,联合各诸侯国共同反楚。正好这时,西楚霸王项羽因齐国叛乱,已亲率大军东出平叛。于是刘邦集合各诸侯国共56万大军,齐聚彭城西楚霸王的王宫内喝酒。

虽然《史记》上没有“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记载,但事实上可能是真实存在。汉王当初四月从褒斜道进入汉中,八月从故道返回,其中派部分精兵轻装绕道陈仓偷袭雍王章邯,这也是很平常的战法。而汉王亲率辎重与大军仍从故道出,自然要重修栈道,修栈道自然要花时间,时间一长必然会被人发现,这已经是阳谋了,没什么大惊小怪的。而汉军能够在韩信的精兵刚打败雍王章邯部队之时,就马上从故道出来,可能当初被烧毁的栈道只很短的一段吧,要不,那能这么快。

2020/7/6

《史记》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它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1、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论》:“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2、我觉得从古到今一直流传就有道理,桃李是初春盛开的艳丽花朵,人们经过一冬的寒冷和萧条,当春暖花开的季节是有多么的激动和兴奋,人们都来欣赏它,喜欢它,然后到了秋天又结出甜美的果实,谁能拒绝了啊,当他有价值吸引人了,人们自然而然的就向他靠拢了。桃李不言,桃李没有说话,人们就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如果要拟人化,那么就是做人要有低调、无声、不炫耀、不邀功的良好品行和修养。

3、所以说少说话,不用张扬,人们自然就会记住他,只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为人诚恳、真挚,就会深得人心,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桃李成蹊绿渐稠,树下便会被踩出一条小路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