稍纵即逝小说(看小说越来越无聊、枯燥,感觉没有一点新意,该怎么办)_人物_自己的_小说

本文目录

  • 看小说越来越无聊、枯燥,感觉没有一点新意,该怎么办
  • 《骆驼祥子》是报告文学吗
  • 清宫小说怎么写
  • 值得你熬夜通宵拼命的小说
  •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关于理想,如何“解锁”正确姿势
  • 巴金的《寒夜》描写“小人物”们的心理时,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
  • 想写小说但是灵感只够一个开头的怎么办
  • 四十岁的人了,突然想写网络小说,会不会太晚
  • 关于小学生读刘慈欣的《三体》对于这个现象大家怎么看

看小说越来越无聊、枯燥,感觉没有一点新意,该怎么办

看小说觉得无聊。

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就是一向来就不爱看小说,为了学习在老师的强迫下读小说,这个不足为怪。天生不喜欢嘛。

第二种就是原来对小说爱不释手,现在突然不爱看了。这里面又有很多的原因。

比如经济方面发生困难。家里人生病没钱医;​娶老婆娶儿媳妇没钱;没钱买房子,没钱还还房贷;催债很急……等等。

比如感情方面的。老公老婆出轨有外遇,老公老婆吵离婚,你又偏偏爱着他(她)​不想离……

爱好方面的。爱好转型。你现在更喜欢打麻将、下象棋、看电视、打游戏、打篮球、旅游探险……等等。​

《骆驼祥子》是报告文学吗

《骆驼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说,不是报告文学。

小说和报告文学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小说在情节,人物,时间上都可以虚构,比如人物可以用多个原型,时间可以颠倒,一切为了故事情节服务,原于生活,高于生活,創造出附合作者规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人物。

《骆驼祥子》就是根据上世纪二十年代北京的人力车夫群体所創作的作品,有他们的奋斗,失败,苦难,心死,并描写了车行老板,雇主等一系列的人物。

而报告文学要求真人真事,围绕一个人,或一件事作真实的报道。并提练出其重要的社会意义。报告文学兼有新闻性和文学性,不可以虚构,比较典型的报告文学如《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及《歌德巴赫猜想》等。

清宫小说怎么写

很多作者在写了大纲和设定之后,卡在了小说开头这里,绞尽脑汁挤出几千字,回头看看却又狠心删掉,因为太过乏味,自己看了都没继续的欲望,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小说的开篇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小说的命运与高度,所谓重中之重,下面就详细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写开篇,写一个吸引人的高端开篇!

第一步,构思

没错,还是要构思,或许你的故事已经构思千百回,大纲完善,人物、背景、环境、剧情、道具、等级功法等等设定齐全,但是依然卡在了开篇,为什么,因为你的构思太过“大而全”,开篇不需要把你那些设定和宏伟的框架写出来,而仅仅是一个引子,引导读者继续读下去,慢慢进入你的故事,了解你的框架,所以说,开篇第一步,先构思,构思你的故事开头,从哪里开始,为什么开始,将来会发生什么。

第二步,继续构思。

你没看错,还是需要构思,因为你想好了故事的起因,但这个起因并不够细致,你要继续构思,故事开始的种种因果关系给捋顺了,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至于纠结接下来要些什么。

第三步,细纲。

当你构思好开篇的大概故事走向和情节后,就要给自己列出一个细纲,把你的构思记录下来,免得之后忘记,因为小说不是一两天能够写完的,大纲和细纲很有必要!

细纲可以细到每一章,也可以粗到数十章,这个看个人需要,一般一个小剧情一个细纲,或者小剧情的发展中出现的小桥段,大多一笔带过就可以,写太多反而限制发挥。

第四步,完善结构。

写完细纲之后,你要继续思考,而不是动笔,要检查并修改你的故事走向和框架,是否存在逻辑性错误,比如前面主角被高人指点,实力突飞猛进,后面插入主角介绍的时候却写主角掉进悬崖获得宝藏之类,这种逻辑性错误一定要避免,如果你自己都乱了,写出来肯定也是乱的,读者读起来就更乱了,如果读者还在读你的作品的话。

第五步,设定冲突。

当前面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你还需要将这些东西糅合在一起,然后找出切入点和爆发点以及爽点,并完善其中的顺序,找出任何可以联系到一块的事件,并将之糅合,这里可以多注意一下细节问题,比如某配角的一个眼神,可以当做伏笔,让读者产生期待感。

这里可以参考其他成名小说,但是不要抄袭!

第六步,选定一种风格。

风格是每一个作者的个性标签,或许你的故事和别人差不多,套路差不多,设定也差不多,但是风格绝对不能差不多,要写出自己的风格!

同样是搞笑的,但是小点切入和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同样是幽默,有的人用表情,有的人用动作,有的人用言语,表达方式不一样,叙述手法不一样,这就是风格,具体自己可以进行发散思维,不要被别人的话而左右思想,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

第七步,开始写吧。

当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之后,你就可以开始写作了,这是你头脑中的思路是清晰的,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尾,以及结尾处的伏笔,引出下一个故事的场景转换也都已经了然于胸,之后后面的故事走向也已经心中有数,所以你可以尽情的去开始创作,而不会被卡到头疼!

注意:

1.切记不要好高骛远,万丈高楼平地起,不要浮躁

2.若是脑中混沌,可先放下,转移一下注意力,灵感总会在不经意间出现

3.尽量养成做笔记做备忘的习惯,无论是一些点子还是什么,记录下来,灵感稍纵即逝,来之不易,不要浪费

4.若是在思路纠缠,可以读一下其他优秀作品,或者传统文学。

值得你熬夜通宵拼命的小说

《云胡​》是我的最爱,没有之一。当初阴差阳错就被安利到这部小说,也是打发时间才看的。可当我看了几个章节过后,彻底地迷上了它。这部小说章节还有点多,当时为了看它,哪怕有一点儿空闲时间也得挤出来。当然晚上就更是看小说的好时光了。看着看着时间就过去了。俗话说“11点不睡,不要脸;12点不睡,不要命”。可为了看它,什么养生,什么脸,什么命通通忘光了。它可算是我的精神食粮了。

毛姆《月亮和六便士》,关于理想,如何“解锁”正确姿势

月亮是圆的,高高地挂在天上,代表着心中的梦想;六便士则代表着生活,物质的需求。在《月亮和六便士》中,思特里克兰德的人生是一个放弃六便士追求月亮的故事。大多数人每天想着的东西就是六便士,就是怎么样多挣点钱,把日子过得更好,房子?更大,车子更气派。很少有人想去追求高不可攀的月亮。

有时候追求梦想的过程是一个很痛苦很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种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精神 还需要勇于牺牲,甘于牺牲的精神,还需要耐得住寂寞,不畏浮云遮望眼。路遥为了写《平凡的世界》,把自己放逐到一个几乎废弃的煤矿上,几乎与世隔绝,每天坚持写作写作,就是用生命在写作,终于成就了伟大梦想。@河北新闻哥 @邢台吕桂安摄影

巴金的《寒夜》描写“小人物”们的心理时,有什么样的艺术特点

如题主所言,这部小说可谓一部“小人小事”之作,但巴金不满足于一般地描绘抗战胜利前后旧社会的历史和面貌,而把笔触伸向人物的精神意识领域,窥测人物的“心灵结构”,淋漓细腻地描写在这苦难时代中,“小人物”们心灵的创伤、心灵的搏斗和心灵中的美质,由此概括当时知识分子们的思想性格特征,真实反映社会生活的一角。

整个作品,折射出巴金对人物心灵的深刻透视力,表现了他勾勒人物心灵细致蕴藉的艺术风格。小说通过大量的心理描写,对男主人公汪文宣软弱怯懦、真挚忠厚的思想性格,对女主人公曾树生空虚、苦闷、矛盾、挣扎的内心世界,作了淋漓尽致的刻画。在小说中巴金对心理描写手法的运用,主要有4点:

1、用人物的内心独白,直接剖露其灵魂,让人物在情节发展中尽情地倾吐内心郁积的情感;

2、以联想、回忆、幻觉、梦境等种种方式描绘人物回环曲折、奔腾起伏的思想波流,从而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3、小说通过反复渲染和烘托人物的矛盾心理,来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4、捕捉人物心中倏忽闪现、稍纵即逝的闪念。

我将从这四点出发,结合具体的小说文本回答问题。

01 用人物的内心独白,直接剖露其灵魂,让人物在情节发展中尽情地倾吐内心郁积的情感

这一特点,在小说开篇就有很明显的表现。巴金写了很长一段汪文宣在寒夜中独步徘徊时的内心独白:

他在失望中,忍不住怨愤地叫道:“我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呵!没有人真正关心到我!各人只顾自己,谁都不肯让步!”这只是他心里的叫声……“我站在这里干什么呢?”这次他说出来了,声音也不低,

他接着就在想象中回答道:

“我不是在躲警报吗?——是的,我是在躲警报。——我冷,我在散步。——我在想我跟树生吵架的事,——我想找她回来。

他马上又问(仍然在思想上):

“她会回来吗?我们连面都见不到,我怎么能够叫她回家呢?”

没有人答话。他自己又在想象中回答:

“妈说她自己会回来的,妈说她一定会回来的。”“妈显得很镇静,好象一点也不关心她,妈怎么知道她一定会回来呢?为什么不劝我去找她呢?

“妈现在在什么地方?是不是妈趁着我出去的时候到哪里去了呢?说不定现在她们两个在一块儿躲警报。那么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在警报解除后慢慢走回家去,就可以看见她们在家里有说有笑地等着我。—我对她先讲什么话呢?”

他踌躇着。“随便讲两句她高兴听的话,以后话就会多起来了,”他想到这里,脸上浮出了笑容。他觉得心上的重压一下子就完全去掉了。他感到一阵轻松,他的脚步也就加快了些。

这一情景所描写的,正是这样一颗为矛盾所困挠的苦恼而又淳朴的灵魂,一片朦胧而又明朗,理想而又现实的意识世界,它深邃而又隐秘,看不见,摸不着;然而,它在作者的笔下,却被表现得纤毫毕现,历历分明。就此一节就把一个软弱怯懦、真挚忠厚的汪文宣栩栩如生地展现翻卖者面前。

书信是人物内心独白的书面形式,小说充分地发挥了这一形式的作用,直接刻露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人物的复杂性格。

比如,曾树生去兰州后给汪文宣的信,字字句句吐露着她的胸怀,倾诉着她的痛苦,揭示着她的性格,丰富着她自身的形象:

“我对自己说,以后应当对你好一点。可是我只能怜悯你,我不能再爱你……我爱动,爱热闹,我需要过热情的生活。我不能在你那古庙似的家中枯死,我不是一个好女人,我配不上你,但我并不是一个坏女人,我的错处只有一个:我追求自由与幸福。”

作者就是这样,让人物直抒胸臆,用自己的心声来剖析自己的灵魂、雕塑自己的形象。

02 以联想、回忆、幻觉、梦境等种种方式描绘人物回环曲折、奔腾起伏的思想波流,从而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比如树生离家的那一夜,汪文宣在那寒气袭人的黑夜中神情恍惚地徘徊着。两个小贩关于“昨天打三更才解除警报”的闲谈,猛然勾起了他心中的苦楚。妻子出走的情景在他脑际又重演起来,使他难受、焦急,他渴望着妻子的回来,更希望他妻子同母亲一块儿回来。此时:

“有两个女人远远地走过来,其实并不远,就在那家冷酒馆前面,高的象他妻子,也是穿着青呢大衣;矮的象他母亲,穿一件黑色棉袍,一定是她们,他露出笑脸,向着她们走去。他的心跳得很厉害。但是快要挨近了,他才发现那两个人是一男一女,被他误认为作母亲的人却是一个老头儿。”

这幻觉逼真地刻画了汪文宣渴望婆媳和睦、全家团聚的迫切心情。事实又是怎样的呢?母亲一个人回来了。他的喜色很快地消失了,踉跄地走到床前,力竭地倒了下去,沉沉地睡去做着连续的梦:

他梦见妻子为母亲的事与他吵架,梦见敌人的轰炸使全家惊惶失措而中断吵架,梦见逃难中为接母亲而又导致妻子睹气、离去……

这一连串的联想、回忆、幻觉、梦境,更把汪文宣对树生的恋念,为树生的离去而痛苦的复杂心理,揭示得淋漓尽致。

03 小说通过反复渲染和烘托人物的矛盾心理,来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小说对女主人公曾树生在调兰州问题上的心理刻画是全书十分出色的篇章。

小说反复渲染了她既不忍心毅然舍弃善良真诚的丈夫,又不甘心继续这种灰色贫困生活的矛盾心情和激烈的思想斗争,从她和丈夫第一次谈及这个问题到拿调职通知书回家,小说就用了全书六分之一的篇幅(第十四章到第十九章)刻画了她在这个问题上反反复复的矛盾心理。

第一次在丈夫面前,她口里说的是“我并没有答应去,我实在不想去”;但心里却又产生了“难道我就这样枯死么?”的反问,当男朋友要她早点打定主意时,她虽然说不去了;但一想到她没有温暖的家、在战争中消失了的青春,便表示走了也好,却又不立即做出决定,要明天再回答。

当她回到家里想到丈夫对她的好处,便觉得不能独自一人走,“要走大家一齐走”。第二天,她虽向男朋友明确地表示不走,可是当看到男朋友“那一对火心的眼睛”,又让步地说“要是行里一定要调我去,我也会去的”,婆母的“滚”字,使她下了离走的决心;但即使在这时候,她的心情必然是矛盾而痛苦的,他想到了小宣,特别是丈夫“这个可怜的人”!

当丈夫在睡梦中发出一声哭叫,流露出惟恐她走后留下自己寂莫、害怕的哀痛感情时,她又感动地说:

“我不会走,你放心罢!”“刚才的那个决定在这一瞬间完全瓦解了”。

这种心理矛盾的反复渲染,真实地刻画出了曾树生的复杂性格:她既有自寻快乐的弱点,但又不是浅薄庸俗的女人,她和汪文宣一样,都在苦难中挣扎。不同的是,注文宣从精神到身体都垮了,而曾树生在精神上,身体上都还没有垮,仍在以她的方式拼命挣扎,但又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

以细腻而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是《寒夜》心理描写又一成功的写法。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不紧紧系连着他们的内心世界。

因此,作者极善于抓住特定情势下表现人物特定心理状态的细节,并用类似电影的特写镜头表现出来,以一目尽传精神,以一斑而窥全豹。

比如曾树生与汪文宣楼梯口永别的一幕:两个人立在黑暗与寒冷的中间,听得见彼此的呼吸声。树生让文宣上楼睡觉时,柔情地捏住文宣的手时,文宣忽然抓住她的膀子,又着急又悲痛地问:

“我什么时候可以见到你?你什么时候回来?” “我会—”她刚刚说了两个字,忽然一阵心酸,她轻轻地扑到他的身上去。他连忙往后退了一步,吃惊地说:

“不要挨我,我有肺病,会传染人。”

她并不离开他,反而伸出两只手将他抱住。又把她的红唇紧紧地压在他的干枯的嘴上,热烈地吻了一下。她终于决然地撇开他离开了。

又如,汪文宣在树生离去后,再次到国际咖啡厅,要了两杯咖啡,并按照树生的喜爱,在一杯中加了牛奶,他对着空座斟饮祝愿:

“你喝罢,”他端起杯子对着空座位低声说,在想象中树生就坐在他的对面,她是喜欢喝牛奶咖啡的。他仿佛看见她对他微笑。他高兴地喝了一大口。他微笑了。他睁大眼睛看对面。位子空着,满满的一杯咖啡不曾有人动过。他的嘴上还留着刚才的微笑,但是笑容慢慢地在变化,现在是凄凉的微笑了。“你还会记住我么?”他小声说,他的心颤得厉害,他觉得鼻酸。”

这些感人肺腑的细节描写,十分逼真地刻画了汪文宣的善良和痴情,以至当他收到树生要求离婚的来信时,他喝酒,看信,流泪;流泪,看信,喝酒。但他还是回信,明确表示“还你自由”,而且直至临死,还吃力地写下了“我愿她幸福”五个字。

这种无限真挚的情义,实在令人辛酸。这里,作者对于人物做什么、怎么做的细节描写,正是一把打开人物心灵的钥匙,它深化了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

04 捕捉人物心中倏忽闪现、稍纵即逝的闪念

比如,汪文宣中午一下班,饭也不吃便去找树生,劝她回家。可是走了不到十步就踌躇了:

“他们会跟在我后面吗?”(指他的同事)但一想到同她见面的情景,想到“她会原谅我的”,他的勇气又增加了,不知不觉地到了妻子办事的地方。然而,当他看到自己的妻子正和一个年轻男子朝他走来时,他却脸红心跳,眼睁睁地看着他们走进前面一家新开的漂亮的咖啡店。他站在门口,不知道怎样做。他想:

进去找她讲话罢?——不好,说不定会把事情弄糟。那么回书店去,等机会再找她谈话罢。——不好,他放不下心。他应该争取时间,早点同她和解。那么就站在门口等候他们出来罢。——不好。这会伤她的面子,并且要是她不理他呢?要是另一个人帮忙她对付他呢?万争吵起来。他没有什么权利约束她。这样一想,他只有垂头扫兴地走回自己的办公地方去了。

这就是汪文宣围绕找不找树生谈话这一问题,心灵中一系列的闪念,这些闪念,把他那善良忠厚而又懦弱无能、胆小怕事的性格以及对妻子的深情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在社会,在家庭,他处处是一个弱者,一个只会求人怜悯的小人物,生活的艰辛,权势者的欺诈,形成了他卑怯的心理,时时担惊受怕。但正是这种安分守己、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在旧社会处处遭受白眼和不幸,主人公这一系列的闪念,不仅更加丰富了他的形象,而且更激起读者的同情、思考和责问,激起人们对黑暗统治的抗议和对软弱无能性格的否定。

由此可见,准确恰当地捕捉人物心灵中的闪念,决不是小说创作的一种小技,而是与作品全局有密切关系的一种心理分析法。


艺术的生命在于真实。只有真的声音,才能感动中国的人和世界的人。《寒夜》的心理描写,之所以如此细腻精微,震撼读者的心灵,更在于它是真的声音。

巴金称自己是一个和无数的平凡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激情的人。他从不隐讳自己的真情实感,并把它倾注在作品之中,凝聚在人物身上,坦露在读者面前。

《寒夜》所写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闻目睹、十分熟悉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在他们中生活”,“他们每个人都对我坦白地讲出自己的希望和痛苦”,“在寒冷的深夜里,我真实地写下了我当时的感觉和感想”。

《寒夜》这支心灵交响曲,渗透着作者浓烈的真情,凝聚着作者艺术探索的心血和精华,无论在寒夜的昨天,温暖的今天,炽热的明天,它始终敲人心扉。

回答完毕。

想写小说但是灵感只够一个开头的怎么办

瞅准目标,找对路径,坚决到底。你比《高玉宝》《林海雪原》《红高粱》《艳阳天》《青春之歌》等作者的文化底子厚多了,不知可有他们那么深的生活阅历和写作毅力?

四十岁的人了,突然想写网络小说,会不会太晚

四十岁,是我羡慕的年龄。

我50了还有写作的冲动,只不过多年不动笔,词字生疏了。现在我经常头条上对对联重新找感觉,有空再看看文学作品。最近又加入两个文学爱好群,给自已营造一下氛围。

加油吧,兄弟,看好你。

关于小学生读刘慈欣的《三体》对于这个现象大家怎么看

感谢小秘书的邀请!

首先一句话申明观点:我认为这件事不必大惊小怪,我的孩子就在看。不要忘了《三体》可是获得的“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科幻文学奖”。

《三体》在小学生中走红,其实预示着整个社会思想正在深刻变革!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中小学生看《三体》背后的推手实际是家长或者成人,我的孩子包括我的读者中就有很多中小学生。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看《三体》无非就是两个原因:

第一、科学上的原因:希望培养孩子从小对科学的兴趣,加深对科学的热爱。

第二、现实上的原因:希望孩子看到这个世界的现实,更加读懂整个社会。

其实对当代中国而言,《三体》是一部非常另类的小说,首先它是第一部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本土硬科幻文学,其次它是一部写作很怪异的小说,它没有为了讨好观众,而回避现实中的矛盾。它不算悲剧,当然也不是喜剧,它真实的还原了时事的艰辛和复杂,光锥之内皆命运,它更像一部实况转播,为读者真实的演绎了人类在面临突如其来的外星危机时的种种表现。

从深层次来说,无论家长是基于科学的原因,还是基于现实的原因向自己的孩子推荐《三体》,其实都预示着中国整个社会的思想开始了一场全新的变革。有更多的人期望跳出旧有的传统文化的束缚,希望下一代能够迎接或者创造更加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三体》能够获得“第九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科幻文学奖”就是其中再鲜明不过的代表。

一个现代人的思索:为什么圣人说的和我看到的不一样?

因为现实和历史局限性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修身文化或者圣人文化,是一种灌输性的教化思想,缺乏系统性的科学支撑和现实中的可操作性。这就造成很多问题就像皇帝的新装一样,谁都看到了问题,但谁也敢不说破,谁也不敢道破。因此一个现代人对比传统教育往往会产生很多疑问,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和所学的不一样,有的甚至完全相反,以下举几个例子,并不全面但也是事实:

譬如说关于“人之初性本善”,这是我们从小便接受的教育,先不论古人是如何得到的这个结论,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却是如果没有法律的约束,人性是如此的丑恶!举一个历史上的例子,唐太宗释放死囚回家过年,并约定来年自动投案。这个史书上的美谈先不论事情本身的真伪,就其现实而言无任何的可操作性,只能成为沽名钓誉之辈伤害法制的理由。

再者关于哀兵必胜,正义之师无往而不克,这是我们从小都接受的教育,但我们在现实中看到的却是帝国主义依靠坚船利炮横行无阻。虽然这个问题有一定的片面性,但从一个角度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因为缺乏对技术应用的认识,看问题的局限性。

无论对于每个人还对于每个国家,每个民族,孩子都是未来。就像《三体》中的思想钢印,一般情况下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基本决定了孩子什么样的未来,你可以教育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未来的强者,当然你可以教育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傻白甜。可问题是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终究是你掩盖不了的,孩子随着慢慢长大他总会自己看到。因此我认为让孩子看不看到社会、生命、以及人性的复杂并不重要,关键在于怎样引导。如果说让孩子过早看到社会的现实是一种残忍,那么对他们刻意的掩盖这个社会的现实不仅残忍而且非常危险。

社会发展到到今天,法制、竞争、自强、科学,甚至狼性思维已经成为一种主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三体》契合了这个时代的精神,何况就事实而言,我认为《三体》并不黑暗,也并不消极,只是更加真实,更加科学,我想这也是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读《三体》就是这个原因。

全息解读《三体》,深度解读科幻,欢迎喜欢科幻的朋友关注:深度科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