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臣之妻斐妩(如果把中国古代所有的最恶毒的奸臣做一个排名,前十名是谁)_岳飞_真宗_奸臣

本文目录

  • 如果把中国古代所有的最恶毒的奸臣做一个排名,前十名是谁
  • 权臣、奸臣、宠臣、佞臣有何不同
  • 章献太后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成就吗
  •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罪臣都是谁
  • 郤缺本罪臣之子,受胥臣举荐才恢复爵禄,为何执政后却恩将仇报
  • 中国古代的奸臣中,你最痛恨谁
  • 求单字的吉祥字,用来写书法
  • 岳飞冤死狱中后,奸臣秦桧怎样对待了岳飞的妻子和子女

如果把中国古代所有的最恶毒的奸臣做一个排名,前十名是谁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说起

一、大秦:赵高。大秦的灭亡与赵高有很大关系,怂恿秦二世诛杀兄弟姐妹,腰斩李斯,指鹿为马诛杀秦二世。

二、大汉:中行说(Yue)。原为宦者,因不满作为汉匈和亲的随员,对汉朝怀恨在心,转而投靠匈奴,后成为单于的重要谋臣,帮助匈奴祸害大汉。

三、三国:曹丕。威逼汉献帝禅让,自己当皇帝。

四、晋朝:司马昭,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歇后语,流传近两千多年,足以说明问题。

五、隋朝:宇文化及。贪婪妄为,横行不法,弑杀隋炀帝,使大隋朝毁于一旦。

六、唐朝:李林甫。以“口腹蜜剑”而著称。

七、宋朝:秦桧。残害爱国忠将岳飞,导致中国人千年的痛骂,至今秦、岳两姓不通婚,可见仇恨有多深。

八、明朝:吴三桂。“一怒冲冠为红颜”,放清人入关,颠覆了汉族的统治权

九、清朝:和珅。贪腐成性,其总家产折合白银约有1000万两,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过七八千万两。

十、民国:汪精卫。投靠日本人,搞“曲线救国”,令近代中国人所不耻。

权臣、奸臣、宠臣、佞臣有何不同

封建社会皇权至上的制度特点,造成了许多因权力而衍生出来的怪现象,例如因皇帝过于宠幸而造就出来的许多权臣、奸臣、宠臣、佞臣等现象便是,那么,这些人之间,又有什么具体的不同呢?

权臣是因为皇帝的极度信任或者皇帝懦弱而不得不将权力充分给予的一种对象,这种人往往手握军政大权,和生杀予夺之权,百事决断其手,百官出其门下,日积月累,威风八面,如日中天。这种人虽未篡位,但伸手就能将皇帝拿掉,然而却不急于下手,每每挟天子以令诸侯,百官不畏皇帝,却惧怕他。

历代权臣,如王莽、曹操、司马炎、刘裕、杨坚、赵匡胤等等皆是。历代的权臣,以曹操最显,其文采、权谋、武略等等,皆是当时一流的才具,是乱世枭雄的代表,被人评价为“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许劭语)

所谓奸臣,大致是指那些不忠于皇帝,不顾及百姓,而弄权误国之臣。这种人特别擅长溜须拍马,专事逢迎,对皇帝当面一套背面一套,欺上瞒下,大搞权钱交易,只要自己一人喝饱,不顾天下生灵涂炭,为了一己之私利,常常排除异己,残害忠良。

历代奸臣,秦有赵高,汉有董卓,唐有李林甫,宋有蔡京、秦桧,明有魏忠贤,清有和珅,等等等等,可谓不胜枚举。奸臣最大的特点三个,一是善于巴结皇帝;二是残害忠良;三是一律富甲天下。赵高因残害扶苏、蒙田、李斯而当上丞相,和珅因吹捧乾隆而成为最富有的大臣,秦桧因构陷岳飞冤狱而稳坐高位,其作为和手段极其相似。

奸臣大都是贪官,像和珅抄家后,其金银财宝价值达八亿两,相当于朝廷11年的财政收入,堪称中国历史上第一号贪官,故有“和珅跌倒,嘉庆吃饱”之说。当然,奸臣还善于培植党羽,像魏忠贤,门下有“五虎”、“十狗”、“十孩儿”、“四十孙”,被呼为“九千岁”,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权臣了。

宠臣往往因一技之长而受宠于皇帝,高官厚禄,无以复加。宠臣与奸臣常常互为表里,奸臣中有宠臣,宠臣中有奸臣。奸臣一定是宠臣,宠臣不一定硬是奸臣。当然,宠臣也大都是奸臣,但像蔡京之类,奸则奸矣,不过,弄臣和宠臣的特点更突出,算不上大奸大恶。

至于佞臣,专以吹捧皇帝为能事,钻营谄媚是其长项,其他一无所能,算是弄臣和宠臣中的“下三滥”者。

章献太后是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成就吗

宋章献明肃皇后刘氏(名娥968-1033年),又称章献皇后,是宋真宗赵恒的第二任皇后。宋真宗死后,宋仁宗赵桢继位,刘娥才升为章献太后的。章献明肃是刘娥去世后的谥号。生前直称皇后或太后。我昨天的回答的《宋仁宗是不是真的名符其实》?里面略作过介绍,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看。

刘娥祖籍太原,成都华阳人。生于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年),祖父刘延庆在五代十国的后晋、后汉时任右骁卫大将军(后晋高祖石敬瑭起兵于太原南,而后汉刘知远则建都太原)。父亲刘通是宋太祖时的虎捷都指挥使,领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因此,刘家举家迁至成都华阳,刘娥出生也算是官宦之家。因史书记载只鳞片爪,手头资料短缺,就简单说几个方面吧!

一、命运乖蹇,自立自强。刘娥出生不久,其父刘通便奉命出征,谁料牺牲于战场上。从此,刘家家道中落,其母庞氏只好带着尚在襁褓中的刘娥寄居娘家。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或许是寄人篱下的经历,锻炼出了刘娥不屈不挠个性。坚持读书识字,学会了一手击鼗(táo拨浪鼓)的谋生技艺,还会随口说鼓儿词。刘娥十三四岁的时候。被外祖父做主,把她嫁给一名年青银匠龚美。刘娥嫁夫随夫,跟着龚美一起来到京城开封谋生。龚美手艺出众,又为人和善,善于结交朋友,尤其与襄王府里当差的张耆交好。这襄王正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当时他的名字还叫赵元侃,年仅十五岁,尚未册立为太子。史料说刘娥和龚美是邻居,以表兄妹相称,借以掩盖他们曾经是夫妻的关系的真相。后世学者坚持认为他们就是夫妻关系。因为,北宋时期不崇尚奢华,银匠生意并不好做,所以,刘娥不得不重操旧业,干起了击鼗唱曲的老行当。

二、结识真宗,再嫁夫君。刘娥长相出众,演技又好。而且,京城没有见过这类表演,所以,很快就引起了轰动,传遍了东京城。一天,赵元侃(后来的宋真宗赵恒)带人微服去看表演,对刘娥一见钟情,立即派人向龚美买了过来。刘氏天生丽质,聪明伶俐,与赵恒年貌相当,两人很快如胶似漆,谁也离不开谁。据《宋史》说,十五岁的刘娥与赵恒初会便进入襄王府了,且刘氏与赵恒都是968年出生人。你说巧不巧?

三、好事多磨,金屋藏娇。谁知,被赵恒的乳母秦国夫人发现了,她看不起出身贫贱的刘娥,而且还是个结过婚的女人。认为刘娥勾引赵恒,容易走上邪路、有辱皇家体面。她劝赵恒赶走刘氏不果,便报告诉了宋太宗。太宗非常生气,一道圣旨下来,命赵恒驱逐刘氏出京。并为十六岁的赵恒赐婚,娶忠武军节度潘美的第八个女儿,十六岁的潘氏受封为莒国夫人。附带说一下:这个潘美,就是《杨家将》中的潘仁美,莒国夫人也不是什么“西宫娘娘”,而是赵恒的结发妻子。她没有活到真宗继位,二十二岁就去世了。所以,《杨家将》西宫娘娘之说,是无稽之谈。但是,潘仁美与杨家有过节确实历史事实。因与本文无关,不去说它。赵恒虽然迫于皇命把刘氏送出了王府,但却又不愿离开刘氏,瞒着宋太宗,金屋藏娇,偷偷地把刘氏隐匿在襄王宫指挥使张耆家里。这样偷偷摸摸地不时幽会。刘娥也就这样“失踪”了十五年。

四、时来运转,重见天日。宋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太子赵恒承继大统,是为宋真宗。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追封莒国夫人潘氏为章怀皇后,郭氏为(谥号章穆)皇后。然后将刘娥接进皇宫,封为四品美人。之后,刘娥又接连晋升为修仪、德妃。刘娥是个孤女,没有父母,也没有其他家人,刘娥遂认龚美为兄,龚美也自此改姓刘。据史学者介绍:刘娥被驱逐时,没有死缠乱打、哭哭闹闹。也没有向赵恒提出额外要求。每天与诗书作伴,饱读史书,查阅典籍。特别史书成了她精神支柱,就这样养精蓄锐了十五年。《宋史•章献明肃刘皇后传》是这么描述她的:“晓书史,闻朝廷事,能记其本末”。

五、“狸猫换太子”之是与非。野史有《狸猫换太子》之说,加之小说《三侠五义》以及戏曲、影视的演义,这个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宋真宗的皇后死后,当时刘妃(刘娥)和李妃都怀了孕,很显然,谁生了儿子,谁就有可能立为正宫。于是,工于心计的刘妃将李妃所生之子换成了一只剥了皮的狸猫,污蔑李妃生下了妖孽。宋真宗怪罪下来,李妃逃往民间,刘妃遂被立为皇后。后来,李妃所生男婴即位,为宋仁宗。在包拯的帮助下,宋仁宗得知真相,与双目失明的生母李妃相见,而身为皇太后的刘氏则畏罪自杀。然而,事实真的就是这样吗?当然不是。当时的情况是:宋真宗宠爱刘娥,想立刘娥为皇后,但是,刘娥出身平民,又没有为宋真宗生下儿子。古代宫廷,一个女人能不能当上皇后,关键在于她能不能为皇帝生下儿子,出身是个问题,但最终都不是大问题。刘娥要成为皇后,就得拥有为皇帝生下儿子这个硬件,刘娥没有生育能力。没有儿子想当皇后,大臣们肯定反对,刘娥便想了一个 “借腹生子”的计划。李宸妃是杭州人,她父亲过世了,刘娥将她带入宫中,成了侍女。《宋史》中说,李宸妃“壮重寡言,真宗以为司寝”。在刘娥的安排下,过了段时间,李宸妃怀孕了。《宋史》是这样记载的:“既有娠,从帝临砌台,玉钗坠,妃恶之。帝心卜:钗完,当为男子。左右取以进,钗果不毁,帝甚喜”。意思是:李宸妃怀孕后,随宋真宗临砌台,鬓上玉钗不慎坠落。宋真宗心中暗暗祈祷:如果玉钗完好无损,必为男孩。侍从拾起钗,果然完好无损,宋真宗高兴极了。《宋史》是这样说的:“初,仁宗在襁褓,章献以为己子,使杨淑妃保视之”。意思是,宋仁宗还在襁褓中时,刘娥就将宋真宗的这个皇子取为己子,并且让杨淑妃代为养育。对于李宸妃。《宋史》说:“已而生仁宗,封崇阳县君;复生一女,不育。进才人,后为婉仪”。意思是:李宸妃生下宋仁宗被封为崇阳县君,后来她又生下了一个女儿(此女夭折),再没有生育过。再后来,她被晋封为才人、婉仪。没有“狸猫换太子”一说。所以,李宸妃是宋仁宗的生母不假,但生下来就为刘娥收养也是真的,刘后像对待亲儿子一样把仁宗养大。据《邵氏闻见录》记载,李宸妃死后,刘后本计划按一般宫人下葬,但宰相吕夷简建议她厚葬之,以免将来仁宗了解了真实情况后对刘氏家族不利。刘后采纳了吕夷简的建议,真宗死后,刘后开始垂帘听政,一直到李宸妃死去都没让仁宗知道真相。刘后去世后,有人才把这事告诉仁宗,说他的亲生母亲是李宸妃,被刘后虐待死的。宋仁宗闻听,号啕大哭,立即派兵包围了刘府,准备报复刘氏家族。同时,宋仁宗亲自去李宸妃的墓地祭奠。在众人围观之下,棺椁打开,只见里面装满了水银(用以保持尸体不坏),李宸妃面色如生,神态安详,穿戴着皇后的服装。此事足见刘后对李宸妃的厚待,仁宗发现传言是不真实的。这才消除了怒气,赦免了刘氏家族。宋仁宗下旨:朝廷和民间皆不得对太后(即刘娥)临朝时期的往事妄加议论。

六、垂帘听政,识破忠奸。1022年,宋真宗赵恒驾崩,遗诏“尊皇后为皇太后,军国大事权取皇太后处置”。意思就是军国大事由刘娥处置。权臣晋国公、宰相丁谓意图架空刘娥,独揽朝政。丁谓勾结宦官雷允恭,规定将重要奏章先送丁谓阅过后再送内廷,以达到把持朝政的目的。同时,利用职位之便修改“诏书”,把真宗死因归罪于寇准,并以此为借口,将朝中凡是与寇准相善的大臣全部清除出去。刘娥早就察觉到丁谓的野心,二人矛盾逐渐激化。王曾见刘娥与丁谓已生间隙,遂趁机单独进谏刘娥,上陈丁谓窃弄权柄、包藏祸心,社稷将危。刘娥怒不可遏,决心除掉丁谓。乾兴元年(1022年)六月,刘娥在承明殿召见群臣,将宰相丁谓瞒上欺下、架空两宫,并与内廷宦官雷允恭勾结的证据公诸于众。刘娥欲杀丁谓,在群臣劝阻下,最终,雷允恭被诛杀,丁谓罢相,贬至崖州(今海南岛)。他的四个儿子、三个弟弟一起被降黜。抄没家产时,从他家中搜得各地的贿赂物品,不可胜数。史书说“四方赂遗,不可胜纪”。 也就是说,抄家时,发现很多大臣写给丁谓表忠心的信。刘娥直接下令将其烧毁,并对群臣说,之前的事一概既往不咎,希望群臣之后尽心尽力为朝廷办事。刘娥开始正式临朝听政。天圣七年(1029年),权臣枢密使、加左仆射兼侍中曹利用以功臣自居,权倾内外。圣七年,有人状告曹利用侄儿、赵州兵马监押曹汭酒醉后穿黄衣,让人呼其万岁。刘娥欲借机治曹利用谋反大罪,亲自手书一语给宰相王曾:“曹利用与其侄儿谋反事,理分明也,须早杀却。若落他手,悔不及也”。尚书张士逊进言:“这是曹汭一人所为,曹利用是重臣,应该不知”。刘娥大怒,将张士逊罢官,赶离京师。在众大臣保举下,曹利用被贬随州(今湖北省随州)知州,又被揭发私贷景灵宫钱。遂继贬房州(今湖北省房县)安置,途中自尽身亡。

七、防微杜渐,终得善终。刘娥颇有心计,临朝称制后,有一天,她流着眼泪对大臣说:国家多难,如果不是诸位重臣同心辅佐,怎能有今日之景象。现在皇亲国戚都获得了推恩,唯诸位重臣的亲眷没有受到朝廷的恩泽。卿等可以把亲族的名字呈递上来,当破例意义尽数推恩。众臣将亲族亲信的姓名一一呈递上来,刘娥让人绘成图,贴在寝殿的墙上,每有遇到奏请升迁封赏的事情,都要比对此图,以防朝中个别朋党集团权势过重。她还搞了个“约束子弟诏”,要求大臣带头教训子女亲朋,秉公守法,以免严惩不贷。北宋天圣元年(1023年),刘娥下旨在成都设立“益州交子务”,由京官担任监官,主持交子发行,并“置抄纸院,以革伪造之弊”,严格其印制过程。正式发行了世界上第一种纸币货币——“交子”,也称“官交子”。中国纸币比西方1661年由欧洲瑞典银行发行的纸币早了600多年。为日后宋仁宗亲政后的“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基础。刘娥充分吸取了吕雉、武则天的教训,防止外戚干政,刘娥自幼父母双亡,虽寄寓外婆家,却惨遭售卖,无恩可报。因此,她飞黄腾达之后,除了重赏亲族外,并未给予他们任何权力,使历史上常见的外戚干政失去基础。防止宦官涉朝。入侍宋真宗期间,刘娥从未在后宫结党营私,广纳党羽。而是全凭自身才能单打独斗成为宠妃乃至皇后的。因此,她决不允许宦官干预朝政。刘娥敬畏权力:通过饱读史书,敬畏三权(皇权、夫权、神权),怕死后落下把柄,不能入庙享受祭祀。史书说她: “有吕武之才,无吕武之恶”,能“克制欲望、心怀敬畏”,所以在关键时刻做到悬崖勒马,让她流芳百世,成为政治智慧远超吕后和武则天的女主!当时,很多有真才实学的人如:王曾、张知白、品夷简、鲁宗道等,都得到了刘娥的提拔、重用。而这些人,却不是刘娥的“自己人”。北宋名相富弼后来上疏宋仁宗,说到:“当日章献明肃皇后(即刘娥)临朝,陛下(即宋仁宗)受制于人,皇权微弱。而章献明肃皇后最终没有像唐代武则天那样谋朝篡位,全赖忠臣的救护,使得章献明肃皇后不得不克制欲望。陛下可以保全皇位,实是这些忠臣之功”。刘娥在两宋和后世创造了好几个第一:第一个垂帘听政的太后;第一个建立一整套垂帘听政制度的女人;第一个穿龙炮祭祖而没有称帝的女人;第一个死后要求换回女人服饰的太后;也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穿龙袍的皇后。

刘娥的一生,充满曲折离奇:从卖艺的孤女,到一国太后;从驱逐出宫,到临朝问政;从龙袍祭祖,到没有称帝。在中国历代后妃中,谁还极具这传奇色彩呢?同时,刘娥也颇具一代女主的霸气:终结“天书”运动,结束党争,发行交子,兴修水利,创设谏院,兴办州学,为仁宗亲政后的“仁宗盛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故刘娥死后,宋仁宗、司马光、范仲淹等宋廷君臣对刘娥予以正面的评价。《宋史》云:“母后称制,而内外肃然,纪纲具举。太后临朝十余年,天下晏然”。宋仁宗说“太后临朝,群臣邪正,朕皆默然识之”。意思是,以前太后登临朝堂,各位大臣的表现有邪有正,我都默默地记下了。司马光说:“章献明肃皇太后保护圣躬,纲纪四方,进贤退奸,镇抚中外,于赵氏实有大功”。苏轼也说:“宋兴七十余年,民不知兵,富而教之,至天圣、景祐极矣”。 所以,宋章献明肃皇后刘娥到底是什么人,还是你自己去评论吧!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罪臣都是谁

中国历史上的十大罪臣

1.赵高2.董卓3.来俊臣4.童贯

5.秦桧6.吴三桂7.和珅8.李鸿章

9.袁世凯10.汪精卫

尤其是李鸿章和汪精卫。

李鸿章,晚清重臣,贪污腐化,占有大量农田,开设店铺,被人戏谑“宰相合肥天下瘦”。此人秉持主子慈禧太后的旨意,同西方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条约。

汪精卫,国民党副总裁。抗日战争时期,汪精卫投靠日本侵略者,组建了南京伪政府,出卖中华民族的利益。汪伪政府有军队,发行货币,对抗日力量进行扫荡,进行剿灭。汪精卫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大的汉奸,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极大的危害。

郤缺本罪臣之子,受胥臣举荐才恢复爵禄,为何执政后却恩将仇报

郤缺是郤芮之子,而郤芮又是晋惠公的亲信。早期里克杀死奚齐、卓子后,正是在郤芮忠心辅佐下,晋惠公才得以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

晋惠公死后,郤芮和吕甥两人一度支持晋文公回国为君,但后来却又反悔,想杀死晋文公另立新君。不想,他们二人被寺人勃鞮出卖,反倒是被晋文公联合秦穆公给诱杀了。此后,郤缺受郤芮牵连,也失去了以往的地位。

因此,作为罪人之子,常理而言郤缺是很难得有出头之日。

一天,随同晋文公流亡海外十九年的胥臣奉命出使,在冀邑(今山西河津东)郊外住了一晚。在闲逛之时,胥臣恰好看到一男子在田中除草,而他妻子正送饭到田中。两人见面后,居然是相敬如宾。胥臣顿时觉得这对夫妻不平凡,便上前攀谈。在深入交流过之后,才知道这位男子正是郤芮之子郤缺。

胥臣深感郤缺人才难得,便将他带回了绛邑,举荐给晋文公。晋文公一听,吃惊不已:“他父亲有罪,可以启用他吗?”郤芮为晋惠公的死忠党徒,又是被晋文公所杀,郤缺哪可重用?

可胥臣却答道:“作为国家之贤良,应该不计较他前辈的罪恶。所以,舜帝处死了鲧,却又重用了他儿子禹;还有一件国君您熟知的今日之事,齐桓公重用管仲为相,可管仲也是齐桓公的仇人。”

晋文公的疑虑仍没打消,继续问道:“你怎么知道郤缺是贤能之人?”胥臣答道:“我看到他们夫妇在田间时都不忘恭敬。恭敬有礼是有品德的表现,严守德行而谨慎从事,那还有什么事情干不成功的呢?”自从郤芮获罪被杀后,郤缺可以说从天堂掉入了地狱。然而,即便是落魄到了社会最底层,郤缺夫妇仍然不忘互相恭敬,足见其修养和品行。落魄之中仍然能谨守品行,难道还不是人才?

听了这话后,晋文公才接见了郤缺。在一番交谈之后,晋文公也转变了对胥臣的看法,任命他为下军大夫。后来在箕邑之战中郤缺俘获白狄首脑,晋襄公又因此提拔郤缺为卿士,并把冀邑重新赏回给了郤缺。

由此可见,郤缺能重新步入上流社会,胥臣的举荐之功不小。


公元前601年,赵盾去世。此时,担任上军主将的郤缺居然越过中军佐荀林父,被提拔成了中军主将。刚当上正卿的郤缺,却突然做了一件意外之事:罢免了胥克下军佐之位,改命赵朔为下军佐。

胥克是胥甲之子,而胥甲又是胥臣之子。郤缺居然撤销了恩人之孙的卿士之位,提拔赵盾之子赵朔补缺,这在当时绝对引起了一片议论之声。

郤缺免除胥克的理由,表面上是说胥克身体有病,不能胜任卿士之职。可胥克担任下军佐已有八年,为何偏偏在这时罢免了他?

早年,胥克之父胥甲因为不党附赵盾,为赵盾所忌。所以,河曲之役八年后,赵盾借口胥甲在此战中违令,将他驱逐到卫国去了。为了安抚胥氏一家,赵盾又安排胥克子承父业,当上了卿士。可见,早在赵盾之时赵氏就与胥氏产生了矛盾。此时,郤缺罢免胥克,不过是完成赵盾未了的心愿而已。

郤缺之所以如此亲近赵氏而疏远胥氏,是因为赵盾才是郤氏家族重新崛起的最大功臣。

箕之战后,郤缺虽然被晋襄公提拔为卿士,但却“未有军行”。此时郤缺虽是卿士,却不能主导军事,在晋国的地位也就略高于普通大夫。

晋襄公去世后,赵盾掌控了晋国的军政大权。

公元前618年,晋襄公生前未能晋升的士縠、梁益耳、箕郑等人联合作乱,杀死了先轸之孙先克。平定这次内乱之后,赵盾就把郤缺提拔为上军主将,让他成为了真正的卿士。虽然荀林父是中军佐,但荀林父不是赵盾一手提拔,也不党附赵氏,得不到赵盾充分信任。因而赵盾死前,极大可能特意举荐了郤缺取代其位,郤缺才得以越过荀林父而成为中军主将。

从上述叙述可知,郤氏家族能重新回到晋国政治权利的核心圈,大半是赵盾之力。因此,在胥克身患重病而赵盾之子未能做卿士的情况下,为报答赵盾,郤缺顺水推舟罢免胥克、提拔赵朔也就是正常之事了。

郤缺的这次罢免胥克,让胥氏家族失去了卿士之位。正因如此,后来在晋厉公剿灭郤氏之战中,胥克之子胥童才表现得最为卖力。

严格说起来,郤缺此举有些不近人情,但还谈不上恩将仇报:胥克身患疾病不能履职才是被罢免的主因。只不过,如果郤缺是任人唯才,谁都无话可说;可关键在于赵朔也极为平庸,完全是因为赵盾才被破格提拔成为卿士——既然如此,为何胥氏之后的其他人不能被提拔为卿士?这才是郤缺罢免胥克而被人诟病的最大原因所在吧。

中国古代的奸臣中,你最痛恨谁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古代入朝为官的人,绝不是为忠君而来,而是为了利益而来。他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各自所图的东西不同而已,有的人为青史留名,有的人为家族利益,有的人为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因此,严格意义上来说,古代皇朝不存在忠臣,也不存在奸臣。所谓忠臣丶奸臣的评价,只是后人根据某官员的所作所为,给予的评价而已。正所谓时代不同,人们的观念不同,人们看待事物角度也会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就不同了。

在古代皇朝时期,决定大臣命运的因素,主要是皇权。大臣会不会被重用,会不会手握大权,关键处决于时任帝王的个人判断。大臣个人的努力,只占次要因素。

说到我国古代的所谓奸臣,个人最不喜欢的人,就是篡汉自立的王莽老夫子。个人之所以这么看,其主要原因是:

1,王夫子篡汉之时,西汉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王夫子毁了太平世道,使天下人遭受浩劫。

2,王夫子存在改变华夏历史走向的嫌疑。

①倘若王夫子不篡汉,诚心匡扶汉室,那就不会出现与天下世家大族共享天下的东汉皇朝。

自从世家大族在东汉时期,品尝了与皇室共享天下的富贵滋味后,世家大族就对此念念不忘了。从此以后,世家大族千方百计涉入政治,分享国权,利用公权力满足其家族私欲,从而导致民不聊生,皇朝频繁更迭。自此以后,华夏朝代皆不长久。

②,王夫子执政失当,直接导致民众造反,由此诞生了赤眉绿林。从此天下绿林结成网络、啸聚山林,导致华夏大地,匪患不绝。直到新中国成立,才将匪患彻底剿灭。

③,倘若王夫子不篡汉,而是精心治理天下,那么汉人人口必将进一步大增。倘若汉朝展开移民拓殖,来疏减人口压力,那么华夏疆土也许会进一步拓展,后世历史演化,也许会不同。

3,王夫子本是儒生,王夫子篡汉也许是为了所谓的儒家最高理想。然而,王夫子篡汉给后世带来了一个极不好的观念,那就是“学而优则仕”。

①,如果为学就是为了进入仕途,那么天下的学子就不会潜心于致学,而是会想着怎样去做大官。如此一来,华夏在学术方面,将会停滞不前。

自西汉以后的一千多年,华夏在学术方面也确实亮点不多,远不如商周时期的学术成就大。

②,“学而优则仕”的优点就是,确保了入仕做官的人,都有一定的素质。

“学而优则仕”的缺点就是,只注重入仕做官者的个人书面知识,而不关注个人以往的贡献,以及其他方面的才能,例如个人技艺丶个人军事才能…。

如此一来,官场上都是功利心极重的书呆子。一旦朝廷遇到严峻的挑战,基本上无人可用。

自汉以后,胡人频繁南下,书生图利侍奉胡主,成常态。幸亏汉胡本是同源,幸亏汉文化有一定的先进性,符合胡人天子统治天下的需要。这才导致华夏文脉得以延续,没有断绝。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王莽夫子对华夏文明发展进程,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大。个人认为,王夫子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反面教材。他的一生做为,值大家仔细探讨,也极具历史研究价值。

求单字的吉祥字,用来写书法

爱 安 昂 盎 伯 宝 保 壁 碧 彬

灿 才 财 璨 婵 昌 畅 超 朝 诚

盛 炽 崇 宠 春 纯 慈 聪 璀 翠

达 大 黛 丹 德 涤 敦 婀 娥 恩

芳 斐 芬 奋 丰 奉 福 甫 富 甘

歌 耿 功 恭 冠 光 广 贵 豪 好

浩 和 鹤 贺 享 鸿 宏 华 欢 焕

煌 恢 慧 惠 佳 姣 皎 洁 捷 杰

锦 晶 俊 康 魁 朗 乐 丽 利 良

亮 麟 琳 玲 灵 龙 曼 茂 美 妙

明 谦 钦 清 庆 荣 润 赏 韶 神

生 升 盛 圣 仕 寿 舒 曙 爽 顺

硕 遂 泰 坦 韬 腾 拓 婉 旺 威

玮 蔚 文 武 妩 曦 熹 细 仙 鲜

娴 贤 显 祥 享 骁 晓 孝 谐 谢

馨 新 欣 幸 雄 秀 煦 旭 玄 绚

勋 雅 嫣 妍 艳 扬 耀 颐 怡 益

义 毅 熠 英 莹 盈 雍 勇 优 友

愉 玉 悦 运 韵 赞 照 贞 祯 珍

振 正 直 智 衷 忠 祝 壮 卓 尊

找个你喜欢的``或者都练练书法也不错!

岳飞冤死狱中后,奸臣秦桧怎样对待了岳飞的妻子和子女

岳飞一共生有5子2女,岳飞被抄家以后,岳飞和岳云当即被处死。岳家其余人口全部发配南方边远地区。其中17岁的岳雷,12岁的岳霖,5岁的岳震,被发配惠州。

岳飞的妻子李娃和2岁的岳霆,则被发配云南。岳云的妻子和岳雷的妻子,带着孩子辗转来到潭州生活。

岳飞的两个女儿岳安娘和岳银瓶,历史记载不详。据说,当时岳安娘已经嫁人,13的岳银瓶因申诉无门,怀抱银瓶跳井而死,也因此而得名。

岳飞先后有两任妻子,第1任妻子姓刘,生下了岳云和岳雷,以及长女岳安娘。

岳飞从军之后,在数年之内转战多地。刘氏以为岳飞已死,也许是家中过得太过困苦,也就另行改嫁。

刘氏改嫁的这个男人,是当时南宋名将韩世忠手下的一名军需官。而岳飞此时已经与韩世忠齐名,但是岳飞并没有责怪刘氏,还给刘氏送去了500贯铜钱(相当于500两银子)作为补偿。

后来岳飞娶了李娃为妻,李娃生下了岳霖、岳震、岳霆,以及次女岳银瓶。

李娃可以算上一个奇女子,她不但对内贤惠,照顾婆婆以及岳云、岳雷。同时,她还要安抚岳家军中的随军亲属。

在岳飞出征以后,李娃还要处理岳家军的内务。有一次在岳飞外出期间,李娃还召集众将,斩杀了一个作乱者。

后来,岳飞觉得李娃干涉军务太多,便让李娃回家照顾母亲和孩子。

在岳飞被害一案中,有三个人出力最大。第一个就是秦桧,第二个是张浚,第三是万俟卨(读音“莫旗谢”)。这三个人现在还跪在岳飞的墓前,跪在岳飞墓前的,还有一个就是秦桧的老婆。

为什么秦桧的老婆王氏,也会跪在岳飞墓前呢?因为秦桧是一个比较怕老婆的人,河东狮吼,就是出自于这个女人。都说最毒妇人心,其实,秦桧对岳飞使用的一些致命的招数,都是出自王氏之口。

张浚这个人原本是南宋的宰相,而且他还是一个主战派。

但是张浚这个人身居高位,才能却不够,还比较嫉贤妒能。他最不能忍受的,就是手下的将领比他能力强。而且他还认为手下的将领权力太大,就会不听话。

而岳飞正是张浚手下那个不听话的将领,岳飞曾多次当面顶撞过张浚。因此,在“淮西合军”一事上,张浚就不愿意把淮西军交到岳飞手中了。

后来,由于张浚处理淮西军问题不当,导致数万淮西军投降了伪齐。

而张浚也因为这一事件而被罢相,接替张浚的是主守派的赵鼎。赵鼎主张像东晋那样偏安一隅,也不希望与金人大战。

这时,秦桧就开始挑拨主战派和主守派之间的矛盾。由于赵鼎位高权重,导致主战派在南宋朝廷内无法立足。

秦桧正是金人派回来的奸细,目的就是逼迫赵构投降。

赵构这个人虽然手下兵多相广,但他的胆子早已被金人吓破。

当年金人侵犯北宋,赵构作为质子被送往金军大营。但赵构当场就被吓尿了,金人就怀疑他可能就不是皇子。于是金人要求换人,赵构这才逃出一劫。

但这次直面金人,给赵构留下了终身的阴影。在以后的时间,只要在赵构耳边提起金人两个字,赵构立刻吓得腿软。

而且,赵构后宫无数,但是在建立南宋之后,没有留下一个子女。有人推测,有可能赵构在这次惊吓中,直接丧失了男性功能。

金人为了让赵构投降,给出了丰厚的条件。金人许诺将伪齐的地盘划给赵构,还可以将赵构的亲生母亲释放回来。而赵构只要向金人称臣,每年纳贡白银20万两,绢20万匹。

这时,秦桧抓住了赵构急切想求和投降的特点。秦桧就诬陷宰相赵鼎不肯讲和,于是赵鼎也被罢相。赵构将投降一事全权交由秦桧负责,秦桧开始独揽相位。

此时,岳飞,韩世忠等名将,都被排挤到无关紧要的位置,甚至罢官,而张浚却转身投靠了秦桧。

就在赵构和秦桧,沉浸在投降金人的喜悦之中的时候,金人内部局势发生的变化,完颜兀术夺取了金朝大权。

在1140年,完颜兀术率领4路大军攻打南宋。南宋被迫反抗,岳飞等人又重新被重用了。

岳飞等人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打退完颜兀术的进攻。就在岳飞要追击完颜兀术的时候,岳飞一天收到了12道金牌,要求撤兵。

岳飞这边班师回朝,完颜兀术就顺势又占领了河南地区。岳飞听闻之后,仰天长啸,“所得诸郡,一旦都休。十年征战,前功尽弃。“

经此一战,赵构觉得有了和金人谈判的筹码。而完颜兀术也需要秦桧这样的人,来替他解决抗金的力量。于是,两边一拍即合,议和投降再次被提上日程。

为了让金人满意,赵构和秦桧开始对主战派重要人物,进行打压、陷害。

张浚早已经投降了秦桧,因此,张浚就变成打压主战派的马前卒。

这次,张浚把目标放在韩世忠身上。张浚还暗自拉拢岳飞,并且提出将韩世忠的人马分给岳飞,但遭到了岳飞的拒绝。

岳飞将这一状况告诉了韩世忠,韩世忠立刻上书赵构,并且在赵构那里痛哭流涕,并且拉开衣裳露出身上的点点伤痕。

最终,赵构被说动,韩世忠才免于一死。但此后,韩世忠隐退回家,闭门谢客,不问世事。

由于岳飞的不配合,导致投降派的任务没有完成,于是投降派把所有的仇恨,都增加到岳飞身上。

这次还是张浚出马,在张浚和岳飞在视察楚州的时候。张浚提出要重修楚州城,加强防御。而岳飞则表示,应该坚持北伐,不要做退守城池的打算。

岳飞的这一番话,被张浚等人诬陷成,岳飞要放弃楚州城了。于是,张浚和秦桧伙同言官万俟卨(读音“莫旗谢”),对岳飞大肆诽谤。

岳飞被迫停职,但是秦桧等人,还是不愿意放过岳飞,继续罗织岳飞的罪名。

当时南宋的官员俸禄不少,能捞钱的地方也多。像韩世忠,张浚等人都是住着豪宅,三妻四妾,生活极度奢侈。

当时岳飞已经被授予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少保等职位,每年的俸禄十分丰厚,而且还有大量钱财军饷经手。

秦桧等人就想从此入手,没想到,等他们搜查岳飞家中的时候,却发现岳飞家中连一个使唤丫头都没有。

岳飞家中连没有一样值钱的东西都没有,只有一些书画、书卷,以及赏赐的物品。对此,秦桧感到难以置信。

原来,岳飞所领的犒赏,全部如数发给部下,从不私藏一分一毫,这也是岳飞一直受部下爱戴的原因之一。

秦桧等人见这条路行不通,就决定从其他方面来诬陷岳飞。

他们先是收买了岳飞的部将王贵,然后迫使王贵诬陷岳飞的副手张宪。然后,张浚以无中生有的罪名,把张宪逮捕入狱,进行严刑拷打。他们将张宪打晕之后,让他在一份假供词上画押。

这份假供词涉及了岳飞的儿子岳云,于是,岳云立即被逮捕。然后,张浚等人又用了同样的手段,诬陷了岳飞。

秦桧等人明目张胆地诬陷忠良,导致朝廷之中很多人都同情岳飞,甚至上书为他求情。而这些为岳飞说话的人,无一都遭受到秦桧的迫害,不是被贬官就是被杀害。

为了得到岳飞的证词,秦桧把所有审理岳飞的官员全部支走,反而让一个言官万俟卨来进行代审。

万俟卨本来就和岳飞有过节,岳飞当年风光的时候,万俟卨就想巴结岳飞,被岳飞严词拒绝。

因此,万俟卨心中对岳飞十分记恨。他上来也不问话,直接就是一顿毒打,然后就随便以“莫须有”的罪名给岳飞定罪。岳飞气得哑口无言,最后在供纸上写了8个大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在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也就是公元1142年1月27日,秦桧上奏赵构,要求将岳飞处死。

赵构根据秦桧上奏的诬陷材料,下了一封诏书。将岳飞赐死在狱中,岳云和张宪在临安街头处死。岳飞全家被抄财产没收,所有人被充军发配岭南。

在岳飞被诬陷的时候,大理寺丞李若朴等人为岳飞求情,最终被罢官。大理寺卿薛仁辅为岳飞喊冤,最终深陷大牢。

赵构的堂叔,大宗正事赵士㒟(读音“鸟”),以全家百口性命保释岳飞,结果被贬建州,最后死在那里。平民刘允升上书诉说岳飞的冤情,遭受秦桧等人的迫害,死在狱中。

岳飞当年有一个幕僚叫姚岳。姚岳本是一个落魄书生,当岳飞看到了姚岳的名字,顿时眼前一亮。因为岳飞的母亲姓姚,父亲姓岳。岳飞就认为,姚岳是冥冥之中,上天送到他身边的人物。于是,岳飞就对姚岳十分器重。

在岳飞出事以后,姚岳第一个站出来与岳飞划清界限,并且极力否认在岳飞手下任职。

姚岳甚至还上疏,建议赵构将岳州改名,理由是岳州人民不能与罪臣同姓。宋高宗竟然同意了这个要求,于是岳州被改名为纯州,岳阳军改名为华容军。

岳飞的妻女被流放岭南,他们不但不能随意活动,还要定时去官府报到,验明正身。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就是靠着朝廷发放的米料。

但漳州知州居然上书朝廷,建议取消对岳飞家属的米粮供应,这无疑是在向秦桧的人示好。但这马屁显然拍错了地方,遭到了众大臣的反对。

朝廷中唯一站出来为岳飞说话的,只有韩世忠一人。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莫须有的罪名,能让天下人信服吗?”

在20年后,金人再次向南宋发起进攻。这时,朝廷主战派又占据了上风。于是,朝廷上下纷纷要求为岳飞昭雪。被流放岭南的岳飞家眷,这才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回到了江州。

但是,赵构却将岳飞与蔡京、童贯等人相提并论,这显然不是为岳飞昭雪。

第2年,赵构退位,赵昚登基,他恢复了岳飞生前所有职务,并且归还了岳飞的田宅,岳飞的子孙也得到了任用。

但是,朝廷对于岳飞冤死一事,只是一笔带过。因为此时赵构还没有死,赵构身为太上皇,还在监督着赵昚的一举一动。

赵昚为岳飞举办了葬礼,并且重金悬赏岳飞的尸首。这时,有人说出了岳飞遗体埋葬的地方。

原来,当年岳飞被害以后,有一个叫隗顺的狱卒,同情岳飞的遭遇,将岳飞的尸体偷出,埋葬在杭州栖霞岭。

由于当时秦桧势力较大,隗顺一直都没有声张,直到临死之前,才告诉自己的儿子,岳飞的遗骨就埋在栖霞岭。

槐顺当年还做了标记,岳飞的坟前有两棵橘树。岳飞的尸骨上还配有一枚玉环,这是当年岳飞的妻子李娃相送。同时,岳飞的棺材上还刻有“大理寺”的字样。

赵昚立刻派人重修了岳飞墓,并将岳飞墓安置在栖霞山南麓,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岳王庙。

岳飞真正被昭雪,是在他死后的84年以后。

宋理宗赵昀才第一次指出,岳飞冤死是因为议和政策所致。赵昀将岳飞比如诸葛亮和郭子仪,并追封岳飞为鄂王,谥号“忠武”。

这是南宋官方对岳飞的最高评价,也是宋朝对岳飞的盖棺定论。

在岳飞被昭雪以后,岳云也同样得到昭雪,并且陪葬栖霞岭。

岳云有两子一女,岳云的长子岳甫和次子岳申,后来都入朝为官,岳甫官至吏部尚书,岳申也被授予保义郎职位。

岳飞的次子岳雷被流放的时候,已经17岁了,他和12岁的岳霖,5岁的岳震,一起被流放惠州。当地将他们安置在一个寺庙的茅草屋中,并且不允许他们外出活动。

岳雷身心受到重大打击没,过几年就死了。

岳飞第三子岳霖,后来官至朝廷大夫,兵部侍郎等职位,岳霖一生都致力于收集岳飞的遗文,一直致力于为岳飞昭雪的事物。

岳霖的三子岳珂秉承父亲的志愿,也在收集祖父岳飞的相关事迹及文稿。我们现在能看到关于岳飞的史料,大部分都是岳珂整理的。

而岳珂这一门,也完全放弃了岳家传统的武将路线,一心致力于文学,估计也是深受岳飞遇害的影响。

岳震和岳霆一直隐居在黄梅杨梅岭,后来,岳震被授予朝奉大夫,岳霆被授予散朝大夫职位。两人死后,都葬于黄梅杨树岭。两人共有9个儿子,一直在黄梅一带繁衍发展。

岳飞之所以能够被昭雪,他们的子孙也得到了朝廷的任用,主要还是因为,南宋正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

这时,南宋朝廷就需要以岳飞之名,将南宋军民的抗金热情调动起来,来挽救岌岌可危的南宋政权。

而岳飞一案,真正得到昭雪,却是在百年之后。这其中的阻力,就是来源于当年制造这起事件的人。如果没有南宋人民的英勇斗争,没有抗金形势发生剧烈变化,岳飞可能就要永远地背负冤屈的罪名。

而与岳云一起被斩首的张宪的昭雪之路,则更加漫长。在岳飞家属被放回很多年后,在张家多次申诉之下,南宋才勉强承认张宪生前的官职。

由此可见,岳飞也只是南宋招揽人心的一块金字招牌。而在南宋朝廷心中,是不会真心为一个臣子认错的,哪怕是个精忠报国的忠良。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