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有一句老俗话:“将军狗死人吊孝,将军死后无人埋”,该怎样理解这句话?历史上将军不服从命令,但是立了战功,战后怎么赏罚_将军_刘备_朝廷

本文目录

  • 农村有一句老俗话:“将军狗死人吊孝,将军死后无人埋”,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 历史上将军不服从命令,但是立了战功,战后怎么赏罚
  •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被罢免了大将军,降级为杭州将军,这个官职到底有多大权力
  •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能用在职场上吗
  • 对于在职位上不想晋升的员工,是否说明他们就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 怎么看待老虎师南北来击判军,哈桑将军称,不用换俘虏,否则,后患无穷
  • 刘备叛逃之后,为何曹操没有借天子名义罢免他左将军豫州牧等官职
  • 曹操说:我大儿子和大侄子为我战死了我不都伤心,可是典韦将军战死了,我受不了,你怎么看
  •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在军中各负责什么
  •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看

农村有一句老俗话:“将军狗死人吊孝,将军死后无人埋”,该怎样理解这句话

农村有句俗语叫做:“将军狗死人吊孝,将军死后无人埋”,是对世间百态,人世炎凉的真实写照。

意思是说:古代将军家的狗死了,一些附言趋势的小人就会巴结将军上门吊孝,借此拉近和将军之间的关系。甚至为狗披麻戴孝,打幡送葬,极尽奴颜婢膝之能事。

只要能让将军提拔自己,这些势利小人把狗当成亲人对待,比对待自己的亲爹亲娘还要亲。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清朝权臣和珅养了一只波斯猫,后来被乾隆皇帝养的“黑狮”给咬死了。

当时朝中的一些大臣纷纷前往和府吊孝,甚至有人出高价购得波斯猫献给和珅,和珅死了一只猫却得了十几只猫。

和珅最会敛财,他不会放过这大好时机,为波斯猫搭灵棚,大操大办,趁此大捞一把。据说广份子钱就进了上万两银子,收的高档葬品不计其数。

但当乾隆死后,和珅被嘉庆帝抄家,和珅被关进了大牢。当初那些为波斯猫送葬的人,没有一人去狱中探望他,唯恐避之不及。

和珅在狱中感慨万千:“我TM还不如一直波斯猫呢?”和珅到死都没整明白,大臣不过是看在乾隆的面上,乾隆死了,和珅失去了权力,谁还去看他呢?

和珅被赐自缢而死,只有他幸免于难的儿子丰绅殷德一人埋了父亲,嘉庆帝还算不错,总算给和珅留了一个根。

这也多亏丰绅殷德是乾隆皇帝的乘龙快婿才有幸逃过了一劫。

亲们看到了吧?和珅的生前和死后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照啊。

收回话题,当将军死后,意味着权力的消失了,“人在人情在,人亡两不交”,人能把狗当亲人对待,是看在将军的权势上,这与和珅的波斯猫何其相似!

将军死了,没了权势谁还巴结他呢?

即便他是一个人,也没有人把他当人对待去送葬,失去权力的将军还不如一只狗一只猫。

从上面可以看出,只要将军活着,他家死任何人或者动物都有人来吊孝,这样的俗语还有“夫人死百将临门,将军死一卒不至”……

虽然这些俗语有失偏颇,有些过激,却真实反映出了世间丑恶现象。

文/秉烛读春秋

历史上将军不服从命令,但是立了战功,战后怎么赏罚

《亮剑》剧情一开始,就是李云龙违抗总部命令从坂田联队的正面突围,虽然突围成功还击毙了大佐联队长,还是被剥夺兵权下放到部队被服厂当厂长去了,八路军副总指挥当时有句台词:战场抗命这个毛病惯不得。

无独有偶,江湖流传李云龙的原型有开国少将钟伟的影子,而钟伟在东北野战军纵队司令的任上,奇袭威远堡大获全胜,但是在战斗进程中,两次违反林彪的军令。林彪当时并没有深究,不过钟伟再以后军职一直不高,再后来因为特殊事件结局也不是很好,没有哪个统帅会钟爱抗命的部下。

一线部队指挥员在战场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上级的重要命令必须贯彻执行 ,这是部队的铁律,甚至是“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一支军队如果号令不一,是不可能有强悍战斗力的,毕竟首长是站在战略的高度,而一线将领考虑的是战役层面,有时候,将领抗命可能带来的一些战果,往往不及战略上损失之万一。

《少帅》里张作霖的盟弟张作相文化程度并不高,却念叨出一句名言:“军旅之事,以一而成,以二三为败”。中心思想就是在军队这一特殊团体中,一元化领导的重要性。在解放战争后期,必须让政治资历并不高的林彪兼任东北局第一书记,就是这个考量,军事统帅不能被掣肘,这个也是有血的教训的。

新四军本来以叶挺将军为军长负责军事指挥,但是党委书记却是项英同志,一旦发生意见分歧必然影响作战的时效性和一元化,皖南事变损失重大与此有很大关系。

如果抗命出现大的伤亡和损失,将领所承担的责任非常严重,马谡失街亭就是这么没的脑袋;如果是没有坚决执行命令但是结果较好,最多也是功过相抵不会有任何嘉奖,事后还要被审查抗命的原因和具体情况,否则不服从命令的风气如果形成,你抗命我抗命大家都自行其是,部队还怎么指挥,仗还怎么打?

《亮剑》李云龙打完平安格勒战役,也知道后果不轻,攻城是要付出很大伤亡的,毕竟日本鬼子很善于防守,我八路军又缺乏攻坚所必须的火力,那不是两门“意大利”炮就可以搞定的。所以旅长找谈话之前,他认为不掉脑袋就是幸事。

最后还能绕陈赓二包烟走,那就算造化。

雍正王朝中:年羹尧被罢免了大将军,降级为杭州将军,这个官职到底有多大权力

首先,我们看一下年羹尧的晋升过程。起初,年羹尧在杭州将军的手下担任参将。其实,参将的官位并不低,属于三品大员,但权力并不大。康熙皇帝在位的后期,黄河、淮河发生了大面积的泛滥,危险着两岸百姓的安全。但国库拿不出银子赈济灾民,此时,雍亲王胤禛主动请缨前往江南地区筹款。年羹尧是雍亲王的心腹,在江南筹款的过程中,年羹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在这件事结束以后,在雍亲王的举荐下,年羹尧留在了京城任职。在京城任职期间,遇上了追缴国库欠款的案件。一个非常尴尬的情况出现了,年羹尧明明是进士出身,却一直担任着与军队相关的官职。

在京城呆了几年以后,年羹尧被调任为四川提督,开始进入封疆大吏的行列。西北准噶尔部再次挑战清朝以后,在老十四胤禵的推荐下,年羹尧又担任了陕甘总督。雍亲王胤禛随后成为了雍正皇帝,为了掌握西北的军事控制权,雍正皇帝任命年羹尧出任抚远大将军,率领20多万军队围剿清朝蒙古贵族的叛乱。这是年羹尧的巅峰时期,但此时的年羹尧开始骄狂起来,对朝廷的命令阴奉阳违,对于总督、巡抚也敢呼来喝去。雍正皇帝也开始对年羹尧不满,在西北的战事缓和以后,雍正皇帝立刻用岳钟琪取代了年羹尧。年羹尧被罢免了抚远大将军之位,开始就任杭州将军。请注意,年羹尧就是从杭州将军的手下崛起的。

年羹尧带着自己新收的几个小妾前往杭州赴任,在路上,年羹尧仍然非常自大,比钦差大臣的礼仪还大。我们需要讲一下杭州将军是什么官职,清朝入关以后,在全国很多重要城市都驻扎了一些八旗军。当然,数量都不是很多。为了管理各地的八旗军,清朝在全国陆续建立了14个镇守将军,例如杭州将军、广州将军、西安将军等等。杭州将军属于从一品的高官,负责管理福建和浙江两个省的八旗军,闽浙总督负责管理两个省的绿营军。

从官位等级来说,杭州将军比闽浙总督还高,但实际权力不如闽浙总督。 年羹尧从抚远大将军调任为杭州将军,仍属于高级干部。在驿站休息的时候,年羹尧对饭菜不满意,直接训斥驿站的官员:“我虽然不是大将军了,但还是杭州将军,这饭菜是给一品官准备的吗?”此时驿站的官员真是底气十足,因为雍正皇帝刚刚下达命令,贬年羹尧为杭州将军下属的参将。也就是说,年羹尧辛苦了20年时间,又回到了原来的官职。年羹尧手下的心腹家奴开始苦苦劝告,不要和雍正皇帝对着干。但年羹尧听不进去,雍正皇帝将年羹尧一贬再贬,最后,成为了城门的看守。

我们最后仔细聊一下杭州将军,按照朝廷的规矩,杭州将军管理福建和浙江两个省的八旗军,其实这两个省的八旗军只有几千人。杭州将军不单单负责管理军务,如果八旗军之间出现了什么矛盾,不用前往衙门打官司,需要由杭州将军负责解决。如果皇帝前往杭州视察,杭州将军能够站在闽浙总督的前边。当然,进入清朝统治以后,八旗军的战斗力严重下降。清朝不得不重用汉族官员,例如江苏地区,两江总督和江苏巡抚掌握实际权力,江宁将军则沦为了空架子,杭州将军的情况也差不多。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能用在职场上吗

这句话讲的没有问题,同样的也可以用在职场上,我是用格局的角度来讲这个话题的,希望能对职场上的小伙伴有帮助

视频加载中...


对于在职位上不想晋升的员工,是否说明他们就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对于在职位上不想晋升的员工,不能说明他们就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拿破仑说过“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拿破仑的原话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当不好士兵的士兵绝对当不好将军”。做为员工需要有抱负、有理想,但必须立足于现实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对于在职位上不想晋升的员工,应该分为六种情况:

1、自身性格原因,认为自己只适合做具体的事,不适合管理团队。

2、害怕晋升会令责任会变重,不想承受更大压力,不想接受挑战。

3、只想专注于业务或技术,人生目标是做通专业,不想做管理。

4、平衡工作与生活,想多留点时间和空间陪伴家人,享受生活。

5、身体原因。

6、不想在一个单位长久下去,有创业、深造、换单位等辞职打算。

每个单位对于在职位上不想晋升的员工,都要理解、尊重、支持,不想晋升并不意味着没有理想、抱负。

1、每个单位都需要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队伍,每个员工都是有分工的,每个人的作用也是不同的,晋升并不是员工出路的唯一选择。

2、有的人长于个人发挥、有的人善于团队协作,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晋升,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当领导,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每一个员工最基本的职责。

3、每个人的人生目标或需求不同,有的人重视名利、有的人重视生活安逸,这是人生道路的不同选择,没有对错之分。

我是职场老兵, 以上是我的一点经验之谈,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如想深入交流,请关注“也可眼中的职场人生”。

怎么看待老虎师南北来击判军,哈桑将军称,不用换俘虏,否则,后患无穷

是的,哈桑将军是叛军克星,叛军心狠手辣,但哈桑比他们更狠,根据他们熟悉叛军近几年杀人如麻,被叛军杀的平民、还有哈桑十一儿子等恶劣手段,让人极端反感,不消灭叛,难以向民众交代。
(名将哈桑)

根据叙利亚媒体报道:哈桑将军认为和叛军和谈等于治标不治本,想要永除后患必须除掉叛军,并同时向巴沙尔讲述自己意见,经过叙利亚总统巴沙考虑,正式接纳哈桑将军的提议,拒绝与叛军和谈。
(哈桑与巴沙尔)

在伊德利西部卡巴尼叙利亚政府军“御林军”第四装甲师与突击武装、反对派进行拉锯战,叙利亚政府军投入了上百辆坦克和步兵车,付出惨重伤亡,基本打开了局面。军方传来好消息,经巴沙尔亲自调解,哈桑将军与巴沙尔弟弟马赫尔将军冰释前嫌,共同合作东西夹攻铲除叛军,已经连续占据了卡巴尼周边多个村庄和高地,离卡巴尼市区越来越近。
巴沙尔弟弟马赫尔

叙利亚第25特种师与第4装甲师合作,这是土耳其支持叛军的耗梦,经美军事专家判断,叛军唯一出路是从北方撤离,如果继续抵抗,最终被消灭。
(叙利亚政府军第25特种师)

土耳其支持的叛军大限已到,前几天,叙利亚政府军失利,叙利亚局势全世界关注,现在形势有利于叙利亚政府军,由于叛军根本档不了叙政府军攻势,临阵脱逃,他们害怕的是老虎团,更害怕巴桑将军。
(叙利亚最后保垒第四装甲师)

刘备叛逃之后,为何曹操没有借天子名义罢免他左将军豫州牧等官职

这是一个看似很无聊的话题,但却很有意思,值得好好说道说道。

汉末三国时期,左将军一职的地位及被授予的部分相关将领

《后汉书·百官志》记载:

汉末时期,以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为序,为正号将军,其下是一系列的杂号将军。

其中的四方将军,级别是相当的,但地位还是略有差别。

由于这个问题过于复杂,究竟谁高谁低,说法很多,难有定论,这里就不详细述说了。但不管是正号将军还是杂号将军,都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同一时期,只有宁缺毋滥,绝没有相同称号的将军(这仅仅是一个军事集团而言)。

一般而言,一个将军职位出现了空缺,才可以授予他人。不可以把一个将军的封号同时授予多人。

就此,简单介绍一下,有哪些牛人曾经担任过与左将军相关的职位。

《灵帝记》记载:

中平五年,征卓为少府,敕以营吏士属左将军皇甫嵩,诣行在所。

中平五年(188年),朝廷征召董卓为少府,命其所属吏士都属左将军皇甫嵩节制,令其前往报到。

《献帝春秋》则记载:

初,卓為前將軍,嵩為左將軍,俱征邊章、韓遂,爭雄.

这里不讨论谁的官大谁的官小,只说明这个时期的左将军是皇甫嵩。

董卓进京独揽朝政之后,为了拉拢袁术,就封袁术为后将军。

等董卓被杀,李傕、郭祀等人攻破长安,李傕自为车骑将军,郭祀为后将军,樊稠为右将军,唯独少了左将军。

原来,李傕等人想诱使袁术为外援,就授袁术为左将军。这样看来,左将军还是在后将军之上。

建安二年(197年),袁术想要称帝,就向吕布提出联姻,以其儿子娶吕布之女为妻。

吕布本来答应了袁术,但受到沛相陈珪的挑唆,就背叛了袁术,把袁术的使者韩胤交给了许都曹操。

为此,曹操上表献帝派遣使者任命吕布为左将军,这恰恰也就是袁术所担任的职位。

新的任命下达了,袁术原来的左将军一职,朝廷也就不承认了,这里没有看到关于朝廷专门下诏收回袁术左将军的印绶。

就当时的情况而言,袁术如果不把左将军的印绶交出来,朝廷拿他也没有办法。

其实,袁术也不在乎这个,自己要做皇帝了,还在意这个左将军吗?

当然,朝廷任命了吕布为左将军,自然会给一个印绶为信物,再刻一个就是了。

但这也不是一句话的事,当时就因为官吏变更太过频繁,让汉朝廷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时常没有足够的材料制作印绶,有时候曹操只能把自己家里的私有物品拿出来公用。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这个左将军的印绶就由吕布暂时负责保管。

刘备左将军、豫州牧官职的由来

据《三国志·先主传》记载:

先主败走归曹公。曹公厚遇之,以为豫州牧。。。。。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建安元年(196年),献帝迁都许都以后,曹操上表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

袁术率领大军进攻徐州,刘备在盱眙与之对垒,吕布趁机攻占了徐州,俘获了刘备妻子。

刘备败走投靠了曹操,曹操表刘备为豫州牧,人称“刘豫州”。曹操东征,帮助刘备攻破下邳,俘获了吕布。

曹操接受刘备的建议,拒绝吕布投降,并把他处死,同时表刘备为左将军,礼遇日隆。

至此,吕布手里那套左将军的家把什就由刘备开始保存。

刘备一直以左将军行走江湖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衣带诏事件泄露,董承等人被曹操诛杀,刘备逃亡徐州,斩杀了朝廷任命的刺史车胄,占据了徐州,公开反叛了朝廷。

刘备逃走,不是挂印封金,没有忘记携带着左将军的印绶。

同样没有史料记载,朝廷下诏废除刘备左将军的职位,也并不见要求刘备送还印绶。

这东西就是曹操想收回,刘备不给也没有办法。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凭实力来拿。

刘备之所以一直宣称曹操是汉贼,其目的之一就是这个左将军是献帝给的,你曹操想要我还不给你哪?

当然,曹操完全可以以献帝的名义下诏讨还,但刘备也完全可以说,曹操下的诏书是假的,是胁迫献帝下的。

献帝有衣带诏要杀曹操,还不就是曹操挟持献帝吗?

如果这事这么玩法,就毫无生趣了,曹操也不至于弱智到这个程度。

曹操斩杀了董承等人之后,立马率军东征徐州,击败了刘备。刘备、张飞投靠了袁绍,关羽投降了曹操,曹操俘获了刘备妻子。

此时,刘备把老婆孩子都丢弃了,但没有忘记把左将军的印绶带走。此后,刘备一直把它带在身边,时不时拿出来显摆一下。

据《三国演义》的说法,刘备三顾茅庐时,就向诸葛亮的书童做自我介绍,说“左将军、豫州牧、宜城亭侯刘备前来拜访。”

这一点,史料中没有记载,但《诸葛亮传》提到:

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这里,徐庶称呼刘备为将军。

刘备三顾茅庐,见到诸葛亮后,君臣之间有了隆中对,诸葛亮说:

荆州北据汉 、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在这里,诸葛亮称呼刘备也是将军。如果没有曹操表奏刘备为左将军的话,徐庶、诸葛亮称呼刘备为将军,就名不正言不顺。

由此看来,这套家伙留在手里,多少还是管用的。

事实上刘备左将军一职早就已经被废掉

建安五年(200年),衣带诏事件泄露,刘备逃亡徐州,斩杀朝廷任命的刺史车胄,从这一刻开始,曹操已经不再认可刘备这个左将军了。

只要曹操愿意,随时可以再任命新的左将军。朝廷不认可,就不会再从朝廷得到任何好处。

曹操任命的曹魏集团内部的官职,曹操是要负责给与相应的待遇的;对于外部集团,比如东吴的孙权,虽然只是名义上的东西,没有实际的物质利益,但在江湖上可以提高地位。

刘备与曹操决裂后,曹操任命的左将军、豫州牧,也就失去了价值。无论是袁绍还是刘表,看重的是刘备及其手下那些人的能力,而绝非其职位。

其实,曹操并没有那么小气,在刘备背叛之后,也没有随即把左将军封给别人。

据《张乐于张徐传》记载:

(于禁)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于禁迁为左将军,假节钺。

这是豹眼查阅到的、刘备之后左将军被授予的最早的人选。类似夏侯惇的前将军一职,也是在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才获得。

这也说明左将军一职还是相当高的军阶,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获得的。

汉末三国时期,左将军是金印紫绶,地位略低于九卿,但略高于州牧、郡守。

左将军有时称作“左公”,刘备也曾被称作“左公”。赤壁之战后,刘备屯兵荆州油江口,孱陵县城所在地,取“左公安营扎寨”之意,改孱陵为公安。

可见,刘备一直用左将军的名号,在江湖上行走。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取得汉中之战的胜利,自立为汉中王,才把左将军的印绶归还朝廷。

《先主传》记载:

谨拜章因驿上还所假左将军、宜城亭侯印绶。

刘备自立为汉中王,给献帝上了一道表,说大家都逼着我进位汉中王,木得办法,只能勉为其难了。

既然称王了,这个左将军、宜城亭侯的印绶就用不着啦,通过驿站交还给朝廷,如何处置,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前面说了,早在216年,曹操就把于禁任命为左将军,曹操肯定也给于禁准备了这套家把什。

据《关张马黄赵传》记载:

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

刘备自立汉中王后,拜马超为左将军,假节。

也就是刘备为汉中王后,也需要左将军这套家把什赏赐别人,尽管刘备当时很差钱,但没有扣下这套家伙继续留用,而是归还了朝廷。

除了恶心一下曹操以外,无非说明我这个左将军是朝廷任命的,印绶在手,就具有合法性。

现在成为汉中王,按照正常的程序,就该把之前的印绶奉还朝廷。以此说明,刘备是按照套路出牌的。

这也反应了刘备的虚伪性。

按照正常的程序,任何官爵的授受,都需要交接。授予官职、爵位,需要专门派遣使者宣示,罢免也要派遣使者追回印绶,以示郑重。

但汉末三国时期,整个政治体系都混乱了,地方诸侯都自行任命官吏。好点的给朝廷上道奏表,算给朝廷一个脸面,过分的直接任命,连个招呼也不打,献帝也无可奈何。

就像刘备这个汉中王,自己上一道表,就说大家推举我做汉中王,我不得不干哦。不管朝廷同不同意,这个汉中王就做定了。

这不是反叛,又能是啥呢?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继位魏王,由于左将军于禁在襄樊之战中投降了关羽,就拜荡寇将军张郃为左将军。

这也需要曹丕再破费点,重新置办一套左将军的家把什。

其实,早在建安十五年(210年),赤壁之战后不久,孙权就派遣步骘为交州刺史,当地土豪、原交州刺史士燮就率领兄弟们投靠了步骘。此后,孙权封士燮为左将军。

这是朝廷封给刘备的官职,曹操还没正式宣布作废,孙权就把它赏给了士燮,这让刘备情何以堪?

三国时期,蜀汉方面的吴懿、向朗、句扶等人,孙吴的诸葛瑾、朱据、留赞、丁奉、张布等人都曾被授予左将军的职位。

在这里就没有必要一一赘述了。

总之,刘备左将军、豫州牧的职务应该罢免,印绶理该追回。但汉末三国时期,整个朝廷的官僚体系乱得就像一锅粥似的,都不按套路出牌了,也就没有更多的理由去解说这个事了。

曹操说:我大儿子和大侄子为我战死了我不都伤心,可是典韦将军战死了,我受不了,你怎么看

宛城一战,曹操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大将典韦为了掩护曹操脱身,力战身亡。事后,曹操为典韦大肆操办丧礼,极尽死后哀荣。曹操甚至公开宣称,儿子、侄子死了没什么,典韦将军死了,自己太伤心、受不了!

这一看就是典型的假仁假义,和小说《三国演义》里刘备摔儿子如出一辙,不是吗?典韦死了,曹操痛失一员猛将,伤心难过是正常的。侄子曹安民在曹操心中比不上典韦,或许也有可能。但是,曹昂无论如何也是典韦比不了的!曹昂是曹操的庶长子不假,但是年幼丧母的曹昂自幼便被曹操原配丁夫人收养,虽为庶出,却是名义上的嫡长子!而彼时曹丕的生母卞夫人尚未扶正,曹丕等儿子都是庶出。因此,彼时的曹昂实际上就是曹操的法定继承人,而曹操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一直把曹昂当作继承人培养也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实际上,宛城之战曹操带着曹昂出征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是为了给曹昂立功和培植威信、军中班底的机会。

只可惜,曹操没有管好自己的裤腰带、色心泛滥,以至于对张绣放松警惕,并导致张绣降而复叛,曹昂也因此丢掉了性命。自己精心培养的继承人、亲儿子死了,作为父亲,曹操不可能不伤心!但是,为什么曹操要说那番话呢?表面原因不难理解,就是为了收买人心!如果儿子死了伤心过度、大将死了无所谓,以后还有谁会给自己卖命?将大将置于儿子之上,无论是否出于真心,至少给手下人传出了一个信号,跟着老板走有盼头,即便战死沙场,也会得到死后哀荣、惠及子孙万代!这恐怕才是曹操想要表达的意思。

但是,这还仅仅是表面的一层意思。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曹操为了淡化战败的责任。这一仗战败的原因说白了就是因为曹操没管好自己的裤腰带,不是吗?曹操作为人主、作为“无冕之王”,他可以知错、改错,却永远不能公开认错!但是,战败了总要有个说法吧?这个时候,曹操对典韦大树特树,实际上就是想要借此淡化战败这件事。用忠臣拼死救主、自己给忠臣极大的死后哀荣来转移视线,将战败转为君臣情深!即便将来史籍中记载了,也更多地是宣扬这一段,而不是揪住战败原因不放。说白了,这就是“危机公关”!曹操不仅没有因为战败损害自己的形象,反倒是因为对臣下的态度让自己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这才是曹操最想要的。

外人可以忽悠,但家人是忽悠不了的,丁夫人因为“儿子”的死,一辈子也没有原谅曹操!在曹昂战死之后,丁夫人怨恨曹操因为私生活不检点葬送了儿子的性命,一气之下回了娘家,任凭曹操如何赔罪,也无济于事。最终,曹操只能选择与丁夫人和离。但是,这件事却让曹丕捡了大便宜!丁夫人回娘家之后不久,曹丕的生母卞夫人被扶正,曹丕也因此拥有了嫡长子身份,一切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如果曹昂没有战死沙场,还有没有后来的魏文帝,恐怕真的很难说。

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在军中各负责什么

秦代以前,将军只有七种,大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裨将军。其中,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又被合称为四方将军。其他的诸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等军职,都是西汉以后才出现的。从这层意义上说,四方将军和偏将军可以说是历史悠久。

等到东汉时,正牌将军的职位共分为四级,最高级别的是大将军,位于三公之上;其次是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和卫将军,位于三公之下、九卿之上。

第三等级就是前、后、左、右将军,其地位比九卿略低或持平。第四个级别就是四征、四镇等将军,地位远在九卿之下,但也算是正牌将军。至于其他诸如偏将军、裨将军等,严格意义上来说都只是杂牌将军。

接下里,我们就来详细说下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这五个将军主要负责的职务。

前将军: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刚开始主要是负责京师的防卫,类似禁军大统领。后又作为独挡一面的人物长期屯兵边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前将军算得上是地方上军衔最高的武将。

至于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和车骑将军,虽然军饷要高于前将军,但他们更多时候是在中央任职,所以前将军,其实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大军区司令,而且所负责的军区,绝对是国家最重要的军区。

在三国时期,因为战事不断,所以前将军成为了常设的高级军职,比如蜀汉的上将关羽、重臣李严;曹魏的张辽、满宠、郭淮、文钦;东吴的吕范、朱桓等人都担任过这个职位,而他们也都是各国的高级将领,并长期镇守在边境最重要的军事重镇作防御。

后将军:最早也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也是高级军官,但并不常设,一般只有在战时才设立,并且位于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的最末尾。它的主要职责,期初是作为防卫京师的一支后援部队,后来演变成在战时作为救援部队使用。在三国时期,蜀汉名将黄忠、姜维;曹魏名将曹洪、文聘;东吴贺齐等人都担任过后将军一职。

左将军: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左将军一职也就应用而生,其职责主要是掌管左路大军,一般情况下,左路大军也是这三军或六军中最精锐的部队。

等到秦汉以后,左将军就演变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主要负责对外征战,不过在当时不属于常置军职。在三国时期,蜀汉的刘备、马超、曹魏名将张郃、于禁等人都担任过左将军一职。

右将军:既然有左将军,那自然就有右将军。和左将军一样,右将军的出现也是因为春秋战国的军队建制改革,常规部队共分为三军或者六军,而右将军的主要职责就是掌管右路大军。后来也演变成为军队高级武官,主要负责对外征战,同样在当时也不属于常置军职。三国名将张飞、徐晃等曾担任过该职务。

偏将军:最早设立于春秋时代,一般是大将军的辅佐军职,也就相当于是大将军的助理,主要职责是负责协助大将军处理各种军事,所以相当而言地位要低一些。但因为偏将军是最高统帅大将军的嫡系助手,所以这个职务往往都是君主非常信任的人才能担任,并且它还是一个向上晋升的好职位。

一般情况下,某个将军如果想从杂牌将军升迁为正牌将军,正常情况下都会先担任一段时间的偏将军作为实习和考核,其后才会被提拔为正牌将军。在三国时期,大家比较熟知的名将,比如关羽、张飞、赵云、马超、于禁、张郃、徐晃、周瑜等,都担任过偏将军的职务。

后来,从三国后期开始,随着四征将军的地位越来越高,四方将军越来越变得有名无实,渐渐没有人再愿意担任,最后等到西晋时,四征将军就彻底取代掉四方将军的职责,而四方将军也由此被废除。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对吗你怎么看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是拿破仑说的,是否正确,对于观众而言,感觉是心灵的鸡汤,对与军人而言是励志,战时冲锋上阵,勇猛杀敌,就能晋级指挥千军万马,这也是军人的荣誉。倒也倒在冲锋的路上,谁愿意做一辈子的大头兵。但能走上将军的,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少之又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