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历史上经历两次破都,最终都是如何力挽狂澜的?《雍正王朝》八王议政中,真的是张廷玉力挽狂澜吗_大顺_楚国_秦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力挽狂澜 大顺 楚国 秦国

本文目录

  • 楚国历史上经历两次破都,最终都是如何力挽狂澜的
  • 《雍正王朝》八王议政中,真的是张廷玉力挽狂澜吗
  • 谁最有可能在明末力挽狂澜
  • 凭借个人演技力挽狂澜拯救烂剧的典范都有哪些
  • 古力娜扎、迪丽热巴各自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黄光裕快出狱了,他能力挽狂澜吗
  • 7月狂卖220万辆!伊兰特销量破万,现代汽车能否力挽狂澜
  • 力挽狂澜,成语,下联是什么.请高手解释
  • 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 古今中外真正算得上“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人物有哪些

楚国历史上经历两次破都,最终都是如何力挽狂澜的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作为中原大地上的强国之一,却在与吴国的“柏举之战”和与秦国的“鄢郢之战”中两次被攻破都城。然而,两次战争虽然都使楚国蒙受了巨大损失,也曾遭遇灭国威胁,最终却总能力挽狂澜,这又是为何呢?

柏举之战:吴国后院起火,盟友秦国来援

春秋中后期,晋楚争霸愈演愈烈,而为了实现战略目标,秦楚结盟共同抗晋,晋国则拉拢扶助吴国牵制楚国。吴王阖闾即位后,任用楚国亡臣伍子胥、伯嚭为谋士,任用齐人孙武为将军,吴国国力日强,而楚国则在楚昭王即位后国势日衰,再加上与唐、蔡等国不和,局势变得日益危险。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春,蔡国与晋、齐、鲁 、宋、蔡、卫、陈、郑、许、曹、莒、邾、顿、胡、滕、薛、杞、小邾等十八个诸侯国在召陵会盟伐楚,并于同年四月攻灭楚国附庸沈国,楚国则于同年秋发兵围攻蔡国。

就在楚国与蔡国交战之际,吴国君臣认为攻楚时机已到,遂以救援蔡国为名,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攻楚。在孙武的指挥之下,吴军于淮汭舍舟登陆,一路杀奔汉水东岸,直逼郢都。

之后,由于楚军指挥失误,吴军在柏举大败楚军,并追击楚国溃兵一路杀奔楚国郢都,楚昭王则连夜带着亲信逃出郢都,楚王出逃后,楚军全线崩溃,吴军于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攻破郢都。

然而,吴军虽然在“柏举之战”中大获全胜,甚至攻破了楚国都城,但却并未能就此灭亡楚国。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吴军所为不得人心。吴军攻占郢都后烧杀抢掠不止,而伍子胥因为父亲和兄长皆被楚平王所杀,虽然此时楚平王已死,但伍子胥还是下令掘开楚平王之墓,开棺鞭尸三百。吴军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楚人的极大仇恨。

2、吴王阖闾后院起火。为了对五年前吴军攻打越国进行报复,越王允常也趁着吴军主力在楚国的机会,趁机偷袭吴国,而这也是越国历史上对吴国的第一次自卫反击战争,虽然由于双方实力差距巨大,越国此战并未取得多大战果,但其带来的威胁,吴王阖闾却不能不重视。

3、盟友秦国出兵助战。楚都被攻破后,楚国大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在申包胥的苦苦哀求之下,秦哀公于周敬王十五年(前505年)派大将子蒲、子虎率五百乘战车入楚助战,并于沂邑击败吴王阖闾的弟弟夫概,而聚集起来的楚国残兵也在军祥击败吴军。

当时,秦师纵横于方城内外,楚师出没于汉水南北,楚人则支援秦师和楚师而阻扰吴师,深入楚国境内的吴军疲于应对,根本无法继续扩大战果,反倒是吴国的附庸唐国被秦军和楚军合力攻灭。吴王阖闾见前方大势已去,而越国的威胁越来越大,无奈之下只得撤军,楚昭王这才得以返回郢都。

此战虽然没能灭亡楚国,却也导致楚国实力大损,吴国更是于周敬王十六年(前504年)再度大败楚国水军,俘虏了潘子臣、小惟子和七个大夫。为了避免楚都再度沦陷,再加上郢都已经被吴军破坏的残破不堪,楚昭王最终选择了迁都鄀地

鄢郢之战:灭国难度太大,不符合秦国利益

战国后期,由于秦国势力太强,虽然楚怀王被秦昭王所骗最终客死秦国,但楚国非但无法为其报仇,甚至还得与秦国交好。直到周赧王三十四年(前281年),楚襄王这才派使者与其他诸侯国联络,意图重新合纵伐秦,秦国得知消息后,则决定先发制人。

周赧王三十五年(前280年),秦国大将司马错率兵自陇西郡出发,攻占楚国黔中郡,楚襄王被迫割让上庸和汉江以北给秦国。然而,此举并未换来和平,为了彻底瓦解楚国的威胁,秦昭襄王次年又派大良造白起率军大举攻楚。

周赧王三十六年(279年),白起率军数万沿汉江而下,攻取沿岸重镇,掠取汉水粮草补给,出其不意突入楚境,秦军入楚后拆除桥梁、烧毁船只,自断归路激发决死一战的勇气,楚军则步步败退。之后,白起引夷水灌城,楚国别都鄢城百姓被淹死数十万。之后,又攻破西陵,切断了郢都与巫郡的联系。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再度出兵攻楚,攻陷楚都郢都,烧毁其先王陵墓夷陵,向东进兵至竟陵,楚襄王在兵败后,向东北方溃逃至陈,被迫迁都于此以自保次年,秦国再度出兵夺取楚国巫郡和黔中郡。

秦国在夺取楚国汉江平原大片土地后,便停止了对楚国的持续进攻,最终在春申君的调解下,与楚国结盟休战。那么秦国为何不趁机灭楚呢?原因同样有三点:

1、灭国难度实在太大。诚然,“鄢郢之战”中楚国遭遇重创,可楚国作为战国七雄中国土面积最大的一个,拥有无法比拟的战略纵深,最为重要的便是粮草补给问题。因此,秦国想要一举将其攻灭显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至少不是短期内能够办到的。

2、其他诸侯国的态度。虽说兼并战争从春秋中后期就已经开始,但作为中原大地上仅存的几个大国,战国七雄之间还从来没有出现过兼并战争,毕竟大家实力虽有强弱,但谁也无法完全凌驾于其余各国之上。更何况,齐国的历史教训就摆在那里,灭了个宋国便招致各国合攻,如果秦国要灭楚国,其他列国岂能坐视不管。

3、灭楚不符合秦国利益。五国伐齐之后,齐国已经严重衰弱,这使得自战国初期衰弱后的魏国觅得了难得的拓展空间,此时魏国对东南方向的兼并已经无人能够阻挡,如果秦国真的对楚国起了灭国决心,哪怕是彻底将楚国打垮,都会导致魏国不受牵制的大肆扩张,这显然不符合秦国的利益。

如上,秦国虽然在“鄢郢之战”中重创楚国,但由于灭国难度太大,再加上秦国出于本国的战略考量,以及不得不考虑的列国态度,秦国最终选择了见好就收,这才使得楚国获得了喘息之机。

综上所述,楚国都城两次被他国攻破,之所以没有遭至灭国,虽然与楚国自身实力有关,但更为主要的则是当时的列国形势。

《雍正王朝》八王议政中,真的是张廷玉力挽狂澜吗

胤禩之所以能有恃无恐,是因为他通过关外铁骑共管了丰台大营和西山锐健营,又借助隆科多控制了宫廷内卫。掌握了枪杆子,胤禩自然硬气了许多,而最终他的失败也是因为丢掉了枪杆子。所以,真正做到力挽狂澜的应该是十三爷胤祥。

但是,在粉碎胤禩阴谋的过程中,张廷玉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张廷玉主动站出来反对八爷党和铁帽子王,为胤祥以及雍正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如果没有张廷玉从理论和历史高度对“八王议政”这一制度进行澄清,即便胤祥能够夺回兵权,雍正能够重掌权力,也会失去人心。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胤禩和铁帽子王之所以要恢复八王议政,主要理由有二:第一,之前大清朝实行过八王议政,所以要恢复祖制;第二,你雍正破除了很多祖制,但事实证明比起康熙朝晚年并无起色,而且从用人、行政等方面也有很多失误,所以要恢复祖制。

而张廷玉的一番言论有力地你、更是有针对性地回击了这两点。第一,大清朝压根就没实行过什么八王议政,纯属子虚乌有,所以这项所谓的“祖制”也就无从恢复;第二,康熙朝晚年吏治腐败,国库空虚是事实,雍正继位后整顿吏治,推行新政卓有成效也是事实,事实证明新政比祖制要更符合时代的发展,所以祖制也就没必要再恢复。

可想而知,这样一番言论,使得八爷胤禩恢复八王议政的阴谋从合法性上彻底被瓦解。没了正义的旗号,胤禩只能图穷匕见,仪仗枪杆子夺权了。但我们如果假设,张廷玉没有挺身而出揭露胤禩的阴谋,而是胤祥赶到了,三下五除二收拾了八爷党和铁帽子王,那么胤禩就成了不畏强暴的忠臣,而雍正就成了妄杀忠臣的暴君。从结果上看似是赢了,但实际上失掉的却是人心,是大量朝臣和士人的支持,今后雍正再想推进什么新政,阻力会更大,麻烦会更多。

谁最有可能在明末力挽狂澜

首先可以确定的是,凡是明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人物都不行,熊延弼,孙承宗也好,卢象升,孙传庭也好,凡是明廷人物都不可能实现局势的逆转。因为晚明的问题是乱自上作。不务正业的神宗、熹宗,智术短浅,刻薄寡恩的崇祯,饱食人民血肉的朱明宗室,愚鄙贪暴的内外官僚,足以湮没掉任何拯救者的挣扎。他们可以杀掉西法练兵的孙元化,可以杀掉前来勤王的耿如杞,可以杀掉解蓟州之围的赵光抃,可以杀掉屡破流寇的郑崇俭,可以杀掉成都百姓哭送的邵捷春,可以将抗清而死的卢象升曝尸八十天不收,可以逼死孙传庭后又认定他潜逃……你就算再给他们送去一批忠臣良将,你怎么保证不是这个下场?

在崇祯的英明领导下,明朝的国家机器已经彻底溃烂到容不下任何清慎有为,忠勇干练的臣子的存在,待在这台国家机器里只能被其吞噬,而不可能有所作为。除非把这台机器彻底砸烂,重换新的,才有可能挽回局势。

但是崇祯能砸吗?北京的朝臣们想砸吗?卢象升、孙传庭他们有能力砸吗?所以我才说,明廷的人物都不可能挽回局势。

崇祯以全国之力受困潢池,后来的大西军和郑氏反而能以一隅之地而抗全国,正是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独立的军政系统,不受晚明朝廷的遗毒,反观全盘继承下之前国家机器的弘光,被清军一击即破。

占地最广,人力最充足的大西军本来最有希望承担起复兴的重任。然而孙可望迅速膨胀的权力欲导致了他与刘文秀、李定国之间的斗争,最终结果是孙可望事败降清,刘文秀在孙可望叛逃后也受冷遇而闲居。永历朝廷的军政尽付予李定国。

然而,李定国的天赋点可能全部点在临场作战上了,内政建设他不如孙可望,战略决策他不如刘文秀。在孙可望叛逃之后,不管是对孙可望旧部的处理,与刘文秀的关系,以及迎击清军三路进剿的决策上,李定国都犯下了一系列的错误。他是一位杰出的战地指挥官,但不是一位称职的集团首脑,而挽救明末的局势不是一位优秀的武将就足够了。

明朝已经溃烂到神仙难救了,亡国已不可避。如果我们不是把目光仅仅局限于怎样让朱明王朝存续下去,而是怎样避免像顾炎武所说的“亡天下”。那么明朝末年最有可能力挽狂澜,挽回亡天下局势的就只有一个人了——李自成

和孙可望,李定国的内斗不同,李自成杀掉罗汝才之后,他就是北方农民军唯一的最高统帅了,他不需要再去打压谁,和谁搞分裂。和孙可望短于战阵,李定国不懂政治不同,李自成身上看不到明显的缺陷。他是明朝末年综合能力最强,最有希望,最具朝气的领袖。

但他实在是不得时运。

很多人批评李自成不建设根据地,但李自成不是不想建设根据地,而是在明朝轮番不停的围剿狂潮下实在是没有条件建设根据地。

从崇祯十四年(1641年)李自成入豫之后,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都在不停地打仗,两年时间里连口气都没时间喘的打了七场主力会战,歼灭了傅宗龙(项城之战)、汪乔年(襄城之战)、丁启睿(朱仙镇之战)、杨文岳(汝宁之战)和孙传庭(两次郏县之战和潼关之战)。直到明朝覆亡前半年,李自成还在与明军的主力军团会战。明朝就像一个尸鬼一样,即使自己已经腐烂,也要抱着大顺一同沉入黑暗。

但尽管如此,在击败了来剿明军获得短暂的安稳之后,李自成依然会进行恢复经济的生产建设。

“抚流亡,通商贾,募民垦田”

“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牲,务农桑,为久远之计”

在彻底歼灭北方明军最后一支主力之后,李自成终于攻入北京,在那里迎来了满清入关的铁蹄。而此时,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才刚刚建立两个月而已。

是的,你可以说李自成面对清军时表现的不够好。但是这是一个才建立两个月的政权呀。你让618年的李渊去死磕突厥,让960年的赵匡胤去死磕契丹,难道他们就能打得过了吗?更何况李自成的出身和政治背景比起这两人更是差的如同云泥之别。

但即便如此,李自成也不是没有成功的可能,可是他的运气实在太差。

吴三桂的背叛是意外之事。当时,宣府、大同、蓟州、保定诸镇明军都投降了,吴三桂没有理由例外。而且吴三桂也确实投降大顺,率军前往北京觐见新主了,然而中途又折返山海关反叛了大顺。

对于吴三桂的反叛,有一种说法是他的父亲吴襄被大顺军拷掠,小妾陈圆圆被大顺军霸占。然而,这都不是真正的原因。

首先,当时投降的明军降将很多,诸如唐通、马科、白广恩、牛成虎、董学礼、郭升等等都得到了恩遇,就连射瞎了自己左眼的陈永福,李自成都封他为侯。李自成有什么理由单单要为难吴三桂呢?《流寇志》、《国榷》、《甲申核真略》都记载李自成并没有为难吴三桂的家眷,吴三桂是听信了谣言。可见吴襄被拷掠之事并不真实。更何况,吴襄还亲自写信向吴三桂说明情况,劝他归顺。吴三桂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自己的父亲,非要相信传言呢?至于陈圆圆之事……这种东西连批驳的价值都没有。

所以我们没必要给吴三桂找理由,既然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有为了道德理想可以付出一切的人,那也就应该承认这个世界上有为了贪暴之欲可以抛弃一切的人。毕竟李自成只答应给他封侯,而清廷许诺他封王。

如果吴三桂不背叛大顺的话,清军入关面临的就是前明边军加大顺军,从后来潼关之战,陕北之战的情况来看,清军未必能强行破关。但是孝闻九边的带孝子吴三桂为了更高的封赏果断抛弃亲爹,引清军入关。这样一来,大顺军面临的敌人就是清军主力加关宁军。

1644年4月13日,李自成率领6万大顺军自北京出发,九天长驱六百里,于4月21日兵临山海关下。大顺军以六万长途奔袭之师攻击吴三桂五万据守险隘之师,当天就拔其关外营寨,次日拿下北翼城,其战斗力可谓不俗。

然后多尔衮率领八万清军出现了。

我说过,李自成的运气实在太差。因为就在清军出击的同时,山海关战场上刮起遮天的沙暴,大顺军正好处在沙暴下风口。

本就占据兵力优势的清军趁着沙暴横扫大顺军,形势就此逆转。

但即使在诸多不利条件的累积下,大顺军依然在半天激战中击毙了清军镶红旗副都统萨苏喀,正黄旗佐领阿喇穆等12员将校,此外,正红旗副都统叶克舒“戗一目,身被十一创”,另有多名清军将校负伤。

这个战绩足以证明大顺军战力远在明军之上,也可以和清军硬碰硬。

崇祯十四年,李自成转战河南时,提出“不当差,不纳粮”的口号,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攻克襄阳后,又提出“三年免征”的政策,赢得了饱受剥削的广大贫苦农民的拥护。由于不能从农民身上取得赋税,大顺军的财源主要依赖于收缴明朝宗室的财产以及对官绅阶级实行追赃助饷政策。在这种情况下,北方官绅“人人饮恨”,只是慑于大顺军的威势,“未及发也”

等到大顺军在山海关战败后,北方官绅阶级立刻展开了对大顺政权的反攻倒算,他们四处串联,发动叛乱,袭杀大顺驻军,夺取各地大顺政权。山西、山东、北直隶遍地烽烟,大顺军在黄河以北如鱼行旱地,几无立锥之所。

为稳定大顺政权,争取官绅阶级的支持,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七月,大顺政权全面停止追赃助饷,开始征收赋税。从此,李自成不再是李闯王,他终于也变成了“大顺皇帝”。

另一方面,在与大顺军进行了几个月的拉锯之后,1644年10月19日,清廷以英亲王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平西王吴三桂、智顺王尚可喜等率部随从,共计八万余人从陕北方向向大顺政权都城西安进攻;10月25日,以豫亲王多铎为定国大将军,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等率部随从,约七万人进攻南明。

这实际上又是一次机会,不管是从之前的山海关之战还是之后的潼关之战,陕北之战来看,仅凭八万清军是不足以正面硬啃下以逸待劳的李自成的。如果李自成能够抓住这个机会给予阿济格一记重创,极有可能挽回局势。

然而命运再次跟李自成开了一个玩笑。

就在这一年10月,大顺军在豫北反击清军连连得手,先后收复济源、武陟、孟县、温县等,击毙汉军正黄旗副都统金玉和,包围了怀庆府。清廷十分震动,立即命原本征讨南明的多铎军转为西向,与阿济格并力会剿李自成。原本一场胜利却带来了将两路敌军都吸引到自己身上的被动局面。

如果怀庆反击战晚打一个月,等到多铎与南明兵势一交,即使那时多铎再想回转,也不会那么容易了。但是反击怀庆实际上是十月初四开始的,那个时候别说多铎,连阿济格都还没有出兵呢,谁又知道清廷下一步的用兵动向呢?总不能无休止的在黄河岸边等下去。如此的巧合,也只能说是时运如此了。

多铎率军西进解除了大顺军对怀庆的包围,而后自孟津渡黄河,12月15日进至陕州,12月22日进抵潼关20里外立营。

此时,李自成正率军北上支援在陕北抵抗阿济格的大顺军,李自成本人已至洛川,而其前锋已至甘泉,得知多铎兵临潼关之后一时进退失措,犹疑不定,最终还是决定先战多铎。

12月29日,潼关之战开始。刘宗敏率军先攻,不利而退。清军亦谨守不攻。正月初四,刘芳亮率军千余人突击清军营垒,清军正黄、正红、镶红、镶蓝、镶白五旗将领迎战,双方激战,伤亡皆重。李自成随即亲率马步军进攻,多铎亦全军齐出,双方互有杀伤。

正月初五、初六,大顺军两次夜袭清军,均被击退。正月初九,清军红衣炮军抵达战场,进逼潼关关口。正月十一,清军以红衣大炮轰击大顺军,继而以骑兵突之。大顺军发骑兵三百横冲清军阵地,同时分兵绕至清军阵后夹击,两军血战,伤亡皆重。

就在这时,李自成得到了两个消息。一是阿济格率军进至延安,二是张献忠派军攻陷了大顺的汉中。李自成于是停止潼关的战斗,率军回到西安,并在正月十三日放弃西安东走河南。

阿济格进至延安并不让人意外,阿济格和多铎,李自成只有能力迎击一路,李自成去迎战了多铎,陕北大顺军独力难支,导致阿济格进至延安。但是即便如此,在李自成侄子李过的指挥下,大顺军在延安坚守二十余日,前后与清军交战七次,始终未让清军通过,直到得知李自成放弃陕西东走,李过才主动撤离。

真正让李自成震动的是张献忠攻陷了汉中,张献忠攻陷汉中意味着李自成的陕西根据地被彻底包围,成为了死地。最终让李自成决定放弃西安东走。

张献忠如愿以偿地赶走了李自成,他还不明白这对他意味着什么。

然而李自成不知道,其实他还有一次机会。

就在李自成撤离潼关的第二天,正月十二日,大顺潼关守将马世耀率所部七千余人向多铎投降。当天夜里,马世耀派使者携密信请李自成回师潼关,里应外合击破多铎。

李自成没有看到这封信,但多铎看到了,因为当天夜里,马世耀的使者刚出潼关就被清军捕获了。

第二天,多铎在潼关西南十里的金盆口假称设宴解除了马世耀所部的武装,而后“尽屠之”

时运,时运。

李自成率军东走河南,而后南入襄樊,进武昌,下九江,这期间与清军多次交战,多有失利,但也在许州、陈州等地击败过清军。

其实这个时候转机终于到了,由于短时间内战线拉得太长,满洲匮乏的人力开始不敷用,八旗军队对南方炎热的气候也十分不适应,在大顺军余部还没有清剿完毕的情况下,八旗主力就返京休整,只留下降军维持战线。

而且这个时候,清廷开始作妖,剃发、圈地、投充、逃人……一个个暴政接踵而至。原本稳定的地区开始爆发反抗的浪潮,本来是唾手已得的胜利成果在清廷不遗余力的作妖下变得千疮百孔。以李自成之隐忍坚韧,他一定会蛰伏待机,而后大有可为。

然而李自成已经不在了。

大顺永昌二年(1645年)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县境内的九宫山走了最后一次背运——他在率领少数卫士侦查地形的时候被当地的团练杀死了。

纵横天下的李闯王就以这种意外的方式匆忙谢幕了

他是明末各路农民军领导人中唯一一位始终不受招抚的,不管是被洪承畴逼的爬雪山过草地(李自成在1637年在四川被洪承畴围剿时曾经和后来的红军一样爬雪山过草地回到了陕西),还是被孙传庭打的只剩下十八个兄弟,他都没有屈服过。他牺牲的时候光他的身边就有数万大军,再加上其他分头行动的大顺军以及从陕北一路追赶大部队的李过、高一功部,大顺军依然不下十万众,形势比当年商洛山好了千万倍。眼前的挫折比起此前经历过的无数次挫折并无甚特别之处,甚至还可以说是形势最好的一次。我们没有理由认为他不会像此前跌倒无数次那样再重新站起来。更何况,他才三十九岁。

然而,一切的憧憬,期望,都随着他突然的死化为了泡影。

我说过,晚明的国家机器已经不可救药了,想要避免亡天下只有把这个机器打烂重铸。李自成打烂了这个机器,也开始初步建立自己的机器。如果上天再多给他些时间,他会学会如何当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的。时间,他只差一些时间。如果吴三桂没有叛变,如果李自成能抢在清军动员之前解决吴三桂,只要能够将清军阻挡在关外三年,哪怕一年,任何一个正常的君主,只要不是崇祯那样的,都可以将中原重新整合,发挥出中原本就该具有的人力物力优势重新勘定天下。

即使在清军入关之后,如果怀庆之战晚打一个月,如果张献忠没有背刺李自成,如果马世耀的密信成功送到李自成手中……哪怕这一切还是都发生了,那么最后,哪怕李自成没有莫名其妙的死在九宫山。事情都未可知。

千秋大业付东流,不许英雄起九州

李自成的死让中原失去了一位能力最全面的领袖,失去了重勘天下的最好可能。

李自成的死让当时还是内地最强武装力量的大顺军陷入了迷茫与混乱,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接受了南明的改编之后成为了南明官僚驱使的走卒。这支曾经灭明抗清的英雄之师在荆州,在长沙,在两广被南明官僚一次又一次的出卖和迫害,部队越打越弱,最后只能退居贫瘠的夔东山区坚持斗争到1664年被清廷消灭。原本实力最强的大顺军没能在抗清大业中发挥自己应有的力量,以极其憋屈的方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

一代英雄气不伸,百年遗恨几经春。

山河破碎无归日,天地荒凉有此人。

白骨已随流水去,青松长与旧枝邻。

可怜万里封侯者,空向江南泣战尘。

凭借个人演技力挽狂澜拯救烂剧的典范都有哪些

最经典的就是锦衣之下了吧,看了剧情不想看,锦衣卫和小捕快有啥好看的,看了两集更垃圾,那草地,啧啧啧……但演员的演技水平堪比影帝啊,竟然什么毛病都挑不出来,特别眼神尤为传神,太绝了,我也是因为他的演技一步一步沦陷的。本人自认也不是没见过帅哥的人,前男友里顶级大帅哥还有拿过奖的模特。正常不会被轻易俘虏。但就是他,唯一让我走上了追星这条不归路。我相信只要看过任嘉伦几部代表作的,不入坑是很困难的一件事。

一个演技和颜值都无可挑剔的男人,谁能不爱?

古力娜扎、迪丽热巴各自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迪丽热巴的影视作品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生三生三世枕上书》《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克拉恋人》《一千零一夜》《麻辣变形计》

古力娜扎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择天记》《分手大师》《缝纫机乐队》《十年三月三十日》《青丘狐传说》《还世界给你》

黄光裕快出狱了,他能力挽狂澜吗

小哥出品必属精品!

首先,向黄光裕这位一代枭雄致敬!

2007年,小哥在陕西宝鸡国美电器!

那个时候,国美电器远远把苏宁电器甩在身后,那个时候,家电连锁行业,还有永乐电器,还有大中电器!

2007,潮汕狼黄光裕大手笔强势收购了排名第三的永乐电器,而当时永乐电器的创始人,号称金手指的陈晓。也一并被黄光裕招贤纳士,收归手下!

2008年。战火连天,当时小哥记得很清楚,国美形式危机,家贼陈晓勾结外资,差点把国美电器拱手献给外资,而那个时候,国美内部也是人心惶惶,西北区的老总都赶去总部,参与投票,那个时候,可以说是国美电器最危机的时刻!

因为陈晓的恶行,引发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和职业经理人操守职责的一场争论!陈晓多次为自己洗白,说自己做了一个职业经理人该做的事,但是在更多的人眼里,陈晓就是一个白眼狼!

后来,黄光裕进去了,黄光裕的妻子杜鹃重出江湖,东奔西走,最后力挽狂澜,联合国美最早的几个创始人,并且找了很多的关系,终于包住了国美电器的控制权,当时国美的新闻闹的满城风雨,在国际上都掀起了轩然大波,小哥猜测,后来肯定是郭嘉队出手了,不然那一次,外资对于国美电器那可是志在必得的!

黄光裕,一代枭雄,最早是卖衣服的,店铺名字是国美服装!后来,赶上改革开放,改卖电器,特别是电视机,当时我国的情况就是,大家都比较有钱(很多老革命平反后,补发了几十年的工资)。但是物资缺乏,所以那个时候,黄光裕摆几个空电视机箱子,就能卖出去电视,并且很多都是排队卖的,今天付款,可能几个月后才能拿到电视机!

后来,黄光裕看到电器市场大有可为,创立了国美电器,后来不断的扩大,最终席卷全国!

再后来,有了钱有了人脉的潮汕狼黄光裕,投资房地产,做股票,做期货,搞金融投资。财富也如滚雪球般迅速累计,并且连续三年蝉联国内首富宝座!

黄光裕的眼光很长远,现在京东的刘强东觉得自己很厉害。其实那些都是黄光裕早就看到的,京东现在搞活动搞促销,玩的套路都是国美电器很早以前就玩过的!所以,小哥可以肯定的说,因为黄光裕的耽搁,才有了京东,苏宁电器发展的机会,不然以黄光裕的能力眼光,还有实体门店的营运能力,怎么也不会让京东出头的!

记得以前在国美电器,每逢开会,都要喊口号,而小哥记得最清楚的一句就是!

主持人问:我们的愿景是什么?

全体:2015年前成为全球第一的家电连锁商!

时光蹉跎,让我们静待黄老总出山!

谢谢大家!

小哥真心真心真心求大家顺便关注一下!因为这个阅读量这么高,留言的也很多,可是小哥的粉丝确实拿不出手,人太少了!

祝大家生活愉快!

7月狂卖220万辆!伊兰特销量破万,现代汽车能否力挽狂澜

这个一个虚假数据,伊兰特销量破万但北现销量很差

概述:

  • 北京现代,22107辆
  • 悦达起亚,8407辆

这是七月份现代和起亚汽车的批发量数据,实际上险量还要略低一些。

韩系汽车的没落已经是铁板钉钉,整个品牌的系列量产车里只有伊兰特的月销量本期实现了破万辆,能达到四位数的只有悦动、途胜L和IX35,剩下的悦纳、索纳塔、胜达勉强达到三位数,名图、IX25和菲斯塔都只有两位数或个位数,MPV库斯图低至1375辆。这与现代汽车在海外市场的同期销量有很大的差距,为何国内对韩系汽车的认可度越来越低,在欧美倒是还凑合?

原因很简单,因为美国本土车企基本不造低端车,福特、通用和菲克Jeep与道奇打造的是主流车和中高端车,即便是皮卡也是高端车,其主力车型的价格是高于在北美的宝马奔驰或奥迪的;可是美国的低、零和负资产家庭和个人的占比很高,其需要的不是高端车而是低端车,可是欧系品牌的定位不高又不低,在美国主流社会中又一直对欧洲多国存在排斥,德国尤甚,所以就只能退而汽车选择美国的小狗腿子——日本和韩国打造的车辆,这两大车系打造的车辆正以低端车为主。

北美市场的汽车产销量仅次于中国市场,年度标准也能达到一千七八百万辆,所以在北美才会有很多的日系或韩系汽车。

在欧洲的韩系汽车就不能像在北美市场一样的任性了,因为诸如菲克集团、标致雪铁龙(合并为斯特兰蒂斯),大众集团,旗下的斯柯达等,这些车企打造的车辆也是以低端车为主;所以在产销量排名里,日本和韩国契车企的排名都偏低,不过市占率也还算不错,实力不行就以更低的价格打市场。

然而,到了中国汽车市场里,日系和韩系汽车都狂妄了起来,品质很一般的车辆也敢于定位到中端甚至高端;以现代起亚为例,索纳塔、K5凯酷等韩系中端轿车还在使用干式双离合变速器,这种水平的车辆可以说连早已消失的众泰和力帆都不敢于打造。现阶段价格与其重合的国产轿车即便还有燃油动力选项,其发动机和变速器的整体水平也要高出一筹;其次还有采用插电混动、插电增程和纯电动的前驱、后驱与四驱轿车可选,以后次可见韩系汽车的整体技术水平已经远远落后了。

此时想要重新打开市场,前提只有一个,那就是找准产品定位,说白了就是该便宜的车就便宜一点;就像是伊兰特一样,没有数万元得劲价格下探,这辆车的月销量是不可能破万辆的。

悦达起亚也一样,该品牌只有三辆车的月销量能达到破千辆,分别为奕跑、智跑和傲跑,这些车的特点也是价格低一些;轿车里有价格低廉的福瑞迪还能破千,剩下的都是几百辆到几辆。

起亚汽车的销量低迷不仅有技术共享现代汽车且同样定位虚高的因素,还有与东风集团分离的原因;东风悦达起亚彻底决裂,悦达集团不是真正的车企,现在的起亚就像是个“弃儿”;这样的品牌很难给消费者信心,可能“说不好哪天就退场”的顾虑会严重影响其销量。可是却也没有什么资本原因来接盘起亚,北汽集团和现代汽车的关系似乎也有了一些变化,所以现代起亚的未来前景已经明朗,韩系汽车在中国市场玩不转了;随后的顺序应当是德系、日系、美系,美系汽车的基础现在变成了特斯拉,如果特斯拉失宠则美系会最先出局。


: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力挽狂澜,成语,下联是什么.请高手解释

扭转乾坤、砥柱中流

【反义词】:力不能支、力不从心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挽回险恶的局势

【英文】:to make herculean efforts to save a critical situation

【日文】:必死になって劣勢を挽回しようとする

【德文】:mit aller Kraft eine Krise überwinden

(力挽狂澜,力挽狂澜)

比喻尽力挽回险恶的局面。语本唐韩愈《进学解》:“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

柯岩《岚山情思》:“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像青年时代一样:横刀跃马,驰骋沙场,力挽狂澜,虽万死而不辞呵!”马国征《瞻仰梅园新村周总理故居》诗:“亲临虎穴安天下,力挽狂澜拯众民。”

历史上哪些将军的存在,可以用“力挽狂澜”来形容

解放战争时期,林彪在东北的操作,可称得上是力挽狂澜。

1945年8月8日,就在日本投降前夕,苏联对日本宣战,随后150万苏联红军进入东北,在苏军钢铁洪流摧枯拉朽般的打击下,不可一世的日本关东军顷刻间土崩瓦解。

虽然东北光复了,但是接下来的却面临一个更大的问题,国共两党谁来接管东北?

彼时的东北,总面积130万平方公里,人口约为全国的1/9,钢年产量200万吨,占全国90%以上,工业产量约全国8%,已完成的发电设备总容量达180万瓦。拥有铁路1.14万公里,占当时全国铁路总长一半以上,车辆5.5万辆,此外,铁、煤、水泥等重工产业均占全国之首。

一句话,东北是个香饽饽,谁都想据为己有。

国民党方面,蒋介石满心以为,苏军消灭关东军后,自己就可以顺利从苏军手中接手东北。但是不曾想老蒋被苏联摆了一道,苏联用外蒙和东北的利益做要挟,不允许国军从东北港口登陆,以此来向蒋介石施压。

而为了抢占东北,早在1945年8月底,我军冀热辽军区第16军分区司令员曾克林就在朱总司令的命令下,率领4000多人,从山海关以北绕道进入了东北,抢先占领了山海关,卡住了由陆路出关之必经咽喉要道。

9月15日,东北局成立,彭真为书记,陈云、程子华、伍修权、林枫为委员,指导东北一切党的组织及党员的活动,林彪则负责东北军事。

(彭真)

初期,从军事实力上来说,我军在东北是占有优势的,所以当时喊出的口号是“独占东北”,全力占领东北的大城市,关上东北的大门,海上守住安东、营口、陆上守住山海关、锦州,不让国民党军进入沈阳。

但随着斯大林和蒋介石的交易逐渐成熟(主要是蒋介石向苏联进行了妥协,苏联从中国获取了大量利益),在加上美国支持国民党的倾向越来越明显,国民党大批军队得以进入东北,东北的军事力量由此发生了转变,敌我力量此消彼长,国民党军逐渐占据优势。

但是,此时东北局书记彭真对局势依然非常乐观,他说,国民党来10万,我们有30万,三比一必操胜算。其实,我军有30万不假,但这30万人,大多是在东北新发展的部队,里面吸收了大量的投机分子等,成分复杂,并无战斗力可言,后来形势一紧张,叛变了不少。

就这样,到11月底,东北形势急转直下,山海关、锦州相继失守。沈阳、长春、哈尔滨以及中长铁路沿线,苏军要交给国民党接收,并且强制我军撤出上述地区。

这时的情况已经非常清楚,占领大城市已无可能,工作重点应该转向中小城市和农村,但彭真并未看清这一点,12月还准备趁苏军撤走之机,集中兵力夺下沈阳,虽然这一提议被否决。

此时,东北局内部也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彭真还是希望占领大城市,至少和国民党平分东北,但林彪坚持首要工作是歼灭土匪、建立根据地、整训部队、建立地方武装,走“农村包围城市的路线”。随后矛盾进一步加深,彭向中央提出要换掉林彪,而林彪也致电中央军委,说彭等人盲目乐观。

当时的情况是,由于缺乏根据地,我军在东北寸步难行。苏静中将曾回忆:

刚进东北混乱到什么程度,说了都让人不相信。白天打仗,晚上也睡不成,林彪亲自带李作鹏和一个小分队去打土匪。初来乍到,敌情也不了解,侦察员出去活动不了。在高桥打了一个小仗,抓了几个俘虏,一问,才知道敌人跑到我们前面去了。当地老百姓欢迎国民党,要下我们侦察员的枪。打上一小仗,一个团要留下一个营抬伤号,这怎么可能有战斗力?那时才深切体会到,没有根据地,不要说打仗,连脚都站不住。”

而另一方面,国共领导层正在进行会谈,很多人认为东北会走向和平,所以赞同了彭真的思路,即“要以战争换和平”、“消灭四平以北各大城市顽军,并占领上述各大城市,逼使国民党与我谈判,必要时再让出一部分给国民党以换得和平”。

在这种背景下,第一次和第二次四平战役爆发。短短一个月内,四平两易其手。在第二次四平战役中,国民党精锐新一军的进攻给我军造成了重大损失。其实,敌我实力的悬殊,决定了四平从一开始便不可能守得住的,这点林彪战前就曾提及,所以战役进行到后期,林彪决定撤退了,并先斩后奏,一边撤一边向军委报告,军委此时也意识到了四平守不住了,同意了林彪的意见。

四平之战虽然是一个重大挫折,但同时也是一个转折点,此时内战已经全面开始,和平无望,战争不可避免。中央也认识到彭真的路线不适合东北了,于是决定改组东北局。

而此时东北局中,除彭真以外,还有高岗、陈云、张闻天四个政治局委员,而林彪只是中央委员,论资历怎么也轮不到林彪。但是,关键时刻,毛主席展现了他过人的政治判断力和眼光,他深知之前军、政之间的分歧给东北局势带来的损失,所以东北的军政大权必须统一,一切为军事服务。

于是,毛主席决定将东北的重担交给了原本在资历方面落后的林彪,让林彪担任东北局书记、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

历史证明,毛主席的这一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至此,林彪在东北开始大展拳脚,他提出“等、忍、狠”的作战原则,即军事行动要等待一下,等待土匪的肃清、群众的发动和根据地的建立;对于敌人暂时的进攻,要忍耐,避免过早地使用主力进行决战;时机成熟后,便要狠,集中兵力和敌人打大仗。

同时林彪对军队36万人进行了整编,用一年时间剿匪20余万人,派干部下乡,开展土地改革,取得人民的支持,有了稳固的根据地,东北的军队急剧发展和壮大。后方稳定后,林彪适时出击,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歼灭国民党军大批有生力量, 迫使其由进攻转为防御,东北解放区也得到了巩固和扩大。到1948年秋,东北的军队已有100万余人,成为一支决定战局的重要力量。

在敌我实力悬殊、希望渺茫,东北局势处于艰难时期之时,毛主席慧眼识人,林彪临危授命,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不仅完全占据了东北的主导权,还带出了一支百万雄师,可谓是力挽狂澜。

古今中外真正算得上“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人物有哪些

古今中外真正算得上“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人物,毛主席堪称之最。

其力挽狂澜的事例太多: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围剿共产党,冒着如此压力,毛主席在湘,组织了“秋收起义”勇战国民党,之后在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为革命的道路奠定了基础。

三湾改编中,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党指挥枪”的作战方针,实行民主主义,丰富我党早起统一思想路线的基础。

1930年发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其中提到,农村包围城市及十六字战略方针。为当时所谓的“左”倾错误的领导者,收拾了多少烂摊子,每件都堪称力挽狂澜的经典。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最后成功会师,堪称人类的奇迹。

抗日战争之后,内战,毛主席说: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在人均不到一支枪的情况下,给赶跑反动派。

等等.......

以上,以每件事为主线,其中力挽狂澜的事例数不胜数。

毛泽东以卓略的目光一次次在危机关头挽救中国共产党,没有毛主席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新中国,没有我们现在和平安逸的生活。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