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鸡吓猴图片(如何理解《走向共和》李鸿章对盛宣怀说的“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这句话)_北洋_水师_自己的

本文目录

  • 如何理解《走向共和》李鸿章对盛宣怀说的“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这句话
  • 带回家的流浪猫,家里几只猫一直打它,它不还手吓得一直躲着,怎么办
  • 俄乌战争,以俄完胜接近尾声,你认为泽连斯基会是什么下场
  • 清代刑罚“一丈红”,到底有多残酷,为何感觉受过此刑的嫔妃都活不久
  • 如果你刚当上一把手,不忍心对昔日的同事“下手”,他们却不自觉,这该怎么办

如何理解《走向共和》李鸿章对盛宣怀说的“身怀利器,杀心自起”这句话

我来回答:

在《走向共和》中,李鸿章面对朝廷将派醇亲王前来视察北洋水师,自己提前视察了刘公岛。并在暗访中,发现诸多问题,最终杀了黄瑞兰,赦免了方伯谦,奖励了邓世昌,激励了刘步蟾。

经过一系列骚操作后,北洋水师各大将领士气大涨,慷慨激昂,凝聚了战斗力。

剧情归剧情,还是要说明一下,历史上李鸿章并没有视察过刘公岛,也没有对军队进行过整治。

李鸿章通过日本小孩玩的击沉定远号军舰的游戏,给众位将领上了一堂爱国课,当然,爱国太远,更多的是爱北洋水师,爱李鸿章!

随后,李鸿章跟盛宣怀的这段对话,更是把李鸿章的掌权之道诠释得淋漓尽致……

一、

其实黄瑞兰也不是被李鸿章杀的,他也没有吸过李鸿章的屁股,他的主要功劳是劝降太平军被扣,也算是立了个功。

他确实是修建了旅顺港,也确实因某些原因被撤,但并不是克扣军费,吃私贪污,用李鸿章曾经奏折上的评价是:

“貌似质直,而举动任性,办事糊涂,文武将吏皆不愿与之共事,迹其语言狂妄,似有心疾者,其人实不堪任用。”

放到剧中,黄瑞兰就成了李鸿章“杀鸡吓猴”的那只鸡,也很好理解,北洋水师拿了朝廷那么多钱,号称亚洲最强,最后败给了日本,总得给个交代吧。

于是贪污问题就转移到李鸿章手下去了,不过《走向共和》把李鸿章洗得不够白,因为旅顺港不存在克扣弹药款的问题。把北洋水师损失的钱归纳到这上面,说不过去,而且旅顺港成为远东第一大港,并非李鸿章和黄瑞兰功劳,其实是袁保龄建的。

1882年,袁保龄接替黄瑞兰,出任旅顺港坞工程总办,身兼军政二职。李鸿章1884年确实去过旅顺港,而且表扬了袁保龄:

“旅顺炮台营垒坚固可守,全赖保龄督饬之力!”

后来醇亲王前来视察时,也表扬了袁保龄:

“海防布置合宜,保龄尤为得力,奏闻下部优叙!”

二、

杀鸡吓猴之后,盛宣怀还是不太满意的,因为李鸿章并未彻查北洋水师走私一事。

前面我们也讲过了,盛宣怀掌控着直隶津海关,朝鲜也是他的势力范围,北洋水师走私高丽参,直接影响到他的收入,所以,他才对此事耿耿于怀:

“只是卑职还有一事不太明白,大人您为什么不追查军舰走私一事?”

李鸿章给的理由是水师不能乱!

按照我们的理解,追查军舰走私一事,是在拯救北洋水师,怎么反而是添乱呢?

很简单,因为这个案子牵扯面太广了,翁同龢正找不到确切的证据告他们呢,这不是自己找上门吗?而且走私案,分工鲜明,绝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查来查去,自然会查到自己的头上,到时候怎么收场?

既然不能彻查,那好歹也得抓几个吧,盛宣怀就是这么想的:

“你总应该抓一批,杀一批,才能够起到敲山震虎之势!”

抓一批,杀一批?盛宣怀想得太过简单了,这些人都是李鸿章的人,而且走私一事,对盛宣怀,或者对朝廷不利,但对北洋水师有利啊。毕竟是白花花的银子,又不像黄瑞兰一样,影响到军舰战斗力,走私反而能增加水师军费,改善环境。

而且敲山震虎,震谁啊,震李鸿章自己吗?那以后谁还敢替自己做事?

李鸿章能做到封疆大吏,这点道理还不懂吗?

三、

见李鸿章还是不肯表态,盛宣怀急了,继续反问:

“您视而不见,总不是办法吧?”

李鸿章是怎么回答的呢?

他回答是:

“要杀人,没人比我更便当,北洋在手,军权在握,想杀谁,使个眼色,就会有人忙着帮我去杀!”

意思就是说,杀人可以杀,但是我不会杀,因为北洋水师是我的人,是我军权所在,也是我立身之本。

但是暗杀可以,只是暗杀就失去敲山震虎的意义了,那还震个屁啊,都不知道咋死的。

李鸿章好歹是朝廷中人,就像《雍正王朝》中邬思道劝雍正帝一样:

“天子无私事!”

一句天子无私事,就告知皇上要行正大光明之事,因为角色变了,行为自然就转变了。李鸿章其实也是想表达这层意思,自己只会做正大光明之事,搞暗杀的事,是给手下人做的。

当官当到这个份上,李鸿章比谁都看得清啊,不过这年头,手下的人真的会揣摩上级意思,替他当黑手杀人吗?

显然,李鸿章不是《大明王朝1566》中的嘉靖帝,还达不到敲敲铜磬,就有人替他干脏活的地步。

但李鸿章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军权在握,说到底,就是暗示北洋水师是自己的水师,自己掌握大家的生杀大权,你盛宣怀就不要再问了。

四、

生怕盛宣怀没有听懂,李鸿章又补上一句:

“正所谓,身怀利器,杀心自起!”

这句话不太好理解,可以简单地理解成,手中握有利器,自己的杀意就会变大。其实暗示当一个人掌握了足够的权力,那么他这个人的杀心就变得强大。

最近这几天轰轰烈烈美丽国运动,川皇就扬言要动用军队,射击那些打砸抢劫的人,道理就是一样的。

掌握的权力越大,地位越高,越能掌握其余人的生死,那么这个人就越应该控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

不仅大官如此,一些小官,甚至一些差役或随从,也会把自己的那点权力发挥到极致,比如让你多跑几趟:

“一个当权者有了权力,第一要紧的是什么?不是运用权力,也不是滥用权力,而是要遏制自己的权力欲啊!”

李鸿章所说的这句话,一点不假,可以作为为官者的警示真言。但是,如果遏制权力欲全靠自身意志遏制的话,那么权力就还是在笼子外面,并无法完全遏制。

比如川皇就可以调动军队镇压百姓,当然,烧杀抢砸本身也是在犯罪!

说到底,李鸿章只不过是宣传,自己手下的人,靠别人是管不住的,只能靠自己。也只是希望他们能够略修己身,自己讲十分,他们能听五分,做一分就行啦。

盛宣怀听懂了吗?

肯定是听懂了,因为他开始赞同李鸿章:

“中堂此番议论,直追古哲先贤,当为天下为官者戒!”

这小子,一听这话就激动,估计把李鸿章的北洋水师走私一事也撇到脑后去了。

正所谓官场如戏,全靠演技,李鸿章此番表演,成功地掩盖了自己的军队贪污腐败一事,还把自己塑造成遏制自己欲望的高人,不得不服!

盛宣怀还能说什么?

自认倒霉吧,以后高丽参的买卖,送给北洋水师做好了,当然,这个买卖也做不了几天了……

我叫杨角风,喜欢就请关注吧!

带回家的流浪猫,家里几只猫一直打它,它不还手吓得一直躲着,怎么办

想来就来;

家里的几只猫咪,欺负,打才带回家的猫咪,不能和平共处,这挨打的猫咪吓得躲,不能还手,象下饭菜,那还了得?那不打死了?不行,你得保护这个刚来的猫咪,你轻轻的抱起它,轻轻的温柔的抚摸它的头部,家里猫咪还想打它时,你举起手轻轻的打家里猫咪一下,猫咪很聪明,记性也很好,只要打一次,它就记住了,它们特怕挨打,你既保护了才来的猫咪,又教训了家里的猫咪,让它们慢慢的和平共处!我喂养过不少猫咪,很好玩,很聪明,又柔软可爱!又讨人喜欢,愿你的猫咪能很快和平相处!

俄乌战争,以俄完胜接近尾声,你认为泽连斯基会是什么下场

这问题幼稚,打了一百多天,起码俄最初六大条件一条也没实现,就算现缩减更改到三条也没人理他,这算完胜?你定义的还是联合国定义的!

清代刑罚“一丈红”,到底有多残酷,为何感觉受过此刑的嫔妃都活不久

“一丈红”并不是清朝时期的正式刑罚。

关于“一丈红”的描述,最早出现于宫斗剧《甄嬛传》中。《甄嬛传》中夏常在依仗着自己出身武将世家,对出身低微的安答应和甄嬛百般欺凌。后来夏常在穿着皇后赏赐的衣服招摇过市,并且当众羞辱同为低等嫔妃的安答应。这一幕刚好被路过的华妃看到,虽然华妃也经常欺负安答应和甄嬛,但是本着“后宫只许我欺负人”的原则,华妃还是出手惩戒了夏常在。

因为夏常在的娘家势力并不弱,还有皇后为夏常在撑腰,夏常在刚刚见到华妃的时候并不害怕。华妃也是人狠话不多,直接就赏赐了夏常在“一丈红”的酷刑。夏常在入宫之前显然没有看好攻略,对于“一丈红”的酷刑表现得一脸懵逼。华妃旁边的小太监解释说:“一丈红就是把犯人腰部以下的皮肉全都打得血肉模糊,这样远远看过去就像是一条红绸一样,因此得名一丈红。”夏常在听完解释后赶紧跪地求饶,然而骄横的华妃根本不给她改过的机会,直接让人拉下去行刑。

在《甄嬛传》后面的剧情中,夏常在再也没能出场,估计是被华妃活活打死了。从小太监对“一丈红”的解释来看,“一丈红”就是杖刑的一种。杖刑从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盛行,一般杖刑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杖责”,一种是“杖毙”。“杖责”就是按照一定的数量对犯人的腰部以下进行击打,“杖毙”则是一鼓作气把犯人打死。因为古代的医疗水平有限,杖刑在古代是一种死亡率非常高的刑罚,一般人只要受过“杖责”,轻则遍体鳞伤奄奄一息,重则骨断筋折当场毙命。

东汉末年曹操在做洛阳北部尉的时候,就曾经制作了一批大棒。只要是违背法令的人,都会被曹操活活打死。明朝皇帝尤其喜欢使用杖刑,为了展示皇权的威严,明朝朝堂上就设有杖刑。官员们稍微让皇帝感觉不如意,就会被拉出去杖责。嘉靖皇帝为了让自己的父亲进入太庙,在朝堂上活活打死了16名大臣。犯人受过杖刑能否活下来,主要还是看杖刑的标准。如果只是打三五棒教训一下,犯人还有机会活命。如果不打到血肉模糊不罢手,犯人基本没有生还的可能性。

从小太监的描述不难看出,“一丈红”显然属于不把犯人打到血肉模糊不罢手的一类杖刑,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夏常在在受过“一丈红”之后直接领盒饭了。当然在真正的历史上,高级妃嫔并不能随意处罚低级妃嫔,即使是后宫的管理者皇后,也不能随意对妃嫔使用杖刑。清代没有皇后对妃嫔使用杖刑的记录,明朝时期只有一个皇后对妃嫔使用杖刑的记录,那就是明宪宗的原配吴皇后,痛打宠妃万贵妃,结果吴皇后被打入冷宫,万贵妃反而更受宠爱。

清朝时期出现过一次妃嫔处罚宫女的记录,乾隆皇帝的宠妃惇妃因为小事杖毙了一名宫女。结果宫女的父母告上朝廷,惇妃直接被降为惇嫔,还拿出了一百两白银赔偿了宫女的父母。从惇妃打死宫女的案例不难看出,清朝时期妃子并不能随意使用杖刑,即使是最下层的宫女,也不能被随意处死。至于《甄嬛传》中关于“一丈红”的描述,也只是编剧艺术加工的结果,在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

如果你刚当上一把手,不忍心对昔日的同事“下手”,他们却不自觉,这该怎么办

自己当了一把手,昔日的同事却不自觉,在领导面前还没有转变角色,痛下杀手又有点于心不忍。应该怎么办呢?

建议你可以学学古人智慧。宋太祖刚当皇帝的时候,下面的节度使因为都是老哥们,一个个骄横不法,恣意妄为。有一天,宋太祖把他们都叫来,一人给了一把剑,一张弓,一匹马,然后没带任何随从,大家一起去郊外打猎。到了一个树林,宋太祖下马,突然对大家说:“你们如果有谁想当皇上,就请立刻杀了我!”众人一听,吓坏了,赶紧跪倒说不敢。宋太祖说:“既然不敢,以后就老老实实听话,谁要是再敢胡作非为,定斩不饶!”众人吓得磕头不止。

对你这些昔日的同事,今日的下属,不能一味地迁就,该敲打了就必须敲打敲打。如果你总是顾及哥们情意,他们拿你不当领导,比如当众顶撞你,经常取笑你,你总是不好意思拉下脸,或者是他们屡屡犯错,比如迟到早退,做事拖拉,你也不好意思批评,那么,只能助长这些歪风邪气。如果不想办法立威,以后工作很难开展。

怎么立威呢,宋太祖已经告诉了你一个好方法。用现代管理学的方式是——会议立威。在部门例会上,你可以不动声色地问:“你们大家是不是有人想当这个领导?”即便有人真的心有此念,他也不会说的。所以大家必然说“怎么可能呢”。然后你就顺着话题警告:“既然大家认我这个领导。那么,以后就请认认真真干好本职工作。公司任命我做这个领导,我就必须为这份信任负责。私下,我们是哥们,但是工作上,请大家尊重我的决定。这样,对你对我都是一件好事。否则,很容易伤了哥们之间的情意!”

如此警告一下,他们都会收敛的。

1.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和点赞一下,谢谢

2.如果喜欢职场和管理知识,关注本号阅读相关文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