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小说、影视中总是说穷书生进京赶考,穷到盘缠都没有,这些能进京考试的书生真的穷么?鲁达被周通和李忠好酒好菜招待,临行前又说要给鲁达送些盘缠,鲁达为何说他们吝啬_赶考_考生_盘缠
本文目录
- 有些小说、影视中总是说穷书生进京赶考,穷到盘缠都没有,这些能进京考试的书生真的穷么
- 鲁达被周通和李忠好酒好菜招待,临行前又说要给鲁达送些盘缠,鲁达为何说他们吝啬
- 农村土话“晴带雨伞,饱带干粮”“穷秀才富盘缠”有何道理
- 你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行李和盘缠让小偷偷了,没有亲戚朋友帮你该怎么办
- 唐僧西天取经要做苦行僧沿路讨要食粮,唐太宗为何不给点盘缠
-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
有些小说、影视中总是说穷书生进京赶考,穷到盘缠都没有,这些能进京考试的书生真的穷么
这个疑问的由来可能是基于能进京赶考,那么其资格就是举人,而举人相对于秀才(生员)来说,是比较富裕的——《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就有人送钱送物变得富裕起来就是一个非常形象的例证——那么,既然如此,又怎么会出现穷书生进京赶考穷到盘缠都没有的状况?
这主要有几个原因:
1、举人原先的家底太贫寒,即使变成举人,稍稍富裕起来也有一个过程,说白了就是,很多原先家境一般的新举人还来不及变富就进京赶考,盘缠自然不够充足。贫穷还限制了眼光,比如明代就存在着“虽得科贡者,亦不知重”的情况,家里对科考重视不够,也就没有想法设法筹款。
2、当时很多地方去京城路途遥远,一路上打尖住店吃饭交通都要花钱,而且既然是去考进士,书童得有一个吧,这些七七八八的费用加总起来是很高,也就是说,盘缠不是一张高铁票飞机票的钱,再加上京城首善之区百物腾贵,等待考试期间的生活开支也很高,所以筹齐盘缠不容易。
比如家乡在湖南的左宗棠去北京赶考,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就要两个多月不到三个月,他还考了三次,花的银子不在少数。
应对的办法自然也很多,从民间角度,家族或者亲戚朋友从投资未来进士官员的角度,会主动或被动出钱借钱,支持考生进京赶考;从官方角度,地方官有时会给予一些资助,而且举人理论上可以享受驿站免费服务,到达京城之后,某省的考生也可以在各地商人出资营建的某某(省份名称)会馆中住宿。
考中进士,花费更大,没有几百两银子过不了关,很多新科进士需要借款来维持,问题在于,这时还有人愿意借钱给他们,还钱虽然是负担,以后当了官终究有办法,可怜的是那些没考上,有时候甚至连回乡的路费都没有,需要同乡同年资助,而这时候借钱就没有那么容易了。
鲁达被周通和李忠好酒好菜招待,临行前又说要给鲁达送些盘缠,鲁达为何说他们吝啬
李忠其实不会玩而已。江湖好汉混江湖混的是啥?
流氓头子杜月笙曾精准总结为三碗面:
情面,
体面,
场面。
这三碗面是最难吃好,至少李忠周通没吃好。
情面,李忠俩人倒是给了鲁智深,在桃花庄小霸王周通要娶刘太公的女儿,刘太公不愿意把女儿嫁给山贼。经过鲁智深的说和刘太公的退了小霸王周通送给他的聘礼,鲁智深成功搅合黄了这门亲事。
能退亲事,说明鲁智深有脸面,李忠把鲁智深请到山上,一介绍这位就是鲁提辖,小霸王周通倒身便跪,二话没说就答应退亲,给足了鲁智深脸面,对这俩小弟,鲁智深很满意。
但是体面和场面就让这俩人玩的稀烂。
鲁智深上山,李忠周通白酒款待,刚摆上酒席,忽然来生意了,有人来报,山下有两辆大车经过,看着好像是个大户。
李忠周通很兴奋,劫了这伙人就能得很多银钱,鲁智深走的时候,就能送给鲁智深当路费,既能落得一个天的大人情,而且还不必得从山上拿钱。
一举两得。
这是件挺好的事儿,但是这俩人嘴快,说出来了,性质就不同了。
哥哥只顾请自在吃几杯,我两个下山去取得财来,就与哥哥送行。鲁智深听了很不高兴:
且说这鲁智深寻思道:“这两个人好生悭吝,现放着有许多金银,却不送与俺,直等要去打劫得别人的送与洒家。这个不是把官路当人情,只苦别人!山上没钱吗?
刘太公刚刚退了很多彩礼,这些钱鲁智深看到了,这些钱给鲁智深当盘缠路费不够吗?
足够了。
为啥这俩人说的自己可怜兮兮的,要下山去取得财来才给哥哥送行呢?如果没有这外财,你们俩大约不打算给鲁智深哥哥路费送行了呗。
有钱给当聘礼娶媳妇,没钱给兄弟当路费,在大宋江湖,这种人是被好汉们看不起的。
所以鲁智深吃饱喝足拿了山上的银酒壶酒杯,不辞而别,溜之乎也,他真的缺这些银器皿吗?
未必。
他只是想给李忠周通两个人难看而已。
江湖好汉混的就是这张脸,既然你们不给我脸,我何必给你们脸。
脸面一直被古人看重,别说鲁智深,当年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大封刘家宗亲为王,唯独迟迟不封自己大哥一家为王。
为啥?
当年刘邦还是小混混时,一次领着一帮朋友回家吃饭,他大嫂看不惯小叔子整天游手好闲,还接长不短带人回家蹭饭吃,于是在他们快走到家门口时,故意装作刷锅,把锅碰的山响,众人一看说:
刘季啊,你家都刷锅,我们就不去了。
众人一哄而散,去赶别的场了,刘邦回到家掀开锅,看到锅里还有半锅饭,刘邦很受伤。
抢大户给鲁智深凑盘缠,这事儿李达周通做的没错,错就错在说出来。
有人总结过有城府的人和没城府的人的区别是啥。
就是:
有些话憋着,别说。
=======================
文:薛白袍
农村土话“晴带雨伞,饱带干粮”“穷秀才富盘缠”有何道理
农村土话“晴带雨伞,饱带干粮”“穷秀才富盘缠”有何道理?
农村土话“晴带雨伞,饱带干粮”“穷秀才富盘缠”,这些农村土话,在农村,当有人要外出或出远门时,经常会听到有家里老人或其他人会这样说。其实这些农村土话,是让人们意识到,我们做任何事,干任何事都要多做些准备,多下些功夫,多做些防备,以免当我们需要时,由于自己提前没做任何准备、防备而把自己搞的尴尬、狼狈、无奈。
“晴带雨伞,饱带干粮”“穷秀才富盘缠”这些农村土话,是非常有道理的,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多努力,多奋斗,多拼搏,不怕出力吃苦,不好高骛远,不好吃懒做,不只说不做,那我们的生活也许要好过的多,以后也会过得越来越好。
在生活中,如果我们想要过好生活,但自己却不愿多努力,多奋斗,多拼搏,害怕出力吃苦,自己又好高骛远,好吃懒做,只说不做,那我们想过好生活,也许会是“水中月,镜中花”,我们一厢情愿,黄粱梦!
感谢阅读,欢迎大家评论留言,喜欢支持点个赞,点个关注,谢谢了!
你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行李和盘缠让小偷偷了,没有亲戚朋友帮你该怎么办
国家有政策,报纸、新闻、电视都有报道,在这种情况下,可找警察,找当地民政局,国家设有救助站,他们可以帮你解决。
唐僧西天取经要做苦行僧沿路讨要食粮,唐太宗为何不给点盘缠
当时佛教盛行,沿途,自有施主给提供住宿,自有信众给提供饭浆,都是免费的,出家人行路带盘缠,行李多累赘,遇山贼打劫,也不安全。所以如此也!
古代进京赶考的考生,随身携带盘缠,为何山贼不抢劫他们
山贼抢进京赶考的考生?那可真是老寿星上吊,嫌自己命长了。
进京赶考,是指在古代的科举制度下,民间的学子们在通过层层选拔后,前往最后的考点进行的考试,因这个考点一般均设在京城,故而就有了“进京赶考”这一说法。
不过由于古代交通的限制,进京赶考对当时的考生们来说,是一个极为艰苦的事情,不仅路途遥远,并且一路上危机四伏。
比如,考生们就经常会碰上以劫道儿为生的山贼。
但有意思的是,即便是这些进京的考生遇到山贼,但一般都安然无恙,山贼们对考生大多视而不见,很少会去动手抢劫他们。
为何山贼不抢劫这些进京的考生呢?其实很简单,就是山贼不敢,之所以山贼不敢。
在古代的科举制度里,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进京赶考的,只有那些通过层层选拔,顺利过关的人,才会去进京赶考。
以明清两代为例,若想进京赶考,必须先得过四关。
第一关,是在这个考生所在的县里举行的“童试”,“童试”又称童生试,是科举制度里最低级别的考试,相当于一个入学考试,只有通过这个,才有资格参与科举。
虽说相当于入学考试,但童试也不简单,其包括县试、府试、院试三个阶段。
县试为童试的第一阶段,有考生所在地的知县主持,一般为五场或者四场,具体由当地的县官把握。
也就是说,一个考生若是想继续参加科举,那么首先要在县试的几场考试里顺利过关。
仅此一项,就已经刷掉了不少人,古代不少已是白发苍苍,但仍未考中的大有人在,许多人终其一生,却只能止步于此。
县试过关后,就可以参加府试,府试一般分为三场,通过后,即可以获得“童生”的称号。
能成为童生,可以说已经是一个省里的优秀人才了,但这远远还不够,接下来,这个省里所有童生,会被集中在一起,参见由各省学政主持的院试。
通过院试的考生,其身份就从童生变成了我们熟知的秀才。
秀才在古代,可以说是一只脚已经踏进士大夫阶层的人,可以见官不下跪,还可以免役税、享食廪等,总之是拥有不少特权。
因此,院试对于考生们相当重要,它就相当于一个考生的人生分界岭。
那么,获得秀才身份后,是不是就可以进京赶考了呢?抱歉,还不能,秀才们还需要进行下一场考试。
这场考试,叫做“乡试”,考过的人,身份就变为举人。
乡试同样是在各省举行,参加考试的人员必须是秀才身份,但需要注意的是,乡试并不是所有秀才都可以参加乡试的。
以清朝为例,在乡试举行之前,各省会在当地学政的主持下,先对秀才们举行一次选拔考试,只有成绩优良的人,才有资格参加乡试。
也就是说,能参加乡试的,是这个省里的知识分子中,属于精英中的精英。
而乡试,则要在这些精英中的精英里面,再次选拔出最出类拔萃的人,只有通过了乡试,才可以被称为举人。
而获得举人的考生,有两大好处,第一个好处,就是拥有了做官的资格。
前文讲到,拥有秀才身份的人,享有不少特权,但不管怎么说,秀才始终还属于平民,也就是比普通百姓稍微强那么一点而已。
但若是秀才考上举人,这就意味着他已经脱离了平民身份,属于真正的士大夫阶层,只要朝廷有出缺,那么举人就可以随时上任。
也就是说,举人已经是一个候补官员,也算是“官老爷”了。
而另一个好处,就是获得举人身份后,可以进京赶考,去参加由全国统一组织的“会试”。
会试属于中央考试,不管是在考官规模上还是阵容上,都要比乡试要大得多,同样,其难度也会高得多。
但在应付难度颇高的考题之前,考生们首先需要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安全准时地到达京城的考点。
以清朝为例,当时的会试一般都设在二月,乾隆皇帝继位后,改为了三月。
如果考生距离京城近点还好,但若是考生在云南这种较为偏远的地方,那可就费大劲了。
当时的云南,若是考生进京赶考的话,有两条道路可以选择,一条是自昆明出发,进入贵州北上,而另一条是进入四川,经湖广到达。
而相对来说,走贵州要比走四川会近一些,因此,当时不少考生,都会选择贵州这条路。
不过,也就是相对近一些而已,这条路需要先经过贵州,然后进入湖南,之后走湖北,再到河南、河北,最后才能走到京城。
这一路下来,全程的距离大约在5730里左右,也就是2800多公里。
不到三千公里,若是如今坐飞机,不过是半天左右的光景,但搁到古代,没有现代化交通工具的情况下,走起来基本上得要四个月左右。
也就是说,如果会试是在每年的二月份举行的话,那么考生们若是想准时参加考试,就必须在头一年的十一月就开始动身,才会按时赶到京城。
而这个时节,正是天气逐渐变冷,进入寒冬腊月的时候,但考生们却不得不一路顶着严寒,冒着大雪,奔向数千里之外的京城。
并且,在途中,考生们会面临各种困难,除了因为水土不服而生病之外,还会遇到盘踞在各地,靠着劫道儿为生的山贼。
要知道,山贼们的收入来源,就是劫掠过往的客商,而这些进京赶考的考生们,身上可都是带着盘缠的,并且大多还没有什么抵抗能力,按理说,他们正是山贼们下手的对象。
但在古代,很少有山贼对考生们下手的,之所以如此,大致有两个原因。
其一,考生的身份。
前文讲过,能够进京赶考的,都是已经取得举人身份的考生,也就是说,这些人已经算是朝廷官员队伍中的一员了。
因此,山贼劫掠他们,就意味着抢劫官员,而抢劫官员,不管是在哪朝哪代,都属于大罪。
想象一下,一个候补官员走在路上,居然被不开眼的山贼给抢劫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山贼无视朝廷的律法。
而无视朝廷律法的直接后果,就是会招来朝廷的围剿。
要知道,山贼们所拥有的实力,虽说可能在当地有一定的影响,但也仅限于鱼肉百姓和劫掠过往客商而已。
而与朝廷的官兵想比,山贼们显然不够看,只要朝廷下决心围剿,那么山贼们覆灭,只是早晚的事情。
因此,山贼们为了不招致官兵的围剿,也就不会去抢劫一个有举人身份的考生,毕竟这样做的风险实在太大。
另外,考生们在赶考的路途中,也不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
这个防护措施,来自于朝廷的关怀,历朝历代对于进京赶考的举人,都会有一定的关怀政策,毕竟他们都是国家的未来。
还是以清朝为例,获得举人身份后,只要是进京赶考,举人们都可以在当地的府衙领取一笔路费补贴,这个补贴数额不等,根据考生所在地距离京城的远近而发放。
比如,距离京城较低的山东、河南等地,补贴金额一般在三到五两银子,而像云南、贵州等地,补贴金额则为五到十两左右。
除了路费补贴之外,朝廷还会给举人们安排有驿马,以供举人们赶路使用,并且,还会在举人们经过的驿站中,安排驿卒帮助举人挑担行李之类的物品。
骑着马,一路上有驿卒护卫,再加上考生们大多结伴而行,并非是形单影只,因此,山贼们看到对方人多,就不会对他们下手。
还有,山贼们不抢进京考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持有“通行证”。
这个通行证,是一面特殊的旗帜。
这个旗帜,由黄颜色的布料制成,上面会写上“奉旨会试”等字样,意思就是持有这种旗帜的人,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前去参加会试。
而如果抢劫他们,就等同于抗旨,抗旨的结果,比抢劫官员的性质更加恶劣。
因此,在举人进京赶考的路上,那些盘踞在各处的山贼只要看到来人持有这面旗帜,就会知道对方的身份,所以,也就不会对他们下手。
在知道这面旗帜能保护自身安全后,考生们都会把旗帜放在较为显眼的地方,,要么就是别在腰间,这样一来,山贼们大老远就会看到,从而不会对他们进行抢劫。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前去进京赶考的考生身上,虽说带有盘缠和路费,但一般不会带的太多,也就是够路上花销而已,毕竟这是去赶考,而不是去旅游,带太多的钱实在没必要。
所以,即便是有哪个不开眼的山贼抢了考生,也抢不出来太多的银子,反而这个山贼,甚至这个山贼的同伙,都会因为这个举动招来朝廷的报复和围剿。
收益小而风险大,说不定还会有杀头的危险,山贼们又不傻,肯定不会做这种事情。
当然,历史上并不是没有发生过进京赶考的考生被山贼劫掠的事情,但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山贼还是有自知之明的,在不少民间小说里,还有山贼们遇到考生后,以礼相待的故事,这些都说明,做一个合格的山贼,也是要知道孰可为孰不可为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