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乾隆以后的官帽顶子都是玻璃的吗有什么寓意?官帽和狮子头区别_帽顶_帽子_宋代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官帽风云 帽顶 帽子 宋代

本文目录

  • 清朝乾隆以后的官帽顶子都是玻璃的吗有什么寓意
  • 官帽和狮子头区别
  • 宋代官帽为什么带着长长的翅膀
  • 宋朝官员上朝时的帽子为什么有两个长耳朵,这个有什么作用
  • 宋代大臣的官帽有什么特点

清朝乾隆以后的官帽顶子都是玻璃的吗有什么寓意

在清朝宫廷剧中,可以看到大臣的帽子上都会有一颗不起眼的珠子,当然很多人都会忽视这个装饰,认为这个装饰没有什么作用,其实不要小瞧这个珠子,它是有寓意的,而且正规的说法是官帽顶子。普通人也许对于官帽顶子没有什么深入的了解,但是在收藏界,官帽顶子可是非常有讲究的,专家们也可以通过官帽顶子了解到官阶的大小。在清朝乾隆时期,官帽顶子都是用玻璃制成的,那么为什么要用玻璃呢,是不是因为官帽顶子在乾隆时期不受重视呢?

官帽在古代十分讲究,有很多说法,制作上也是有具体工序和规矩的,绝对不能出错。官帽上不仅有官帽顶子,还有羽毛,就是花翎,古代的官员究竟是多大的官,通过官帽就可以一目了然,所以在古代,官帽顶子就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自然是非常重要的。在雍正登基之前,官帽顶子都是用比较名贵的材料制成的,例如会使用珊瑚、宝石等来当做官帽顶子,这样的官帽戴起来相当奢华,而且有面子,可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用如此名贵的材料制作官帽顶子,一定造价不菲,而且有的材料很难找,这对朝廷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所以在雍正登基后就对此进行了一些改革。

雍正登基之后将官帽顶子改成了玻璃,这么说来好像官帽顶子就显得不值钱了。其实不然,虽然在当时玻璃确实不如名贵的宝石值钱,但是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得到的,玻璃在当时造价也比较高,所以选用玻璃来做官帽顶子不算寒碜。而且官帽顶子的主要作用就是为了明确官阶大小,在雍正看来也不需要用太名贵的宝石。所以从雍正八年开始,一直到乾隆皇帝登基后,官帽顶子都是用玻璃,而且乾隆皇帝尤其喜欢玻璃,他认为这种来自西洋的材料很轻巧也很神奇,还以玻璃为名写过一首诗。

使用玻璃制作官帽顶子之后,可以直接用颜色来区分官阶,顺序是:红蓝白黄。如果看到官帽顶子是红色的,就表示此人是朝廷重臣,这样的大臣一般深受皇帝的仰仗,权势地位也很高。官帽顶子其实就是为了表示官阶,但也不是所有的官帽顶子都是用玻璃制成 的,因为后来很多高官为了更加体面,会私自将玻璃换成名贵的宝石,只要颜色相同,一般朝廷也不会做出硬性规定。

官帽和狮子头区别

官帽和狮子头纹路不同、产地不同、尖不同。

1、纹路不同

狮子头纹路点网结合,两棱角下垂,如旧时衙门门前石狮子的鬃毛;官帽纹路为点网状,两棱宽而平直,尖顿而圆润,曾有官帽在手,要啥啥有的传闻。

2、产地不同

狮子头核桃的产地主要集中在京津冀三地;官帽核桃的产地主要分布在河北、天津、山西和北京的部分山区,具体为:河北涞水县,天津市蓟县,山西大同广灵、灵丘,北京密云等地。

3、尖不同

狮子头尖短而顿,尾紧而方棱条宽而正大多为两棱,有粗纹、细高桩、矮桩之分;官帽一般有大尖,尖的部位向下的坡度较大,向下的趋势较明显。

扩展资料:

文玩核桃的其他品种

1、虎头

虎头核桃特点为桩高,凸起大,分布均匀,棱条宽而直,纹路以点网状为主,上色快,挂磁快,色泽以深咖啡为主。虎头是手疗,微雕核桃的佳品。

2、公子帽

公子帽核桃的边从正面看比较胖、宽”,横向发展的趋势明显,比较圆、饱满,弧度较大,边明显比一般的核桃宽。公子帽边宽一般要比高度大,就是通常说的矮桩。公子帽核桃在帽类核桃里一般都是矮桩的。

由于双棱高,形状低矮,放于掌中端详,形似京剧中书生相公戴的帽子,故称公子帽或相公帽。明清时期为核桃中的极品,被王公贵族所垄断。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审美情趣的变化,这一品种已大众化。但公子帽的形状,色泽,以及上浆,挂磁的快速,深受玩家们的推崇。

3、鸡心

鸡心有好几个品种,很多人习惯把矮桩的鸡心叫做桃心,但最近几年因为嫁接的鸡心很多,所以很多老的品种都见不到了。鸡心纹路网状多见,纹理大较疏,顶较顿,底大而平。有的地方也产密纹的鸡心但不多见。 老人喜欢鸡心核桃的较多,握着的感觉比较舒服。

宋代官帽为什么带着长长的翅膀

北宋官帽有翅膀这问题困绕我多年!有时候认为这是为防止他们交头接耳,摇头晃脑,有损仪容,是为了庄重威严起见。还有可能是让那些官员端正思想态度,做个正直的官员。因为,朱元璋是草根出生,要过饭,放过牛,恨透了贪官污吏。所以,让他们注重仪表、端正态度,做个好官,是为他的江山社稷作想。还有可能是为了与那些被他灭掉的各国官员的官帽官服有所区别而设计的。

没见过有关史料,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只是猜猜而已。

宋朝官员上朝时的帽子为什么有两个长耳朵,这个有什么作用

这种犹如在脑袋两旁,插了两根长长的棍子一样的官帽,称之为“长翅帽”。

在很多古装电视剧中,尤其是涉及到宋朝的古装片,我们都会看到,宋朝的官员官服有一个和其他朝代不一样的特点,那就是在官帽上有两根长长的耳朵,猛一看去,就好像在脑袋两旁,插了两根棍子一样。

这种犹如棍子一样的耳朵,是宋朝官员官帽上独有的标志,称之为“长翅帽”,与其他朝代官员的帽子区别极大,对于这种宋朝独有的官帽设计,其作用还有起源,相关的各类说法有很多,说的最多的,就是这种官帽,是宋太祖赵匡胤所设计的。

据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成了大宋朝的开国皇帝,而原来跟随他东征西讨的老伙计,却没有马上进入君臣的角色,因此就在上朝时,在底下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而坐在宝座上的赵匡胤,觉得很没面子,他在上面说着话,下面却开着小会,这就让他有点下不来台。

因此,他就设计了这种官帽,特意把帽子的两侧加长,目的就是为了让这些大臣们在上朝时,不交头接耳,能认真听他说话。

当然,这只是一种传说,做不得真,古代大臣们在上朝时,不像我们如今单位开会,畅所欲言,甚至领导说的不对还可以提出意见,古代哪怕是抬头直视皇帝,就属于大不敬之罪,分分钟就能把你拉出去砍了,因此,皇帝在宝座上,下面交头接耳,视皇帝为无物,那肯定是不可能的。

所以,长翅帽的设计,也就不是赵匡胤所为,但确实是宋代独有的一种官帽特征,而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末期,更远的,甚至可以到三皇五帝时期。

官帽是帽子的一种,而我国古代帽子的历史,可谓是源远流长,最早在华夏始祖黄帝时,就发明了帽子,当时的帽子,只有官僚统治阶级才能使用,而帽子在当时的作用,并非是防寒和保暖,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起到装饰和标示身份的作用。

也就是说,只有王公大臣,才有资格戴帽子,带上帽子,就意味着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相应的权力,在当时,帽子被称作“冠”和“冕”。

随着朝代更替与时代发展,帽子的款式以及制作帽子的材质逐渐丰富起来,但帽子象征着地位和权力的标志作用却一直没变,而随着帽子所形成的,象征着官僚秩序的冠冕制度,也逐渐的细化起来。

到了东汉时期,考虑到场合以及礼仪等问题,包括民间各阶层的成年男子,也开始佩戴帽子,不过那时候,还并没有形成固定的帽子样式,大多以佩戴头巾为主。

当然,古人们为了彰显身份的不同,即便是佩戴一块简简单单的头巾,也有不同的款式和样式,除了受各类文化的影响之外,像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外来民族的进入,头巾的样式,同时也受到了游牧民族文化的影响。

而到了隋唐时期,传统的头巾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佩戴需求,于是,在头巾的基础上,又发明了新的品类,就是我们熟知的“幞头”。

“幞头”由头巾发展而来,作用和头巾一样,只不过在头巾的基础上,增加了四根起着固定作用的带子。

这四根带子分为前后各两根,前面两根的作用是用以固定前额,以维持古人的发型不变,而后面两根则是垂在脑后,同样也是其固定之用。

为什么要固定呢?在古代,男子的头发都很长,并非向我们现代人一样经常理发,应为在古人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绝不会轻易的将头发给剪去的,因此,长长的头发就需要有东西来进行固定,以防止披头散发,影响仪容。

这一点,与我们现代的女同胞用橡皮筋捆绑头发性质一样,简单的扎起来,就会让人看起来利索很多。

在唐朝初期,“幞头”的样式还比较少,而到了唐朝的中后期,“幞头”的款式就逐渐的完善起来,同时,制作“幞头”的材质,也变得丰富多样,比如有乌纱、黑绢布以及动物皮革等等。

官员们的官帽,在当时大多用乌纱制成,因此才有了“乌纱帽”这种说法,象征着官位和权力。

“幞头”是由前后四根带子组成,以便于固定,而这后面的两根带子,刚开始并不是很长,因为固定也用不了那么长,但时间长了,就有人觉得不好看,于是,就想着把它加长点这样看起来就更为美观。

这就是“长翅帽”的雏形,在经历了头巾、幞头之后,开始向宋代官帽那张样式进行演变。

既然是加长,那么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一样,有的人就觉得,加长一点就成,而有的人却觉得,长多点才看着飘逸,总而言之,各种加长版的“幞头”,层出不穷,反正是人们怎么舒服怎么来。

但无论是后面的这两根带子是长是短,总归还是垂下去的,因为布料是软的,于是就有人突发奇想,把这两根带子,做成硬的,让它是直的,不下垂,会不会更威风一点?

有想法就有行动,很快,有人就做出来这种又硬又直的“幞头”,又被称作“硬幞头”,这就而更加的接近宋代官员的帽子样式了。

这种“硬幞头”,到了唐末,基本上就成为了固定的样式,虽然没有宋朝时期那样长,但款式和造型,已经极为接近和类似。

因此,我们可以就此分析出,这种长翅帽,并非是在宋朝发明的,在宋朝之前,就已经存在,只不过到了宋朝,被发扬光大,更为成熟而已。

那么,究竟长翅帽是不是为了防止大臣们在朝堂上交头接耳呢?

答案为不是,长翅帽发展到宋朝,形成宋朝的那种样式,是在之前“幞头”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宋代人抛弃了唐朝丰富精美的幞头样式,选择这种中庸淡雅的平直幞头,是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化之下,必然的选择。

按照我们现代人的眼光,宋代在原本轻便的幞头基础上,加上了两根长长的幞头脚后,就变得笨重起来,如此不实用,究竟是意欲何为呢?

宋代时期,朱程理学逐渐盛行,在理学思想的熏陶下,宋人大多喜好清净淡雅之物,而唐朝的或上或下的幞头,显然不合宋朝人的胃口,而这种平而直的款式,符合宋人们对于淡雅的追求。

同时,笨重的直脚幞头,虽说让行动变得不便,但也更让官员们的行为举止变得端正小心,这也符合宋人心目中的文人学士气质。

所以,这种幞头才会逐渐的大行其道,慢慢的逐渐变得更长,最长的,曾经达到两侧约有一米。

根据留存下来的许多壁画以及文献资料中,我们可以得知,宋代的这种直脚幞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长翅帽,并非只有官员才能佩戴,而是上到皇帝,中至官员,下到平民百姓,均能佩戴,这种直脚幞头,在宋代,由于统治者的喜爱,成为了各阶层人民的必备之物。

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记载,街道边售卖头饰的商店中,就出售有“幞头帽子”这类商品,因此可见,宋代时,幞头已经成了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服饰之一了。

但这种又长又直的幞头,虽说样式符合宋朝人的精神追求,但是却在生活中极不方便,因此,这种又长又直的幞头,也仅仅是在朝堂上或者重要场合才进行佩戴而已。

在日常的生活中,包括官员在内的大多数男子,还是会佩戴相对短一些的翅帽,或者干脆直接佩戴轻便的普通幞头。

而在宋亡之后,这种独特的官帽设计,也就逐渐的退出历史舞台,元朝自不必说,游牧民族肯定不会沿用如此不实用的帽子设计,到了明朝,官员的帽子借鉴了宋朝的样式,但设计的更为实用,帽翅的长度相对于宋朝,也短了很多。

总结:

帽子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属于一种独特的文化,人们赋予在帽子上的意义,也不尽相同,但大致相通的是,帽子在很大程度上,象征着身份。地位和权力,这在世界范围内皆是如此。宋代官员独特的长翅帽,是宋代服饰在程朱理学文化影响下的一个具体体现,之所以将帽翅设计的如此之长,正是因为这种既平直又对称的直脚幞头设计,在当时的人们看来,具有极大的美感,完全符合宋代的审美观念。

宋代大臣的官帽有什么特点

这得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去说这个问题,宋代的官帽是与众不同的,帽子的两侧多了两支长长的帽翅,那么为什么要有这不方便的长翅呢?

这就得从宋代王朝说起,当时的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以后疑心很重,每次上朝议事总发现底下的大臣们交头接耳,他就非常怀疑他们在底下的言论对自己的统治不利,为了去除这种疑滤,他就想出了把官帽两侧按上长长的帽翅,这样底下的大臣们再也不能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啦,所以说宋代的官帽是皇帝防止大臣们上朝议事时偷偷私语用的,真是用心良苦啊!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