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是否有像萧平旌这样为国立不世之功,却惨遭排挤的历史人物?《康熙王朝》里的周培公作为打败王辅臣和吴三桂的重要人物,立下不世之功,为什么被抛弃_雍正_不世之功_年羹尧

本文目录

  • 历史上是否有像萧平旌这样为国立不世之功,却惨遭排挤的历史人物
  • 《康熙王朝》里的周培公作为打败王辅臣和吴三桂的重要人物,立下不世之功,为什么被抛弃
  • 倘若你熟读《雍正王朝》,让你穿越成为年羹尧,在平定青海建立不世之功后还会继续作死吗
  • 窦宪消灭了北匈奴,立下不世之功,为什么感觉他不如霍去病的名气大呢
  • 主父偃为消藩立下不世之功为何被杀
  •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出自哪里
  • 中国历史上谋略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历史上是否有像萧平旌这样为国立不世之功,却惨遭排挤的历史人物

首先是西汉名将周亚夫

周亚夫在文帝时期,以细柳治军严谨,天下闻名,景帝时,仅用三个月就平定了七国之乱,后担任丞相期间,刚正不阿,和皇帝据理力争,拒绝封皇后的哥哥和匈奴降将为侯,匈奴降将封侯后,他竟愤然辞职,后来他的儿子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买了五百副盔甲以备他过世时使用,这事被皇帝知道后,将周亚夫打入监牢,廷尉问他问什么谋反,周亚夫答道:“儿子买的都是丧葬品,怎么说是谋反呢?” 廷尉讽刺道:“你就是不在地上谋反,恐怕也要到地下谋反吧!” 很显然廷尉的话代表着皇帝的意思,周亚夫不堪受辱,于是闭食抗议,五天后,吐血身亡。

其次孙吴名将陆逊

陆逊是孙权的侄女婿,在公元219年助都督吕蒙夺取荆州,擒获关羽,在夷陵之战,打败刘备,导致刘备在白帝城郁郁而终,公元227年在石亭大败曹休十万大军,官拜上大将军、右都护,后来担任吴国的丞相,在鲁王孙霸与太子孙和的夺嫡之中,支持孙和,屡次上疏极力地陈述嫡庶之分 ,但是孙权没有听从,他又和重臣全粽不和,孙权听信全粽诬告他外甥顾谭、顾承在芍陂之役夸大军功谋取官位,使得他不久恼怒而死。

其三是刘宋名将檀道济

檀道济最知名的是他给后人总结了兵书《三十六计》,他随刘裕北伐,消灭了后秦,在宋文帝时期,消灭了权臣谢晦的叛乱,自然劳苦功高,受到文帝的忌惮,当时文帝曾一度病危,担心自己的儿子对付不了檀道济父子,矫诏召檀道济入朝,将他与所有的儿子一并杀害,临终前说:“乃复坏汝万里之长城!”。

其四是隋朝名将史万岁

北周宣帝死后,外戚杨坚担任丞相专权,引起了尉迟炯的叛乱,史万岁随梁士彦平定了叛乱,隋朝建立后,他大破突厥有功,升为车骑将军,公元589年,他和韩擒虎,杨素一同消灭陈朝实现全国统一,后来史万岁屡立战功,受到杨素的嫉妒,瞒着他的功劳故意不上报,导致了当时出征的将士在朝喊冤,史万岁向文帝替将士伸冤,但是他的语气激昂愤慨,对文帝也不顺从,被文帝令武士他暴杀于朝堂。一代猛将就此陨落!

其五是后唐名将郭崇韬

郭崇韬辅佐李克用、李存勖父子,在后唐建立后,他献上奇袭汴州的计策,仅用八天的时间就消灭了后梁,925年他配合太子李继岌灭前蜀,进展神速看,仅仅用了七十天,但是,不久遭李从袭、向延嗣、马彦珪和刘皇后的联手构陷,杖毙而死,四个儿子都被害。后来他的侄子郭从谦为替郭崇韬复仇,发动叛乱,射杀了李存勖。

其六是南宋名将韩世忠

韩世忠年轻时候曾捉住农名起义领袖方腊,在南宋建立时,抗击金军入侵,威震敌军,在苗刘兵变时,就出高宗赵构,黄天荡之战打败金军,差点捉住金兀术,大仪镇之战更是成为南宋“十三处战功”之一,1140年抗金形势一片大好,大有直捣黄龙的势头,但是高宗担心受到金国的报复,将“中兴四将”的军权全部剥夺,岳飞更是以莫须有罪名被害,于是辞去枢密使的官职,终日借酒消愁,郁郁而终。

其七是明朝将领戚继光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倭十几年,基本肃清倭患,后被调到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边疆的安全,张居正死后,他逐渐受到排挤,先是调离边疆前往广东,最后被弹劾免职,不久郁郁而死。

《康熙王朝》里的周培公作为打败王辅臣和吴三桂的重要人物,立下不世之功,为什么被抛弃

《康熙王朝》里周培公是历史中少有的汉臣,他思维敏捷,洞察事情发展的去向。
康熙年间,他在平复叛乱,铲除乱党的过程中立下了不朽的战功。平定三藩时,王辅臣手握重兵却按兵不动。朝廷等待察哈尔王勤王护驾,却等来了察哈尔投敌的消息。也就是说,朝廷一时间没有了可以抵御外敌的兵勇。知道了当前的局势的文武大臣,包括康熙全都慌了神,不知所措。
这时候,周培公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为康熙出谋划策。也就是在此时,号称常败将军的周培公开始了传奇的戎马生涯。他善于接受新事物,凭借新到的红衣大炮成功的铲除了察哈尔的叛军。王辅臣不听朝廷的号令伺机而动。周培公乘胜南下,准备围剿。在炮击叛军的过程中,周培公发现了炮击的过程中发现了有百姓的伤亡,便下令终止了炮击。性急的图海大为不满,明明可以减少些损失咋就不让轰了呢?周培公耐心的解释:继续炮击意味着屠城,以后难免会遭之杀身之祸。后来,周培公又创造了单骑招降王辅臣的神话。周培公在战场上节节胜利,使朝廷满族官员议论纷纷。以明珠为首的大臣建议,应该牵制周培公。于是,周培公回朝受封。到了最后,周培公被调至漠北,最终病死在那里。

倘若你熟读《雍正王朝》,让你穿越成为年羹尧,在平定青海建立不世之功后还会继续作死吗

平定青海叛乱后的年羹尧如果小心谨慎,夹着尾巴做人,会有好结果吗?

年羹尧放下权力辞官归隐,会有好结果吗?

可能答案有点残酷,应该不会。

年羹尧康熙三十九年进土,康熙四十二年授翰林院检讨(从五品),康熙四十四年任四川乡试主考官,康熙四十七年任广东乡试主考官,康熙四十八年升任内阁大学土兼礼部侍郎(从二品),同年底任四川巡抚(正二品),康熙五十七年,蒙古准格尔部策妄阿拉布侵扰西藏,年羹尧自荐节制各路平叛军旅,出任四川总督(正一品)。康熙六十年,年羹尧因西藏战事功绩卓著,任陕川总督,总揽西路事,一时成为炙手可热的人物。

雍正元年,青海罗卜藏津丹勾结策妄阿拉布挑起战乱,西北狼烟再起,年羹尧授抚远大将军印,坐镇西北重镇西宁指挥平乱。雍正二年,叛乱暂时平息,年羹尧受封太保、一等公。自此年大将军威名远播。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走,狗肉烹。自古皆然。世人只知年大将军而不知爱新觉罗的感觉也许只有雍正体会的到,一旦真正的外患解除了,才到了解决内忧的时候。一个敌人倒下了,新的敌人又树立了。内心深处,雍正已经把年羹尧当成了死敌,所以,跑是跑不了。

上天欲灭其人,必使其膨胀。很多皇帝是深谙权谋之术的高手,雍正也不例外。很多朝廷大事都让年羹尧参与,重要人事任免对年羹尧言听计从,对年府从上到下关怀至备,据说雍正赏赐年府的荔枝也规定6天必须送达,赏赐的金银财帛更是不计其数。以致进士出身的年羹尧就象喝了迷魂汤一样忘乎所以,持宠而骄。

雍正不出手则已,一旦出手必将致对手于死地。随着弹劾年羹尧的奏折和罪行越来越多,正中雍正的下怀。现在的雍正皇帝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再也不怕别人说自己滥杀功臣了。终于,雍正收网了,年大将军的兵权被收,爵位被削,降职为亳无实权的杭州将军。如果认为雍正就此收手,那就大错特错。雍正四年,朝中大臣就网落了年羹尧罪状92条,大逆罪5条,欺罔罪9条,僭越罪16条,狂悖罪23条,专擅罪6条,忌刻罪6条,残忍罪4条,贪婪罪18条,侵蚀罪15条。数罪并罚,本该处以极刑,念其有功,赐死。年羹尧心腹官员该杀的杀,该流放的流放。

年羹尧的92条大罪在整个清朝是空前绝后,在中国历史上也是少有。那么其中一条就足够年羹尧脑袋搬家,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多,只能说明雍正是下定决心要置年羹尧于死地。还有一个问题,有些罪状在年羹尧统领西部战事之时就有,雍正彼时为什么睁一只年闭一只眼。比如有些专擅的罪名,也是可有可无。古语云将在外君命有所不达。战场上瞬息万变,将帅往往根据情况擅自做主以免贻误战机,这些都是君臣相互心知肚明的事。依小偏分析,雍正让年羹尧和隆科多总理朝事,实则调虎离山。因为年羹尧从康熙年起经营西部多年,雍正处心积虑想让他分心,脱离西部军政管理。

在雍正上位的短短四年时同,年羹尧从一个威风八面、位极人臣的大人物到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阶下囚,其中很多的细节耐人寻味。

本人头条号《走着聊着》,历史领域创作者,欢迎加关注留言,一起探讨历史!

窦宪消灭了北匈奴,立下不世之功,为什么感觉他不如霍去病的名气大呢

二者都打败过匈奴,都建立了不世之功。霍去病是西汉名将,窦宪是东汉名将,一个封狼居胥,一个燕然勒石。之所以感觉霍比窦名气大,太概是因为霍去病是珠玉在前吧;另外最重要的一点是:霍去病的“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令人钦佩,而窦宪却是因为犯了死罪才请求征伐匈奴,将功赎罪。这是云壤之别!

主父偃为消藩立下不世之功为何被杀

主父偃被杀有咎由自取的意思,究其实是没有人缘,他行事雷厉风行,有高调嚣张、曲高和寡之嫌,失去了群众基础,阳春白雪自然长久不了!
主父偃出生在山东,是孔子的老乡,早年游于齐、燕﹑赵﹑中山等诸侯王国,都有不受待见,有怀才不遇的意思,几经奔波又来到长安,受到了卫青赏识。

出身寒微的卫青屡次向武帝推荐主父偃,武帝也不感冒,山穷水尽之际 主父偃孤注一掷,向皇帝提出了“八事为律令,一事谏伐匈奴”的谏书,没想到冲动下的举动受皇帝亲睐,被拜了郎中,很快又当上了中大夫。

此期间,他审时度势,谏言武帝实施了“推恩令”;即让诸封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孙,建立较小的侯国,形成国中国,诸侯国越分越小,实力被削弱,有利于朝庭统治;主父偃还向武帝提议打击豪强,巩固边防以抵御匈奴,都被汉武帝采纳,自此,他成为汉武帝眼前的红人,“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说偃曰:“大横!”!作为政治人物这样非常危险!

武帝母亲王太后派徐甲出使齐国做媒,她想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齐历王,主父偃听说后,便让俆甲把他的女儿也送入齐国的后宫,可没想到去了齐国后,被一口回绝,并说主父偃女儿配不上齐历王。太监不敢如实回复,便编了个理由说齐厉王和燕王一样,有乱伦之嫌,王太后不再提这件事了,而主父偃怀恨在心,决定报复齐历王。

他逮住机会向武帝进言说,齐国是辽阔富有,要派不是皇兄去当诸候王,齐国名声不佳,早在在吕太后的时期有发生过叛乱;七国之乱的时候也蠢蠢欲动,现在又有乱伦之事;于是汉武帝就派主父偃去做齐国的国相。

主父偃走马上任,把以前的朋友招集过来,把五百金切在地上说:“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这不可一世的态度无异自寻死路!

他又派人去调查齐历王乱伦一事,弄得齐历王差点自杀了,恰逢此时,主父偃受贿被人告发,而且谋害齐王也被揭露,汉武帝把主父偃抓了起来,主父偃避重就轻,只承认受贿,不承认谋害齐王,在公孙弘的建议下,武帝只好族诛了主父偃。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出自哪里

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

解释:大丈夫生在乱世,应当拿起自己的宝剑立下不朽的功绩,而今天自己的志向还未实现,却对死无可奈何。

中国历史上谋略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人大副委员长雷洁琼在韶山参现毛主席故居时,非常激动,老泪纵横,在留言薄上写下了“公者千古,私者一时”。以表示对毛主席的祟敬。毛主席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一生,他没有一个私敌,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在中华民族处于危机时刻,抛弃前嫌,结成广泛的统一战线,坚持敌后根据地,坚持持久战,以时间换空间,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当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皖南事变,挑起内战时,放弃延安,挺进中原,建立东北根据地,在运动战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人民军队由弱到强,从战略防御到战略相持,再到战略反攻阶段。运筹帷幄,指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解放了东北、华北,赢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宜将剩勇追穷寇,实施渡江作战,直捣蒋家王朝老巢南京,将国民党反动派葬身于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解放了全中国,建立了人民政府。毛主席的谋略就是依靠人民,为人民谋福利,用人民战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同样,也打败了武装到牙齿的美帝野心狼。毛主席还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弱国可以打败强国,小国可以打败大国。掀起了全球反殖民主义的独立运动,成为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