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饼充饥的故事(画饼充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画饼充饥_的人_梅子

本文目录

  • 画饼充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望梅止渴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 画饼充饥的故事中,卢毓推荐了哪两位做中书郎
  • 画饼充饥讲了一件什么寓言故事
  • 如何看待古时有曹公望梅止渴和今时画饼充饥

画饼充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画饼充饥是抓住人性的弱点,给其描绘伸手可及的希望,诱惑其沿着他为他们指定的路线走,达到他的目的,但其实是可望不可及的水中月天上星。

望梅止渴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很高心回答你的问题。

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带兵打仗,在行军的路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那就是,荒原百里,没有水源,将士们都干渴难忍,有的体弱的士兵,都被干渴的晕倒了,曹操看到这样的情形觉得非常难办。 于是,曹操就急步登上前面的山头,查看前方的状况,当登上山头的时候,曹操失望了,放眼望去,依然是没有人烟,哪来的水源,不过,一个灵机一动,曹操想到了办法。 他回过头,对正处于干渴中的士兵说:“将士们,翻过前面的那座山,就有吃不完的梅子”士兵们一听到梅子,想起梅子那酸甜的味道,口中都不由得流出了口水,于是,士兵们突然都有了力气,奋力向前前进。后来,他们终于到达了有水的地方,但是发现根本就没有梅子林。

故事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画饼充饥的故事中,卢毓推荐了哪两位做中书郎

这个画饼充饼的故事发生在三国内乱时期。和当时政局混乱有莫大关系,因为军阀之间的混战不休,国家形成了四分五裂的时代政局。有知识有才能的人根本得不到正规的渠道入士。只有靠自己的知明度靠别人的推荐才能被委一重任。连胸怀天下,有经天伟地之才的卧龙先生都要靠徐庶推荐才能名扬华夏。卢毓就是三国魏文帝曹丕跟前的红人。自幼父母亲人相继去逝,他一度成了孤儿。长大后做了官,十分清廉。为魏文帝出了许多的好主意,受到百官敬重,受朝庭隆恩,升为中书郎。

曹丕暮年。一天曹丕要卢毓推选两位有能耐的人做中书郎。卢毓当即推荐了一人,曹丕摇着头说:“这个人我知道,有点华而不实。你推荐别人的时侯,不要光看名声。因为名声好象画在地上的饼孑,只能看不能食。“卢毓听言,深受启发,接着推荐了阮武和孙邕二人。魏文帝点头,最后选择了孙邕担任了中书郎。

画饼充饥讲了一件什么寓言故事

画饼充饥的寓言故事:

三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名叫卢毓(yù)的人,他是前朝东汉名臣卢植的小儿子。卢毓为人忠厚,学识渊博,魏文帝把他提拔为侍中。在职三年,卢毓对魏文帝曹丕提出过很多好的建议,魏文帝最初不太高兴,但是后来见他忠心耿耿、踏踏实实,就提拔他做了吏部尚书。接着,魏文帝要卢毓推荐一个与他自己差不多的人接替侍中的职务,卢毓推荐了郑冲。魏文帝说:郑冲这个人你不推荐我也知道,你重新推举一个我不知道的人吧。卢毓推举了阮(ruǎn)武和孙邕(yōng)二人。后来,魏文帝选择孙邕担任了侍中。

  有一次,魏文帝对卢毓说:国家能不能得到有才能的人,关键就在你了。选拔人才,不要只看那些有名声的,名气不过像在地上画的饼一样,是不能吃的。卢毓回答说:靠名声不可能得到真正有才能的人,只能发现一般的人才。我以为好的办法是对他们进行考核,看他们是否真有才学。现在废除了考试法,全靠名誉提升或降职,所以真伪难辨,虚实混淆。魏文帝采纳了卢毓的`意见,下令制定考试法,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受到了人们的称赞。

拓展资料

寓言故事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寓言的故事情节设置的好坏关系到寓言的未来。

中国历来有些著名的寓言故事如《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等,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名篇《农夫和蛇》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其成功之处在于故事的可读性很强,无论人们的文化水准高低,都能在简练明晰的故事中悟出道理。

如何看待古时有曹公望梅止渴和今时画饼充饥

望梅止渴和画饼充饥这两句成语,在词典的解释中都是比喻借空想来安慰自己。两者虽都是贬义词,但其实际作用却截然不同!请看,人饿了在地上画张饼根本不能充饥,甚至令人感到更饿!就好比穷的身无分文,却称大亨,只会越来越穷!打肿脸充胖子自己痛苦自己知道!而望梅止渴,是曹操带名打仗行军至无水处,士兵们口渴难耐无心作战,曹谎称前面有梅林,有很多又甜又酸的梅子,土兵听后直流口水不再吵渴。此成语虽然也是借用空想来安慰自己,但它借助了人的味觉器官对条件反射的特殊功能,在暂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就是两个成语在大意相同中的不同之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