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镇国将军级别高吗?如何区分将军和元帅的职责宰相与丞相又有什么区别_将军_元帅_大将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将军 将军 元帅 大将

本文目录

  • 清朝镇国将军级别高吗
  • 如何区分将军和元帅的职责宰相与丞相又有什么区别
  • 古代什么级别的武官称的上是将军,相当于现在军队的什么级别
  • 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名将,哪些名将称得上不败将军
  • 将军这个称呼由何而来
  • 听说荣成近代出过140多个将军,你知道有哪些名人吗
  • 从一名士兵到一名将军需要多少年
  • 元帅与将军有什么区别
  • 三国分重号将军与杂号将军,赵云如此优秀,为何被人称为杂号将军
  • 历史上姓李的将军有哪些

清朝镇国将军级别高吗

清朝镇国将军,级别,一个字,高。有但是,高不等于管用,是爵位。一家人吃喝玩乐没问题,有这个爵位的人,在清朝有三种人,即宗室,功臣和被赐此爵的蒙古人,爵位制度不是清朝首创,古已有之。先看看爵字是什么意思。

一,爵字

音念“决”。古代表示喝酒的东西,器皿。是象形文字。最早用青铜制成,有流柱和足,能温酒,用于礼事。后有银的,玉的,金的和制作工艺的不同,形成差别,用于不同场面。由此形成代表职场等级代遇。爵字,引申为等级差别,跟不同的字联系起来,表示级别代遇之差。

二,爵位

在中国,爵位都是封建王朝的事,有男女爵位区分,新中国无此说。在国外有爵位制度,跟中国封建王朝大同小异,也有王,公,候,伯,子,男之分。爵位,实质上是统治集团内部,用于给谁分钱分物分多少的尺度。

三,清朝的镇国将军爵位

先看看清朝宗室爵位大概全貌,

是第十一个爵位,镇国将军本身还分一二三等。俸银一年400两左右,禄米一年380斛左右,古代一小盆为一升,十升为1斗,十斗是1斛。镇国将军一年38000小盆米。400两银子也不赖,约12万人民币。清朝一品文官1年公资180两银子,禄米180斛。看看镇国将军与一品大员的区别,很明显,清朝镇国将军的级别高(与普通官员比),代遇好。可以说差别大。后来,清延给各级普通官员发养廉银子,现在叫补助,一二品大员一年发15000两补助银子,几百万人民币,可以了。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说的还是一个字,贪。

现在看来,清朝的爵位,得着一个,生活就妥妥地了。

如何区分将军和元帅的职责宰相与丞相又有什么区别

一,如何区分将军和元帅的职责。

南北朝之前,没有元帅这个称号,将军实际上就是三军统帅。

之后,才逐渐出现了元帅这个职务。

在象棋中,将和帅的职责看似没什么区别,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元帅统领三军,除了管理一线部队外,还管理后勤部队,甚至能干涉地方事务。

因此,元帅做的是综合性工作,相当于一种文官职务,负责联系沟通朝廷和手底下的将军们。

因为能力更加突出,元帅的职责主要是监督手下各将军们的练兵,以及战争时期的运筹帷幄工作。

将军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军衔,是武官才能有的,有资格亲自带领一支部队。

将军的职责是沟通联系元帅和一线士兵,平时监督监视士兵训练,战时要亲自指挥战斗,甚至是亲自冲锋陷阵。

总之,元帅的职责主要是战略层次,而将军的职责主要体现在战术方面。

二,宰相和丞相的区别。

宰相,帮助皇上打理政务、管理国家大事、掌握出皇帝外国家最高权力的一种官员。

在不同的朝代,宰相有很多称呼,然而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官名。

丞相,这是一种具体的官名。

自打三国时期出现起,这个具体职务在历史上出现的时间长达1600年之久,直到明太祖朱元璋于1380年去掉这个职务,并用六部制度代替。

丞相的职责是辅佐皇帝,管理各种政事。

在一些朝代,皇帝为防止丞相权力太大从而谋反,就设立了左右两位丞相,并引导他们互相制衡、互相监督。

甚至,秦二世时期,还拜导致秦朝灭亡的最大元凶赵高为中丞相。

总之,宰相的级别更高,丞相稍逊一筹。

古代什么级别的武官称的上是将军,相当于现在军队的什么级别

古代武官体系是比较复杂的,但将军这一称呼并不复杂,因为它并非是严格的职位划分,多数情况下是一种尊称。就好比现在我们去某机关办事儿,如果不清楚某个领导的职位,称呼“某主任”绝对不会错。如果非要严格定义“将军”的概念,一般可以认为是高级军事将领的统称,但不同朝代都有不同表现,或是高级武官、或是军政要职、或是爵号。

按照《墨子·非攻中》“昔者晋有六将军”的记载,六将军“即六卿为军将者也”,也就是春秋时期的军将通称为将军。而春秋的战争都是贵族之间的“火拼”,所以能成为军中将领的也都是贵族阶层,这就注定了“将军”的尊称内涵。

这里体现最明显的就是项羽,这个很看重贵族身份的西楚霸王。在鸿门宴上,刘邦投其所好的解释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以王公贵族和士卿的阶层差距来博得项羽的宽恕,这里也体现了将军的尊称之意。

除了尊称,其实在战国时期也出现了实实在在的将军官名,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里记载的四方将军(前后左右),但这只是将“上卿统兵”具体化,可以理解成给带兵将领的一个名分。真正创立将军官职的是秦汉时期,是有具体任职的,比如西汉的前将军官职,赵信、李广、韩增、萧望之、何武都曾受任过。

秦汉时期的将军称呼

说到汉代武官官职,很多人并不陌生,一部《三国演义》让诸多将军家喻户晓,汉末乱局的始作俑者被广泛认为是大将军何进,这个大将军其实就是汉代最高军事职位,但不常设,只有战争需要时才设置。如果不设大将军,那么就是三公之一的“太尉”(东汉时常称大司马)视为最高军事长官。如若设置了大将军一职,太尉一般就给与朝堂元老加做虚衔,二者都是月俸三百五十斛。

在此之下分别是骠骑将军(某些时期性质等同于大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四方将军,这些将军是正经八百的将军称号。当然,骠骑将军和车骑将军在西汉前期属于因人设岗(卫青、霍去病),当时是最高军事统帅的象征,并不能视为太尉之下。

这些将军封号有可能空置,有可能也是虚衔,统兵与否还要看实际任职。比如曹操表刘备为左将军,实际也没有给他军队,但这个虚衔带来的实际意义并不是将军尊称那么肤浅。这个封号代表着刘备可以开府,从而招揽幕僚、请命将军府属官、募集规定数量的兵员。

将军府的重要属官主要有军师、长史(首席文官)、司马(首席武官)、从事中郎(参谋)、参军(参谋)、主簿(秘书)、各曹掾属(各部门主管,如粮食、军备等)。

按照汉初的规格,大将军、骠骑将军,位次丞相;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将军,位次上卿,只有这些将军具备开府的资格。将军级别理论上可统属五部,每部校尉一人(与将军府军师,军师祭酒,长史,司马等级别相当),军司马一人(分部二把手),军假司马一人(军司马副手,可设可不设)。比如三国时代的乐进,史载“遣还本郡募兵,得千余人,还为军假司马、陷陈都尉。

说到乐进,就以曹魏军队编制为例讲讲,曹操在《步战令》中规定每部校尉统兵800,这个只是下限,战争时期能募集更多的兵员也不会打乱整编,所以校尉统兵基本上在800-1200左右,相当于今天的团长。

三国里经常见到“部曲”这个名词,这就是校尉统部,部下设曲的意思,曲是部的下属编制单位。曲设军候一人,相当于营长;曲的下属单位是屯,有屯长一人,相当于连长;屯下是队,有队率一人,相当于排长;队下是什伍,有什长、伍长,相当于班长、组长。

  • 特殊职位

除了上述常规配置外,还有些特殊部队编制,比如汉武帝时期于京畿郊区扩编的北军,下属八部,由八校尉统领,即著名的北军八校尉:中垒,虎贲,屯骑,步兵,射声,越骑,长水,胡骑(不常置)。此八校尉规格要比普通校尉高,相当于太守级别,放在今天可以等同于首都卫戍部队的旅长。

到东汉时期北军整编成五校尉,一直沿用至两晋。而在汉末更为出名的是西园八校尉,即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蹇硕负责统一指挥。与北军不同,西园八校尉都是一种“兼职”状态,为首的蹇硕乃是小黄门(宦官之首),袁绍乃是虎贲中郎将,鲍鸿还是北军的屯骑校尉。

在两汉时期,校尉级别几乎没有被称为将军的,而且区分明显,比如《三国志》记载衣带诏时提到过“先主方食,失匕箸,遂与承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同谋”,校尉就是校尉,将军就是将军,即便是特殊身份的北军八校尉之一也只能称校尉。

再看另一些特殊职位,例如别部司马,这个就是一个军或部没有统领时,它的临时指挥官就叫别部司马,级别根据军队规模可大可小,小规模等同于普通校尉,大规模则会加授杂号将军。这种部队的性质有点类似特种兵、独立团,尤其是战争时期以精锐临时组建比较常见,所以名将常常都有别部司马的经历,如关羽、曹仁、孙坚等。

别部司马看似级别不低,但也不能称将军,例如孙坚,他是讨伐黄巾时募集了千人规模的军队才被表请为别部司马。张温代理车骑将军时开府讨逆,这才正式将孙坚招募为属官参军,然后累积军功被拜乌程候。此时即使要对其尊称,也是称其侯爵,侯爵才是他的最高荣誉。孙坚真正能被称呼将军的是袁术为其表请的破虏将军、兼豫州刺史,孙破虏的称号就是这么来的。

其实在汉朝官职中,若要表达尊敬,并非只有将军称呼,比如军师将军和军师祭酒,前者无非就是加个将军称号,连杂号将军都算不上。而《汉书》中注解“礼,饮酒必祭,示有先也,故称祭酒,尊之也。”祭酒就是首席幕僚的意思,也是表达尊敬之意,与之相仿的军师中郎将亦是如此。

由于汉末各割据势力并不能达到某种官阶高度,所以诸侯为了笼络下属,招揽幕僚,只能因人设岗,在诸多官职后边加上尊敬或重视的后缀,军师中郎将就是刘备首创,于赤壁之战后授予诸葛亮的“杂号将军”,因为此时刘备最高身份也只是左将军,他能请表的也只是左将军府军师一职,后缀中郎将无非就是表达尊崇。

汉代武官确实是以中郎将为分水岭,至少升迁顺序大致是由军司马、军假司马、都尉升至校尉;校尉要么干一辈子,要么升迁中郎将;中郎将以虎贲、羽林为首,仅次于将军称号,但由于起源于皇帝近卫军,所以尊称将军无可厚非。

一般来说能做到虎贲、羽林,这就离拜将出征不远了,因为这是一个将军成长的台阶,也是最容易得到出征机会的职位,一旦出征,则会拜杂号将军,根据出征目的拜为四镇、四平、四安将军(平乱基本拜讨虏)。不过也有人认为中郎将要尊于杂号将军,因为杂号多是虚衔,中郎将则有实际兵权。跨过中郎将和杂号将军之后就是正经八百的将军称号,即前文说的那些。

汉代还有些高级武官,虽然没有将军之称,但级别也绝对称得上是将军行列,比如卫尉,属于九卿之一,掌管皇宫各门守卫,官位高于各路中郎将,与四方将军地位不相上下。再比如执金吾,地位与卫尉也差不多,这种一般会加将军称号,但若未加,同僚也可以将军称呼。比如李广担任过未央卫尉,《汉书》记载:“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

另外到了汉末三国时代,各势力根据汉代官制进行调整,创立或修改了一些武官,如曹魏的五支精锐中央军:武卫(虎豹骑),中垒,中坚,骁骑,游击,都由一名将军统领。以虎豹骑为例,曹纯统领时,还未有武卫设置,所以曹纯只担任过虎豹骑督,这个官职也就是校尉级别,称不上将军。

但在武卫设立后,曹魏先设置武卫中郎将,曹丕时期改为武卫将军,名将许褚就分别任过这两个职位,这便不是杂号将军,而是名分很重的将军。其余四个同理,如中垒将军司马炎;中坚将军张辽、曹真;骁骑将军曹仁、曹彰;游击将军夏侯兰、乐进、陈泰。另外曹魏中军统帅设置中领军、中护军,这两个职位都是心腹才能担任,前者夏侯渊长期居之,后者曹真、曹休都担任过。

总体上,汉代的将军称号不是很随意,除了正牌将军封号,一般是实职武官中郎将以上可称将军,特殊职位,尤其是禁军高级将领也可以将军尊称。到了三国时期,因人设岗造就了一批将军称号,还有私募军队的头领也常被手下称呼将军,这也要看募集所得的军队规模。

隋唐以后的将军称呼

由于三国乱世因人设岗带来的影响,将军“门槛”在两晋开始逐渐降低,但规律还是一样的,分为虚衔、实权、尊称三个方向。到了隋唐时期勋官制度产生以后,以上三个方向就被统一规定于一个界限,能不能称将军看看级别就知道了。

勋官制度曾在《木兰辞》里有所体现,即“策勋十二转”,按照勋官制度的规则,花木兰是被晋封上柱国了。以从五品骑都尉往上,称呼将军几乎都是合理的。后来朝代基本上也都是按照从五品作为一个分水岭,在其之上都能称将军,所以“勋”可以视为今天的军衔

比如宋朝,骑都尉作为从五品勋,在从五品级别的武职官和散官都视为将军。如职官殿前马/步军都虞候、防御使、捧日/天武/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团练使、诸州刺史;武散官游骑将军、游击将军。即使是官制改革,也不与勋制冲突。如宋徽宗时期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十一阶为亲卫大夫,这对应的也还是从五品勋爵,所以抗金名将岳飞真正意义上能被称为将军的,是他从武功大夫提拔至亲卫大夫。

明朝也可按照上述规律辨别,但清朝将十二转勋官制度废除后,就不能以此区分清朝的将军了。清朝将将军作为爵号纳入宗爵体系,实际上的军事将领除了特别任命外也都去除将军名称。而且清朝军队体系有八旗和绿营之分,八旗驻守各地的设有将军,绿营只有提督;满人授将军称呼,汉人没有(年羹尧这样的比较特殊)。所以清朝是不能尊称某高级武官为将军的,除非他真有将军授予,否则还是职称后缀大人较为妥善。

综上,古代将军称呼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汉代作为封建官制的奠基者,在称呼上比较严格。但随着勋官制度的诞生,武官晋升的途径更加清晰明了,为了营造军人杀敌立功的气氛,从朝堂到军营都逐渐放宽将军称呼的界定,再结合职官名称、勋爵名称,大致就产生了从五品的将军分水岭。当然,如果按照今天的军衔来定义,少将以上才称呼将军的话,那么分水岭估计就只能是从三品往上了。

中国历史上有那么多名将,哪些名将称得上不败将军

历史上是没有所谓“不败将军”的,因为胜败乃兵家常事。比如四大野战军司令员之中,彭总有陇东西府战役之挫,粟裕有南麻战役和豫东战役第二阶段之败,包括林总也有四平街的两次不堪回首。总体而言,在较大战役中确实立于不败之地的,其实是二野司令员刘伯承元帅。

(青年刘伯承元帅)

西府战役,彭总差点毙了擅自撤退的新4旅旅长,豫东战役第二阶段华野撤退北渡黄河时,纵队司令陶勇的回忆是“比长征还艰苦”,四平街就不用说了,让廖耀湘和陈明仁很是风光了一段时间。但是,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的大型战役中,刘伯承元帅几乎没有什么严重的战役指挥失误,堪称不败。

许多军事爱好者忽略了刘帅在长征时期的重大贡献,作为红军总参谋长兼先遣队司令员,刘帅始终率部担负开路先锋的任务,强渡乌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与小叶丹结盟过彝区等等,刘帅都是在第一线亲力亲为。抗战爆发后,由红四方面军主力改编的八路军129师,以刘帅为师长不仅有政治因素,这位“军神”在长征路上表现出来的指挥艺术,也是加分项。

(抗日战争时期)

刘帅是战术大师,《亮剑》里的七亘村“叠伏”就是其指挥艺术的体现,再如响堂铺伏击战(干掉鬼子180辆汽车)、神头岭伏击战(歼灭鬼子1500多)、长生口伏击战都是他的战场佳作。129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时,只带了一个旅部、三个作战团(769、771、772)和一个教导团,所以陈赓将军386旅的所有大规模战斗,其实都是在刘帅的直接指导之下。

仅仅四个主力团的兵力,第129师用三年的时间发展到接近50个团(百团大战129师共出动46个团),开辟了太行山抗日根据地,能够成为几大军区中实力最强的一个,刘帅功不可没。其实晋冀鲁豫军区在抗日战争胜利后也是兵力最强的,野战军加地方部队有42万之多,只不过,只有四个主力纵队参与了千里跃进大别山(另派往东北25个基干团)。

(解放战争时期)

上党战役、平汉路战役、定陶战役、鲁西南战役,晋冀鲁豫野战军驰骋中原大地,直接牵制着敌“郑州绥署”的全部和“徐州绥署”的一部兵力。在华东野战军最困难的时期,是刘帅率领改称的中原野战军拖住了邱清泉整5师、胡琏的整11师等王牌部队,使其不能经常性出现在苏鲁战场,而1947年8月千里跃进大别山,更是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在大别山区的斗争是中原野战军最艰苦的时期,刘帅指挥的四个纵队拖住了白崇禧指挥的33个整编旅,其中包括整11师和桂系第7军等精锐。国军在山东战场经常兵力不足,正是中野用巨大牺牲换来的,试想一下,如果这33个整编旅有一半能够增援山东,华东野战军不可能恢复和发展的如此之快(指七月分兵以后)。

即便是被白崇禧指挥优势兵力围剿期间,刘帅也没有出现过重大指挥失误,中野在频繁的战斗中虽然减员很大,但是并没有整建制损失的记录,这已经非常难得了。到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严重缺乏重武器的中野十几万人马,还能够包围住拥有12万大军的黄维兵团,这是何等的强劲?

“瘦驴要拉硬屎,狭路相逢勇者胜,拼光中野也是值得的”,这都是刘帅的战斗动员口号,马瘦毛长的中野在刘帅指挥下,配合华野取得淮海战役的最后胜利。渡江战役后二野直插浙赣线,配合三野解放华东诸省(二野是战略预备队,准备对付可能的武装干涉的),刘帅兼南京首任市长,之后接到了经略大西南的任务。

(刘伯承元帅)

第二野战军仅以两个兵团为主力(陈赓兵团配属四野指挥),在四野和一野一部的配合下,以不到60万的兵力,全歼西南地区90余万残敌,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足见刘帅的大兵团指挥能力。回顾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役战斗,刘邓大军几乎是无役不胜,这才是不败之将统领的百战之师。

天下大定后,西南军区司令员刘伯承请解兵权,转任南京军事学院院长,致力于我军的现代化和正规化教育,其高风亮节和广阔胸襟, 实军人之楷模。

(刘司令员检查战士武器)

将军这个称呼由何而来

我国古代原本并没有将军,管民政的叫司徒,管经济的叫司空,管军事的叫司马。每军的统帅也不叫将军,而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师级),大夫以下叫士。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不断增加兵力。大国诸侯常常拥有三军以上的兵力,但等级制度又不允许诸侯突破三军(只能设三卿)。于是,就把扩充军的统帅称作“将军”,为“将领一军”的意思。以后军队数量越来越多,将军也就越来越多。作战时军队得由一人统率,因此,又在将军中选拔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到了汉代,军队数量更多,单设一位大将军也管不过来了。于是又出现了膘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级别。以后,各朝代将军的名衔虽不完全相同,但将军分成许多级别这一原则却是相同的。

将军一词产生的时间非常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了。按照周礼,天子统六军,诸侯可领一军。晋文公时期,为适应争霸战争的需要,扩建三军,为“上、中、下“三军,其他诸侯纷纷效法。 三军之统帅,由三卿任之,出将边营,人掌机密。

春秋时尚没有“将军“的官职,至于三卿,据《礼记。王制》:“大国三卿,皆命于天子。“孔颖达疏:“崔氏云:三卿者,依周制而言,谓立司徒,兼冢宰之事;立司马,兼宗伯之事;立司空,兼司寇之事。“可见,三卿指的是司空、司徒、司马3个官职,大诸侯国的三卿如果严格按照周礼规定还需要周天子的任命。

“三军“产生后,由三卿各掌一军,卿代行将军之职。“将军“的初始含义就是“将领一军“的意思。战国时期,开始设立“将军“的官职。后来由于军队的数量一再扩充,将军也越来越多,需要一人来加以统帅,所以又有了“大将军“或“上将军“的称呼。

汉代以后,由于兵种的增多,一个大将军也管不过来了。 所以又有了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级别。明清两代,有战事出征,置大将军和将军,战争结束则免。清朝,将军为宗室爵号之一,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

听说荣成近代出过140多个将军,你知道有哪些名人吗

荣成是革命老区,素有忠贞爱国、从军习武,保家卫国的光荣传统,有约170位荣成人成长为将军和副军职以上领导干部,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市。下面就介绍几位荣成将军给大家认识认识。

李耀文:上将,1918年5月出生,荣成市成山镇一村人。1937 年参加革命。曾任国防科工委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委。
刘其人:少将,1916年2月出生,原荣成市泊于镇蒲湾村人。1937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解放军总政治部组织部长。
张怀中:少将,1917年7月出生,荣成市斥山街道吴家村人。1937年入伍。曾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分院院长,第七、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张序登:中将,1925年7月出生,荣成市虎山镇邱家村人。1942年入伍。曾任某军军长,广西军区司令员、广州军区副司令员。

其他就不一一介绍了

从一名士兵到一名将军需要多少年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成为一名将军,这是每一个军人的最大愿望!

记得我从入伍踏入军营的那一天起,我的顶头上司就是班长,班长上面是排长,排长上面是副连,副连上面是正连,新兵连三个月,连长就是我见过最大的官,我们习惯称为连首长,新兵训练结束时,我们到团部训练场上搞军事训练汇报表演,在几千人的训练场上,见到了团长和政委,他们站在阅兵台上,我们全副武装列队站在训练场,隔了有几百米的距离,几千人的队伍,只听团长一声令下,队伍整齐划一,口号声,喊杀声不绝入耳,我那时想,当个团长真好啊,这么大的权力,几千个指战员都听从团长的命令,真牛!

下到老兵连后,我有幸借调到政治部干部处工作,才知道提拔职务时从排长往上提都是有任职年限规定的,如果想成为一名将军,从排职干起,依次是副连、正连、副营、正营、副团、正团、副师、正师,副军职就是将军了,如果每个职位干三年,从排职干到副军职就是三十年时间,这期间,得需要多少的努力才能顺利干到正师职,到提拔将军时,不知又还有多种内在的、外在的因素在里面,也许,你是个幸运的干部,能有佩戴少将军衔的机会!

当兵第三年,我在机关工作时接触到一名正师职首长,由于我经常去给首长送文件,我知道这位师首长已达到在部队最高服役年限,有一天,我去师首长办公室送文件时,师首长指着身上的军装,感慨地和我说,还有几天我就要退休离开部队了,我一辈子在部队当兵,部队就是我的家,多么想留在部队啊,但我的职务上边就是少将了,谁不想当将军?这对多少个军人来说,就是个梦啊……

各位朋友,各位战友,写到这里,你们就知道要想成为一名将军是多么的不易了…

成为一名将军,是所有军人的梦想,如果你有梦想,依我之见,还是先踏踏实实地从最基层干起吧,因为,每一个将军的成长,都是从基层干起的!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更多关于参军入伍、考军校、考选士官等在部队后续发展话题,我将尽我所能为您咨询解答,欢迎战友们朋友们关注我,愿与你一起分享,谢谢!

元帅与将军有什么区别

当然是有区别的。

以新中国的十大元帅以及十大将领为例,就可以看到差别。

1955年2月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服役条例》中规定:对创建和领导人民武装力量或领导战役军团作战、立有卓越功勋的高级将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解放军的创建人,是军团级的高级将领,还要立有卓越功勋。

比如元帅必须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创建者,是重要武装起义的领导者或者参加者,比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秋收起义、黄麻起义等等。

另外,还必须是主要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或者领导者,是中央军委的主要领导者,是抗日战争的主要领导人。起码得是八路军的副师长或者新四军的副军长。

解放战争各大野战军的司令级领导人。

所以这十大元帅都符合这个条件: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

其实还有一些人也符合,但都没有评。

比如元帅最开始入围的有三人: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

周恩来当然是可以评元帅的,甚至评元帅的话,可能仅在朱德之下,是第二元帅,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者之一,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 南昌起义的总指挥。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总政委。尤其是军队的政治工作,周恩来可以说是鼻祖之一。

中国革命武装的早期雏形-孙中山大总统府铁甲车队,周恩来就是组织者之一,这个队伍就是后面北伐军主力叶挺独立团。周恩来还领导过多次的工人运动。上了井冈山,也是军事领导小组的成员。

以这样的经历,当然是元帅人选。其实在特殊的一段时间里,周恩来是以一位将军的身份进行工作,这就是解放战争刚开始时,周恩来在上海进行统战工作。蒋介石发动内战后,不让周恩来在上海设办事处。那好,不设就不设,我们搞一个公馆。

就是大家熟知的周公馆。而这个周公馆的英文解释是:周恩来将军官邸。

这是跟外国人进行沟通时的名片,外国人报道周恩来的讲话,通常也会注明,这是周将军说的。

第二位是刘少奇。大家的印象,刘少奇是搞工人运动的,好像军事参与不多,这其实是介绍的不多。刘少奇的军事也是很厉害的。抗战时期,华北的工作就是刘少奇在领导。八路军在华北的壮大十分显著,从四万人发展到十五万人。

后面,刘少奇又去了南方,主持新四军的工作,使皖南之变后的新四军重新恢复战斗力。

可以说,刘少奇也绝对是元帅人选,排名应该也相当高,至少在林彪之前。

第三位是邓小平,张震回忆邓小平说:“小平同志特别聪明,他从来没上过军事院校,但是却能指挥千军万马。”

邓小平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者之一,发动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建第七军跟第八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指挥两大野战军等等,一直是重要的军事领导者。

这三位都是原本要评元帅的,但当时划了一条线,就是已经离开军队,从事政府工作的就不要评元帅了。所以三位最终都没有评元帅。

另二位的原因就比较特殊了。

一是粟裕,粟裕是评了大将。以他的战功,当然评元帅是没什么疑问的,毕竟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功绩跟林彪并行,但是评元帅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

比如粟裕当时的职务是总参谋长,总参的位置跟苏联的总参位置是不同的,职位上可能比直接指挥部队的方面大将要差一点,而粟裕曾经三让司令,一直以副司令的职位指挥部队。另外,粟裕当时也不是军委成员。

第二,粟裕早期没有林彪等人显眼,他不是人民军队的创始人、缔造者或者某个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者。资历上差了一些。

所以,粟裕有元帅的战功,而不能评元帅。

最后一位能评元帅的当然是毛主席,毛主席原本是要评大元帅的,礼服都准备好了,是在天津军需厂生产的纯手工礼服,但是毛主席自己不愿意当大元帅,他说穿上这个元帅服不舒服,以后也不方便到群众中去,跟群众沟通起来不方便。

他推辞的同时,顺便就问身边的刘少奇,说你也部队呆过,你要不要评元帅?

刘少奇当场表态不评。随即毛主席又问周恩来跟邓小平:“你们的元帅军衔,还要不要评啊?”

两人也摆手说:“不要评了,不要评了。”

毛主席一席话,包括他自己,四个人辞去了元帅的军衔。

而大将的标准比元帅要低一点,以解放战争为例,各大战略区部队的副司令就可以评大将了。

而大将名额有限,有的可能有大将的资历,但最终也是评了上将。

比如有人说,刘亚楼是元帅的战功、大将的职务、上将的军衔。

在红军时期,刘亚楼就是林彪的老部下。长征时,林彪是红一军团的军团长,刘亚楼是红一军团红二师的政治委员,参与了红二师的很多战斗。而长征途中,很多大战恶战就是红二师打的,最著名的就是飞夺沪定桥。

可以说,在红军时期,刘亚楼就是师一级的干部,这个是评上将的硬指标之一。

可是,在抗战时期,却很难听到刘亚楼的名字。为什么呢?因为刘亚楼去了苏联。

在1939年,刘亚楼到苏联的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还参加了苏联的卫国战争。与时同时,林彪因为平型关大捷后受伤,也到苏联来养病,两人就此再度有了交集。

两人经常在一起探讨苏德战场,当时两人准确分析出了德国将从白俄罗斯进攻苏联的计划,受到了苏联方的重视。据说,斯大林还想让刘亚楼入苏联籍。刘亚楼拒绝了。

而刘亚楼则提供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信息,就是斯大林愿意用三个师来换林彪。

抗日战争结束后,林彪回到中国,随后去了东北。而刘亚楼也回了国,他在苏联一共呆了八年,可以说全程错过了抗战,但同时也有收获。

经罗荣桓介绍,他到东北担任东北联军的参谋长。林彪亲自出门迎接,说你来了,就抵我三个参谋长。

这个话并没有夸张,因为参谋这个职务在中共早期的军队中并不受重视,大家一开始都是运动战,游击战,参与人员不多,战斗情况不复杂,都是由军事长官一人说了算。而到了解放战争,战斗的人员以十万,甚至是百万计,没有一个参谋部是无法帮到作战计划的。

而刘亚楼在苏联学习工作八年,对大兵团的参谋工作得心应手,他一来,就补足东北联军的这一块最大的短板。

当时,林彪负责大策略,罗荣桓负责政工,刘亚楼负责具体的落实。三人并称“林罗刘”。

前两位都是元帅,跟元帅搭档,评个大将是可以的。所以这是民间一直认为刘亚楼可以评大将的原因之一。

在东北,四战四平、打锦州,刘亚楼都提供了很好的建议。而在解放天津时,刘亚楼独挡一面,任前敌总指挥,一天结束战争,歼敌十余万。可以说充分展示了其军事才能。

接下来,就该南下了,可就在这时,毛主席把刘亚楼调走了,让刘亚楼当空军司令。

毛主席为什么调刘亚楼当空军司令呢?主要是刘亚楼在苏联呆过八年,懂俄语,空军的建设又主要靠苏联的帮助。另外,刘亚楼在东北兼任过东北航空学校校长,有工作经验,所以毛主席觉得刘亚楼是个合适的人选。

刘亚楼本人是不愿意的,他还想跟着林彪一起下南方打仗,林彪也暗示他,发电报:盼不要接受空军司令一职。

刘亚楼就跟毛主席说,我晕机啊,怎么可以当空军司令。

毛主席笑了,好啊,空军司令晕机,海军司令晕船。

原来,新任命的海军司令肖劲光是个旱鸭子,还晕船 ,但毛主席还是点了他的将,让他担任海军司令,原因之一,肖劲光也留过苏。

还有许光达大将,也是留过苏,担任了第一任装甲兵司令。

于是,刘亚楼只好当了海军司令,失去了刘亚楼这位高参,林彪也似乎大意了,在跟白崇僖的较量当中,在青树坪吃了大亏,当时的钟伟被白崇僖吃掉了一个师。这是钟伟后来没有评上中将,只评少将的原因之一。

而刘亚楼当了空军司令,又为他评大将加了法码,毕竟当时的司令,肖劲光还有许光达都是大将。

而到了评军衔时,林彪还专门写信,说评大将是不是多考虑一下井冈山出来的将领。其意思就是暗示可以评刘亚楼大将。

这是很难得的,因为林彪这个人一向不爱出面替人说话,像钟伟将军因为评了少将,有点不满,林彪还被毛主席叫去批评了一顿。

最后,刘亚楼还是评了上将。其实大将里,只有粟裕是特别突出的。其他大将,如果评上将,也并不是完全不可行,像肖克在红军时期当军团长,曾跟贺龙一个级别,按资历可以到元帅里的,都只评了上将。

而在1965年,刘亚楼被查出得了癌症。在这一年去世,时年才五十岁。可以说是英年早逝,跟另一位大将陈庚一样。如果活得长一点,肯定能做出更大的贡献。

刘亚楼临终前,从来不探病人的林彪破例来到刘亚楼的病房,坐在床边,深深叹息。

去世后,刘亚楼的葬礼是按国葬的标准来进行的,地点在中山公园中山堂,这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办葬礼的地方;他去世后,有十万人前往吊唁,这是很少见的。第三,所有的在京领导人,除毛主席之外全部出席并签到。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贺龙等都有出席。这个签到薄也创了一个记录,是领导人签名最全的一个签到薄,林彪本人则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罗瑞卿致悼词,灵车则由刘少奇护送。这应该是所有上将中,葬礼规格最高的一位了。

那他的葬礼规格为什么这么高呢?

这可能是中央对他的一种特别补偿吧,国防大学副教授卢勇说:他是元帅的战功、大将的职务、上将的军衔。

还有的评了大将,却高风亮节,主要要求按上将标准执行的。

比如许光达大将。

许光达是湖南长沙县人,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被选派进入黄埔军校学习,是第五期学员。毕业后进入国民党张发奎的部队,南昌起义时,从所部前往南昌参加起义,当时他是一名排长。抵达时,南昌起义已经结束了。许光达直到宁都才追上起义军。

后来,部队在三河坝分兵,许光达跟大部南下,朱德则率部阻击。

许光达在战斗中负伤,留在一个农户家里养伤,就此跟部队失去联系,直到1929才找到组织。此后,他被派往洪湖苏区,担任红6军的参谋长,成为贺龙的部下。

接下来,我们要介绍许光达比较幸运的地方。

首先,他在后面的战斗中又负伤了,这对他来说,或许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因为当时的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搞了四次 “肃反”,杀害了大批军事将领,这里面有很多著名的将领,比如湘鄂西苏区创建人之一的红3军9师师长段德昌、红3军政委万涛、红3军参谋长兼红7师师长孙德清等人。

许光达因为负伤,去苏联治病,可以说躲过了这一轮“肃反”。

在苏联除了治病,许光达还学习了汽车、坦克、火炮的知识。这对他来说,也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

从苏联学习回来的将军后来都受到了重用,比如刘亚楼搞空军,肖劲光搞海军。许光达则被任命为装甲兵司令员。当时,周恩来还想让他去搞外交公司,许光达还是留在了军队里。

从苏联回来后,许光达到了延安,参与了抗战跟解放战争。在战争中,他也是数次大难不死。

有一回,他在一堵墙前的豁口观察敌军阵地,观察完后,他离开豁口不到数分钟,另一个警卫员站到豁口处,也想张望一下,结果敌方机关枪扫射,一个冷弹将警卫员打倒。

前线是很危险的地方,刘志丹就是在阵地前打探敌情而牺牲的。

又有一次,许光达躺马出去,突然敌军飞机袭击,一阵扫射,坐骑被扫中,倒地后将许光达压在身上,过了一会,敌机折返回来又是一阵扫射,坐骑再中数弹死亡。而许光达安然无恙。

中共早期著名的军事将领黄公略就是被敌军扫射而牺牲的。

还有一次,许光达在指挥所打电话,突然敌人的飞机过来,扔下一个炸弹,正好落在屋顶上。许光达连忙撤出,可等了半天,炸弹没有炸,上楼一看,是个哑弹。

左权就是头被炮弹的弹片击中而牺牲的。

可以说,许光达是数次死里逃生。

最后,再介绍一下许光达评军衔的事情。

当时,定了许光达是大将,因为许光达是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

但许光达觉得自己评得高了。

据说,他跟老上司贺龙元帅有一个对话。

许光达问:“如果柳直荀、周逸群还在,他们授什么军衔?”

贺龙答:“他们两人很可能像总理、邓小平一样,搞行政或者党务工作了。”

柳直荀是红二军团政治部主任,周逸群是湘鄂西苏区的创始人,他们要在,如果评,也至少是大将。

许光达又问:“贺锦斋、段德昌要是不死呢?”

贺锦斋是红四军军长,在战斗中牺牲。段德昌是红九师的师长,是红二方面军军事能力非常突出的人才。

贺龙答:“那会是大将。”

许光达说:“我跟他们比,德、才、资都不如他们,所以我不能评大将,我请求改授上将。”

许光达甚至推荐了王震来顶替自己的大将位子。

这个请求被毛主席否决了。毛主席表示评大将已经定下来,就不改了。毛主席还说道:“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

许光达知道后,一夜睡不着,念念自语。

“授得太高了”

“上面还有那么多人比我强”

“好多人性命都丢了啊!”

最后,许光达接受了大将的评衔,但他坚持拿行级五级,也就是上将的工资。

他也是所有大将中唯一拿行政五级工资的人。

还有的网友认为,二方面军也有资格授大将的是肖克。

这个看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肖克上将的资历是很老的。

肖克上将是黄埔四期的学生,毕业后在叶挺的部队任连长,参加过南昌起义,随后到达井冈山,在红四军任连长。到了1934年,就开始任六军军团的军团长。

此后,肖克率部西征,与贺龙会合,创建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此后开始长征,任红二方面军的副总指挥长。地位仅在贺龙之下,所以有的亲说,如果红二方面军要选一个大将,肖克是个合适的人选。

此后,肖克在抗战时期任120师的副师长。可以说在八路军三个师的指挥员里,地位很高了。

比如115师的师长林彪,副师长聂荣臻都是元帅。

129师的师长刘伯承,副师长徐向前也是元帅。

120师的师长就是贺龙元帅。

一些八路军的旅长也当上了大将。比如386旅的旅长陈赓。

当时,蒋介石给八路军的将领授军衔,授了一个上将是朱德,六个中将:彭德怀、叶剑英、林彪、贺龙、刘伯承,这五位都是元帅,最后一个就是肖克。

还授一些少将,比如徐海东、黄克诚,这些后来都是大将。

可以说,抗战开始时,在国民党的眼中,肖克的地位是很高的。

由此来看,肖克评个元帅也不是完全没可能,评大将完全可以,评上将似乎低了。

其实, 许光达大将当时认为自己评大将高了,推荐了二个人选,一个是王震,另一个就是肖克。

肖克之所以跟大将甚至元帅失之交臂,还是有一些比较客观的原因。

抗战,没有赶上大发展的时期。

脑洞老师介绍过,八路军三个师的师长是最牛的一群师长。而这三个师的副师长,都是可以派出去独当一面的,后面也确实这样做了。比如115师的聂荣臻就到了晋察冀,开辟了敌后根据地,搞得非常好,这也是聂荣臻能够评上元帅的硬指标之一。

肖克也迎来了这样的机会。

1939年,肖克被派去开辟冀热察根据地,出任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兼政委。

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展现自己的机会。肖克也充满信心,出发时,写了一首诗:“建立挺进军,深入敌心脏。放眼冀热察,前途不可量。”

可是,去了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日本开始回师华北重点对付八路军。中央考虑如果拉大战线会被敌人击破,所以撤消了挺进军挺进冀东的决定。

这样一来,肖克的才华就没有得到施展。

在这期间,肖克写了一部长篇小说《浴血罗霄》。我们知道,开国将领很多有才,陈毅是个诗人,而像肖克这样能写长篇小说的,确属罕见。

可以说,肖克在抗战错过了发展敌后根据地的大好机会。

在解放战争时期,肖克同样有一个机会。

肖克后来去了晋察冀军区,担任副司令。晋察冀成立了一个野战军,肖克担任司令,罗瑞卿任政委。这是肖克跟罗瑞卿的一大发展机会。如果能够壮大自己,开辟根据地,肖罗组合将有可能成为像陈毅粟裕相似的一个组合。

那么,肖克凭战功再加资历,评元帅都是有可能的。

因为各种原因,这个野战军没有大发展起来,肖克后来去了后方办军校,杨得志取代了他的野战军司令一职。

所以,有时候也要看机遇。

55年评军衔,普遍认为肖克还是够评大将的,但因为大将只有十名,所以有一些就不得不放到上将这个级别。

毛主席也是很清楚的。毛主席说 “萧克授的是上将军衔,大将没什么可说的,上将更没什么可争的了。”

而将肖克评为上将,则产生了另一个作用。

当时,也有人对自己的上将军衔不太满意,比如许世友上将,心直口快,找到周恩来,表示自己也有资格评大将。

周总理说:你看肖克也是上将啊。

许世友上将就此不说话了。

肖克将军活了102岁,是寿命第二长的开国上将。第一位是吕正操。

最后为大家介绍一位我很喜欢的大将,这位大将是黄埔毕业生,南征北战,战功无数,但提起自己的成绩,他用一句话形容:我跟毛主席是老乡兼校友,和彭德怀元师在一个团当过兵,救过蒋介石的命,周总理和邓大姐结婚我出过力,指挥林彪打过仗。

这个人就是陈赓大将。

陈赓大将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看第一条:跟毛主席是老乡兼校友。

陈赓是湖南湘乡人,出身于将门之后,祖父陈益怀是从二品的湘军将领。而毛主席是湖南湘潭人。

两个县是邻县,毛主席的外婆就是湘乡人。陈赓跟毛主席两人的家相隔不过三十里。当然是正宗的老乡。

那校友呢?

两人都在湘乡的东山高小读过书,这可是当时的名校。毛主席当然是师兄,他比陈赓大十岁,他离开东山高小五年后,陈赓才进入东山高小,所以是校友,但并没有在东山高小相逢。

再看第二条:和彭德怀元帅在一个团当过兵。

读完书后,陈赓被家人安排婚事,他不满而离家出走,然后去当兵,当时湖南人很盛行当兵,这应该是受了曾国藩的影响。

陈赓当时入的是湘军第二师3族6团2营。

有一个人因为杀了当地恶霸,比陈赓早几个月进来当兵,这个人就是彭德怀。

彭德怀进的是一营。两个人都是最底层的士兵。

虽然是一个团,两个人交往并不多。

两人后来都离开了这个团。彭德怀离队后加入了粤军,做了团长,然后在湖南平江发动起义,此后率部上井冈山,跟毛泽东会合。

而陈赓也离开了湘军,到长沙铁路局当一个小领导。巧的是,他所在的长沙铁路局有一个干杂活的长夫,后来也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并成为了上将。

这个人是王震。

这就是缘份啊。

而陈赓跟彭德怀再一次见面,已经是在苏区了。

此后,两人打交道的地方就多了,彭德怀是陈赓的上级,因为彭德怀平时很严格,是不多可以镇住陈赓的人。

陈赓的性格开朗,天不怕地不怕。

另一个能镇住陈赓的就是周恩来。

那么,我们再说第三条,为什么陈赓说周总理和邓大姐结婚我出过力呢?

陈赓跟周恩来的关系非常亲密,两个工作上的交集很多。在黄埔军校时,周恩来是政治部主任,陈赓是其手下的党支部委员。

周恩来在上海主持中央工作,下面有一个特科,陈赓就是科长之一。

而在1925年,周恩来与邓颖超准备在广州结婚。周恩来给陈赓一张照片。

“这是你邓姐的照片,你去接一下她。”

陈赓拿着照片去码头接人,可是一船的人都走光了,也没有看到邓颖超本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邓颖超化了妆。陈赓拿照片根本没找到人。

陈赓垂头丧气回来,以为任务没完成,结果发现邓颖超已经到了。

周恩来还告诉他,你迟了一步,我们婚礼都办完了。

看来,这个帮忙也是没帮上,陈赓这样说,也是在调侃自己。

再来说说救蒋介石。

陈赓进入黄埔军校后,很受蒋介石赏识,把他调为自己的秘书。

1925年,蒋介石率部东征军阀陈炯明,陈赓是他的贴身护卫。

在一次交战中,蒋介石被围住,屡次突围都冲不出去。

这个时候,蒋介石有点绝望了,准备掏出枪来自杀。这个时候,陈赓把蒋介石往背上一背,撒腿就跑,堪称神行太保飞毛腿,连跑几里地,一直背着蒋介石冲出了包围。

所以,陈赓对蒋介石是有救命之恩的。

后面陈赓被捕,蒋介石也是知恩的,没有杀陈赓,而是把陈赓放走了。

最后,再讲一下陈赓指挥林彪打仗的事情。

1927年时,陈赓参加南昌起义。当时,他是营长。

起义后,大军南下广东,碰到敌军阻拦。陈赓组织部队反攻,这个时候,正好一个身影出现在陈赓的面前。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林彪。

那个时候,林彪还是一个排长,职务比陈赓要低二级。

陈赓下令林彪组织进攻,林彪回答:不行啊,陈营长,我们人太少了。

林彪这个人打仗非常谨慎,不太愿意打危险的仗。

陈赓直接一句话:“再说我枪毙你!”

林彪这才知道严重性,率领部队开始冲锋。

后来,陈赓说:林彪会打仗,但就是怕死,需要敲打。

大概因为这个原因,林彪这个除了毛主席谁也不怕的元帅还有点怵陈赓这个大将。

三国分重号将军与杂号将军,赵云如此优秀,为何被人称为杂号将军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说一下什么是重号将军,什么是杂号将军。

在汉代将军分为两种,一种是常设的职位,有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这几个,也叫重号将军。常设的将军不仅领兵,而且可以自己建立专属的办公机构,任命属官,权力很大。比如像刘备就是左将军,后来他设立了左将军府,许靖就当过左将军长史。

汉武帝以后,由于对外征战较多,因此会设置一些临时的将军称号,比如荡寇将军、伏波将军、贰师将军等等,打仗结束以后取消,这种也叫杂号将军。

在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由于军阀混战,这将军名号也是急剧增加,除了原有的重号将军之外,还增加了四征、四镇、四安、四平等常设将军。

不过这些将军名号并非所有势力都认可为常设将军,比如刘备就不认。在定军山之战以后,黄忠被升为征西将军,但是排名还在杂号将军军师将军诸葛亮、荡寇将军关羽、征虏将军张飞之后,可见在蜀汉这里征西将军也只是杂号将军。

下面我们看一下赵云的官职到底如何:

根据《三国志》记载,赵云在长坂坡之战以后,因为救阿斗和甘夫人之功被封为牙门将军。汉代并无牙门将军这个职位,应该属于刘备自设的杂号将军。

而在益州之战以后,赵云因为战功被升为翊军将军,这里还是杂号将军。在刘备去世时,赵云升为征南将军。刘禅继位时,赵云升为镇东将军,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以后,赵云也跟着降职为镇军将军。

在蜀汉四征不属于常设将军,但是四镇是否属于常设将军则没有明确说明。所以赵云是否成为过重号将军确实是一个疑问。但是这主要是因为刘备开始对将军名号控制比较严格,常设将军很少的原因。

像诸葛亮在刘备手下当了很长时间的军师将军,直到刘备称帝以后才被提升上去。而到赵云去世时为止,除了刘琰这种吉祥物一般的存在,军中真的做到过大将军、车骑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这几个重号将军的人,只有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四人。

所以如果把重号将军的范围扩大的四镇,那么赵云也做过重号将军,只是比较晚一些,如果不算,那么赵云活跃时期的重号将军数量极少,赵云没能被封也是正常的情况。

历史上姓李的将军有哪些

李是古今第一大姓,名将辈出,战国李牧,汉朝李陵、李广,唐朝李孝恭、李靖、李勣、李愬、李光弼,五代李克用、李存勖,明朝李文忠、李成梁、李如松,太平天国李秀成……

近现代史上,人民军队也有不少李姓将军。1614名开国将帅中,李姓足足有110名,仅次于张姓的120名,人数位居次席,其中上将6名,中将6名,少将98名,虽然没有元帅和上将,但胜在人数多。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李姓开国上将和中将。

李达,陕西眉县人,开国上将

李达,陕西眉县人,早年效力冯玉祥的西北军,参加宁都起义后成为红军一员。李达一生担任的军事职务几乎都是参谋长,土地革命时任红军师参谋长、军团参谋长、红二方面军参谋长;抗战时任八路军129师参谋长、晋冀鲁豫军区参谋长;解放战争时,任中原军区参谋长、第二野战军参谋长;新中国成立后任西南军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国人民志愿军参谋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其参谋长的名头,仅次于以“叶参座”文明的叶剑英。

李达的参谋长生涯中,辅佐过五位开国元帅,最重要的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李达辅佐刘伯承元帅长达11年,深得刘、邓两位首长信任,刘伯承曾赞誉“李达是活地图。”

李克农,安徽巢县人,开国上将

李克农,安徽巢县人,隐蔽战线最具传奇色彩的将军,与钱壮飞、胡底并称“龙潭三皆”与周恩来、陈赓一起,奠基了我军的情报特工事业,被誉为“红色特工之王”。

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李克农在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始终从事情报特务工作,多次为革命胜利和民族解放立下特殊功勋,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仍任中央军委总情报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负责军事情报工作。

国民党著名特工之王戴笠被誉为“蒋介石的佩剑”,字雨农,而李克农将军的名字“克农”恰好有“克制雨农”之意,最终戴笠身亡,克农健在。事实证明,在国共两党隐蔽战线的较量上,我党始终处于上风,这与李克农为代表的隐蔽战线工作者的牺牲和奉献是分不开的。

有人说,“国民党没有戴笠的话历史会重写,我党没有李克农历史会改写!”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据说李克农将军1962年去世时,就连美国中央情报局都放假庆祝。

李涛,湖南汝城人

李涛,湖南省汝城县人,一个普通的名字,一个知名度不高的特殊将军,他和李克农类似,从事一份特殊的职业——军事情报和机要工作。

李涛在长征期间开始担任党中央和领导安全保卫工作,抗战期间历任中央情报部第三室主任、军委作战部副部长、部长,协助叶剑英抓情报、机要通讯、高参室、警备团工作,成为党中央和领导层的首席高参,牵头建立了全军的战略情报搜集机构,并受党中央和毛主席委托,执掌中央军委印信。叶剑英评价李涛说:“能力很强,既是位好领导,也是位好老师。”

李天佑,广西临桂人

李天佑,广西临桂人,早年参加百色起义,精通武术,擅长“壮拳”,掌上功夫一流。

李天佑是四野名将,也是林彪麾下爱将,他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大多数时间都隶属林彪麾下,对林彪的军事思想和指挥风格知之甚深,林彪对他也十分信任和器重,在林彪麾下,李天佑先后任东北野战军一纵司令、四野38军军长,被誉为四野第一虎将,尤其在四战四平中,林彪对李天佑委以重任,每次都让他担任前线总指挥。

在辽沈战役时,林彪把一纵这支最强部队留作预备队,更彰显对一纵和李天佑的信任。

李志民,湖南浏阳人

李志民,湖南浏阳人,我军政工战线杰出领导者,从土地革命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李志民担任的几乎都是军队政治委员(政治部主任)职务,和他搭档担任司令就有我军著名的“三杨”上将——杨成武、杨得志、杨勇。

李志民虽然主要负责政工,不擅长军事指挥,但在漫长的军事生涯中,还是留下很多“政治攻心”的成功案例,他还擅长合唱指挥,在1959年的建国十周年庆典上,100多名开国将军组成一支特殊的“将军合唱团”合唱红色歌曲,合唱团总指挥就是李志民。

李聚奎,湖南安化人

李聚奎,湖南安化人,57名开国上将中最后一个被授衔的人。

李聚奎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担任的主要职务是参谋长,一直在军队从事军事指挥工作,但新中国成立后,李聚奎因工作需要调任石油工业部部长。按照当时规定,不在军队任职的是不授衔的,所以1955年授衔时没有李聚奎,但到了1958年,李聚奎又重返部队,没有军衔就很不合适了,于是军委又研究决定授予其上将军衔。

李姓的开国中将有:李耀、李天焕、李成芳、李寿轩、李作鹏、李雪三,详细事迹略。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