湮灭电影解析(《湮灭》中的女主是不是复制人你发现电影中的小细节了吗)_的人_凯恩_湮灭

本文目录

  • 《湮灭》中的女主是不是复制人你发现电影中的小细节了吗
  • 如何看懂电影《湮灭》
  • 电影《湮灭》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 《湮灭》这个片子最后到底是什么意思
  • 如何解读《星际迷航》这部电影

《湮灭》中的女主是不是复制人你发现电影中的小细节了吗

感谢邀请!个人认为,最后俩都是外星人。为什么呢?女主知道自己的男主死了,还要去拥抱男主,证明什么呢?他俩都是外星人~感谢邀请~谢谢

如何看懂电影《湮灭》

导读:所以宇宙通过人来俯瞰宇宙,但宇宙太大了,所以人总会迷失自己。而迷失自己的人,往往会杀死自己。我希望每个人不要把自己当敌人,去温柔对待自己,也去温柔对待他人。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不说它是一部惊悚片的原因。

1、湮灭的启示

——灵遁者

有一段时间没有看电影了,今天我看到了一部电影,名叫《湮灭》。现在是晚上1点30半。我坐在家里,一个人看完了这部片子,现在脑中没有一点睡意,我觉得我应该将我的想法写出来告诉大家。

我其实并不推荐18岁以下的孩子,去看这部电影。倒不是说我认为这是惊悚片。导演和作家将这个作品演绎的淋漓尽致,但将它归为惊悚片,是个错误。说它是科幻片或者哲理片更适合一些。

文学的本质是反应人性和生活。科学的本质是反应规律和宇宙的样子。但没有纯文学,也没有纯科学。我就是个最好的证明。我即爱好文学,也爱好科学。写文学作品,也写了两本科普作品,分别是《变化》和《见微知著》。很多读者甚至读过。

看完这部片子,你需要思考的东西太多了。在没有看这部片子之前,我就知道,我写的科普作品,有瑕疵,但我依然不后悔,甚至觉得完美!我告诉没有时间思考的人们,世界是确定的!是我对这个世界的爱,也是这个世界的客观。

我不是最聪明的的人,也不是最智慧的人。但最聪明的人,不一定比我写的好。看了这部片子,我更加确定了一些东西。

我简单的顺着影片的进行,来阐述一下我的分析。片头飞来横祸,地球上出现一个叫“闪晃”结界。这个结界在扩大,在吞噬人类的地盘。所以我们人类恐惧也好,好奇也好,必须进去看看。

第一次进去的是最精英的特种部队,结果一个人也没有出来。准确的说,是出来一个。但这个人,不能说还是原来那个人。这个叫凯恩,她是主角莉娜的丈夫。

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什么呢?很多人可能不会注意。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人物角色,情节设定,背景设定……环环相扣,难得的精彩之作。

比如当审问者问莉娜:“为什么你主动申请进入结界?”莉娜反复说:“我欠他的。”生活从来不简单,这种愧疚,来自于莉娜对凯恩的爱,也来自莉娜对凯恩的出轨。但出轨也是有原因的,那就是莉娜以为凯恩出事了。可是又不确定,所以她和同事之间的关系,就只是在床上而已。

带着愧疚生活的人,是痛苦的。但带着愧疚生活的人,也是带着爱的。加上她的身份,当过兵,植物学家,所以她进入结界,并不显得故意。

但最终走到灯塔的人,只有两个人。一个是主角莉娜,一个是患有癌症的心理学家文崔斯博士。其他三名,湮灭在结界里。

很有意思,应该是导演故意为之,灯塔本来是照明的地方,但现在却是最危险的地方。好好思考一下吧。就像顾城写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而我写道:“习惯光明的人,怎么会不害怕黑暗呢?”

有两种人是最无畏的,第一种就是莉娜这样的,带着爱来的人。另一种是向死的人。身患癌症的心理学家,很明白自己的身体,同时又很清晰自己的意志。所以她们两个能战胜恐惧。而其他三个,目标不明确,或者目标太大。很明显,她们的目的是拯救人类!

试想想全球67亿的人的性命压在你身上,你紧张吗?你也是人,是人都有弱点。你的弱点是你其实也想拯救自己!莉娜和心理学家也是,但这种心理状态,终究是不同的。

人类一思考,上帝在发笑。宇宙对于人而言,永远是终极话题。我承认我思考的再久,也远远不够。身体承载人的思想意识,思想意识又控制身体。把身体细化到从一个细胞开始,把生命细化到一个细胞开始,至少逻辑是没有错的。宇宙中的第一个细胞,就应该是所有生命的祖先。人类对于自己身体的认识,也永远不够的。我正好写过一篇散文《皱纹》,里面写道一夜白头,一夜目盲,一夜失聪……科学无法解释。

就像莉娜说:“上帝在制造人类的时候,打了个盹。所以人类会变老,是细胞在犯错。倘若细胞不犯错,人类就不会变老。我就会永远像现在这个样子。”道理是没有错,可是你若永远不会变老,又怎么会长大呢?所以不是上帝打了个盹,是细胞必须这样分裂。

在结界里,异常外来细胞,通过结界反射侵入。深入到一草一木中,深入到进入结界的任何东西上。道理也没有错。万物有辐射,这种辐射到血液和骨髓的东西,最终要吞噬原来的你。

人是经不起这样的折磨的,人是脆弱的。所以很多得肿瘤,白血病,癌症的人,都很消极,甚至会自杀。这和结界中人的恐惧,是无差别的。而且更恐怖的是,结界是一个牢笼,与外隔绝,你无法获得支持和鼓励。那么你就更看不到希望,越靠近灯塔,就越恐惧。不如投降,来的快哉。

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在最后的灯塔中。当莉娜从录像机中,看到凯恩说的那些话,她是震惊的。连凯恩自己都是震惊的,他说:“人们叫我凯恩。可我还是凯恩吗?我可能是你!”看到最后,你会发现,凯恩是我们,这个逻辑是没有错的。因为凯恩的细胞和我们的细胞是别无差别的。就像莉娜的一滴血,造出了另一个外星人似的的莉娜。

凯恩不是我们的理由,就是凯恩的身体已经被毁。真正留下来的是外星复制品。说“外星”其实并不准确,因为也可以说是高维空间的他。

正是看到了复制品的凯恩,莉娜才更有勇气钻进洞里,去看看凯恩,究竟在哪里?于是她看到了心理学家坐在那里。心理学家文崔斯博士说:“它就在我体内。它和我们不同。我也不知道它想要什么?它的愿望是什么?但它会成长,直到吞噬所有一切。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会化成碎片,融入他们的一小部分。最终原形不复存在。彻底湮灭!”说完这句话,她就真的湮灭了。

它是什么?它在我这里是宇宙。我们每个人都要湮灭在宇宙中,原形不复存在。我们都会变成它的一小部分,其实我们始终是宇宙的一小部分。只是存在的形式不同而已。

莉娜的一滴血,从光亮旋转体中诞生出一个人。此人具备了莉娜的具备,当莉娜面对她的时候,是恐惧的。她向另一个陌生的自己开枪,可是没有杀死。所以她想逃跑,反抗。可是都被另一个自己打败了。

各位,我们常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这是一句真理。以自己为假想敌,试图在棋盘上战胜自己的人,我至今还没有见过。你见过吗?就像莉娜拼命的想推开门,另一个自己也是。反而把莉娜差点压死!

当莉娜放手的时候,她发现了。对待自己还是得温柔。所以她握住了另一个自己的手。并给她一颗炸弹,所以这是残忍温柔。

当莉娜和另一个自己握手的时候,另一个自己,轮廓就变的清晰起来了。可是炸弹也爆炸了。

其实更准确,更深刻的理解,还可以是这样的。心理学家文崔斯口中的它,就是这个人了。她就是宇宙,宇宙以一滴血为引子,化为了莉娜,存在于人间。你可以认为她就是上帝。所以人人是上帝,这样也没有错的。耶稣曾经也是人,那么人都是通宇宙的。

虽然另一个莉娜,不是莉娜本人,是宇宙。但另一个莉娜终究带有莉娜的记忆和基因。所以她走向了凯恩,所以她自己燃烧了灯塔。解铃还须系铃人,也只有她才能做到这一点。真正的莉娜,是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的。这也是法则的体现。

但我为什么一开始,还是不希望思想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去看呢。因为他们看不到世界的明确性,我怕他们迷茫。真的当成惊悚片看了。最后莉娜和凯恩,都安全无恙。

最后审问的人问:“所以那是外星人吗?能说出它存在的形式吗?”

莉娜说:“不能。”

审问人又问:“是碳物质,还是?”

莉娜说:“不知道。”

审问人:“它想要什么?”

莉娜说:“我不认为它想要什么!”

审问人:“可是它袭击了你!”

莉娜说:“是我袭击了它。”

审问人:“它出现在这是有原因的。它改变了我们的环境,它在毁灭一切。”

莉娜:“它不是在毁灭,它是在改变一切。它在创造新的东西。”

审问人:“创造什么?”

莉娜:“我不知道。”

其实这个时候,所有站在玻璃外面的人,看莉娜,就像是在看外星人。审问人问:“它在创造什么?”其实就相当于我现在问你:“宇宙在创造什么?”

对于人类而言,我们只能说不知道。但对于人而言,爱很重要。即使最后的凯恩,不是原来的凯恩,是很多碎片的集合,带有很多人的记忆的人,很多物体的岁月的人,他依然抱住了莉娜。虽然他的眼神空洞,但他还是抱住了莉娜。显然这是一种启示。但我不愿意再去思考,这种启示。因为我不是残忍的。

所以宇宙通过人来俯瞰宇宙,但宇宙太大了,所以人总会迷失自己。而迷失自己的人,往往会杀死自己。我希望每个人不要把自己当敌人,去温柔对待自己,也去温柔对待他人。所以这也是我为什么不说它是一部惊悚片的原因。

差三分钟,3点了。我也不去思考,3分钟对于宇宙而言,有什么意义。但我知道,对于我而言,晚上3点,是一个该入睡的时刻。你们可以去看看这部片子,但我其实,不愿意你们像我这样去思考。我希望你们活着简单,勤奋,快乐。因为思考的多了,你也要4点入睡。尤其是女孩,会很快变老的。晚安,夜!

摘自独立学者,作家,国学起名师灵遁者散文作品。

电影《湮灭》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我没看过原著小说《遗落的南境》,而且听说电影改动很大,所以就不列作参考了。但知道是《机械姬》的导演亚历克斯·加兰执导,娜塔丽·波特曼主演,也是抱着满满的期待。

如果要求尽量不剧透的话,我会说《湮灭》讲的是五个女人深入一片生化灾害区域进行勘探的故事。

《湮灭》节奏不快,但概念强,视觉美,还很有一种诗性的表现方式,大部分人看完之后心灵和脑子都会变得很活跃,因而也已经预定了许多人心目中的2018科幻十佳的位置,值得一看。

剧透预警!!!

以下涉及剧透!!!

由娜塔丽·波特曼饰演的女主角莉娜是一名生物学教授,研究的是和癌细胞分裂相关的课题,曾经在部队服役,并在军中认识了丈夫——中士凯恩,两人非常恩爱。

凯恩在执行一次机密任务的过程中失踪,莉娜以为丈夫已死,悲痛欲绝。没想到凯恩一年后突然回到家中,却好像记忆全失,意识模糊,而且全身器官很快开始衰竭,而莉娜也遭到了军方的审讯。

经过一番互相试探,莉娜这才知道,原来凯恩是进入了一片被称作“闪光”的生化灾害区域进行调查,三年前发源于南部国家公园的一座灯塔,并逐步扩大,所有前往调查的人都有去无回。

为了找到救治丈夫的方法,莉娜主动请缨加入了一个全由女性组成的勘测小组,前往“闪光”,队友是一名地理学家,一名物理学家,一名急救医师和一名心理学家。

一行人进入闪光后发现,区域内所有物种的基因似乎都发生了变异,而且不同物种的基因还混在了一起,呈现出各种光怪陆离的景象——

一根藤上长着不同种类的花,一条鳄鱼嘴里长出了鲨鱼的牙,灌木长成了人的形态,鹿角上开出了花,而勘测小组成员纷纷发现,自己的身体也慢慢发生了改变……

影片有两个很得我心的地方,一是科幻设定,二是人物塑造。

先说说科幻设定。以我粗浅的理解,影片的脑洞基于在外星人建立的神奇肥皂泡能量场“闪光”中,基因是可以随意混合的,物种与物种间毫无屏障。

虽然生物知识我在高中就还给老师了,但什么生殖隔离之类的我还是知道的。看电影的全程都在内心呐喊,“竟然还有这种操作!”

结尾的喷火女士和浴火重生奥特曼真是惊到我了,最后几乎已经将影片当作猎奇cult片来观看了。

物理学家妹子说的那一套“棱镜理论”——“闪光”会折射所有信号,光、声音、基因信息等等,我也只能说不明觉厉。

但想想既然是外星人的手笔,也就都说得过去了,而且沿着这个脑洞一路往下的结果就是,这部电影的画风有时非常惊悚,有时非常美,有时两者兼有。

比如叫声听起来和女人的哭喊求救声一模一样的熊,比如水晶形态的树,比如长成世界地图的霉菌。

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个从肠子开始爆炸成一坨壁画的人,人分明死了,他的身体却还活着,而且还在不断扩张、生长。

莉娜还对老公说过,“如果人类可以克服海夫利克极限,你就可以避免衰老”。为此我专门百度了一下,更觉毛骨悚然。

“海夫利克极限”论由美国微生物学家列奥那多·海佛烈克(海夫利克)发表于1965年,该理论指出人类体内细胞在分裂56次后即因自产毒素而消亡,如果动物细胞的分裂周期被打乱,使它们可以无限增殖下去。那么就变成了癌细胞。所以,如果动物细胞不能按时衰老的话它将转变成为恶性肿瘤组织,同样危胁到机体的生命。

于是,闪光里的一切与女主的研究领域形成了某种精妙的互文,这个“闪光”区域之于世界,就像癌症之于人类一样,原理也是一脉相通——癌细胞不断分裂、变异,最终取代健康的细胞,结束机体的生命。

就像急救医师所说,娘子军对那些进入“闪光”后失踪的人的遭遇有两种推测:一种是他们被人杀了;另一种是他们发了神经,自相残杀。

而基于后面的剧情我们也发现,以上两种情形在“闪光”里其实是交织并存的。

从“闪光”回来的凯恩,并不是莉娜的丈夫凯恩,而是“闪光”制造出的凯恩的复制品,形态与凯恩一模一样,甚至可以骗过莉娜,取代凯恩的位置,但真正的凯恩其实已经消失了。

这个过程,可以说是我让位给了我,或是新的我取代了旧的我,相比“人变成花,花变成人”这样外部形态上的剧烈改变,外表保持不变而自我消失的内部转变也许更令人细思极恐,所以很多人会说,“看完电影之后,我也不再是我了”。

除了科幻设定之外,另一个我很感兴趣的地方是这部电影的人物塑造。(好像不怎么有人提到?

虽然五人小组每人出现的时长都有限,但看得出来影片在对这五位女性的处理上还是挺讲究的。

这个小组可以被称作“真·自杀小队”,5名女性全是自愿参加,或多或少都知道这个任务的危险性,用地理学家的话说,这5个人都是些“damaged goods”——

莉娜自己一度以为失去了丈夫,地理学家失去了女儿,物理学家曾有自残倾向,急救医师刚戒掉了某种瘾症,心理学家则身患癌症命不久矣。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她们都可以说“不再是从前的自己”了,而当她们面对被闪光支配的恐惧时,所采取的不同的应对方式,又仿佛能看出和她们各自的经历有关。

医师变得疑神疑鬼,怀疑队友要谋害自己,像是某种毒瘾的后遗症;

心理学家因为得了癌症根本没打算活着回去,在身体被“闪光”改变的同时,决意要在精神失常前抵达灯塔,“死个明白”;

物理学家的自残源于空虚,在看到“复刻”了队友惨叫声的熊时,决定拥抱变异,放弃俗世的躯壳,成为一棵安静的人形花。

主角莉娜则一心想要找到救治丈夫的方式,动因也许更为复杂,从她与心理学家的对话中也有所体现——她怀疑丈夫是因为发现了自己的婚外情,才主动选择参加这次自杀式任务的。

而对此心理学家的解释我觉得也很有意思。

“我觉得你混淆了自杀和自毁,很少有人会选择自杀,但几乎所有人都有自毁倾向。我们抽烟,喝酒,毁掉一份好工作,破坏一段美好的婚姻。”

提到“毁掉美好婚姻”时,莉娜的表情有了明显的变化,这个地方我也觉得处理得相当细腻。

我爱看科幻题材的作品,但很少纠结“软硬”,因为科学这玩意我也不懂,但漂亮的画面和突破天际的想象力我是爱的。

有了基本可以自圆其说的设定和相对完善的人物塑造,再加上一点点有心的小细节,在我看来就已经是一部很优秀的科幻作品了(而且老实说,能做到的真不算多),要是还能顺便刺激一下脑子和心灵,我就可以坦荡打五星了,而《湮灭》正是如此。

唯一的缺憾可能是这个全女性小组并没有体现出组员身为女性的特性,如果换成全是男的或是有男有女的配搭好像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而全是女性的原因竟然是“之前去的大部分都是男的”,这个有黑人、有女同(黑人和女同还是同一个人)的娘子军,难免又有点硬靠政治正确之嫌。

(而且那个穿防护服的英音亚裔男出现频率实在太高了吧!怎么哪儿都有他!)

但我还是觉得,全女性主角阵容的非小妞电影,有总比没有好。

这部电影也让我想起了去年大爱的《降临》,二者气质不尽相同但都很得我心。

相较而言,《降临》从语言学延展出同时向时间轴两端延展的历史观,使影片的开展更富诗意与哲思;《湮灭》则受益于基因工程与细胞分裂自身所带有的观赏性,让电影有机会向人们展示炫目的“奇观”。

虽然二者都受限于电影的表达方式,结尾有些落了俗套,但在我看来仍是类型片中的佼佼者。

关于很多人对结尾开放性结局的种种揣测,我觉得很讶异,难道不正因为“开放”才更美吗?为什么要为了一个定论争得头破血流呢?

我自己倾向于认为,外星人没有那么容易狗带,“闪光”不是被女主一把火烧光的。而女主眼里的闪光也几乎是在明示,回来的不是真的莉娜

可是这又带来了新的疑问,如果回来的是假的莉娜,那么她在告诉亚裔男事情来龙去脉的同时不就是在出卖自己的外星队友?

我想不明白,但觉得想不明白也无妨,正如仙逝的霍金所说,我们是永远无法猜测外星生物意图的。

影片借亚裔男和女主之口,也透露了导演对这个问题的态度。

亚裔男:What did it want?

它想要什么?

莉娜:I don’t think it wanted anything.

我觉得它什么也不想要。

……

亚裔男:It came here for a reason.

它来这儿(地球)肯定是有原因的。

It was mutating our environment, it was destroying everything.

它让我们的环境发生了变异,它毁灭了一切。

莉娜:It wasn’t destroying. It was changing everything.

它没有毁灭,它改变了一切。

不过我倒是更想知道,灯塔那个洞里所发生的,是类似融化再重组的过程吗?是先得有一具尸体,才能重新合成一个身体吗?如果是的话,男主的分身,又是谁的尸体呢?

灯塔前的“人骨祭坛”,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看完之后回来告诉我吧。

《湮灭》这个片子最后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个电影,剧情很简单, 女主他老公出来的时候是外星人, 忽悠她老婆进去, 她老婆进去后在灯塔里面已经被复制了, 燃烧的是正真的女主, 只是复制体撒谎而已, 也是导演的故弄玄虚的手法, 正真的女主为了保存人类世界, 把燃烧的身体引燃整个灯塔, 遗憾的是复制体逃出灯塔, 最终电影为负面结局, 外星人开始了夏娃与亚当, 殖民地球的目的 , 正真的女主壮烈牺牲

如何解读《星际迷航》这部电影

在整个美式科幻领域,单论星空这块,有两家独大:迪斯尼的《星球大战》系列,以及派拉蒙的《星际穿越》系列。

二者皆是:横跨四十年,纵横十几部,各自打造一个成熟、严谨、宏大、辉煌的宇宙派系。

相较于《星球大战》的大场面,“球”与“球”之间的恩怨情仇,《星际迷航》更像是以点言面,以一艘战舰,暗喻一个宇宙,以某一个人代表某一个种族,以“人”与“人”之间的故事,来叙述整个星空的传奇。

1979年开始,第一部《星际迷航之无限太空》问世,自此以后,三十年时间,11部以“星际迷航”打头的作品陆续推出。

第一部用“无限太空”这个名字开头,是在一开始就把最大的那个名字给用了,“无限”+“太空”的架构,直接导致,再往后发展的剧情和框架,已经无法再大。

于是派拉蒙采用了名字和主题,越编越单薄的方式,单篇、单章相互之间不串联的手法,去叙述框架之内的单个故事。这一点上来说,整个《星际迷航》系列,分开来看某一部,影响不会太大。

但故事总有讲完的那一天,2002年,第十部《星际迷航》问世,这次的单元主题是“复仇女神”。

这是整个“星际”系列第二次尝试收尾结局,奈何不够完美。但可用的故事、题材都已无法再用,神仙又能奈何。

七年之后,2009年,这部《星际迷航》第三版第一部,也就是俗称的《星际迷航11》正式问世。

它更类似于第三版的开篇之作,是终点也是起点

电影时长两个小时,分成三个小段。

第一段:概述主角寇克和史波克的家世背景,血脉使命。

第二段:以一场战争,营造氛围,展现寇克和史波克性格里的不同,再顺带促进二人之间的友谊。

第三段:寇克在星历2258年,被小史波克遗弃在织女星四号,继而见到了另一个平行时空中的老史波克,二人交谈之间,三言两语,叙述了前情。

而这段交代其实是《星际迷航11》中最重要的一段,它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新篇章做开篇,继而与前面的十部形成部分割裂,打破原有的一切进行重建。

它采用的方式是:平行时空,已经发生的一切,我们不去湮灭,在新的平行时空中我们重新创造一切,这就是《星际迷航11》所采用的方式。

《星际迷航11》的所有剧情,基本就是以上三段,相比于前面10部。

在剧情层面,要单薄一些,因为出场的“大人物”相对较多,导致主角寇克和史波克二人的剧情特写部分相对变少,这些都是它与前面十部相比的短板。

但当时间来到2009年,在“科幻电影”领域,技术层面的运用则越来越尖端、熟练,星际飞船的造型,越来越酷炫。加上3D立体影像技术的慢慢发展,整个星空的质感和画面的冲击力,是远远超过前面十部的。

当然飞船一如既往的不耐打,三瓜两枣之下,就得返厂重修。

对于所有的“星际”系列粉丝来说,打破继而重新洗牌,新篇章开启,它的意义,要远远大于电影本身质量,豆瓣超过半数以上的四星好评,应当想法基本类似。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