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为何叫“儒”家?孔子及其弟子为什么称为儒家思想,儒又代表什么意思_儒家_孔子_儒者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儒的拼音 儒家 孔子 儒者

本文目录

  • 儒家为何叫“儒”家
  • 孔子及其弟子为什么称为儒家思想,儒又代表什么意思
  • 鸿儒是什么意思
  • 谈笑有鸿儒中的鸿是什么意思

儒家为何叫“儒”家

儒家为何叫“儒”家,有必要先弄清楚“儒”的解释,这为理解“儒家”,更有帮助。

1.怎样理解“儒”呢

通常情况下,人们一般都认为,是孔子创立了儒家。那儒家为什么叫“儒”呢?“儒”的名称起于何时?“儒”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在孔子之前有“儒”吗?如果有,这些儒者是从哪里来的?他们原来是做什么的?

其实,“儒”字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甲骨文中的“需”字就是最原始的“儒”字。这个字的形状是以水冲洗、沐浴之形。那时的人不能制造很大的澡盆来洗澡,只能用水罐灌水来冲洗,有点儿像今天的淋浴,“需”字象人在淋浴时,水自头顶上冲洗而下的样子。沐浴本来是人之常事,“需”是怎么演变为“儒”,又和儒家联系起来的呢?

古代在祭祖事神时,一般都必须沐浴斋戒。《孟子·离娄下》中说:“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要在斋戒沐浴完成后,才可以侍奉天帝。《礼记·儒行》中强调了“儒有澡身而浴德”,“澡身”就是沐浴,“浴德”就是斋戒,澡身的同时要浴德,否则不足以致其诚敬。当“需”字从人,就成了“儒”字。胡适认为,“儒”字从“需”而训“柔”。因为古“需”字与古“耎”字相通,《广雅·释诂》释“耎,弱也”,“需”字本身就有柔软的意思。后来,“需”字加竖心旁变为“懦”,加虫字旁变成“蠕”,加子字旁变成“孺”,懦弱、蠕动的虫子、小孩子等,也都有柔软的意思。“需”还有等待而不急于进的意思。见《周易·杂卦》:“需,不进也”。《尔雅·释诂》:“需,待也”。“需”“儒”相通,“儒”也有了柔软、等待的意思。

徐中舒在《甲骨文中所见的儒》中描述到,殷高宗武丁时,有个人本来名字叫“父辛”,但大家都叫他“子需”。这是因为,他在朝堂上宾祭典礼,祭祀人鬼,地位显赫,人尊敬,大家都称呼他的职务名称,而原来的名字却逐渐被人淡忘了。可见,不仅甲骨文中有“儒”字,殷商王朝也有儒者。

殷商被西周所灭后,儒者作为殷商遗民的一部分,陆续移居到宋国、卫国、鲁国之地,这些地方保留下了很多殷礼旧俗,到春秋时,还有“诸侯宋鲁,于是观礼的说法。殷商贵族中那些精通殷礼的人们,背负起了保存殷礼旧俗的责任,便以“儒”行于世。就像傅斯年说的那样,“鲁之统治者是周人,而鲁之国民是殷人”。胡适也接着指出,“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遗民,他们穿戴殷的古衣冠,习行殷的古礼”。孔子的祖先是宋人,是殷王室的后裔 ,在孔子看来,儒服是他故国的服制,儒服就是殷服,最初的儒都是穿戴着殷商的古衣冠,习行殷商的古礼的。 这些熟悉礼俗的“儒”,正是靠着这些知识和技能,获得了衣食之资,维持了自己的生活。“儒与墨,盖当时失职之贵族。性好文者则为儒,性好武者则为侠。”有些人去了西周新诸侯那里做了职事;留在民间的,最初可能帮人祈神、求雨、驱鬼、乐舞等。《庄子·田子方》中就有:“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儒者通晓天文地理,占天候,看地形,有点儿像风水先生。后来,他们渐渐充当了民间的礼官,尤其是谁家有了丧祭大事,都得去请教他们。儒者虽不是社会的上流人物,有的人甚至很穷,但却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他们背负着保存古国文化的遗风……在他们自己民族的眼里,他们是殷礼文化的保存者与宣讲师。在西周民族的眼里,他们是社会上多才多艺的人,是贵族阶级有用的清客顾问,是多数民众的安慰者。”(胡适《说儒》)

因为儒者不做农活,不耕而食,有时候还文绉绉、酸溜溜的,所以对他们也有批评的声音。孔子在《论语》中,把“儒”分为“小人儒”与“君子儒”,大致与《荀子·儒效》中的“雅儒”“俗儒”相当。《论语·卫灵公》中称:儒是“小人穷斯滥矣”的堕落者,《墨子·非儒》中尖刻地说他们“贪于饮食,惰于作务”,没有土地,不事农业生产,可以说是不稼不穑、无拳无勇的游民。他们又自恃曾是贵族,素有门望,只晓得摆个臭架子;更有甚者,还每每无耻无赖,简直就是社会的寄生虫。《庄子·外物》里有段寓言:

儒以诗礼发冢,大儒胪传曰:“东方作矣,事之何若?”小儒曰:“未解裙襦,口中有珠。 《诗》固有之,曰:青青之麦,生于陵陂;生不布施,死何含珠!”接其鬓,摩其以金椎控其颐,徐别其颊,无伤口中珠!

“诗礼”云云,是说表面上还要面子;“发冢云云,说明他们盗墓技巧之熟练。这极度讽刺了小人儒口中说着礼,在帮人办完丧事,做了殡仪吹鼓手之后,又去偷盗人家墓中的陪葬品的低贱形貌。 与“谋食不谋道”的小人儒相反,君子儒是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他们都是斯文的模样,以礼为本,有意识地去保存古制古礼,是为人着想、为文化着想的。“君子儒”操持着礼俗之业,不仅修以敬,还能修己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但在孔子之前乃至于孔子时,这种“君子儒”都是很理想化的,相比于“卑巽而实近于寒酸局促”的小人儒,君子儒“尚近于落落大方”,但也是“卑異”者。直到孔子有三千弟子,师徒相传,在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中争到了一席之地,“儒”进而成为“儒家”,“儒学”才成为显学。

2.为何叫“儒家”呢

儒者出现后,那什么时候出现的“儒家”呢?《淮南子·要略》中用了一大段话,陈述了儒家出现之前的历史,为了便于理解,全文照录于下:

文王业之而不卒,武王继文王之业,用太公之谋,悉索薄赋,躬擐甲胄,以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天下未定,海内未辑,武王欲昭文王之令德,使夷狄各以其贿来贡,辽远未能至,故治三年之丧,殡文王于两楹之间,以俟远方。武王立三年而崩,成王在褓襁之中,未能用事,蔡叔、管叔,辅公子禄父而欲为乱,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惧争道之不塞,臣下之危上也,故纵马华山,放牛桃林,败鼓折枹,搢笏而朝,以宁静王室,镇抚诸侯。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翻译过来就是:周文王从事讨伐殷商的事业,未完成便去世了周武王继承了周文王的大 业,采用姜太公的谋略,倾注全国的兵力,亲自穿上甲胄,来讨伐无道不义的殷纣王。周武王在牧野会合天下诸侯,誓师伐纣,最后终于登上了天子之位。但周武王立国三年就驾崩了,那时候,周成王还在襁褓之中,不能亲自执政。蔡叔、管叔想辅助纣王公子禄父,试图叛乱。周公旦继承了父兄周文王、周武王的事业,掌握了天子的权力,安定周王室,辅佐周成王,努力平定了天下的叛乱。之后,周公担心争斗不停止,臣下危及天子,便把军马释放到华山,把牛散放到桃林,把战鼓打破,鼓槌折断,身插笏板而朝见,以便安定周王室。后来周成王长大了,能够自己处理政事了,周公还政于周成王。周公在自己的封国鲁国也用这种办法来改变旧的风俗习惯。春秋时期,孔子修治周成王、周康王的主张,祖述周公的教训,用来教导自己的学生,让他们穿戴符合礼制的衣冠,研究前人遗留下来的典籍。于是,儒家便产生了。

可见,“儒”出现得很早,但作为诸子百家之一的“儒家”,则出现得较晚。韩非子曾说儒家是显学,“儒之所至,孔丘也”(《韩非子显学》),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也是儒家的一面旗帜。孔子“把那有部落性的殷儒,扩大到那仁以为己任的新儒,他把那亡国遗民的柔顺取容的殷儒,抬高到那弘毅进取的新儒”。(胡适《说儒》)又继承了文、武、周公的王道政治传统,以师徒相授,使儒生知礼、乐、射、御、书、数之“六艺”,也叫“六经”,或当帝王师,教君王施行仁政,坐而论道;或开门授徒,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材,用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的方式来弘道。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说得更清楚:

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

儒家来自掌管教化的司徒,其宗旨是辅助君王顺应阴阳、提倡教化儒家研习“六经”,专心于仁义之间,遵循着尧舜之道,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以孔子为宗师,来显示他们言辞的分量,其“道”最为高深。

3.儒家的重要价值观

儒家“学而优则仕”,通过学习“六经”,希冀进入官场,成为文化贵族影响帝王将相。在他们的一言一行中,都体现着特有的气质。《礼记·儒行》中记下了很多儒家的行为规范和修养之道,这些规范和修养之道,成为儒家的教范,也成为价值观为后人学习和效仿:

儒家的日常生活相当严肃,其一起一坐都恭恭敬敬,说话一定要讲究信用,做事一定要讲究公正。儒家不祈求土地,树立起道义就是他们的土地;儒家不祈求多有积蓄,多掌握知识就是他们的财富。儒家性情沉静而崇尚宽大,性格强毅而能从善如流,学问渊博而能服膺胜于己者。

儒家隐居独处时不做坏事,飞黄腾达时力行正道。儒家不在地位较低的人面前自高自大,不在功劳较少的人面前自夸功高。儒家和朋友志同道合,彼此皆有成就,皆大欢喜;彼此有了差距,也互不嫌弃。即便把许多金银财宝赠送给儒生,即便用声色犬马去引诱儒家,儒家也不会见利而忘义;即便用人数众多来威胁儒生用严刑酷法来恐吓儒家,儒家宁愿去死,也不会改变节操。儒家遇到盛世,不自惭形秽;遇到乱世,也不放弃信念。

综上,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儒”,何为“儒家”,以及儒家的重要价值观。以这些儒家为代表,以后又出现了“儒学”,以儒学为代表的使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充实完善,成为中华民族经典的学术思想。

孔子及其弟子为什么称为儒家思想,儒又代表什么意思

儒家的来源是设么?如何看孔子所说的“君子儒”和“小人儒”?

儒家最初是一种职业,主要从事丧礼祭祀等事情,用当时看不起儒家的思想家墨子的话说,就是发死人财的人。

齐国著名宰相晏子曾经指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者有四种毛病。这是当时儒者的通病,并不是针对孔子个人。也就是说,不是孔子害了儒者,而是儒者害了孔子。孔子年轻时候确实干过儒者主持丧礼的活,但那只是他的谋生手段而已,志当存高远的孔子,早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者了。

那么儒者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群体呢,为什么惹得人品不错的晏宰相,对他们有那么大的意见呢?

中国人历来重视丧葬礼仪,这些礼仪纷繁复杂、规矩很多,普通人不容易掌握。按照现代经济学“有需求就有市场”的原理,当时丧葬礼仪的需求十分突出,就催生了特殊的社会阶层——“儒”,他们以专门替人操办冠、丧、嫁、娶等礼仪为生。这种职业地位低微,没有固定的财产和收入,做事时还要看人脸色,所以形成比较柔弱的性格,这就是儒的本意,即“柔”。所以《说文解字》这样解释,“儒,柔也,术士之称”。

为了保证自己有丰富的客户资源,儒者提倡厚葬的观念,教人哪怕是倾家荡产也要搞一场体面的葬礼。就像证券商劝人赶紧趁着牛市炒股,地产商让人涨价前赶紧买房一样,他们的一言一行渗透着利益。和孔子一个时代的墨子先生,极度厌恶儒者的这种行为,作为儒家学派最激烈的反对者,他语带讽刺地说,“富人有丧,乃大悦,曰:此衣食之端也”,意思是,“太好了,那边富人家死人了,我们又有吃有喝了”。所以,当时儒者给社会的印象很糟糕,他们是发死人财、骗吃骗喝的一群格调不高的小人。

孔子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儒者了。他不是那种看见别人家死人就喜形于色的人。给别人办丧事的时候,看到别人哭,他也跟着流泪,一天都吃不下饭。孔子特别喜欢唱歌,但他一听到别人哭就跟着哭,只要这一天他哭过,他就不再唱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孔子是个富有同情心、多愁善感的“暖男”。

孔子也认识到,这些骗吃骗喝的儒者,就像“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孔子曾经教育弟子子夏,要做君子一样的儒者,别去做小人一样的儒者。由此说明,孔子不仅自己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儒者割裂开来,而且要求自己的弟子们,不要做骗吃骗喝的江湖骗子了。

那么,“君子儒”和“小人儒”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君子儒”是指那些心底光明、道德修养极高的人,他们关心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活,更关心普天下人们的命运。用北宋名臣范仲淹的名言,就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君子。而“小人儒”的目标就是活着,没有道德理想,只关心生活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用著名歌剧《白毛女》里面的黄世仁的话,就是“我家自有粮满仓,哪管那穷人饿肚肠”。

鸿儒是什么意思

鸿儒指的是著名的文人 谈笑有鸿儒〔鸿儒(rú):博学的人。

鸿,大。

儒,有学问的人。

〕,往来无白丁〔白丁:原意是平民。

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

谈笑有鸿儒中的鸿是什么意思

谈笑有鸿儒

【解释】:

鸿儒(rú):博学的人。鸿,大。儒,有学问的人。

【出处】:

唐·刘禹锡《陋室铭》

【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在于高低,有仙人(居住)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浅,有了蛟龙就有灵气。这是间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的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青葱的小草映入竹帘里。与我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与我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琴,阅读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双耳,没有官府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它们都很简陋,但居住的人都很有名,所以就不感到简陋了)。孔子说:“(既然君子住在里面),又有什么简陋的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