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为什么没有入选《唐诗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里有些格律诗不合律是怎么回事
- 李白的《怨情》感觉写得一般,为何能选入唐诗三百首妙在何处
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为什么没有入选《唐诗三百首》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为何没有入选?绝非因这首诗不好,恰恰相反,因为这首诗太厉害了,人人能熟诵,所以,就没有必要再推荐给大家了。现在,它被选入了小学课本中,仍然脍炙人口,足见它的地位之高。
其实,自古以来,此诗就享有盛誉。苏东坡文集中有下面一段话。
苏东坡到了庐山写道,吾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日所未见,好景应接不暇,遂不欲作诗,后来听到有人吟诵李白的这首诗,便做一绝,前两句为“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惟有谪仙词辞”。
好一个“古来惟有谪仙词”,可见苏轼把这首诗推为千古绝唱。无人能出其右者。
还有人评价说:非身历其境者,绝不能道出。
泉水从峰顶流出,所以从香炉发端,从天际而下。首句写红日初生的香炉峰美景,在五彩纷呈的阳光照耀下,香炉峰上,团团紫烟冉冉升起,犹如缥缈仙境。
次句写远看瀑布之静景,瀑布如巨大素练高悬于山川之间,色彩鲜明,境界瑰丽。
后两句由远看到近观,转为动态描写,先极写瀑布之长,速度之快。写出了瀑布壮阔雄壮的磅礴气势。最后,以银河作比,将实景转化为虚景。展现了诗人高远豪迈的胸襟。
因此,入不入唐诗三百首,都丝毫不影响此诗“才气豪迈,全以神运”的艺术价值。
唐诗三百首里有些格律诗不合律是怎么回事
法尚不咎既往,不具追溯力。格律形成,初唐滥觞,盛唐成熟定型。中晚唐或在细微之处有完善,同时也有些著作读到格律的一些禁忌,其书影响也不著。宋代欧阳修作诗话。续有文人拟之,论作诗技巧偶有涉及格律的。明清诗人,诗写不过唐宋诸诗人,就转而谈格律。王渔阳视格律为奇货,当不传之秘。赵执信著谈龙录,声调谱,颇异其师之说。翁方纲申赵之说作五七言声调举隅,三昧举隅,申述拗救诸原则。可以说诗之格律,直到明清时才有形诸文字的明确范式。现代诗人把清人之说再加神圣化,弄成铁律,再去顶礼膜拜之,作诗者不可越雷池一步。更有甚者,竟拿明清之诗律去检验唐人诗篇,查查唐诗哪首不合格律。郑人买履,胶柱鼓瑟,拘执迂腐,莫此为甚!唐代诗人如何预知近千年后的清人诗律而一一遵循之。清之法律,尚不可追溯至唐朝,清朝区区几文士商定约定私定的诗律能具有追溯至唐朝的威力么!将今之格律穿越到唐朝作唐人作诗之规范,只能出现于科幻作品之中。以今之格律检验唐诗三百首或全唐诗,只的是今之格律派诗翁闹出来的大笑话。大大大大大笑话!参与检测者只是为这笑话再添点笑料而已!
李白的《怨情》感觉写得一般,为何能选入唐诗三百首妙在何处
“美人卷竹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李白的这首《怨情》被选入唐诗三百首,究竟妙在什么地方呢?
短短的五言四句诗,却把一个深庭幽院中的一个美妇人伤心抑郁的神态刻画的入木三分,一个正值妙龄的美丽妇人,坐在竹帘上卷的轩窗下,紧锁愁眉,久久长座而神情凝滞,俏丽的脸庞上挂着伤心的泪痕,不知她心中在思念着谁,又不知谁惹得她如此伤心流泪,令她如此忧怨呢?把一个闺中妇人的幽怨神情表现的淋漓尽致,让读者如见其人一般,展现在面前的是一幅美丽而又忧郁的画面。
诗中不仅有意境的描写,一个妙龄美妇款款卷起竹帘,倚窗而座,还有人物神态的刻画,她满含愁容,脸上挂着湿湿不断的泪痕,“深坐”一词,或许是久久而坐,亦或是深夜不眠而坐,这些皆表现了美女的愁绪之深,忧愁和复杂的心绪使她忘却了时间,她只是目光呆滞表情凝重的久久独坐在那儿,她到底是在等谁呢又是在恨谁呢?
这是作者描写的所看到的一幕,用上面两句把她维妙维肖的刻画了下来。不仅有情景神态的描写,又加入了自己心理的描写,也就是情感的抒发,也是诗中女主角的情感抒发,“她这样泪痕满面,愁容不展的夜深长坐,是在思念谁呢,那个思念之人又怎能如此让她心生怨恨,如此伤心呢?她一定有满腹的恨意吧”?一个深闺为情所困的怨妇的形象跃然眼前,她又为谁而恨呢?一个“恨”字突出升华了整首诗《怨情》的主题。
这首诗好在她有人物情景,神态,心理的描写和刻画,以及用词的恰到好处,“深坐”“颦蛾眉”,“泪痕湿”,“恨”字的巧妙之处,把一个深闺美少妇心理及神态刻画的活灵活现,而仅仅只用了短短的四句,二十个字表现出来,这正是李白这首诗的精湛之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