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八十年代割麦子,田间吃的“晌午饭”,你还记得是什么吗
- 农村老话“月明(亮)不会常晌午”,什么深刻含义
- 你的家乡话,早上、中午、下午怎么叫
八十年代割麦子,田间吃的“晌午饭”,你还记得是什么吗
怎么不记得,太深刻了!?
八三年土地承包,我家分了四十多亩地,那时候都是人工,天天累个半死!
麦收时候,都是凌晨四点下地,赶潮收割。上午十点老妈就把饭送到地头,一般就是烙饼,咸鸭蛋,虾酱丸子和咸菜,一大盆绿豆汤!干了一早上,饿的眼都绿了,风卷残云一扫而光!??
吃饱饭麦子装车运到场地,铺开晒上,这才回家!腰都折了!??下午照常一通忙,晚上八点收工!吃完饭人就瘫了,恨不得老天永远不亮!??
整个麦秋就像打仗一样,家家户户往家抢,就怕赶上雨。常常是半夜起来盖麦子,忙活完又不下了,杀千刀的!?
十四岁下学,种了九年地,生活蒸蒸日上!做为家里的主要劳动力,我也光荣地落了一身好伤!想想都是泪呀!?看看现在,都是机械化,羡慕嫉妒恨呐!为啥我没赶上!??
农村老话“月明(亮)不会常晌午”,什么深刻含义
“晌午”指的是9:00-11:00时段。是俚语,在中原地区,晌午是指早饭后到午饭前这段时间。弄清了晌午的概念,对“月明不会常晌午”就不难理解了。再皎洁的月光到了晌午就会失去他的光彩。这句老话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辉煌,也有衰退的时候,“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你辉煌的时候,做人要低调、谦卑,不要把事情做过了,只有这样等到你衰退时,才会受人尊敬。反之就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成为教育后代的典型,让人嗤之以鼻。
你的家乡话,早上、中午、下午怎么叫
谢邀!
很多的场合,尤其是大家在一起吃饭聊天侃大山的时候,我曾经不止一次非常自豪地和同学、朋友、同事说起过:我家乡虽然在山区、交通闭塞、经济不发达,但是方言中的文化底蕴却很深。大家开始都不以为然,也不相信。
我就拿老家方言“怎么说一日三餐吃饭”来给他们做印证。普通话说吃早饭,我老家说“哋(吃的意思)天光”,一般碰见人会问你“天光哋”了吗?就是问你早饭吃了没有。天光就是天亮,我们把吃早饭说成吃天光,既很形象,又具有一种“文学”的感觉,你说文化不文化;大家一听,还真有那么一点意思。
接着我就说吃中饭,老家说“哋日午”,日午就是一天的中间,太阳在天空正中间的位置,就是日午。我开玩笑地说,我们老家人口气很大,准备把中午的太阳也给吃了。大家一听,都哈哈大笑起来。
再就是吃晚饭,老家叫“哋黄昏”。大家一听,这个更加有味道了,把黄昏也给吃了,那实在是太厉害了。讲完以后,大家仔细一回味,还真都有一些文绉绉的诗情画意在里面。
可见方言并不都是土里土气的、下里巴人的,而且细细地去体会,别有一番风味在其中。你说分别用天光(早上)、日午(中午)、黄昏(下午)三个形象特征非常明显的早中晚时间段来代表早饭、午饭、晚饭。感觉是不是更加有韵味,同时也体现出家乡古代劳动人民的语言智慧和文化底蕴及文明的教化。事后想想,真的是不可小看那些乡下讲土话的农民老伯伯,说不定他们就是语言大家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