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八般兵器到底是哪十八般?我国冷兵器众多,为何只称“十八般”兵器_兵器_十八般_武艺

本文目录

  • 古代十八般兵器到底是哪十八般
  • 我国冷兵器众多,为何只称“十八般”兵器
  • 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图片
  • 自古十八般兵器,各路英雄驰骋战场,为何弓弩手会招人怨恨

古代十八般兵器到底是哪十八般

每个男人在少年时代都有一个武侠梦,看到电视电影中那些飞檐走壁舞枪弄棍的大侠们,总是心潮澎湃,热血沸腾,一听到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总会忍不住多看两眼,好在同小伙伴玩闹的时候,能够有一个好的角色候选(就是模仿电视剧中的角色,然后看谁厉害,希望我和我的小伙伴不是唯一)。从那以后“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对我们来说就是武功高强的代名词,有段时间和小伙伴们还专门讨论了是哪十八般武艺,易筋经、九阳真经、九阴真经、降龙十八掌、六脉神剑……现在回想一下还是挺有意思的。

其实,十八般武艺是什么,真的是难倒了不少人。我国是一个有这数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度,武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我们常说的十八般武艺,并不是十八种功夫,而是指代十八种兵器。中国古代的兵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在绵延数数千年的战争中,制造了种类繁多,工艺先进、杀伤力极强的武器。这些冷兵器虽然看似残酷,但在历史进程中,它们和文明文化一样,都是参与者和推动者。

十八般武艺这种提法,最早出现在南宋时期的兵书《翠微北征录》之中,元代以后,十八般武艺的书法就流传更为广泛了,但是这一时期,兵书典籍中只是提到了十八般武艺,却没有细说是哪十八种兵器,这也为研究这一段历史的学者留下了一个谜团。到了明代,终于有人说出了是哪十八般武艺,博物学家谢肇淛在其著作《五杂俎》中首次提到:

弓、弩、枪、刀、剑、矛、盾、斧、钺、戟、鞭、锏、挝、殳、耙、绵绳套索、白打

同样,在明代朱国祯的笔记小说《涌幢小品》中,也将十八般武艺定于为这十八种,其中前面十七种为兵器,最后的白打,指的是散打搏击。

但是在明代小说家施耐庵的理解中,十八般武艺就应该是十八种兵器,他在《水浒传》中,提出十八般武艺应该是:

矛锤弓弩铳,鞭简剑链挝,斧钺(并戈)戟,牌棒与枪杈。

但是施耐庵这样的安排,也有人质疑。质疑的点主要有这几个:铳、链、牌。后人把铳作为火器的名字,可是兵器中却从未听说过有叫做铳的。链和牌,在其他文献记载中,没有见过相应的记载。

后来十八般武艺又出现了九长久短的说法。

九长为枪、戟、棍、钺、叉、鎲、钩、槊、环

九短为刀、剑、拐、斧、鞭、锏、锤、棒、杵。

这种列法,远射兵器的弓矢和防御武器的牌或藤牌消失,也是近代练武者不善习弓矢,只教套路的反映。

那么现在,我们说着十八般武艺指的是:

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镗、棍、槊、棒、拐、流星锤

这样的说法,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

曾经幻想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我,现在只想安静做一个吃瓜群众,每天码码字,就可以了。

我国冷兵器众多,为何只称“十八般”兵器

我国冷兵器众多,为何只称“十八般”兵器?十八竟然是这个意思。

冷兵器与战争息息相关。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为了适应作战需要,冷兵器种类不断增多、威力不断加强。材质从原始社会的木石兵器,到奴隶社会的青铜兵器出现,再到封建社会钢铁兵器花样百出,五花八门。那为何现在都称“十八般”兵器,难道只有18种?

“十八般”兵器

我国冷兵器演变

冷兵器威力的增强

在新石器时期,主要的兵器有石球、石戈、石矛、石刀、石斧等,主要是打猎和种植的工具。由于人们制造技术的不断提高,为了能在战场上取得优势地位,兵器的制作材料在不断优化,其威力自然也就得到不断增强。

新石器时期石斧

如劈砍类兵器,由石斧、到青铜剑、再到铁制刀。

石斧制作比较粗糙,没有锋利的刃,所以它对人的伤害主要不是靠割裂而是靠击打。青铜剑在劈砍性能上比石斧有了较大的改进,更加锋利,剑刃锋芒毕露,能够对敌人造成割裂伤。但由于青铜材质韧性太差,如果用力过大,容易导致青铜剑断裂。

越王勾践剑

铁制的兵器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兵器材质韧性问题。铁经过千锤百炼,韧性增加,大力劈砍也不会折断。密度的增加,刀刃可以更加锋利。在南宋时,抗金名将岳飞曾用麻扎刀对付金军的“拐子马”,这种刀相当锋利,轻易能斩断马腿。

冷兵器向轻巧化方向演变

随着车战作战被骑射作战取而代之,战术上越来越灵活,军队行动要迅速、战场上作战要灵活,为了适应战场,领兵器开始向轻巧化转变。

骑兵

战车作战,所使用的兵器大多过长过重。如戟,是整个青铜器时代战场上最重要的兵器,由长柄和戟头构成,可刺、可勾、可啄、可割,是一体四用的兵器。但这种兵器略显笨拙,并不适用于灵活的战场,后被抢矛所取代。

到了唐代,朝廷设立了军器监,颁布了兵器制造的标准。当时一名战斗兵员的基本装备大致是:“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皆一。”

唐朝士兵

就全军装备的兵器而言,可以说是种类齐全,用途宽广,有格斗兵器、卫体兵器、远射兵器和防护装具,这些兵器综合起来,具有攻防兼备、轻重结合、长短互补等特点。

“十八般”兵器竟是这个意思

“十八般”兵器又称“十八般”武艺,指熟练掌握各种兵器的能力。最早出现在元曲中,其实是文学上的表达,并不是只有十八种兵器。

据统计,中国领兵器有440种,刀类65种,枪类49种,剑类84种,棍类10种,棒类13种,锤类14种,弓弩类52种,箭类44种,抓和挝类14种,鞭类12种,斧和钺11种,戟类13种,槊类6种,镗类6种,叉类4种,拐类5种,钻类4种,其它24种。

在中国古代,奇数为吉。道教中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九是奇数中最大的,也就是极阳之数。于是九便用来泛指多数、数量大,如九天、九泉、九牛一毛,甚至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为“九五之尊”。

既然九是数字之极,在此基础上,就用九的倍数来表示数目更为巨大。十八是九的两倍,而常见的兵器大概有18大类别,所以用“十八般”来概括指所有兵器。说起来也非常顺口,同时又有加重强调的意思,所以“十八般兵器”这种说法就延用到今天。这跟书籍中常见的十八层地狱、三十六计、七十二变、九九八十一难、十万八千里等等,都是强调非常多的意思

中国古代十八般兵器图片

“十八般兵器”是一个众所周知的名称。历史小说中常常说那些身怀绝 技、武艺超群的军事将领“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在许多人的心目中, “十八般兵器”已成为中国古代兵器的象征。那么,十八般兵器到底是指哪 些兵器呢?据史书记载,十八般兵器包括:弓、弩、枪、刀、剑、矛、盾、斧、 钺、戟、鞭、简、挝、殳、叉、杷、绵绳套索、白打。

在这些兵器中,弓、 弩、枪、刀、剑、矛、盾、斧、绵绳套索等人们都很熟悉,而对于另外9种 兵器则少为人知了。其实十八般兵器中的“钺”也是一种斧类兵器,比斧刃阔而弯曲,商朝及西周时曾用于战场,后来多作仪仗用。“戟”是一种戈 矛合一的兵器,可以直刺和横击,盛行于东周、秦汉。

“鞭”并不是今日的 皮鞭,而是一种钢鞭。钢鞭又分为软鞭和硬鞭两种。软鞭由若干节铁相连 而成,前有镖头,后有握把,可击、可笞、可勾、可缚,是一种很凶猛的 暗器。而硬鞭形如竹根,一般称做“竹节钢鞭”。“简”今写作“锏”,它 也是一种鞭类兵器,无刃而有三愣或四愣。

“挝”是一种袭击兵器,头形似 爪,缚以长绳或木柄,也叫“飞抓”。“殳”是先秦时流行的棍棒兵器,用 竹或木制成,用以敲击。有的殳在前端装上带刀铜头,成为刺击兵器。 “叉”多为渔猎工具,也可用作兵器。古代常见的“叉”多是三股钢叉。 “杷”今写作“耙”,本是农家用具,军中偶有装备。

至于“白打”,并不 是兵器名称。古人对“白打”的解释是“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 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徒手拳术”。应该说明的是,我国古代兵器种类远不止这“十八般”,而且“十八般 兵器”的内涵也众说不一。这里介绍的只是众多说法中的一种说法,而且 这些古代兵器全是可以用手演练的兵器。

自古十八般兵器,各路英雄驰骋战场,为何弓弩手会招人怨恨

弓弩手就和现在狙击手一样都是远程攻击,不同点在于:弓弩手手在可视距范围且反应快的话还是有躲避可能,而狙击手汪汪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那么为什么古代的弓弩手为什么还遭人怨恨呢?

1.弓弩手往往进行辅助攻击,也就是人家在你来我往时,他好家伙,躲一边嗖嗖的!

2.弩头、箭头等,往往在粪便上捅过,给伤口带来细菌感染,在历史条件下,往往难以治愈,而刀砍斧伤,可能知识受伤,还可以救一救。

3.弓箭手利用地形的远程攻击,如城墙等,打一枪换一个位置,人家还到处追你,心眼小的只能看着弓箭手一溜烟的小跑国骂!

希望能帮到你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