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秦朝后明朝前这个期间,中国比其他国家强大的原因有哪些
- 汉朝法兰克都是分封制为什么西汉是统一的大国而法兰克变成遍地小国
-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都定国都在北方呢
秦朝后明朝前这个期间,中国比其他国家强大的原因有哪些
秦朝后期,中国强大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由于秦朝时期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是秦朝统一六国统一货币,统一文字,相对的来说,各民族文化也互相影响,互相融合一体,各民族之间自然而然的也就互相统一,秦朝后期,中国的疆土面积地大物博,再加上人口众多,秦朝时期的各种制度的影响,一直到明朝前期,这个时候都有非常深远的影响,那时候的强大还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政治管理规章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才能使这个时期处于非常强大的局面, 纵观现代社会,要想强大,还是要有很强的集体观念感,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各种规章制度,政治管理,法律各方面都健全的情况下,人类的精神世界和行为受到约束,思想境界和精神境界的高度统一,才能使这个民族真正的强大。
汉朝法兰克都是分封制为什么西汉是统一的大国而法兰克变成遍地小国
【戰國君手札】:分封制是东西方都曾出现过的一种政治制度,对于早期国家的巩固和统一有重要作用。中国的汉朝时期与中世纪西欧的法兰克王国实行了最典型的分封制,二者推行的原因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
楚汉战争后期,刘邦曾先后分封了七个异姓诸侯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韩王信、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198年)开始,刘邦先后铲除了燕、楚、梁、淮南等异姓王,仅保留一个势单力孤的长沙王吴芮。在铲除异姓王势力的同时,刘邦大封宗室子弟(即楚王刘交、吴王濞、齐王肥、赵王如意、代王恒、梁王恢、淮阳王友、淮南王长、燕王建),并与诸大臣刑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由此可见,西汉初年的分封制,在内容上经历了由异姓分封到同姓分封的转变,在形式上与郡县共同构成了汉朝的地方行政管理体制——郡国并行制。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和班固都曾描写汉初实行分封制的情形。
《史记•高祖本纪》载:“以海内初定,子弟少,激秦之无尺土封,故大封同姓以填万民之心。”《汉书•诸侯王表•序》中也提到:“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安抚、护养、训练)其民。”
由此可见,分封制对汉初的统治起到过较大的积极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汉初政局的稳定。在铲除异姓王的过程中,刘邦所封刘氏诸王起到了稳定局势的作用,在之后应对吕姓对刘汉王朝的挑战时亦所发挥了重大作用,“卒折诸吕之难,成太祖之业者,亦赖之于诸侯也”。
第二,在汉初,对其势力尚不能有效统辖全国的汉王朝来说,采纳田肯的建议“形胜之地,匪亲勿居”,分封宗室子弟为王,代行皇权去某一地区进行统治,有利于加强对边陲地区的控制。
第三,汉初的郡国并行,适应了民众的心理,为恢复经济提供了稳定的环境,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而法兰克人的撒利克法,要求土地在儿子中平分,女儿分不到土地但能得财产嫁妆。墨洛温王朝的克洛维死后国家被四个儿子分成了四部分,加洛林王朝的查理曼死了以后国家被三个儿子分成三部分。以此类推西班牙,意大利,德国等欧洲主要国家都是这套路数。唯一不同的是英国,由于盎格鲁撒克逊分成七个国家混战,所以要求国家集权,随后维京人征服部分英格兰又是常年对峙,直到1066年诺曼人到来才确立分封制,但是这个时间点太晚了,土地在儿子中平分的习惯已经被废除很久,欧洲大陆也是在加洛林分裂以后不久转向了长子继承制,因为很多小领地无法再分,再分就无法供应一名骑士了。
尤其是对于国王这样的大领主,给自己的儿子们找条出路是件很重要的事情,无论是给他们分封土地还是为他们安排有利可图的婚姻,抑或是把他们送进教会成为高级神职人员,都是可行的道路。 而从另一个角度,把财产分给所有的儿子也是法兰克人的一种传统。
相较于汉朝,法拉克和其他欧洲王室重视王室的开枝散叶。而1225年立遗嘱的时候路易八世最大的儿子路易也才11岁,其他的儿子年龄更小,安茹的查理此时大概才刚刚怀上(他是遗腹子),他立下这样的分封土地的遗嘱,或许是为了确保所有的儿子们的地位,如同他在立遗嘱时找来了四位重臣(布汶会战法军右翼的指挥官桑斯主教,也是医院骑士团的成员盖兰便在此列)监督遗嘱的执行的目的一样。
1225年有人假冒国王的舅舅,前弗兰德斯伯爵与拉丁帝国皇帝鲍德温(就是头盖骨被保加利亚tsar做了酒杯的那位)在弗兰德斯煽动叛乱应该也促使了路易八世的决心,或许他觉得只有让封建领地有人主持,才能避免这样的叛乱,这也是他决定释放(在他死后才得以执行)在布汶会战中被俘的弗兰德斯伯爵菲迪南的原因。
综上所述,汉朝的分封更倾向于由国到郡的层次分封,所以容易保持统一,而法兰克的分封,更倾向于将一个国家平均分给各个子女,因此到了子女这一代长大后,就容易因各种原因而独立出去,国家也随之越来越分裂成一个一个独立的小国。
关注@戰國君,带你畅游历史星河,品读历史人物,汲取文化滋养~
随手转发是美德,
欢迎在下方留下宝贵评论,和我一起交流历史那些事儿~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大多数王朝都定国都在北方呢
说到中国最著名的古都,一直就有很多种说法,四大古都、七大古都、八大古都,甚至十大古都有,不过出境率最高的还是西安、洛阳、北京三大古都。
如果讲到地理优势,在中国,唯二能称得上“山河表里”地形的,只有山陕二省。尤其是陕西关中地区,南亘秦岭,北面高原,东有黄河天险,凭秦岭与太行两脉拉开渭黄谷道为狭长防御纵深,少有腹背夹击的威胁。
西安的核心地理优势是关中四塞,潼关直入中原,武关可下江汉,萧关屏卫陇上,散关锁钥蜀道。基本上只要扼守住这四道关口,西安就固若金汤。历史上天下战乱,只要闭关,无纳诸侯,就很容易在八百里秦川上面称王,保住自己的独立王国。在抗日战争时期,凭借着潼关天险,三万陕西军人,在中条山对阵十万日本军队,坚守三年,打退日军十余次大进攻。日本最终都没能跨过潼关,可见他的先天防守优势多么强大。
而优势同时也是劣势,这里毕竟偏了点,对东南控制不力。土地也相对贫瘠,而且离海太远了。尤其是唐代之后关中地区气温持续下降,导致我国西部降水减少,关中的植被、粮食产量持续下降,长安的函谷关和三门峡天险对于漕运和赋税基本是一个噩梦,赋税粮草经过三门峡基本上三分之一都会损毁殆尽,很多时候都不得不面临着缺粮的尴尬事实,历朝历代建都于长安的王朝都要花大力气来运营洛阳,把洛阳营建地甚至比长安都好,周秦汉唐莫不如此。于是唐代之后,再没有大一统王朝定都长安。
相比之下,从夏商开始一直到现在,洛阳就是天下之中。对外的出口也并不多,至少在南北两个方向几乎不存在威胁。防御方在西边扼守住三门峡,在东边的平原地带利用中原的其他城市作为缓冲就足够了。这里向北越过黄河可以迅速的进入山西地区,向西直接进入关中,向南就是南阳盆地和汉水流域,向西就是黄河,是整个中国交通线的汇合处,对中国核心区的水运交通都很方便。所以不用担心漕运和赋税的问题。陆运距离也很短,可以迅速的辐射全国,当然防御性就不如长安了。
北京无疑是中国后三朝定都的最佳选择。它靠近北方主要威胁,有燕山山脉屏蔽北方主要威胁,又可拥兵镇守华北平原,大运河方便地保障了南方粮草源源不供的供给。
还有一点最为重要,那就是历史上其他方向的少数民族最多只是个地方割据政权,凡是征服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政权都是来自于东北。
相比蒙古高原的干旱和恶劣环境,东北则是湿润地带,降水量可以达到400毫米,跟关内各省区差不多,还有辽河、松花江这样的大江大河,水资源丰富,可以发展出来大规模的农业,也有放养猪群这样的定居牧业,经济实力是相当强的。
尤其是辽国骑兵趁着中原分裂内战时控制今天的京津地区,建立了南京道,掌握了汉族工匠,制造更多的兵器。既可以在华北平原作战,又可以依托燕山山脉进行防御,北宋很难招架得住。
所以朱棣当年将明都由南京迁往北京,是极具战略眼光的选择。否则可以想像,大明重兵偏安于南京,北方只有少数防御部队,华北动荡或沧陷,早晚得划江而治。而对元、清来说,定都北京也是可随时退回关外的选择。
咱们现在也是一样,定都北京除了普通流传的故事,当时的国际战略格局是主要因素。新中国刚成立时,美帝是主要威胁,苏联是依靠,定都南京,面对美蒋登陆,无险可守。而北京有封闭式的渤海和北朝鲜屏蔽,背后可方便地从苏联获得支援。华北也是连接东北、华东、及中原等经济中心的枢纽。即使中苏交恶后,毕竟燕山是个难以逾越的天堑,拱卫北京的重兵可以据险死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