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何解释“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并规避这种心态的产生
-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破罐子破摔是不好的状态你有何看法
- 如果一个单位组织的人对你说,不要破罐子破摔,什么意思
如何解释“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并规避这种心态的产生
小时候成绩不太好的人大多有这样的经历和体会,比如说,你在学校活泼开朗,和很多同学玩得很好,可是你的成绩偏偏不好,几乎没有及格过,结果呢,老师骂你不开窍,爸爸骂你笨死了,于是你干脆放弃学习了,因为你觉得,反正自己也学不好。这就是破罐破摔。
破罐子破摔,很多时候是源于一种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塞里在研究动物时发现,起初将狗关在笼子里,蜂鸣器一响,就给狗施加电击,狗由于被关在笼子里,逃不了,于是狂奔,惊恐哀嚎。在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鸣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嚎,不再逃了。再后来,实验者在蜂鸣器响之前将笼子打开,狗也不逃了,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颤抖。狗本来有机会逃了,却等主动放弃,等待痛苦电击的到来。这就是习得性无助,一种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置之的态度,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习得了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心理,并表现出相应的行为状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无助感。
动物能习得无助,人也是一样的。有一位网友提起自己的人生,曾这样说,本来自己有自己想做的事,有自己的想法,偏偏父母不允许,而且是强制性的要求自己和家里的兄弟姐妹必须按照父亲的意思去做,如果稍有违背,轻则拳打脚踢,重则拿桌子、凳子砸,根本不在乎几个孩子的感受,自己只要冒个什么独立的苗头,立刻被掐死在襁褓里,打击、责骂、满村子哭诉自己的不孝……各种手段能用尽用,直到自己放弃为止,然后自己就开始渐渐的觉得自己可能真的什么都做不了了,觉得自己没能力,慢慢的抑郁了,产生了想放弃的念头,这就是一种习得性无助,也可以说是破罐子破摔。
一个人形成无助感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在日常生活中努力进行,却不断体验到各种不可控的失败与挫折。比如上述这位网友,其实他有自己的梦想,也一直很努力的在实践当中,可是父亲千方百计的阻扰,母亲没有软弱无力,于是他不断的被打击,被否定。
第二阶段,当个体不断体验到各种失败与挫折后,就在此基础之上进行认知,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认为自己的努力和结果似乎没有什么关系,继而产生“自己无法控制行为结果和外部事件”的想法。当这位网友一而再再而三的被自己的父亲否定、打击,甚至半路拦截他的实践活动,他还是在努力,只是已经产生了一种“无论我做什么,父亲都会阻拦,我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想法,因为他一边想实践自己的梦想,一边又想获得父亲的认可。不过,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很两全的。
第三阶段,个体随着失败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将来结果也不可控”的期待,使得个体觉得自己对外部事件无能为力,或者无所适从,甚至觉得自己的努力无效,前景无望,也就说,个体此时认为,即使自己再努力也产生不了什么效果。当这位网友被父亲不断的打击否定,甚至到外省找工作,父亲都能不断打电话骚扰领导,导致他被辞退。他开始向父亲屈服了,认为自己无论到了哪里都逃不出父亲的纠缠。
第四阶段,个体在连续挫折下,产生错误认知,动机减退甚至消除,继而社会功能受到损害,严重影响个体发展。因为自己的想法和父亲不一样,而从未得到过父亲的肯定,甚至每一份工作都遭到父亲的干扰,这位网友认为自己一事无成,什么也做不了,渐渐丧失了生活兴趣和动力,认为自己无用无能,人生没有意义。
当一个人形成了破罐子破摔心理,就会产生一种管他的呢效应
在个人层面,他们也许会将自己投射到问题上,换句话说,倾向于针对问题来内化自己,也就是说,他们认为自己无力改变事实;生活层面,他们也许会认为问题影响了生活中的每个方面,虽然实际上可能并非如此;长远层面,他们也许会渐渐认为问题是不可能被改变的。就像上述这位网友一样,在不断的打击否定中,渐渐松懈了,自制力下降,觉得反正已经没希望了,不必努力了,这就是管他的呢效应。
管他的呢效应,不一定是想到恶习所带来的长期影响,而变得过分焦虑,而是可能一边觉得焦虑一边觉得反正改变不了,干脆放弃;甚至享受它们本身给个体带来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由于失败产生负罪感,继而自制力消耗殆尽,在随后的情境中,再难抵挡诱惑。
期间,个体会产生如下反应:
首先是,低成就动机。即个体由于对失败的恐惧远远大于对成功的希望,因而不能给自己确立恰当的目标,不再指望自己成功,学习、工作的时候,常常会不经意间表现出漫不经心。比如说成绩差的学生,因为经常被批评,担心自己考不好,因为常常以“60分万岁”为目标和自我安慰。
其次是,低自我概念。也就是过度的自卑,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等各个方面的自我评价过低,很难获得自我认同感和连续感,使得个体自我发展停滞,态度消极,产生无价值感。比如,奋斗了大半生,还没有达到自己曾经想要的目标,加上亲人的打击,于是放弃了,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了。
再次是,低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在执行某一个行动时,对自己的水平、能力等持怀疑好和不确定的态度,失去坚定的信念,因而倾向于制定一些低目标,以避免自己再次获得失败,一旦遇到挫折,往往因为没有信心,不加努力便放弃。比如因为创业过程一直遭遇阻拦和挫折,于是渐渐放弃了创业,觉得自己做不了。
最后是,消极定势。由于生活经验的失败过多,加上周围人的消极评价和否定,个体渐渐形成了对自己的刻板认知,认定自己永远是一个失败者,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而且,个体此时很容易固执己见,听不进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消极方式重复不变的对待问题。比如说,成绩差的学生本来也想努力考得好成绩,但是得不到支持,不是被批评,就是被讽刺,渐渐的,干脆不努力,觉得反正自己怎么样都不是读书的料。
形成破罐子破摔心理,除了来自个体的原因,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当作用于个体的事物,超过了个体心理所能承受的限度,破罐子破摔就产生了。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的自责、自罪心理,以及未成形即被打碎的自信(即自卑)。然而,除了这些,还有一些外界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
首先是,不恰当的评价和总结方式。个体想要获得坚定的信念和足够的自信,首先和个体的成长环境有着很大的关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童年,包括家庭和校园环境。如果一个人所成长的环境面临着各种讽刺、讥笑、打击,很少甚至几乎没有得到过肯定和鼓励,每次遇到问题,总被人批评、否定,那么,这个人就会因为周围的人这种不恰当的评价方式,渐渐受到暗示,认为所有的问题都是自己无能造成的,继而失去自信。
其次是,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如果个体长期遭受挫折,未曾获得成功,在个体看来,自己便是从未成功过,也会下意识的认为自己成功的可能性很小。这一点和曝光效应有点类似,因为一直遭遇挫折,重复出现失败现象,而使得个体将这一印象加固,深化内心,潜意识的认为自己失败的次数太多,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太小。或者说,即使个体获得小小成功,也没有得到期待的肯定,很容易灰心丧气。
最后,还有不正确的归因。一般人获得成功时,很容易内归因;失败时,很容易外归因。而对于习得无助感的个体而言,则正好相反,遭遇挫折,很容易内归因;获得成功,反而因怀疑自己能力而容易外归因。
怎么规避和改变破罐子破摔心理
如果个体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怎么办?或者说,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避免自己产生破罐子破摔心理?
首先,要找到根源。当个体遇到挫折时,先分析一下挫折产生的原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不要急于下结论,而是各方面比较,看看每种可能的影响因素大概占了多少比例。如果经常一下子就内归因,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找到自己产生这种思维模式的根源,再回到问题上。
其次,认知矫正。在心理学的认知治疗学派,有一个ABC理论,大意是个体对事件的看法决定了个体产生的情绪和事件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当问题发生时,可以尝试着多角度去看待问题,比如说将自己当成局外人,而不用固定的思维模式,这样有助于自己多方面思考。
再次,培养自信心。一个人会破罐子破摔,不仅仅是因为容易自责,还存在一定程度自信心缺失。如此,可以从小目标开始,获得成功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励,慢慢树立自信心。
最后,鼓励和关心也很重要。如果觉得自己产生了沮丧、悲观的心情,心境低落,可以寻找自己可靠的朋友,多一些鼓励和支持,有助于提高个体的动力。如果是身边的朋友产生这种状态,则多给些鼓励和支持。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谢谢!
为什么有些人认为破罐子破摔是不好的状态你有何看法
古人云:浪子回头金不换。一个人成为破罐子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有的人自暴自弃,成为可怜之人,而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有的人自强自立,成为可敬之人,可敬之人必有可贵之处。我身边便有两个典型,两个都是四十多岁的人,年少时都因为家贫小偷小摸,遭人嫌弃。随着年龄的增长,两个人走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一个人自认为自己命中注定不如人,整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结果路越走越窄,四十多的人无正当职业,无妻无子,靠社会救济勉强过日子;另一个人则认为命运由自己主宰,从跟别人干苦力做起,一点一滴做到包工头,如今儿女双全,全上了大学,一家人过着幸福的生活。一个人不怕别人看不起自己,最怕自己看不起自己。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
如果一个单位组织的人对你说,不要破罐子破摔,什么意思
就字面意思说无救了,罐子破了你摔它也破了你在摔还有意义吗?引伸意是说不能错了继续在错,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找问题,无论怎样都要以宰相的心态去面对,只要是金子在哪都会发光。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