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峰【中国文艺理论家、鲁迅研究专家、诗人、作家】_鲁迅_文学_文艺

冯雪峰简介

冯雪峰

冯雪峰(汉语拼音:Fenɡ Xuefenɡ;1903-06-02~1976-01-31),中国文艺理论家、鲁迅研究专家、诗人、作家。

原名福寿,笔名画室、洛扬、成文英、何丹仁、O.V.、吕克玉等。

浙江义乌人。

卒于北京。

出身农家,自幼参加劳动。

1921年秋,考入杭州浙江省第一师范学校后,加入文学团体晨光社。

1922年春与潘漠华、汪静之、应修人结成湖畔诗社。

出版诗集《湖畔》(与潘漠华、应修人、汪静之合著),《春的歌集》(与潘漠华、应修人合著)。

1925年到北京大学听课。

“革命文学”论争时期,冯雪峰倾注全力译介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苏联文艺状况。

192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8年发表第一篇文学论文《革命与知识阶级》。

同年开始与鲁迅交往,日渐成为鲁迅的学生和战友。

1929年底至1933年底,是左翼文化战线的重要领导人之一,主编或参与编辑了《萌芽月刊》、《巴尔底山》、《前哨·文学导报》、《十字街头》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机关刊物,继续编译《科学的艺术论丛书》,组织“左联”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自1933年12月起,先后在中央苏区、红军长征途中和陕北革命根据地任中央苏区党校教务长、副校长,红军大学高级班政治教员等职。

1936年4月,以中央特派员身份到上海工作,兼管文艺工作。

曾参与有关“国防文学”和“民族革命战争时期的大众文学”的“两个口号”的论争。

1937年12月,冯雪峰回故乡创作反映红军长征的小说《卢代之死》。

1941年2月,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囚于上饶集中营。

同年底在共产党的营救下出狱。

次年6月辗转到重庆,从事统战和文化工作,出版重要理论著作《民主革命的文艺运动》。

1946年2月至1949年,在上海以个人身份从事统战和文化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冯雪峰先后担任上海市文学工作者协会主席、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常务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和党组书记、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文艺报》主编等职。

他继续文艺评论、杂文的写作,并创作电影文学剧本《上饶集中营》,但主要精力集中于宣传、研究鲁迅,主持鲁迅著作的编辑出版。

自1954年起,他因《红楼梦》研究问题和“胡风事件”的株连受到批判,被解除《文艺报》主编职务,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58年被开除党籍,1967年被诬为叛徒。

1972年秋后参与《鲁迅日记》的校订。

1979年4月,中共中央为他的错案作出改正决定,恢复了他的党籍和政治名誉。

冯雪峰一生主要从事革命工作,但他在文艺方面的成就仍是多方面的。

早期作为“湖畔”诗人,他歌咏爱情、母爱、自然和人间的不幸,表现了五四时期年轻一代挣脱封建枷锁的精神面貌。

他是自由体白话新诗的开拓者之一,《雪的歌》、《灵山歌》等长篇抒情诗是其代表作。

冯雪峰还是中国现代寓言的开拓者,是写作寓言用力最勤、收获最多的一位现代作家。

曾出版《今寓言》等多本寓言集。

冯雪峰的主要成就是对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建树。

他的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经典作家遗产、继承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文学革命传统、总结左翼文学运动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

他着重强调文艺应该忠实地反映人民变革现实的生活。

为此,他提出了“主观力”和“人民力”这一对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概念,认为作家在创作的全过程中应从人民变革现实的意志和行动中汲取人民的力量,加强自己的主观力量,以参与人民变革现实的斗争。

另外,他认为革命现实主义是以往现实主义在历史新时期的发展,因此他在强调革命现实主义的同时,并不排斥一切具有现实主义倾向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文学派别。

他的鲁迅研究的成果,主要表现在最早而且较全面地论证了鲁迅作为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的崇高地位。

对于鲁迅的重要作品《阿Q正传》和《野草》,鲁迅同俄罗斯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他都有过深刻研究和论述,曾出版《鲁迅和青少年时候的朋友》、《论〈野草〉》、《鲁迅的文学道路》等。

他的《回忆鲁迅》及其他有关回忆鲁迅的文章,也是极好的第一手资料。

1948年,春明出版社出版1卷本《雪峰文集》,1981~198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陆续出版4卷本《雪峰文集》,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冯雪峰选集》2卷。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