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武帝【司马炎,晋朝的建立者,曹魏权臣司马昭长子】_司马_晋书_太康

晋武帝简介

晋武帝

晋武帝司马炎(236年-290年5月16日),字安世,河内郡温县人,为晋朝的建立者。

是曹魏权臣司马昭长子,魏咸熙二年十二月丙寅(266年2月4日),司马炎逼迫魏元帝禅让,即位为帝,定有天下之号曰晋,改年号泰始。

在位期间,封同姓诸王,以郡为国,置军士,希望互相维系,拱卫中央。

晋武帝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

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

司马炎即位的时候正值壮年,他很想有一番作为,因此执政比较清明。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

晋武帝鉴于曹魏末期为政严刻,风俗颓废,生活豪奢,乃“矫以仁俭”,鳏寡孤独不能自存者赐谷人五斛,免逋债宿负,诏郡国守相巡行属县,并能容纳直言。

还重视法律,亲自向百姓讲解贾充等人上所刊修律令,并亲身听讼录囚。

但灭吴后,逐渐怠惰政事,荒淫无度,不理政务。

其死后不久,全国陷入四分五裂的混战局面。

晋武帝死后,诸王为争夺中央权力,内讧不已,形成16年的内战,史称“八王之乱”。

晋武帝生平

早年

司马炎为司马昭长子(母亲王元姬是经学家王肃女儿),曾出任中抚军等要职。

司马昭曾有意让幼子司马攸继承晋王位,但因重臣反对,于265年五月立司马炎为世子。

同年八月司马昭过世之后,司马炎继承晋王的爵位。

登基

265年,司马昭病死,享年55岁。

司马炎继承相国晋王位,掌握全国军政大权。

经过精心准备,同年12月,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为自己登基做准备。

在司马炎接任相国后,就有一些人受司马炎指使劝说魏帝曹奂早点让位。

不久,曹奂下诏书说:“晋王,你家世代辅佐皇帝,功勋高过上天,四海蒙受司马家族的恩泽,上天要我把皇帝之位让给你,请顺应天命,不要推辞!”司马炎却假意多次推让。

司马炎的心腹太尉何曾、卫将军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谏。

司马炎多次推让后,才接受魏帝曹奂禅让,封曹奂为陈留王。

司马炎于公元265年,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史称为西晋,晋王司马炎成了晋武帝。

击灭东吴

晋武帝施行了一系列进步政策增强国力,发展生产。

此时孙吴局势混乱,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民心不附。

270年,河西鲜卑领主秃发树机能叛,次年匈奴刘猛也随之出关。

272年,司马炎派何桢招降李恪平定刘猛叛乱。

275年,司马炎释放奴婢替代士兵屯田,树机能归降,拓跋部沙漠汗出使晋朝,马循平定鲜卑。

为了防御吴国,司马炎派羊祜镇守襄阳与吴将陆抗对峙,派王浚于益州大造船舰。

274年陆抗去世,276年羊祜提议伐吴,遭群臣反对而作罢。

277年树机能复叛,司马骏帅文鸯等败树机能,降鲜卑二十万。

沙漠汗被鲜卑旧贵族杀害,卫瓘平定拓跋部内乱。

278年羊祜病故,临终推荐杜预镇守荆州。

此时司马炎派马隆前往凉州平叛,秃发部众杀树机能降。

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浚、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伐吴的时候了,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

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

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浚、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

于280年逼近建业,孙皓见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三国时期结束。

太康之治

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并严禁私募佃客。

又招募原吴、蜀地区人民北来,充实北方,并废屯田制,使屯田民成为州郡编户,太康三年(282年)户达到377万户。

《晋书·食货志》说:“平吴之后,……天下无事,赋税平均,人咸安其业而乐其事。

”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大封宗室

司马炎鉴于魏宗室衰微,帝室孤弱,终致灭亡之教训乃大封皇族为藩王,以对抗士族。

始则封王不就国,官于京师以辅皇室,继则分遣诸王就国,都督诸军事,后又出使镇要害地。

此举目的,是为对抗士族中野心家。

但“八王之乱”证明,这种政策反而使这些手握重兵的诸王中涌现了许多野心家。

西晋之所以重任宗室,实际上与其政权的结构有关。

晋是以皇室司马氏为首门阀贵族联合统治,皇室作为一个家族驾于其它家族之上,皇帝是这个第一家族的代表,因而其家族家成员有资格也有必要取得更大权势,以保持其优越地位。

罢州郡兵

全国统一后,司马炎下诏:“悉去州郡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即规定:

(1)诸州无事者罢其兵。

(2)刺史只作为监司,罢将军名号,不领兵,也不兼领兵的校尉官。

(3)实行军民分治,都督校尉治军,刺史太守治民。

罢州郡兵,一方面可使地方官专心民事,另一是扩大承担赋役的课丁。

兵役是汉灵帝光和七年(184年)以后农民最沉重的负担,免除这负担,对恢复生产意义重大,但也因悉去州郡兵,连治安都没办法维持,因此到公元301年,天下大乱时,无力控制局面。

君臣赛富

西晋的皇族和贵族都有优裕的经济基础,政治的安定与统一更帮助他们累积了大量的财富,于是纵情享受,过着豪华奢侈的生活。

晋武帝领先作了荒淫奢纵的表率,《晋书·胡贵嫔传》称:晋武“多内宠,平吴后,复纳吴王孙皓宫人数千,自此掖庭殆将万人,而并宠者甚众,帝莫知所适,常乘羊车,恣其所之,至使宴寝”。

以中国史上开国皇帝而论,实未有如是荒怠纵欲者[原创研究?],以致小人当权,奢侈浪费,风气日渐败坏。

公卿贵游也跟着竞富争豪,大臣何曾每天吃饭用一万钱,还“无处下箸”,他的儿子何劭一定要吃四方畛异,一天膳费二万钱。

王恺是武帝的母舅,曾与当时首富石崇比赛炫耀财富,争夸豪丽。

为维持这种奢靡腐化的生活,必然加紧聚敛,因此贪污纳贿,习以为常,当时有人指:“奢侈之费,甚于天灾”,可见为害之大。

逝世

太熙元年(公元290年)四月,晋武帝司马炎驾崩于含章殿,其子司马衷即位,是为晋惠帝。

不过一年后,皇后贾南风发动政变,杀死总揽朝政的大臣杨骏;接着又发生了“八王之乱”。

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刘渊的侄子刘曜攻破长安,俘获末代皇帝司马邺,西晋亡国。

时距司马炎之死只有25年。

晋武帝评价

晋朝的实际开创者是司马炎的祖父和父辈,而他自己更像是一个守成之君。

其他开国皇帝面对的是战场上的对手,司马炎面对的却是与自己竞争皇储之位的亲生弟弟。

他一生都面对着来自政权内部的问题,小心谨慎,如履薄冰。

《晋书·武帝纪》说他“宽惠仁厚,沉深有度量”。

大臣何曾等人在司马昭立储时,极力争辩说:“中抚军(司马炎曾任该职)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

发委地,手过膝,此非人臣之相也。

”这种赞扬,简直是将司马炎吹到了天上,真有“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本事。

司马炎掌权之后,他面临的是祖父、伯父、父亲三人呕心沥血开拓的基业。

按说新皇即位,国祚初开,司马炎采取一些安抚百姓的措施,是其分内之事。

如泰始二年(266年)十二月,司马炎再次下诏正式废除民屯,屡次责令郡县官劝课农桑。

泰始四年(268年)十一月,司马炎下诏要求王公卿尹及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

只可惜,司马炎深受先辈恩泽,是没有经历过太大风雨的温室花朵,这些仁政也就变成了面子工程。

慢慢地,司马炎“败家子”的形象逐渐暴露出来:君臣斗富,奢侈放荡。

泰始九年(273年)他下诏采择公卿以下的女子以备后宫,并禁断人间婚嫁——真是变本加厉。

孙皓投降,东吴后宫五千粉黛尽归洛阳。

司马炎不知宿在何宫为好,于是他乘坐羊车,由羊任意而行,停在哪里,就宿在哪里。

一些希望得宠的宫嫔,在宫前放上羊喜爱吃的竹叶和盐,诱使羊车停在自己那里。

后来宫嫔们互相模仿,弄得羊也“不知所向了”。

司马炎后来的堕政,最终种下了恶果。

他死后,继任的皇帝也不争气,加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西晋也成了一个短命的王朝。

统一全国

晋朝成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大封功臣,许多大家族都被封为公侯。

短短几年时间,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

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人心,又任用了一批原在供职的官吏为朝官。

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全国还未统一。

于是他开始运筹帷幄,准备击灭东吴,结束全国的分裂局面。

吴主孙皓的荒淫、残暴使吴国丧失了重整旗鼓的机会。

孙皓命令大臣的女儿要先经过他的挑选,漂亮的入后宫供他一人享受,剩下的才能谈婚论嫁,这使他丧失了大臣们的支持,自毁根本。

对他劝谏的不但没有受到他的表扬,反而被他用烧红的锯条残忍地锯下了舌头,其残暴程度与商纣王没有任何区别。

孙皓杀人的方法很多,很残忍,像挖眼、剥脸皮和砍掉双脚等。

孙皓的残暴注定了他要灭亡。

由于孙皓的残暴使手下的将领们也对他丧失了信心,纷纷投降西晋。

西晋的大臣们见吴国国力下降,政局不稳,也纷纷劝说司马炎趁机灭掉吴国。

为了完成灭吴大业,晋武帝在战略上做了充分准备。

早在公元269年,他就派羊祜坐守军事重镇,着手灭吴的准备工作。

羊祜坐镇荆州后,减轻赋税,安定民心,荆州与东吴重镇石城(今湖北钟祥县)相距最近,晋军采取了“以善取胜”的策略,向吴军大施恩惠。

由于孙皓挥霍无度,部队士兵常常领不到军饷,连饭也吃不饱。

羊祜命人向吴军送酒送肉,瓦解吴军。

这样,不时有吴军前来投降,羊祜下令说:吴军来要欢迎,走要欢送。

有一次,吴将邓香被晋军抓到夏口,羊祜部下坚持要杀掉,羊祜不但不杀邓,而且还亲自为其松绑,把邓送了回去。

有时,吴军狩猎打伤的野兽逃到了晋军领地,晋军也把这些野兽送到吴军帐内。

正是由于这样的“厚”爱,东吴将领们的心已经一步步趋向晋军。

晋武帝在一边命羊祜以仁德对吴军施加影响,一边在长江上游的益州训练水军,建造战船。

经过长达10年时间的充分准备,公元279年,晋军开始向东吴展开大规模的进攻。

为了迅速夺取胜利,晋军分5路沿长江北岸,向吴军齐头并发。

第6路晋军由巴东、益州出发,沿江东下,直捣吴军都城建业。

20万晋军直扑东吴。

东吴守军,在巫峡钉下了无数个锋利无比的、长十余丈的铁锥,在江面狭窄处用粗大的铁链封锁江面。

晋军先用大竹排放入长江,晋军在船上载了无数根数丈长的用麻油浇灌的火点燃火炬,熊烈火能够把铁链烧断。

就这样,东吴长江的防守设施被一个个排除了。

在第6路晋军进攻东吴时,为了分散、吸引守卫建业的吴军兵力,安东将军率一路晋军,由北向南,直取建业。

孙皓忙命丞相统率主力渡江北上,迎击王浑,结果沿江东下的晋军乘机攻占了建业。

由于晋武帝准备充分,时机恰当,战略正确,前后仅用了四个多月,便夺取了灭吴战争的全部胜利。

从此,东吴的全部郡、州、县,正式并入晋国版图。

公元280年,三国鼎立的局面完全结束了。

晋武帝司马炎终于统一了全国,结束了长达近百年的分裂局面。

太康繁荣

全国统一后,西晋政治上趋于安定,但由于多年战争的创伤,老百姓生活依然很艰苦。

特别是皇室和权贵们无限制地霸占土地,更加重了农民的苦难。

据说,长安东南的蓝田县,有一个很不起眼的庞宗,就占良田几百顷,其他达官贵人就更不必说了。

农民没有土地,豪门世族利用占据的田地肆意盘剥农民。

西晋初年,晋武帝把解决土地问题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内容之一。

为此,他制定了“户调式”的经济制度。

户调式共有三项内容: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

晋武帝颁布户调式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分土地,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国家的税收和徭役征发,户调式制度的实施增强了国力。

占田制是把占田制和赋税制结合在一起的一条法令。

晋武帝时,对人口年龄进行了分组:男女16岁~60岁为正丁;13岁~15岁、61岁~65岁为次丁;12岁以下为小,66岁以上为老。

占田制规定:丁男一人占田70亩,丁女占田30亩。

同时又规定:每个丁男要缴给国家50亩税,计四斛;丁女缴20亩税;次丁男缴25亩税,次丁女免税。

这一规定,使得每个农民都可以合法地去占有应得的田地。

不少豪门世家的佃户,也都纷纷脱离主人,去领取属于自己的一份土地。

占田制发布以后,不少农民开垦了大片荒地,这对农业经济的好转起到一定的作用。

户调制即征收户税的制度。

户调不分贫富,以户为单位征收租税。

这一制度规定:“丁男之户,岁输绢三匹,绵三斤;女及次丁男为户者半输。

”对边郡及少数民族地区的户调也作了具体的规定:边郡与内地同等之户,近的纳税额的三分之二,远的纳三分之一。

少数民族,近的纳布一匹,远的纳布一丈。

品官占田荫客制是一种保障贵族、官僚们经济特权的制度,同时也有为贵族、官僚们占田和奴役人口的数量立一个“限制”的用意,以制止土地无限制地兼并和隐瞒户口的情况出现。

此制度规定:“其官品第一至第九,各以贵贱占田。

第一品占五十顷,第二品四十五顷,第三品四十顷……每低一品,少五顷。

”对于庇荫户,“品第六以上得衣食客三人,第七第八品二人,第九品一人。

”“其应有佃客者,官品第一第二者佃客无过十五户,第三品十户,第四品七户,第五品五户,第六品三户,第七品二户,第八品第九品一户。

”庇荫户的佃客,为私家人口,归主人役使,不再负担国家徭役。

实行户调制的诏书发布之后,遭到了豪门世族的抵制。

他们或是隐田不报,或是反对农民占有耕地。

尽管晋武帝的户调式遭到了种种阻碍,但这一制度从一定程度上,用行政的手段将大量的流动、闲散人口安置到土地从事生产,这对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晋武帝很注意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如在汲郡开荒五千多顷,郡内的粮食很快富裕起来,又修整旧陂渠和新开陂渠,对于灌溉和运输都起到了很重大作用。

晋武帝在强调发展生产的同时,反对奢侈,厉行节俭。

有一次,太医院的医官献给晋武帝司马炎一件色彩夺目、满饰野雉头毛的“雉头裘”,这是一件极为罕见的华贵服饰。

晋武帝把这件“雉头裘”带到朝堂,让满朝文武官员欣赏,朝臣见了这件稀世珍宝,个个惊叹不已。

不料,晋武帝却一把火把这件“雉头裘”烧成了灰烬。

他认为,这种奇装异服触犯了他不准奢侈浪费的禁令,因此要当众焚毁。

他还下诏说,今后谁如敢再违犯这个规定,必须判罪。

由于数十年的战乱,中原地区经济遭到极为惨重的破坏,人口也大减。

晋武帝的故乡河内郡温县,人口也只有原来的几十分之一。

为此,晋武帝决定采取一些措施增加中原地区的人口。

他下令,17岁的女孩一定要出嫁,否则由官府代找婆家。

灭蜀之后,招募蜀人到中原,应召者由国家供给口粮两年,免除徭役20年。

灭吴后,又规定吴国将吏北来者,免徭役10年,百工和百姓免徭役20年。

公元268年,晋武帝还设立了“常平仓”,丰年按适当价格抛售布帛,收购粮食;荒年则按适当价格出售粮食,稳定粮价,维持人民的正常生活。

晋武帝一再责令郡县官吏,要“省徭务本”,打击投机倒把、囤积居奇。

由于晋武帝采取了这样一系列有力的经济措施,使农业生产逐年上升,国家赋税收入逐年充裕,人口逐年增加,仅平吴之后不到三年时间,全国人口就增加了130多万户,出现了“繁荣”的景象。

晋武帝太康元年,即公元280年,共有人口1616.3863万人,每户人数6.57人,增长率为-1.00%

《晋书》评价

帝宇量弘厚,造次必于仁恕;容纳谠正,未尝失色于人;明达善谋,能断大事,故得抚宁万国,绥静四方。

承魏氏奢侈革弊之后,百姓思古之遗风,乃厉以恭俭,敦以寡欲。

有司尝奏御牛青丝纼断,诏以青麻代之。

临朝宽裕,法度有恒。

高阳许允既为文帝所杀,允子奇为太常丞。

帝将有事于太庙,朝议以奇受害之门,不欲接近左右,请出为长史。

帝乃追述允夙望,称奇之才,擢为祠部郎,时论称其夷旷。

平吴之后,天下乂安,遂怠于政术,耽于游宴,宠爱后党,亲贵当权,旧臣不得专任,彝章紊废,请谒行矣。

爰至未年,知惠帝弗克负荷,然恃皇孙聪睿,故无废立之心。

复虑非贾后所生,终致危败,遂与腹心共图后事。

说者纷然,久而不定,竟用王佑之谋,遣太子母弟秦王柬都督关中,楚王玮、淮南王允并镇守要害,以强帝室。

又恐杨氏之逼,复以佑为北军中候,以典禁兵。

既而寝疾弥留,至于大渐,佐命元勋,皆已先没,群臣惶惑,计无所从。

会帝小差,有诏以汝南王亮辅政,又欲令朝士之有名望年少者数人佐之,杨骏秘而不宣。

帝复寻至迷乱,杨后辄为诏以骏辅政,促亮进发。

帝寻小间,问汝南王来未,意欲见之,有所付托。

左右答言未至,帝遂困笃。

中朝之乱,实始于斯矣。

晋武帝家族

后妃

正史记载晋武帝后宫超过万人,但有留下记载的仅是少数。

皇后 杨艳,字琼芝,265年立为皇后,西元274年去世,享年37岁。

生司马轨、晋惠帝司马衷、司马柬、平阳公主、新丰公主、阳平公主。

皇后 杨芷,字季兰,小字男胤,杨艳堂妹,西元276年册为皇后,晋惠帝尊为皇太后,292年被贾南风活活饿死,享年34岁。

中才人 王媛姬,晋怀帝司马炽之母,早逝,追尊为皇太后

贵嫔 左棻,也作左芬,字兰芝,左雍之女、左思之妹,泰始八年(272年)封修仪,后来进贵嫔,300年去世。

贵嫔 胡芳,泰始九年(273年)入宫,十年(274年)由采女拜贵嫔,胡奋之女,生武安公主。

夫人 诸葛婉,273年入宫,诸葛冲之女。

贵人 公孙氏,晋武帝时为淑妃,晋惠帝时进贵人

淑妃 刘媛,泰始十年由采女拜淑妃

淑媛 臧曜,泰始十年拜淑媛

淑仪 芳,泰始十年拜淑仪

修华 逵粲,泰始十年拜修华

修容 陈○,泰始十年拜修容

修仪 左嫔,咸宁三年(277年),由美人拜为修仪

婕妤 邢兰,咸宁三年拜为婕妤

容华 朱华,咸宁三年拜为容华

充华 赵粲,杨艳舅家赵虞之女,经杨艳提拔而进入后宫。

惠帝即位后依附贾南风,300年因贾南风失势而伏诛。

美人 徐义,贾南风乳母,因随贾南风入宫而被武帝封为中才人,惠帝即位后又进号良人、美人,298年逝世。

审美人

徐才人

匮才人

赵才人

赵美人

李夫人

庄保林

陈美人

诸姬

程才人

子女

:共有18子

毗陵悼王 司马轨(?-?),字正则,初拜骑都尉,早夭、时年二岁。

以楚王司马玮之子司马义为嗣。

晋惠帝 司马衷(259-306),字正度。

秦献王 司马柬(262-291),字弘度。

城阳怀王 司马景(?—270),字景度,过继给叔父司马兆为后。

西元269年被封城阳王。

城阳殇王 司马宪(270—271),字不详。

东海冲王 司马祗(271—273),字敬度,西元273年三月,封为东海王。

六月二十九日去世。

始平哀王 司马裕(271—277),字濬度,西元277年封始平王。

当年死,以司马允子司马迪为嗣。

楚王 司马玮(271-291),字彦度,西晋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

长沙王 司马乂(277-304),字士度,西晋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

淮南忠壮王 司马允(272-300),字钦度,晋武帝司马炎子。

咸宁三年277年封濮阳王,太康十年289年,徙封淮南王

代哀王 司马演(272-?),字宏度。

新都王 司马该(272—283),字玄度,咸宁三年受封,太康四年死,时年十二。

无子,国除。

清河康王 司马遐(272-300),字深度。

汝阴哀王 司马谟(276-286),字令度。

成都王 司马颖(279-306),字章度,西晋八王之乱中八王之一。

吴王 司马晏(281-311),字平度。

勃海殇王 司马恢(283-284),字思度。

晋怀帝 司马炽 (西元284-313),字丰度,原豫章王。

:可考者有7女

平阳公主(《晋书·后妃传》)

新丰公主(《晋书·后妃传》)

阳平公主以上生母为杨艳。

(《晋书·后妃传》)

武安公主,生母为胡芳,嫁温羡第三子温裕(《晋书·后妃传》)

繁昌公主嫁卫瓘第四子卫宣。

(《晋书·卫瓘传》)

襄城公主,字脩袆(音灰,非祎)、《世说新语》作“舞阳公主”,嫁王敦。

(《晋书·王敦传》)

万年公主(《晋书·后妃传》)

灵寿公主,字脩丽。

《晋书》·《宋书》云:太康元年,灵寿公主脩丽祔于太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