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科罗·帕格尼尼【意大利小提琴、吉他演奏家、男作曲家、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_帕格尼尼_演奏_小提琴

尼科罗·帕格尼尼简介

尼科罗·帕格尼尼

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ò Paganini),1782年10月27日出生于热那亚,意大利小提琴/吉他演奏家、男作曲家、早期浪漫乐派音乐家,是历史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大师之一,属于欧洲晚期古典乐派。12岁时把《卡马尼奥拉》改编成变奏曲并登台演奏,一举成名。代表作《变奏曲》《二十四首随想曲》《bE大调协奏曲》等。1840年5月27日因肺结核与世长辞,时年五十八岁。

尼科罗·帕格尼尼资料

外文名:Niccolò Paganini

别名:小提琴上的魔鬼

出生日期:1782年10月27日

相关视频

独家

613次播放

01:21

尼科罗·帕格尼尼——被称为“操琴弓的魔术师”

简介

1.9万次播放

08:38

帕格尼尼6

早年经历

7797次播放

02:20

这种小提琴运弓法你看过吗?帕格尼尼第五a小调随想曲,颠覆认知

合集

个人作品

8个视频

人物关系

安东尼欧·帕格尼尼

父亲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万次播放

08:38

帕格尼尼6

帕格尼尼50岁左右时半身像

尼科罗·帕格尼尼演奏

1782年10月27日出生在意大利北部,靠近地中海的良港热那亚。父亲安东尼欧·帕格尼尼,母亲狄蕾莎。波姬亚蒂,皆未受过正式音乐教育,夫妇俩在酒店唱歌赚取赏金,大概是继承了父母天份。他的身体似乎天生就是拉琴的,他的肩膀,他的手肘,他的手腕关节异常柔软。宽大的胸幅使他不必使用肩垫及腮托,小脑特别发达,听觉格外灵敏,即使是用调音不准的琴依然可以拉出准确的音。他还可以将曲子任意升高或降低半音来拉,当然不是基于调音,而是从指法的改变。父亲教他弹曼陀铃并请了一位剧院小提琴手在他7岁时教他小提琴,后又与热那亚最有名的小提琴家学习。他幼年充分显露出音乐才能,不论什么曲子,他都立刻能轻松地演奏出来。同时他还学习作曲,8岁就会写小提琴奏鸣曲。

演艺经历

9岁加入市立歌剧院的管弦乐团。

49岁的帕格尼尼在演出

 

11岁就登台演奏自己创作的《变奏曲》。

12岁时把《卡马尼奥拉》改编成变奏曲并登台演奏,一举成功,轰动了舆论界。随后又赴帕尔玛,师从当时最著名的小提琴家罗拉和指挥家帕埃尔学习。

13岁开始旅行演出。

十六岁时开始赌博和酗酒,

达拯救了他,在那里他又开始学习小提琴三年。创造出小提琴演奏新技法,做出了随想曲第九曲《狩猎》。

1797年之后琴声遍及意、法、奥、德、英、捷克等国。

1801年开始写作那些足以名传千秋的随想曲,从卢卡、比萨一路到米兰、帕尔玛等地举行独奏音乐会,神秘莫测、新鲜独特的演奏技巧使他的名气日渐响亮。五年间完成了六首小提琴与吉他合奏的奏鸣曲。

1805年复出赴意大利各地演出。被拿破仑的妹妹莉萨·波拿巴·巴乔基聘为皮昂比诺的音乐指挥。三年合同期满后再次消失了。

1814年再度复出,在意大利许多城市举行演奏自己作品的音乐会。

1825年后足迹遍及维也纳、德国、巴黎和英国,还会演奏吉他和中提琴。在他的《二十四首随想曲》中,表现了高超的技巧。

1828年维也纳、1831年在巴黎和伦敦的演出均引起轰动。

1833年定居巴黎。

轶事典故

独弦操圣手

意大利小提琴家和作曲家帕格尼尼(1782-1840)是一传奇式的人物,他创作和演奏过不少小提琴"独弦操"。他在G弦上的不可思议的绝技,传说是在监狱里练就的。他曾因杀妻坐牢,看守准许他演奏只有一根弦的小提琴做为消遣,他就在这根G弦上练出了真功夫。

1805年3月,拿破仑的姊妹卢卡和皮翁博公主埃丽萨·巴切科契请他到她的宫廷里当乐长,每两星期在宫廷音乐会上演奏一次。公主嫌他的泛音刺激她的神经,常常不等他演毕就离席,但还是十分欣赏他天才的创造力,经常鼓励他发掘小提琴上的新效果。

当时有一个贵妇人和他相恋,要求他写一首只用两根弦演奏的《爱情场面》。他用E弦代表女子,奏出求爱的旋律;用G弦代表男子,奏出了热情的回答;最后, G弦和E弦上的双音结合成爱情的二重唱。贵妇人听了他的演奏大为感动。

皮翁博公主把帕格尼尼捧上了天,她用最婉转的语气对他说:"你刚才演奏了在两根弦上无与伦比的东西,能不能在一根弦上发挥你的才华呢?"帕格尼尼答应试试看。几星期后,他果然写出一首用G弦演奏的军队奏鸣曲(作品31号),标题是《拿破仑》。8月,在广大宫廷听众之前演奏了这个作品。他后来所作的《玛丽-路易丝奏鸣曲》(作品65号)、《宣叙调和三首咏叹调的变奏曲》等,也都是专用G弦演奏的"独弦操"。

吉它的探索

帕格尼尼这个名字,总是与小提琴有着不解之缘。但是,帕格尼尼在吉它方面的造诣,则鲜为人知。事实上,帕格尼尼不但会演奏吉它,而且完全称得上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吉它家。帕格尼尼为了潜心研究吉它,曾放弃了公开的小提琴演奏活动达数年之久。

欧洲的古典吉它艺术在十八世纪曾盛极一时,这与当时的几位吉它艺术家如索尔、阿瓜多、朱里亚尼的努力倡导是分不开的。这几位杰出人物作古之后,欧洲古典吉它艺术一时趋向衰落,直到十九世纪中后期才得以复兴。

帕格尼尼研究吉它的时代,正是古典吉它艺术处于低潮之时。他将许多吉它演奏技法有机地"移植"到了小提琴上,大大增强了小提琴的表现力。帕格尼尼一生留下了大量的小提琴作品,也留下不少吉它曲,都堪称艺术精品。有趣的是,他的小提琴曲几乎都以技巧艰深而著称,但他的吉它曲却很少有"炫技之作",大多平易而优美。

帕格尼尼是吉它艺术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这不仅是因为他留下了几首堪称珍品的吉它曲,更重要的是在于他在吉它艺术处于低潮之时对吉它艺术苦心扶植,为吉它艺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的复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艰难的下葬

帕格尼尼的琴声有股魔力。人们在他琴声中能忘记正在流行的霍乱,依然人山人海地来捧场。一名盲人听他的琴声,以为是乐队演奏,当得知台上只有他一人时,大喝一声“他是魔鬼!”随即仓皇逃走。这声“魔鬼”似乎成了谶语。

帕格尼尼58岁时因肺结核口喷鲜血而亡,当丧钟敲响时,忽然又

然而止。他生活的小城每个人都明白这意味着什么。他去世几个小时前,一个传言正在城里扩散。

谣言散播者是一位神父,这个无聊的家伙在帕格尼尼奄奄一息时,盘问他琴里藏着什么秘密。帕格尼尼只好忽悠他一下,“里面藏着魔鬼!”然后挣扎着去拿小提琴。神父逃出来以后匆忙向主教报告,谣言立刻传遍全城。谣传帕格尼尼那根能诱发出天籁之声的琴弦,是由他杀害的情人的肠子做成——正是这根弦缠住他的脖子,将他慢慢绞死。

主教听后下令停止丧钟,全城的气氛显得诡异紧张。小城没人能忍受一个魔鬼同盟者,甚至不允许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

 

为他举行一场葬礼。朋友只得给他的尸体注射防腐剂并带回家藏起来。尸体停放两个月后,宗教当局仍不同意下葬,于是朋友便把遗体公开展示以期唤醒舆论,但人们避之唯恐不及。

个人生活

情感生活

1802年开始他的初恋,在情人的托斯卡那别墅的三年里,悉心将吉他技巧溶入小提琴的演奏中,产生了许多引人注目的绝技手法。

健康状况

46岁时突然牙床长满脓疮,只好拔掉几乎所有的牙齿。牙病初愈,又染上严重的眼疾,幼小病弱的儿子于是成了他的“拐杖”。

50岁后关节炎、肠道炎、喉癌等疾病不断向他袭来,后来他的声带也坏了,成了哑巴,只能靠儿子按他的口形作翻译来与人沟通。

1840年5月27日伟大的音乐家因肺结核口喷鲜血与世长辞,时年五十八岁。然而由于和天主教会的过结,他的灵魂在1896年才得以安息。

帕格尼尼之墓

其他作品

7797次播放

02:20

这种小提琴运弓法你看过吗?帕格尼尼第五a小调随想曲,颠覆认知

4978次播放

01:53

世界著名小提琴家"亚历山大·马科夫"之帕格尼尼24随想曲No.1行板

4021次播放

06:39

小提琴原来可以真么演奏,帕格尼尼No.4:c小调协奏曲,千万别错过

2615次播放

05:23

惊叹!帕格尼尼再现,这种颤音演奏没谁了!第六号:g小调随想曲

  • 24 caprices, for solo violin, Op.1 

  • No. 1 in E major (The Arpeggio)

  • No. 2 in b minor

  • No. 3 in e minor

  • No. 4 in c minor

  • No. 5 in a minor

  • No. 6 in g minor (The Trill)

  • No. 7 in a minor

  • No. 8 in E-flat major

  • No. 9 in E major (The Hunt)

  • No. 10 in g minor

  • No. 11 in C major

  • No. 12 in A-flat major

  • No. 13 in B-flat major (Devil's Laughter)

  • No. 14 in E-flat major

  • No. 15 in e minor

  • No. 16 in G major

  • No. 17 in E-flat major

  • No. 18 in C major

  • No. 19 in E-flat major

  • No. 20 in D major

  • No. 21 in A major

  • No. 22 in F major

  • No. 23 in E-flat major

  • No. 24 in a minor (Tema con variazioni)

Concerto for violin No. 1, in D major, Op. 6 (1817)

Concerto for violin No. 2, in b minor, Op. 7 (1826) (La Campanella, 'The little bell')

Concerto for violin No. 3, in E major (1830)

Concerto for violin No. 4, in d minor (1830)

Concerto for violin No. 5, in a minor (1830)

Concerto for violin No. 6, in e minor (1815?) — last movement completed by unknown hand.

6 sonatas, for violin and guitar, Op. 2 and 3

Op. 2, No. 1 in A major

Op. 2, No. 2 in C major

Op. 2, No. 3 in d minor

Op. 2, No. 4 in A major

Op. 2, No. 5 in D major

Op. 2, No. 6 in a minor

Op. 3, No. 1 in A major

Op. 3, No. 2 in G major

Op. 3, No. 3 in D major

Op. 3, No. 4 in a minor

Op. 3, No. 5 in A major

Op. 3, No. 6 in e minor

18 Centone di Sonate, for violin and guitar

Arranged works

Introduction, theme and variations from Paisiello's 'La bella molinara' (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 in G major (Violin Solo)

Introduction, theme and variations from Paisiello's 'La bella molinara' (Nel cor più non mi sento) in A major (Violin Solo with violin and cello accompaniment)

Introduction and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Rossini's 'Cenerentola' (Non più mesta)

Introduction and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Rossini's 'Moses' (Dal tuo stellato soglio)

Introduction and variations on a theme from Rossini's 'Tancredi' (Di tanti palpiti)

Maestoso sonata sentimentale (Variations on the Austrian National Anthem)

Variations on God Save the King

  • Miscellaneous works

  • I Palpiti

  • Perpetuela (Sonata Movimento Perpetuo)

  • La Primavera

  • Theme from "Witches' Dance"

  • Sonata con variazioni (Sonata Militaire)

  • Napoleon Sonata

  • Variations, Le Streghe

  • Cantabile in D major

  • Moto Perpetuo in C major

  • Romanze in A minor

  • Tarantella in A minor

  • Grand sonata for violin and guitar, in A major

  • Sonata for Viola in C minor

  • Sonata in C for solo violin

  • 60 Variations on Barucaba

  • 12 Quartets for Violin, Guitar, Viola and Cello, opus 4

  • No. 1 in a minor

  • No. 2 in C major

  • No. 3 in A major

  • No. 4 in D major

  • No. 5 in C major

  • No. 6 in D major

  • No. 7 in E major

  • No. 8 in A major

  • No. 9 in D major

  • No. 10 in A major

  • No. 11 in B major

  • No. 12 in a minor

  • No. 13 in f minor

  • No. 14 in A Major

人物评价

声望无比

小提琴家中间任何人也没能拥有像帕格尼尼那样巨大的声望。在同时代人的眼里,他似乎是个谜,是个奇人。有些人认为他是天才,另外一些人又把他看成是挂羊头卖狗肉的冒牌大师;他的名字即使在生前就已经和一些莫名其妙的奇谈怪论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曲家

十九世纪前半叶整个浪漫主义演奏艺术思潮的兴起是由他首先掀起的:他在器乐效果方面的创新曾经是柏辽兹和李斯特改革管弦乐和钢琴音乐的典范;舒曼十分赞赏他的随想曲,并且由此特意把它们改编成钢琴曲;罗西尼、梅耶贝尔、肖邦、李斯特从事创作无不接受过他或多或少但不容忽视的影响;勃拉姆斯根据他第二十四首随想曲的主题进一步尽意发挥地写出一首钢琴变奏曲,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拉赫玛尼诺夫又用同一个主题创作出一首乐队演奏的《狂想曲》。一百多年以来帕格尼尼的作品始终没有离开过音乐会舞台,它们以明朗的配器、鲜明的造型和满含深情而又永葆青春的旋律使人百听不厌。然而在今天也可能听得到这样的见解:只就表演而论,帕格尼尼是个很了不起的伟人,至于说到他的创作,无非炫示绝技动人心目而已。在这方面,看来他的命运倒和李斯特颇有类似的怀才不遇之处,李斯特的创作才能长期以来也是未曾得到大多数人的许可。但是帕格尼尼一生之所以如此光辉而至今仍然不朽,恰恰证明他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作曲家。

午后的阳光穿过玻璃窗,洒在窗台前的地面上,音响里放着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阳光的波纹随着音乐时而散发出朦胧的晕,时而形成犀利的光束……

黑夜笼罩城市的天空,帕格尼尼的音乐回荡在我的小屋里。热咖啡的水汽在空气中缭绕成美好的弧线……

尼科洛·帕格尼尼,这位18世纪80年代出生的意大利热亚那人,在迄今的小提琴家中有着空前绝后的巨大声望。

法国小提琴家吉特利斯曾说:“帕格尼尼不只是一个发展……先是有了前面的这些(小提琴家),然后帕格尼尼横空出世了。”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