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施密特简介
威廉·施密特(Wilhelm Schmidt ;1868~1954),德国、奥地利民族学家、语言学家和宗教史学家。
施密特生于德国威斯特伐利亚,卒于瑞士弗里堡。
15岁入荷兰天主教中学读书。
1890年加入天主教教士组织“神言会”,1892年任天主教司铎。
1893年入柏林大学和维也纳大学攻读比较语言学。
1906年创办《人类》。
1927年创建传教士民族学博物馆,任馆长。
1932年创建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中心──人类研究所,任所长。
1937年被选为教皇科学院院士。
1920~1948年先后任维也纳大学、圣加百列修道院和瑞士弗里堡大学教授。
施密特主张用R.F.格雷布纳的文化历史方法和文化圈理论研究民族文化、语言和宗教。
他研究了原始民族的“有神思想”,认为一神教自古就存在,原始人早有“上帝”观念。
他极力反对进化学派L.H.摩尔根、E.B.泰勒、H.斯宾塞等人研究民族文化的观点和方法;宣传文化“一次发生论”和“传播论”。
重视文化的接触与传播,从文化圈学说的立场出发,主张对各种文化的产生发展以及相互联系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
并以他为代表形成文化历史学派中的“维也纳学派”,培养出一批著名的民族学家。
他曾于1935年来中国,在辅仁、燕京、清华大学讲学。
其主要著作有《近代民族学及其起源、性质和目的》(1906)、《南岛语系各民族宗教和神话之比较概要》(1910)、《神的观念的起源》(1912~1955)、《民族和文化》(1924)、《种族和民族》(1927)、 《民族学方法》(1937)、《人类最古阶段的财产》(1937~1942)。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