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庭筠【金代文学家、书画家、米芾的外甥】_米芾_书法_枯木

王庭筠简介

王庭筠

王庭筠(1151-1202),金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端,号黄华山主、黄华老人、黄华老子,别号雪溪。

辽东(今辽宁营口熊岳)人。

出身于书香世家,为左相张浩的外孙,书画家米芾的外甥,汉朝太原贤士王烈的32世孙。

其父王遵古(字仲元)。

代表作品:《幽竹枯槎图》。

王庭筠自幼聪颖,《元氏墓碑》载,六岁同父兄诵书,能通大义,七岁学诗,十一岁赋文做诗,读书五行俱下,日记五千余言。

涿郡才子王修,不随流俗,很少对人有所赞许,但一见庭筠,便许以国士。

金世宗大定十六年(1176年)登进士第,官恩州军事判官、翰林修撰等职。

王庭筠善诗文,“文采风流,照映一时”。

以七言长诗造语奇险见称,《中州雅府》收其词作十六首,著有《王翰林文集》40卷、《黄华集》、《藂辨》10卷等。

从游者如韩温甫,路元亨、张进卿,李公度,其荐引者如赵秉文、冯璧、李纯甫,皆一时名士,世以知人许之。

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召入馆阁,召为应奉翰林文字,命与秘书郎张汝方鉴定内府书画,集所见珍品与当时士大夫家藏前贤墨迹汇刻成《雪溪堂帖》(今已佚)。

平日爱天平黄华(今河南林县)山水,卜居其地近10年,因以自号。

晚年起复,泰和元年(1201年)再任翰林修撰。

次年去世,章宗有诗追悼。

其子王曼庆(一作王万庆),字禧伯,号澹游,善墨竹、树石,有父风。

仕至行省右司郎中。

王庭筠擅画山水、枯木竹石,山水师任询(字君谟),墨竹近似文与可,其书法和枯木竹石学米芾,重视笔墨情趣,不为成法所囿,上逼古人。

与党怀英、赵沨、赵秉文俱以书法成名家(见汤垕《画鉴》),其画与诗文紧密结合,发展了文人画派,对后世影响甚大。

书法宗米芾,行笔疾速,气韵萧散,富于变化。

明李日华《六砚斋三笔》说:“庭筠书法沉顿雄快,与南宋诸老各行南北,元初,子山诸人不及也。

”元袁櫵说:“黄华老人悉祖宝章,故其大气超轶抗衡。

”对其书法评论是很高的。

绘画传世作品仅存《幽竹枯槎图》卷,绢本,墨笔,纵38厘米,横117厘米,现藏日本京都藤井齐成会。

卷后有元明人鲜于枢、赵孟頫、袁桶、汤垕、龚瑜、康里巎巎、班惟志、金应桂、元明善、张宁等名家题跋。

本幅前后分钤赵孟頫、鲜于枢、乔篑成、俞和、梁清标及清乾隆皇帝内府诸收传印记。

《石渠宝笈?续编?重华宫》著录。

古木竹石是中国文人画多表现的题材。

善作此内容的画家往往是文学之士,并标榜其多是追求雅逸淡远,以简寓繁。

早在北宋初,表现寒林就很兴盛,常见一些作品中画寒林一片,枯木萧瑟,并多见窠石与古木为伴。

但到了元代,又加上修竹森林,并多取近景,便成为古木竹石了。

这幅画是这类作品的经典。

画中的柏树幽竹着墨不多,却简练地勾画出两者的神貌。

全画取横式构图,应当说是取近景的局部,中间画一棵粗壮的古树,枯枝上古藤缠绕。

一侧有一支竹挺拔向上,在画的顶部散落下一些竹叶;在树的根部旁边也有竹丛相拥,形成上下呼应;竹叶结组呈辐射状,润如带雨,与枯树干逢春所生的团团叶簇相比对,更显无限生机。

笔墨上千湿并用,浓淡相间,尽现墨韵之神奇。

树干的描绘用笔苍浑老辣,展现出古木饱经风霜依然坚挺的风骨,给人一种历经沧桑的岁月之美。

其境一如杜诗云:“柯如青铜根如铁,霜皮溜雨四十围。

”卷末王庭筠以大行书题识曰:“黄华山真隐,一行涉世,便觉俗状可憎,时拈秃笔作幽竹枯槎,以自料理耳。

”可见作者清高之志。

此题识虽是行书,且是承袭米芾变化多端的笔调,但从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书写心境的平静,书写作风严谨。

首尾布白,行距匀称。

用笔中锋侧锋并使,点线丰腴厚实,绝少枯笔飞白。

虽用米法,却不怒张飞扬,而是平稳劲健中显示出熟稔的笔路。

笔触过渡自然,细细品读,耐人寻味。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