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天钦简介
曹天钦(汉语拼音:Cao Tianqin;英语:Cao Tianqin),中国生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原籍河北束鹿(今辛集市)。1920年12月5日生于北京,1995年1月8日卒于上海。
简介
曹天钦长期从事蛋白质化学、植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是肌球蛋白轻链发现者。
在肌肉蛋白质、神经蛋白质、蛋白水解酶和抑制剂、马王堆古尸的保存、植物病毒、植物类菌原体、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等研究方面获重要成果,为发展中国的生物化学、生物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1920年12月5日生于北平,原籍河北省束鹿县。
1938年,入燕京大学学习化学。
1944年毕业,曹天钦得理学士学位。随即受中英科学合作馆李约瑟博士的邀请赴重庆,参加中英文化交流工作。
1946年10月赴英留学,先在剑桥大学攻读化学,1948年获学士学位。此后改攻生物学,主要从事肌肉蛋白质的物理化学研究。
1951年被剑桥大学罔维尔基斯学院选为院士,这是该院历史上第一个中国人获此殊荣。
返国后曹天钦被聘为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上海)副研究员,1958年首先建议开展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研究,并在其后的3年中是这项研究的几位领导人之一。
1966年在第二次评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的会议上,又建议开展胰岛素X光晶体衍射的研究。
1959年生理生化研究所分立为生理和生物化学两个研究所。
1960年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化学研究所副所长,直至1984年。
1979年至1988年,被选为中国生物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20世纪60年代初起,开展植物病毒和类菌原体的研究,为解决中国的农业病害问题作出了贡献。
1980年曹天钦当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的学部委员,并先后任学部副主任、主任。
20世纪80年代初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院长,并担任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上海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
1983年,被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选聘为国外院士,1984~1988年当选国际科学联合会(ICSU)理事会理事、执行局委员。
著作
曹天钦著有《原肌球蛋白分子的大小、形状和聚合作用》、《肌球蛋白分子的解聚》、《原肌球蛋白与副肌球蛋白的电子显微镜研究》、《马王堆一号汉墓古尸蛋白质保存程度的研究》、《小麦丛矮病病毒》等论文近百篇。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