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罃【晋国霸业复兴的最著功勋之臣】_晋国_楚国_中军

智罃

智罃介绍

智罃[yīng],即智武子,姬姓,智氏,名罃,字子羽,谥号武,史称智武子。春秋晋国卿士,曾任晋国中军元帅,是智氏家族第一位正卿。因智氏出自荀氏,故又多称荀罃。智庄子之子,荀林父之侄,荀庚堂弟。晋国霸业复兴的最著功勋之臣,政治家、军事统帅。

智氏立宗

荀罃,荀首之子,春秋晋国执政卿、中军元帅,为区分三军,以其父封邑“智”(今山西永济市西北部、临猗县南部)为氏。荀首祖父原黯为晋国公族,晋武公灭荀国,以荀国之地封于大夫原黯,别为荀氏,称荀息。 后荀息为晋献公股肱之臣,辅佐朝政。后晋文公作三行军,以荀息的长孙荀林父将中行,荀林父由此别为中行氏。赵盾立晋成公,晋成公非常宠幸荀林父的幼弟荀首,封荀首于“智”地。从此荀首得以像哥哥荀林父一样,另立宗庙。然而智氏之强远不及中行氏,其最终权分晋国,独立成枝,则始于荀罃。 

邲战被俘

前597年,郤缺逝世,荀林父执政。楚庄王闻讯,趁丧北伐。荀林父仓促间重组三军六卿,安插弟弟荀首为下军大夫。而此时年轻的荀罃同在下军服役,跟随着伯父与父亲参加邲之战。

这一战中,晋国六卿将佐以及诸大夫在军营里争论不休,彼此不睦。中军将荀林父等多数派提议撤军,避开楚军的锋芒。而以先榖为首的少数派却要坚持捍卫国家的荣誉,誓死一战。中军佐先榖没有得到荀林父的首肯就擅自带领先氏、赵氏的亲兵开到黄河以南。元帅荀林父恐先榖有失,率领全军跟进,晋军更是进退两难。

荀林父与先榖的战略矛盾从河北带到了河南,没有丝毫缓解。这时晋军阵中,赵旃、魏锜以和谈为名要前往楚军,荀林父应允,后又担心二人捣乱,急忙派侄儿荀罃去将赵旃、魏锜接回。

荀罃来晚了,赵旃、魏锜二人在楚军阵前出丑卖乖,激怒了楚庄王。这时楚军的哨兵望见荀罃率领的接人部队,就以为是晋军发起了进攻。楚庄王下令,全军攻击,荀罃反应过来已经太迟了,楚公子负羁生擒荀罃,紧接着向晋军大部队掩杀。荀林父兵败如山倒,下令:先渡过黄河者有赏!晋军狂奔,输的一败涂地。

就在荀林父、荀首兄弟二人冲到河北时,荀首惊呼:“我们的荀罃不见了!”父子毕竟心连心,荀首也不管自己安危,率领着荀氏(中行氏与智氏)亲兵冲入楚军阵中,终没有找到荀罃,荀首射杀楚国的射连尹襄老夺其尸,射伤并俘获楚公子縠臣,为日后换回荀罃攒下本钱。

九年囚徒

楚庄王在邲之战中一战定乾坤,问鼎中原。晋国作为传统霸主,自然不承认楚国的霸主地位,晋楚关系一度紧张。楚庄王为了让晋国最忠实的属国宋国屈服于楚,对宋国进行长达8个月的围剿。同时,晋景公为了向天下人证明晋国的实力,在郑国检阅部队。双方剑拔弩张……

前591年,楚庄王薨逝,情况出现了转机。楚庄王死后,年仅十岁的楚共王即位,楚国的霸权出现了松动。

大约在前590年左右,晋国中军佐赵朔突然死亡,荀罃的父亲荀首升任中军佐,成为了一股影响晋国国策的重要力量。执政的郤克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与东方齐顷公的较量中,相对的与楚国的矛盾就沦为了次要矛盾。

前589年,郤克在鞌之战中大败齐军,诸侯震动。楚国虽然想与崛起中的晋国再次争衡,已有些力不从心。

终于晋楚之间出现了一缕和平的阳光,前588年,荀首通过郤至提出,用连尹襄老的尸体并楚公子縠臣换回荀罃。楚共王很爽快的答应了……

临行前,荀罃与楚共王有一段非常精彩的对话

楚共王:“你怨恨我吗?”

荀罃:“两军交兵,我没有本事,被你们俘虏,你们没有将我用来祭旗,而使我回国领罪,这已经是对我的恩惠了!被俘虏是我的无能,哪里还敢怨恨谁呢?”

楚共王:“那你感激我吗?”

荀罃:“两国为自己的国家打算,希望百姓得到安宁,各自抑制自己的愤怒,来互相原谅,两边都释放被俘的囚犯,以结成友好。两国友好,下臣未曾与谋,又感激谁呢?”

楚共王:“你回去,打算怎么报答我?”

荀罃:“下臣无所谓怨恨,君王也不受恩德,既没怨恨,也没恩德,我不知道如何报答!”

楚共王:“尽管这样,我还是要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

荀罃:“以君王的福佑,被囚的下臣能够带着这把骨头回晋国,寡君如果要诛杀我,我死而不朽,如果由于君王的恩惠而赦免我,把我赐给您的外臣荀首,荀首向我们的国君请求,而把我杀死在智氏宗庙里,我也是死而不朽。如果得不到寡君诛杀的命令,而且让我继承为智氏宗子,按次序承担晋国的政务,率领一部分军队以保卫边疆,虽然碰到了君王的左右,我也不敢违背礼仪回避,要竭尽全力以至于战死,没有二心,以尽到为臣的职责,这就是所报答于君王的。”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