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岁末,万物冬藏。风雪之中,有几种植物挺霜而立、凌寒飘香,给寒冬增添别样的美丽,给人们带来绿色的希望。
墨梅(书法) 陈朋之
它们就是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常青不老的松、节节生长的竹、冰清玉洁的梅,在历代文人骚客的不尽吟咏之中,被赋予顽强刚毅、坚韧不拔、高洁坚贞等精神品格,点亮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
打开中小学语文课本,品读诗词歌赋里的“岁寒三友”,勃勃生机就在眼前,流传千年的精神力量在大美天地间绵延不息。
青松(课本内页) 资料图片
“君不见,岁之寒,何处求芳草。”(李方膺《苍松怪石图题诗》,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万物凋零之时,恶劣的生长环境中,“岁寒三友”始终傲然于天地之间。
“又不见,松之乔,青青复矫矫。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川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拥护天阙高且坚,迥干春风碧云里。”(《苍松怪石图题诗》)——这是“岁寒三友”之首的松,扎根于怪石之上,挺立悬崖而顽强生长,饱经风霜而不屈不挠。
竹鹤清韵图(中国画) 莫晓松
“独有劲竹,如同不朽的松柏一般,站立在苍茫的山野间。上有千仞高峰,下临百丈深渊,经历着风云的变幻。在命运的风暴中,你轰响着翻卷碧波,击打着汹涌的云海。你全身闪耀着电光,你的吼声吞没了电声。为了给人间以春天的绿色,寒霜冰雪里你更加郁郁葱葱。”(管桦《竹颂》,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这是“岁寒三友”里的竹,迎风而舞、挺拔雄健、经冬不衰。
“这梅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陈慧瑛《梅花魂》,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这是凌霜傲雪的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钺《雪梅》,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这也是暗香浮动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它是“岁寒三友”里最美的存在。
飞雪迎春(中国画) 王成喜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被称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是文人士大夫最喜欢的“励志”植物,因其坚韧耐寒的品质而成为高尚人格的象征,投射出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和自我期许。
松之坚挺,正如人之铮铮铁骨。“好!黄山松,我大声为你叫好,谁有你挺得硬,扎得稳,站得高;九万里雷霆,八千里风暴,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张万舒《黄山松》,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黄山奇松》,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以黄山松为代表的松树四季常青,姿态挺拔,其顽强的生命力、不屈不挠的品质有如人之铮铮铁骨,历来为国人所推崇。
黄山松云图(中国画) 刘海粟
竹之劲节,犹如人之傲然风骨。“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郑燮《竹石》,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郑板桥笔下的岩竹,顽强又执着,正是诗人高傲风骨的写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诗人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在幽深的竹林中独坐弹琴,宁静淡泊之中传达出超拔脱俗、孤傲不屈的心境和情怀。
梅之芬芳,恰似人之高洁坚贞。“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从陆游到王冕,皆以梅自喻,托物言志,在诗词中以秀美端庄的梅花来表达自己卓然不群、高洁坚贞的志趣节操。
墨梅图(中国画) 王冕
千百年来,“岁寒三友”从诗文绘画中走出来,凝聚起世代相传的精神力量,烛照着中国人不断奋发进取。
这其中,有英雄人物大义凛然的正气。“五月的最后一个上午,我登上了扬州城外的梅花岭。站在虬枝峥嵘的古梅树旁,我的脑海里立即浮现出明末镇守扬州英勇捐躯的史可法的事迹来……伫立在梅花岭下,依依不忍离去。现在虽然不是梅花开放的季节,大地却久久沉浸在浓浓的梅香之中……”(《梅香正浓》,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作者拜访扬州梅花岭,记录了葬于此地的史可法镇守扬州英勇捐躯的事迹,英雄人物大义凛然的浩然正气在浓浓梅香之中历久弥香。
这其中,还有知识分子心系苍生的关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燮《墨竹图题诗》,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诗人由风吹竹摇之声联想到百姓生活疾苦,虽然自己只是小小的县官,但仍将民生系于己身。心系苍生、为民解忧的使命感,穿越竹林,流淌在中国知识分子的血脉中。
松林游侣(中国画) 陆俨少
这其中,更有共产党人愈挫弥坚的情怀。“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陈毅《青松》,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卜算子·咏梅》,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这两首诗词分别作于1960年和1961年。无论是陈毅眼里的青松还是毛泽东笔下的梅花,它们都是与严寒暴雪搏斗的战士,作者以此赞美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坚韧不拔、永不屈服的刚直与豪迈,无产阶级革命家雄气勃发、敢于斗争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跃然纸上。
墨竹图(中国画) 郑燮
凛冬终将过去,而经冬不衰的“岁寒三友”在中华文明里历久弥新。从诗词绘画里的主角到器物建筑上的装饰,“岁寒三友”已成为代表君子风骨的精神符号,赓续流传、生生不息,在当下依旧鼓舞着中国人民以实干笃定前行,创造出更美好的未来。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