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为什么中国人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为什么又把梅花和松、竹一起誉为“岁寒三友”呢
- 梅、兰、竹、菊这四样怎么就凑在一起成了“四君子”呢
- 试问梅兰竹菊四君子排位有什么讲究次序可以颠倒吗
为什么中国人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为什么又把梅花和松、竹一起誉为“岁寒三友”呢
古诗文中常提到的梅、竹、兰、菊。兰,一则花朵色淡香清,二则多生于幽僻之处,故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菊,它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而且具有傲霜斗雪的特征;
兰,它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故历来被用来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尚品格。
竹,也经冬不凋,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
梅,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的象征。
“岁寒三友”的由来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遭权臣迫害,被捕入狱。经王安石等人营救,始得从轻定罪,安置黄州管制。黄州即今湖北黄冈。
苏轼初到黄州时,心情很苦闷。稍后,家眷来依,朋友来访,苏轼的心绪慢慢好转,但生活上又发生了困难,便向黄州府讨来了数十亩荒地开垦种植,借以改善生活。这块地,当地人唤作“东坡”,苏轼便自取别号为“东坡居士”。
苏轼在东坡栽了稻、麦等农作物,又筑园围墙,造起房屋来。房子取名“雪堂”,并在四壁都画上雪花;园子里,则遍植松、柏、竹、梅等花木。
一年春天,黄州知州徐君猷来雪堂看望他,打趣道:“你这房间起居睡卧,环顾侧看处处是雪。当真天寒飘雪时,人迹难至,不觉得太冷清吗?”
苏轼手指院内花木,爽朗大笑:“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意为风声和泉声就是可解寂寞的两部乐章,枝叶常青的松柏、经冬不凋的竹子和傲霜开放的梅花,就是可伴冬寒的三位益友。
徐君猷闻言,对苏轼以“三友”自励,保持凌寒留香的高尚情操,肃然起敬,从此更留意对他的照顾了。
四君子是古代诗人画家形容自己的品格高尚,岁寒三友则是特指生长环境恶劣,但是本身坚韧不拔。
梅、兰、竹、菊这四样怎么就凑在一起成了“四君子”呢
梅代表了“傲”,取其“傲霜斗雪,坚韧不拔”的意思,毕竟寒冬之中只有梅花开放。
兰代表了“幽”,一方面因为兰花色淡香清,二则兰花原本大多生长在幽静之处,因此常常被看作是谦谦君子的象征。
竹代表了“坚”,除了因为竹也是经冬不凋,能自成美景之外,在许多文人看来,竹刚直谦逊,不卑不亢,很能视为不随波逐流、能够潇洒处世的高雅之士。
菊则代表了“淡”,因为菊花不仅清丽淡雅,芳香迷人,而且一般花卉都是在春季盛开,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季节,夏天则是荷花独领风骚,而菊花则是盛开于秋季,于是很多文人总喜欢说菊花不爱跟百花竞争,象征一种恬然自处、不随波逐流的高洁。
试问梅兰竹菊四君子排位有什么讲究次序可以颠倒吗
我是十二十页,我来回答您的提问
“梅兰竹菊”四君子这一概念是在黄凤池的《唐诗画谱》“梅竹兰菊四谱”这一篇中提出的,最初的顺序是“梅竹兰菊”后来人们觉得拗口,改为了“梅兰竹菊”,正好也对应着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延续至今。想要了解其中的讲究,我认为需要从两个方面了解。
第一,梅竹兰菊四种植物的特性
第二,梅竹兰菊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因为梅竹兰菊四种植物的特性,在成百上千种花中脱颖而出,成为四君子
1、君子一词是怎么出现的?
“君子”出自于《易经》,原意是指君王之子,是地位的象征。后来被孔子引申为德性层面,专指有修养有学识的人。
《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最早、最重要的典籍之一,在中华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被尊为“群经之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本书蕴含着朴素深刻的自然规律和和谐辨证思想,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结晶。
2、梅竹兰菊被称为四君子,是因为它们独特的气质
梅,不畏严寒,从初春就开始开放,会给人以寒霜傲雪,纯洁优雅的印象。
梅,中国国花,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梅象征坚韧、不屈、勇往直前和自强的精神品质。其迎雪吐艳、凌寒飘香的品质、坚贞气节,几乎是对我们“龙的传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创造卓越人生的精神面貌的完美诠释!
兰,是很多君子的最爱,它生长在幽谷,显得清新脱俗,不争世故。
谦虚的兰花,象征不因贫穷而失意,依然坚定向上的人格。孔子认为:“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之德,不以困穷而改节”,是中国兰文化的创始人。
爱国者屈原养兰,赞兰表达不随流,不与小人同流合污,世人皆浊我独清之气。
竹,挺拔而坚韧,不管多大的风雪,它仍然屹立不倒。能一枝独秀。
竹子的绝妙之处,未发掘前有节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风从清籁而来,雨从清韵而来。
郑板桥著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的诗句
菊,开于秋风之中,又被诗人称为“隐逸者”。
菊代表着斯文与友谊,因其在深秋不避秋寒而开,为古代文人所喜爱,多有诗文赏析。陶渊明曾经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多么让人向往的生活。
千百年来,梅兰竹菊四君子以其清雅淡泊的品质,深受世人喜爱,成为一种人格品性的文化象征!
四君子题材不仅出现在诗句中,画家也对四君子非常的喜爱,由于诗人、画家都喜欢将自身的修养、道德品质注入四君子之中,以之寄托理想,实现自身的价值。
因此,梅兰竹菊四君子也就成了古人托物言志的最佳题材。
梅竹兰菊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1、从“三友”到“四君子”最后到“五清”
远在宋元时期,中国花鸟画即以竹、梅为题材,与松树相配,被人称为“岁寒三友”。元画家梅花道人吴镇在“三友”外补画兰花,名曰“四友图”。
至明神宗万历年间,集雅斋主新安黄凤池舍松并引菊,辑成《梅兰竹菊四谱》,作为学画的范本,其友人、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华亭陈继儒在此题写“四君”,借此来标榜君子之清高。其后,梅兰竹菊四君子的称谓不绝于耳。
也有人在四君子外援松、水仙、或援奇石,并与之合伍而称“五清”。
至清专列兰、竹、梅、菊四种画法,《芥子园图》中的“四君子”之说已渐趋定型,并在神州大地上广为流传。
2、梅兰竹菊是许多文人墨客的精神寄托
虽然梅兰竹菊四君子并称较为晚近,但是,四者进入了中国人的审美视野,成为文人士大夫向往的高境界精神生活,却早已存在,源远流长。
在《诗经》、《尚书》和《周易》等中华元典中,都有记载着梅兰竹菊的故事,如:“有条有梅”、“其臭如兰”、“绿竹猗猗”、“菊有黄华”,这些都是影响中国人千百年人格塑造的重要源头和精神寄托。
【十二十页结语】
“知者言之,知者行之”,这一含蓄的表达方式,是东方与西方审美文化区别的主要特征之一,并在梅兰竹菊四君子中得以充分体现。
中华文化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中国传统精神世界的永恒主题。不难想象,在以农耕文明为主体的古代中国,天人关系的探讨与关注一直是人们思考的焦点。
在面对春夏秋冬四季轮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循环变迁中,我们的先辈们敏锐地体悟到了天行有常”和“物变有度”的道理,巧妙地构造了春兰、夏竹、秋菊、冬梅三者之间的对应,赋予了他们丰富的“时间顺序”和“生命意义”的内涵。
对于梅兰竹菊,你喜欢梅花的高洁,兰的幽香,竹的清雅,还是菊的飘逸?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