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是哪七国(战国七雄是哪几个国家)_楚国_秦国_魏国

本文目录

  • 战国七雄是哪几个国家
  • 历史上的战国七雄,这几个国家到底是怎样由来的
  • 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
  • 战国七雄之七国国君都是周文王的后代吗有什么历史依据
  • 春秋五霸是怎么变成战国七雄的
  • 战国七雄都有谁谁最强如何排序

战国七雄是哪几个国家

战国七雄是指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国家。

战国七雄指中国历史上战国时期的七个最强的诸侯国,也代表了除了周文化之外,七种不同文化体系与军事力量,不同却又息息相关。经过春秋时期(前770年―前476年)的无数次兼并战争,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前475年―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秦、齐、楚、燕、韩、赵、魏,这七个国家被历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除战国七雄外,还有越、巴、蜀、宋、中山等大国。小国尚有郑、卫、东周、鲁、滕、邹、费等,但其实力与影响力皆远远不及战国七雄,只能在强国的夹缝中生存,且最终均为七雄所灭。

由于郡县制度的加强,以获取土地、财富、人口的国家不断开展兼并战争,促使这个从春秋时期开始便战争不断的土地逐渐走向新的时代。战国承春秋乱世,启帝秦发端,中续百家争鸣的文化潮流,这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史称“百家争鸣”。中原经济技术的新发展与各国相继图强而展开的举国变法,名士的纵横捭阖,宿将的战场争锋,涌现出了大量为后世传诵的典故。

著名战役:齐魏之间的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秦楚之间的彝陵之战和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

历史上的战国七雄,这几个国家到底是怎样由来的

谢谢邀请

战国七雄分别是,齐、楚、燕、秦、赵、魏、韩。这些国家都是周朝分封的诸侯,周灭商后,为了巩的统治,开拓疆域,实行分封制,把土地分给功臣和亲戚,称为授民授疆土。大小一共分了72个诸侯国,其中有姬姓诸侯国也就是王室子弟和异姓诸侯国,也就是功臣们,当然后来也有平行的国家慢慢强大,后又名义上策封的。

先说说齐

齐国分为姜齐和田齐两个时代,齐国不是姬姓诸侯国,是姜尚姜子牙的封地。公元前1044年,姜尚帮助周武王灭掉商后,被封在东夷之地,今山东大地,齐国诞生。

齐国濒临东海,靠煮盐获利,富甲一方。春秋战国时,齐国一直是东方一强,春秋时期齐桓公第一个称霸,尊王攘夷,击退楚国,名流千古。齐桓公收留了一个叫田完的人,给他官做,这就是田氏在齐国的开始。田氏不断发展壮大,成为齐国首屈一指的世家大族。公元前489年,田乞发动政变,诛杀高、国两家,开始田氏专权时代。

公元前391年,齐康公被田和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是为齐太公。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齐国为田氏取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以显示别于姜姓齐国,史称“田氏代齐”,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前379年,齐康公死,田氏并其食邑,姜太公至此绝祀。

在战国时期,齐国历经齐威王、齐宣王两代明君治理,到齐湣王时达到顶峰,与秦国并称东西两帝。后被燕国乐毅攻破,齐国一蹶不振。

楚国的历史极为悠久,楚人最早出自黄帝部落集团,祖先为祝融,后被商人压迫,祝融率族人南下,开拓荆楚大地,与当地土著冲突融合,楚族也开始多元化,文化上与北方华夏也显差异,甚至带有夷人特征,比如图腾为鸟,也就是“凤”,也有说是“鸾”。这也是楚国老被北方那几个国家成为蛮夷的原因。

楚国文化有着浪漫绚丽的特点,汉朝建立者既为楚人,西汉初期,统治者祭祀的至高神明,是东皇太一,东皇太一是楚国的至上神,东汉时才改为昊天上帝。楚文化是后世汉文化重要源流之一,甚至可以说华夏文化一半都出自楚。

楚国缔造者是鬻熊,为芈姓熊氏,季连部落酋长,在商衰周兴时,审时度势,率族及时投靠周文王,参加了灭商的斗争,受到周王室的重视,给予“子”的封号,臣属于周。他的后人,熊绎,在周成王时正式封邦建国于荆楚大地,从此楚国诞生。楚国是正统的华夏后人,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并不是蛮夷。

当然,楚人在西周时,地位地下,甚至开始时无资格参与诸侯会盟,只有做祭祀的份,和西方秦国一样,被辱为蛮夷,不过,楚族人奋发图强,不担虚名,北上争霸,多次深入中原,看春秋战国图,半个华夏都是楚。楚族人为华夏开拓江汉,扩张版图,其功之大列国之首。

楚人有些极高的凝聚力,按照当今民族虚无论者的观点,当时没有所谓的民族概念。但楚人作为一个团体,雄据江汉,当年祝融率部落族人南下,北抗商人,南征夷越。可以说是在战斗中发展壮大,战国后期,灭掉越国后,一个楚国的体量几乎超过其他所有诸侯国总合。这给了楚人极高的优越感和凝聚力。楚国被秦国灭,项羽那句,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话里面含有多少意思,很明显了。

燕国

燕国,公元前11世纪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在今北京、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姬姓。开国君主是燕召公奭。于公元前7世纪灭掉蓟国,建都蓟(今北京市房山区)。但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齐国、晋国等中原大国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山戎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燕国的对中国最大的功劳就是北伐山戎,开辟了辽东,不过由于土地偏远贫瘠,整个春秋战国,都没什么作为,除了燕昭王时把齐国打的只剩下裤衩这一丰功伟绩外,其他时间真是没什么存在感。顶多趁赵国与秦国打仗时,时不时出来戳一下赵国的屁股,其他感觉啥也没干。

赵国人为赢氏,与秦同源。赢氏出于东部山东一带,世代辅佐殷商,商被周灭亡后,赢氏恶来那一支依然忠于纣王,甚至参与叛乱,被周王室厌弃,给赢氏族人来了个乾坤大罗移,从东方扔到西方。赢氏后人造父擅长驾车,给周穆王驾车,后来平定徐偃王之乱有功,被封在赵城,(今山西赵城县西南),以地名为氏,形成赵氏。

他的后代一个叫赵衰的人,跟着公子重耳工作。随重耳逃亡十九年,后来重耳成为晋文公(前636年—前610年),赵衰任国政。公元前453年,赵襄子(前457年—前425年)与韩康子、魏桓子一起瓜分了晋国。赵烈侯六年(前403年)周威烈王始命烈侯赵籍为侯,赵国诞生。

赵国开始建都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都中牟(今河南安阳西南),又迁至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地处四战之地,疆土主要有当今河北省南部、山西省中部和陕西省东北隅。西有秦国,南有魏国,东有齐国,东北燕国,北方则是林胡、楼烦、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地域。另外赵国附近还有小国中山国。

上面已经讲了秦赵同源。秦人赢氏最早的祖先是大费,大费跟着大禹治水有功,被舜留在身边驯养鸟,也称伯益。大费后人费昌,在夏桀时代,投奔了商汤,跟着商汤灭了夏,成为了商朝贵族,一直效忠于商朝,一直到恶来,周灭商,杀掉了恶来。

恶来有个弟弟叫季胜,他就是赵国先祖造父的爷爷,所以说秦赵同源。造父有个侄子叫大骆,是恶来的儿子,擅长养马,被造父推荐给周人养马。后来有个儿子,叫非子,因为养马有功,被封为秦地(今甘肃天水)从此秦人留在西部给周人养马,并抵抗戎狄。

秦人与戎狄的战争非常激烈,先后多为国君战死沙场。西戎在周历王时,灭了居住在犬丘的大骆全族。后来秦仲继位,奉命领着族人反击西戎,最终死在战场上。后来秦庄公收复失地,周重新把秦先人大骆的居地犬丘分给秦人。从此秦有了两个封地一个在天水一个在咸阳。关中大片土地都被戎狄占据。这也是有些人,称秦为戎狄之国的原因,因为秦当时的处境确实被戎狄包围。但秦绝不是戎狄,而是正统华夏之后,希望大家不要以讹传讹。

一直到了周幽王时代,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秦襄公率兵护送周平王迁都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国诞生。

周平王开了个空头支票,说西周故地岐山之地,被犬戎占据,如果秦能收复失地,就把此地封给秦国,这就是被戎狄占据的关中之地。从此秦襄公开启了征讨西戎的生涯,一直到死。秦襄公之后,又经数代国君的努力,在讨伐西戎之战中节节胜利,歧丰之地皆纳其下,又先后灭荡社戎,击败邽、冀两戎部,征彭戏戎,兵临华山,收复杜、郑之地,灭小虢,版图一直推进至关中东端。

公元前677年秦迁都城至雍。至此,秦人经东周初年近百年的艰辛创业,已占有关中平原大部分领土,实现崛起,成为西方新兴强国。从公元前677年起,秦国在雍(今宝鸡凤翔)建都近300年。那些说秦乃戎狄之国的人,你让奋战数百年的秦人先祖情何以堪。

没写完,吃完饭,一会写。

~~~~~~~~~~~~~~~~~~~~~~~

继续 继续

还有韩国和魏国

先说魏国

魏氏的先祖是毕公高的后代 毕万。毕公高是周文王第十五个儿子,因为封国在毕地而得姓。毕国在西周末期亡于西戎,其后裔沦为平民。毕万正是毕公高的后代,他在春秋初期投奔晋献公,受到重用,晋升为大夫。

公元前661年, 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并把魏地封给毕万。公元前453年,晋知伯(荀瑶)领着韩、魏两家去攻打赵氏,打了三年都没打下来,结果,魏、韩两家反被赵人策反,三兄弟一起攻打知伯。知伯被杀,领地也被赵魏韩分了。韩、赵、魏 三家分晋局面形成。公元前445年,魏斯继位,自称诸侯,史称“魏文侯”,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天子正式策封为诸侯,魏国诞生。建都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开封),国号为梁,魏国也称为梁国。

扣內蒙轱辘不转思密达~~~~

请韩国同学不要高潮,此国与你们无关。你们还是关心楚国去吧。

韩氏部族是周武王后裔,姓姬。后来迁入晋国后被封在了韩原这个地方,因此以封地为姓,开始有了韩氏部族。

一个叫韩厥的人,贤明大义,在晋国朝中名望很高,后来晋国发生政变,权臣屠岸贾借晋灵公遇害之事,嫁祸给赵盾,借机剪灭赵氏一族。电影《赵氏孤儿》就是讲的这一事件。此时,韩厥为赵氏主持公道,对抗屠岸贾,力保赵氏血脉,后来,又帮助赵氏后人“赵武”重新获得封地。成为当时闻名天下的忠义之人。后来赵氏灭了屠岸贾,韩厥晋成为晋国六卿之一。与赵氏联盟,扩大了韩氏部族势力。后来与赵氏、魏氏一起三家分晋。公元前403年,与魏国一起被周天子封为诸侯,韩国诞生。

纵观战国七雄,最值得称赞的是秦国、楚国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可以说是伟大的国家。两个国家都是举族迁到边疆,开拓疆土,为华夏文明扩展空间,一个战西戎,一个征南夷。两个国家都是历经磨难,国君身先士卒,战死沙场。两个国家都被山东诸国鄙夷为蛮夷之国,没有文化的国家。但两个国家却都对中国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个在政治制度上传承千年,一个在文化上影响千年。上文说过,一个楚就是半个华夏,楚国人披荆斩棘,开辟疆土数千里,可以说没有楚国的基础,后世秦始皇是难以征伐岭南百越的。楚国是有实力统一六国的,但谁让秦国是天选之国呢?自秦孝公以后的七位国君,各个英明神武,这谁比的了?相比楚国最后出的国君各个昏庸无能,如果多出几个秦国那样的贤明有为的国君,难说楚国不会变法成功。

秦国人的功劳更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以区区尺寸之地,历经数百年与戎狄作战,一点一点的从西戎脚下把土地扣回来,要不然今天陕西就不是汉地了。秦人驱逐西戎,占据今陕西甘肃宁夏内蒙等地,秦人为什么善战?好战?那都是打出来的,秦人自生下来就为了打仗,秦国贵族男子,各个都进行军事训练,这就是东方“斯巴达”啊。击败西戎之后,秦又攻下巴蜀之地,扒开了西南的迷雾。后对巴蜀之地的开发与治理,使其成为天府之国,这是秦强大的基础,之后秦统一六国,将华夏彻底凝聚在一起。随后,发挥余热,挥兵岭南百越,将今两广福建一带纳入中国版图,最后又将海南和越南征服设郡。所以说秦是战国七雄中最伟大的国家,秦朝也是中国历代王朝中最伟大的王朝。

战国七雄是哪七个国家

战国时期的时间段大致从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就是三家分晋,分晋为战国开始,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战国时代终结!

战国的历史是一段比拼国力和竞技军事能力的历史,期间策士游击穿行,主张变法。战国的变法运动,延续了一百多年,极大改变了社会面貌,以君主为首的中央官僚的政治体制一直统治着神州大地,直到辛亥革命,才告别历史舞台!

春秋数百年的相互征战,大多诸侯国已被蚕食分解。周文王时期,国有万邦,春秋时期,有记载的就有一百七十余国,到战国中期,孟子时代,剩下十二个诸侯国,直到争霸中七个国家登上历史舞台演绎战国七雄!

春秋时期最强大的晋国,分裂为魏,赵,韩,魏国在战国初期,国事最为强盛,依靠李悝变法,和吴起训练出来的强悍的武卒,成为战国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可惜不遗余力支持变法和吴起的魏文侯死后,魏武侯继位,听信馋言,猜忌吴起,逼得吴起另寻舞台,魏国自此开始走下坡路!

齐国也是春秋时期的强国,濒临海滨,物产丰富,田氏代齐后,加强对鲁国,卫国的掠夺,疆域进一步扩大!不费吹灰之力登上七雄舞台!

春秋时期另一个能和当时的晋国抗衡的是楚国,在战国时期,依然不断开疆扩土,疆域为各国之冠!稳坐七雄当之无愧!

七国中燕国的实力最弱,但人家地处北方,非四战之地,所受冲击比较小,也在东北积极开疆扩土!

三晋中出生的韩国,屈居于魏,赵之下,但是,占据的是中原肥沃之地,经济发达,灭掉郑国之后,实力加强!

长期和游牧民族对战的赵国,赵武灵王下令胡服骑射,训练出强大的骑兵部队,收编游牧民族的骑兵,兼并了北方的代国!实力不容小觑!

僻处西陲的秦国,经过二百多年的浴血奋战,彻底征服了周边彪悍的游牧民族,统一西北高原。曾因地处偏僻,和戎狄部落杂居,民风彪悍好斗,被中原地区的诸侯国视为异类,最后依靠商鞅变法,国力巨增,最终后来居上,渐渐崛起,居六国之上!

战国七雄之七国国君都是周文王的后代吗有什么历史依据

《荀子·儒效》中有这样一句话:“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也就是说西周初期,周武王开始封邦建国,到周公时期有71个诸侯国,其中就有53个出自姬姓,即西周宗室。其他的非姬姓诸侯国主要就是分封的功勋之臣和古国后裔。

但随着西周灭亡东周建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兼并混战,大部分诸侯国都消失不见,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数量已经由春秋初的几百个缩减到了十几个。而其中又以战国七雄实力最为雄厚。不过,有意思的是,战国七雄中仅有三个姬姓诸侯国,即燕国、韩国和魏国。

燕国的开国之君为燕召公,又被称为召公奭。燕召公并不是周文王的后代,而是西周宗室,周武王的同族兄弟,它是西周初期的重要政治人物,和周公旦、太公望以及毕公高并称为“周初四圣”,辅佐过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康王,但是燕召公虽在周成王时期被封在燕地,建立燕国,但他的一生都没有就封,而是一直留在镐京辅佐周天子。燕国建国之后,就是燕召公之子姬克治理燕国。因此燕国虽然是姬姓国,但燕国国君并不是周文王的后代。

韩赵魏三国之所以能立国是韩赵魏三家瓜分了晋国的土地,将晋国一分为三,其中韩国和魏国都是姬姓国。晋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文王的孙子、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原本国号为唐,后来又改为晋,史称晋国。韩国是姬姓韩氏,在晋国曲沃代翼中,曲沃桓叔的后代获胜,小宗取代大宗成为晋国的执政者,而韩国的先祖正是曲沃桓叔(晋穆侯之子)的庶子,因为参与曲沃代翼的战争,而被曲沃武公分封在韩地,遂以韩为氏,名为韩万。韩万在韩地开枝散叶,很快,韩氏一族就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最终建立了韩国。

魏国是姬姓魏氏,魏氏先祖是毕万,毕万原本是毕国公族,毕国的开国之君是周文王的儿子毕公高,也是西周初期著名的贤臣,但是毕国的存在时间却很短,在西周时期就已经灭亡,之后毕国公族沦为平民。其中毕万辗转到了晋国效力于晋献公,得了魏地这个封地,开始繁衍生息,毕万的后代开始以魏为氏,即姬姓魏氏,后来建立了魏国。

战国七雄的另外四国都不是姬姓,其中秦国和赵国是嬴姓,齐国是妫姓,楚国是芈姓。

秦国和赵国来自同一个先祖,即商朝时期的飞廉,而在此之前的更早时候,更早的先祖大费被舜赐姓嬴姓,辅佐舜帝调驯鸟兽。大费的后代在商朝时期得到重用,嬴姓部族一度成为显赫的贵族。到了飞廉这一代,飞廉有两个儿子,长子恶来(秦国先祖)、次子季胜(赵国先祖)。

飞廉和恶来都效忠于帝辛,后来周武王伐纣将恶来杀死,而飞廉也在不久之后去世,倒是季胜的儿子孟增受宠于周成王。孟增的后代造父为周穆王驾驶马车,曾在徐偃王之乱中,驾着马车载着出游的周穆王一日千里回到都城平定叛乱,因此被周穆王封在赵城,此后赢姓之族就以赵为氏,而赵衰就是季胜的后代,这一支建立了后来的赵国。

恶来去世后,恶来的后代不被周王室重视,但是还是在造父的推荐下,恶来的后代大骆也开始为周王室服务,大骆有一子非子善养马,后来为周孝王养马,并被封在秦地,号为秦非子,当时的秦还只是周王朝的一个附庸,远远算不上一个诸侯国。一直到秦襄公时期,秦国才正式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国。

齐国原本是太公望的封地,姜姓吕氏,当初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和周武王,后来周灭商,封邦建国的时候,太公望有了齐国,但是姜姓吕氏齐国的国祚却并不是很长,只有六百多年,然后姜姓吕氏被妫姓田氏取而代之。田齐的始祖是陈完,也叫田完,原本是陈国贵族。而陈国国君则是帝舜的苗裔。周朝建立之后,分封古国之后,帝舜的苗裔陈胡公就被封在陈国。

而陈完正是陈国国君陈厉公的儿子,当时陈国内乱,陈完逃到了齐国,被齐桓公收留。陈完在齐国担任的是工正,后来陈完的后代将陈氏改为田氏,即妫姓田氏,在齐国定居繁衍,并渐渐崛起,成为外姓卿族,并最终夺了姜姓吕氏之权,成为齐国执政者。

楚国国君是火神祝融之后,可追溯的先祖是季连,芈姓。季连的苗裔鬻熊在周文王时期审时度势,助周灭商。鬻熊是楚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先驱者,正是他奠定了后来楚国诸侯国的身份。但是鬻熊生前去并没有等到周天子封国,一直到周成王时期,周成王感念鬻熊的功绩,将鬻熊之孙熊绎封在楚地,楚国正式建立。而鬻熊之后,其子孙感念他的贡献,遂以熊为氏,即芈姓熊氏。楚国在南方筚路蓝缕,最终将只有五十里地的楚国发展成为疆域辽阔的大国,并在春秋时期一度称霸。

综上,战国七雄中只有韩国和魏国的国君是周文王的后代。

春秋五霸是怎么变成战国七雄的

我们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放在一起来说这段历史。是因为他们是从周到秦的过度时期,却有着不同的历史特征。
周武王分封天下时,自己只留下了千里左右的直辖地。其余的土地都分给了诸侯国,大概有70多个诸侯。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镐京迁都洛阳,放弃了直辖地,就更加没有约束诸侯的实力,无法号令天下;天下诸侯开始不断吞并;不在定期上贡周室,周室成为名义上的宗主。

春秋时期,虽然各国不断吞并土地,战争不断却依然奉行周礼。各强国在吞并别国土地的同时,依然在乎舆论;在乎周室给的名分“伯”

春秋初期,齐国由于齐恒公的大度成就了一段君臣佳话“慧眼识管仲”。

齐恒公原来叫公子小白,在父亲去世后和哥哥公子纠争夺王位,当时跟着小白的是管仲的好朋友鲍叔牙;而管仲跟着公子纠。为了夺得王位管仲箭射公子小白,却没有射死他。

后来小白做了老板,鲍叔牙推荐管仲。老板信任鲍叔牙,拜管仲为相;才有了后来的齐国会盟天下诸侯,周天子分封为“伯”,号令天下。

齐国是第一个称霸的,后来的楚,秦等强大后都是会盟天下称霸诸侯。

而春秋到战国的转折在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周天子分封赵,韩,魏而失去了周天子唯一一点礼仪。从此天下诸侯不再顾及周天子,所谓战国七雄是当时比较强大的7个国家。

当时晋国是最有可能统一全国的强国。

但是由于君主的权利被士大夫瓜分,原来晋国有六大家族,后来不断吞并成为四家。

智伯最为强大,却策略性失误。不但没能统一晋国,还让韩,赵,魏三家合伙给打败了。

之后三家一起向周天子申请诸侯的名分,周天同意了。战国开始……

小蚂蚁欢迎共同探讨。

战国七雄都有谁谁最强如何排序

战国七雄指的是秦、齐、楚、韩、赵、魏、燕等七国。战国初期,魏国最先进行了变法,魏文候任用李悝变法,魏国逐渐强大起来,并训练起强大的军队"魏武卒",强大起来的魏国不断欺凌周边的弱小国家,比如说秦国,秦魏河西大战,魏国打败秦国,秦献公战死,迫使秦割河西之地给魏国。

战国中期左右,各国都开始了变法。楚国有吴起变法,韩国有申不害变法,秦国有商鞅变法,赵国有胡胡骑射,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特别是秦国的商鞅变法,变法彻底全面,效果最好,使秦国国力大增,在战国中后期,秦国国力最强,这为秦国消灭东方六国,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强盛,并建立了强大的秦军,后来秦国又制定了灭亡东方六国策略,即"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秦始皇前的六代国君(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为实现这一策略而进行了一系列的兼并战争,最终在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时奋六世之余烈,灭掉了东方六国,统一全国,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