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就气象论,后世有无胜过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者若有,何句
-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出自谁的哪首诗
就气象论,后世有无胜过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者若有,何句
问题:就气象论,后世有无胜过太白“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者?若有,何句?
前言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来自于李白的《忆秦娥》: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词简释》对此评价:
此首伤今怀古,托兴深远.....“西风”八字,只写境界,兴衰之感都寓其中。其气魄之雄伟,实冠今古。胜过“西风残照,汉家陵阙”不敢说,但是能够写出盛唐气象的诗词,当然有很多。
一、王维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 作者:王维 (唐)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红楼梦》里香菱学诗时,读过这首后感悟到:
“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描写了王维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二、王昌龄 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 (唐)有写过《从军行》七首,老街最爱“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首。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三、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被召至京师后再度被贬,诗人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 不禁百感交集,写下此诗。起句高远,气象高古。
四、杜甫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唐)的《登高》被胡应麟称之为古今七律第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五、柳永 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栏杆处,正恁凝愁!
柳永是北宋时著名的婉约派词人,但是这首八声甘州却颇有唐人气象,并且受到了一贯看不起他的苏轼称赞:
“人皆言柳耆卿俗,然如‘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唐人高处,不过如此。”结束语
清人翁方纲《石州诗话》曾言:“
盛唐诸公之妙,自在气体醇厚,兴象超远。”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评价盛唐诗:
“既笔力雄壮,又气象浑厚”因为国力的强盛 ,诗人们充满了充沛高昂的情感,并喜欢描写壮丽雄伟的意象,情景交融之下的唐诗具有其他时代难以企及的高度。不过这种诗中的“气象”在其他时代的优秀诗篇中也能够见到。
@老街味道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出自谁的哪首诗
原诗句为“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出自唐代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
原诗:
《忆秦娥·箫声咽》唐代:李白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释义:
玉箫的声音悲凉呜咽,秦娥从梦中惊醒时,秦家的楼上正挂着一弦明月。秦家楼上的下弦月,每一年桥边青青的柳色,都印染着灞陵桥上的凄怆离别。
遥望乐游原上冷落凄凉的秋日佳节,通往咸阳的古路上音信早已断绝。西风轻拂着夕阳的光照,眼前只是汉朝留下的坟墓和宫阙。
注释:
⑴此词上片伤别,下片伤逝。两宋之交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始称之为李白之作。南宋黄升《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亦录于李白名下。明代以来屡有质疑者。
⑵箫:一种竹制的管乐器。咽:呜咽,形容箫管吹出的曲调低沉而悲凉,呜呜咽咽如泣如诉。
⑶梦断:梦被打断,即梦醒。
⑷灞陵: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是汉文帝的陵墓所在地。当地有一座桥,为通往华北、东北和东南各地必经之处。《三辅黄图》卷六:“文帝灞陵,在长安城东七十里。……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伤别:为别离而伤心。
⑸乐游原:又叫“乐游园”,在长安东南郊,是汉宣帝乐游苑的故址,其地势较高,可俯视长安城,在唐代是游览之地。清秋节:指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是当时人们重阳登高的节日。
⑹咸阳古道:咸阳,秦都,在长安西北数百里,是汉唐时期由京城往西北从军、经商的要道。古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二十里。唐人常以咸阳代指长安,“咸阳古道”就是长安道。音尘:一般指消息,这里是指车行走时发出的声音和扬起的尘士。
⑺残照:指落日的光辉。
⑻汉家:汉朝。陵阙:皇帝的坟墓和宫殿。
扩展资料:
这首词“气亦衰飒”,反映了晚唐王朝衰变的气运。其实此词似是反映了天宝后期表面上依然歌舞升平、内部危机重重的盛唐之衰。因此,这首词可能作于天宝后期。词人以比拟的手法,托秦娥抒情怀,把直观的感情与意象浑融在一起,上片由个人的忧愁写开,下片过渡到历史忧愁。
描绘了一个女子思念爱人的痛苦心情,读来凄婉动人。古人对它评价很高,把它与《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一起誉为“百代词曲之祖”。
词人通过对秦、汉那样赫赫王朝的遗迹——咸阳古道、汉代陵墓的掇取,从而进入了历史的反思。古道悠悠,音尘杳然,繁华、奢侈、纵欲,一切都被埋葬了,只剩下陵墓相伴着萧瑟的西风,如血的残阳,百年、千年地存在下去。
作者不是在凭吊秦皇汉武,他是在反思历史和现实。这里交杂着盛与衰、古与今、悲与欢的反思。词人固然没有正面写唐王朝的苟且繁华,但“乐游原上清秋节”这就足够了,这使人自然想象到天宝后期那种古罗马式的穷奢极欲和狂欢极乐。
可没有人能从中去体会那潜在的破碎感。秦代、汉代过去了,只剩下悠悠的古道和孤独的陵墓,面对着西风残照。这固然是过去的遗迹,然而它又是实实在在的实景,同时,这“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实景又必然使人联系到王朝的未来。
于是,过去、现在、未来的界限被取消了,浑融在一起,历史的时序给人们留下的只是一种表象——“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造成一种悲壮的历史消亡感,或者说是毁灭感,填塞在人们心头,这就是历史反思的结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