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忠孝难两全”,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个“忠”指的是什么?孔子所谓的“忠”是指什么,谈谈您的看法_孔子_忠信_忠于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忠的拼音 孔子 忠信 忠于

本文目录

  • 俗话说“忠孝难两全”,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个“忠”指的是什么
  • 孔子所谓的“忠”是指什么,谈谈您的看法

俗话说“忠孝难两全”,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个“忠”指的是什么

谢谢邀请!

俗话说"忠孝难两全",而在现代社会中,这个"忠"指的是什么?

【问答原创】

中国古代历史上"忠"的本义

忠,是忠于君国。

在古代的陈述是——尽心诚意待人的美德,在国家的范畴里说就是尽忠职守,一心为国。凡是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关公(关羽)的故事。尽管被曹操逮捕后,他仍坚持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信念,仍然忠于皇兄刘备,忠于汉家皇朝,即使曹操许以高官厚禄,他还是挂印而去。还有宋朝岳飞,当朝中十二道金牌推其还朝,明知凶多吉少,还是领旨还朝,没有丝毫违背朝庭的反意,真正做到岳母在其背上刺的四字"精忠报国"。在中国的历史中还有很多很多忠于国家的民族英雄——比如屈原、苏武、邓世昌、林则徐、李大钊、杨靖宇,江姐、刘胡兰……等无数革命先烈。他们或是投河自尽而报国,或被朝中奸臣杀害,或死于沙场,或被朝廷流放,或被外国人禁固而坚持受国之义,或是以敌人战斗而同归于尽,或被敌人于牢中杀害。他们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宁可杀身成仁而不投降敌人,不背信弃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就是他们对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忠于自己的祖国而舍身取义的壮举的写照!

孝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尤其是近二千多年的发展史,主要是以儒家思想来治国,而她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忠孝仁义礼智信,而忠孝则是她的治国之纲,所以上面说了忠,接着再说一说孝的含义。

孝是孝于父母。

在人类社会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明白,十月怀胎一朝分娩这个道理。一个人从怀孕到降生,母亲是受了多少艰难困苦,受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罪,尝尽了多少辛酸苦辣。从娃娃学步到把你培养成人,他们(即父母)要克勤克俭,含辛如苦地维持着家庭的温暖和发展,归纳成一句话:就是父母把你养大,你得把父母养老,这就是中国的孝文化。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你不能尽到做儿女的责任,没有尽到孝的义务,你就没有资格谈治国平天下。

在我们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史中,忠孝往住是连在一起的,但为什么又有忠孝两难全的说法呢?

在儒家思想中有一个三纲五常的定义,其中首条就是"君为臣纲"。按现代的解释就是臣民都要以君为纲,君则代表国家代表政府。每个人都要遵守国家的法律,保卫国家的和平与安全。在国家的和平与盛世时代,每个人都要尽到赡养父母的孝道,当国家岀现安危时,要舍丢小家为大家,为了国家的安全而跟敌人作殊死的斗争,而这时候的忠便含有孝的大义内容。因此忠孝既是独自存在的,但又是相辅相成的,在封建社会是这样,在现代的社会主义新时代也同样遵循这个要义,不同的是,在旧时代(封建社会)是忠于家天下的王朝,在社会主义的今天,则是忠于我们伟大的祖国,忠于我们伟大的党的革命事业。

孔子所谓的“忠”是指什么,谈谈您的看法

孔子谈忠信

孔子师徒从卫国返回鲁国,有一天,路过大河时,他们在桥上停车观赏风景。只见河上瀑布高达三十仞,旋转回流的水达九十里长,鱼鳖不能游动,鳄鱼不能停留,可谓十分凶险。

这时,他们却意外看见一位壮年男子要从那里泅渡过河。孔子赶忙派人去河岸边加以阻止。谁知那名男子不以为然,坚持泅渡,竟然成功地游了出来。

孔子觉得奇怪,问他:“您是有什么特别的技巧吗?或者有什么高明的道术吗?不然,您怎么能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安全出没呢?”

那名男子自信地说:“始吾之入也,先以忠信;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他只是完全遵循水性,顺从水流,没有丝毫的差池,这就像用“忠信”托着身躯,在急水湍流中平稳前进。

这一场景,连以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著称的孔子都感到吃惊。他告诉弟子:“水尚且可以用忠信来亲近,更何况与人打交道呢?”那人练就了一身凫水的本领,不论水流如何湍急、旋腾,他了解其中的规律,掌握顺势而为的技巧,摒除一切私心杂念,尽心竭力而为,才能在水中出入自如。遵从规律,顺势而为,循理而动,遵道而行,不可不尽心竭力,不可偏离规则,为人处世理当如此!

子张曾向孔子请教如何能顺畅通达,孔子给出的答案只有六个字:言忠信,行笃敬。就是说话忠诚守信,行事庄重恭谨。孔子认为,如果做到这些,那么,即使到了文化与我们不同的地区,我们照样可以通行无阻。否则,就是在本乡本土,我们也很难行得通。

那么我们怎样努力做到呢?平时站立着,仿佛看到这几个字显现在眼前;乘车出行时,就好像看到这几个字刻在车辕前的横木上,这样才能使自己时时处处通达。子张觉得老师说得太好了,连忙把这些话写在腰间的大带上。

子张还曾请教如何“崇德辨惑”,孔子说要“主忠信”,认为这是提高品德修养、明辨疑惑的途径。你喜欢一个人,就希望他长寿;厌恶那个人,恨不得他马上死去。但喜欢与厌恶交织,便是迷惑。这对自己没有丝毫好处,倒不如依据忠信,遵循道义行事。

由于对“忠信”有切身理解,孔子才对此十分感慨。子张向孔子请教政事,孔子说:“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在工作岗位上不倦怠,执行政令做到“忠”。“忠”,就像这个字字形本身所显示的,是指心中始终装着“中”,不偏不倚,不“过”亦不能“不及”。“忠信”也是孔子施教与为政的重要内容。他治理鲁国时,“男尚忠信,女尚贞顺”,这是他为政有道的重要标志。

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孔子经过那里,进入辖境,说:“善哉!仲由恭敬而有诚信。”进入城邑,孔子说:“善哉!仲由忠信而宽厚。”到了子路的官署,孔子说:“善哉!仲由明察而果断。”子贡拉着缰绳,疑惑地问道:“夫子还没有看到仲由怎样施政,就称赞他做得好,他为政好的地方在哪里,可以说来听听吗?”

孔子说:“我已经看到他怎样施政了。进入蒲地境内,我看到田地整治了,荒地开辟了,沟渠深挖了,说明他为政恭敬诚信,百姓才尽力劳作。进入城邑,我看到墙壁房屋很坚固,树木很茂盛,这是因为他忠信宽厚,百姓才毫不懈怠。进入官署,我看到官署内清净闲适,手下人都听从命令,说明他明察果断,当地政治毫不烦乱。”

子路为政,孔子三称其“善”,原因是子路以“忠信”治理蒲地,不仅自己恭敬诚信,还以忠信教化百姓。

长期以来,一提到孔子与“忠信”,人们往往会将其与“竭力倡导愚忠愚信”等量齐观,显然,事实远非如此。

在古代,出于对专制政治的宣扬的目的,忠信的概念被偏颇理解,甚至走向了“君教臣死,臣不得不死”之类的极端。实际上,孔子“忠信”思想与所谓“愚忠愚信”本无瓜葛。这些误读,值得我们好好反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