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古代没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么学习汉字的读音
- 古代没有普通话和拼音,那么古代文人是如何把握好诗词的平仄、韵律的
- 中国的古代有拼音吗如果没有,那很多经典文学作品,比如唐诗宋词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古代没有拼音和字母,古人怎么学习汉字的读音
拼音和字母是民国后期的产物,是学西方的字母,当时一批新文化者认为字不如字母灵活,不过当时是繁体字,不易民众扫肓,后来有了简体字,普及了文化。
古人读书从三字经,千古文开始,是跟着先生读书认字,但当时读书认字的人确实不多,但生活常识,靠口口相传,一个好农民也许不认字,但不妨碍他是个好把式,绣娘不认字,但好绣娘的一定有祖传技巧,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
古代没有普通话和拼音,那么古代文人是如何把握好诗词的平仄、韵律的
感谢邀请。
我是写诗的,对这有一点了解。
古诗不是一开始就要求平仄合律,它是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不是一开始就很严格的。
比如说,在诗的萌芽阶段,春秋战国,北方的诗,代表是《诗经》,都是四言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南方的诗,属杂言,代表是《离骚》。
这个阶段,诗的平仄压韵,都是本能习惯,诗的格式都不是严谨,写作的主力,也不是专业诗人,而是广大群众,群体创作的民歌,唯二诗人叫屈原,宋玉。
汉代,也都是民歌,不过有了官方采集民歌的机构乐府,诗叫《汉乐府》,代表作《古诗十九首》。它在格式上的唯一进步是出现了五言诗,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三国,在曹操父子的带领下,兴起了文人参与创作诗歌,有四言,有五言,有杂言。
文化人参与进来,成为创作主体,诗的格式才开始规范。
南北朝,格律诗开始萌芽,到唐代杜甫手上,才成熟。
也就是说,如果你穿越唐代之前,写诗平仄压韵,没人逼你一定怎样,诗叫古体诗。
到唐代之初,写诗的人多了,大家都这么做,你就得跟风,有严谨的平仄压韵限制,诗叫格律诗。不跟风,诗叫仿古体诗。
大家都规范了,唐朝政府,就官方出面出版了韵书,追认这个规范。
以后,每个朝代,都自专门韵书供人参考,其中的变化不大。
上下五千年,我们的语言文化是一脉相承。
中国的古代有拼音吗如果没有,那很多经典文学作品,比如唐诗宋词是如何创造出来的
中国古代没有拼音,但是很早就有了注音法。汉代就有了“反切”法,也算是汉语拼音的雏形吧。所谓“反切”,就是用另外的两个字把需要注音的这个字的音拼合出来。反切字的上字与所切字的声母相同,反切字的下字与所切字的韵母相同和声调相同。如“练,郎甸切”,取“郎”字的声母“l”,取“甸”字的韵母“ian”以及声调。
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始自于400年前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后来陆续又出过一些汉字注音方案。比如法国传教士金尼阁的《西儒耳目资》清末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的“威妥玛式”等等。
近代曾经盛行欲以拼音文字取代传统汉字的风气。1892年卢戆章仿拉丁字母创“切音新字”。1926年钱玄同、赵元任、黎锦熙等制订“国语罗马字”。1931年,瞿秋白、吴玉章制订了“拉丁化新文字”。这些都算是汉语拼音诞生的前奏。
建国以后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以前的基础上也想自创字母解决给汉字注音问题。后来又改而采用拉丁字母。1956年发布了“汉语拼音草案”,后来又多次讨论修改。1957年批准推行“汉语拼音方案”。
古诗词的韵律之美建立在古文字读音的基础上。诗歌所富含的韵律以“平仄”为基调。简单说,“平”指平滑音,“仄”指转折音。在诗歌里如果平仄协调就可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这样整体语句的音调抑扬顿挫,以舒缓和急促相结合,很有韵律之美。
明代和尚真空在《玉钥匙歌诀》中写道,“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可见想见符合古音平仄规律的诗读起来声情并茂的感觉。同样,“词”和“诗”一样,也讲究平仄、用韵,只是“词”的形式更多样。词,又叫“长短句”,本来就是在诗的基础上发展来的,从晚唐时附和声韵成“歌”,到宋代融合情感和技法成“诗”。
每首词都有一个“词牌名”,比如“忆江南”、“如梦令”。一个“词牌”指的就是一种格式的节奏和旋律,也就是一种文字和音韵结合的定式,即一首词的词调。由此可见,“词”这种文学形式也和诗一样,是声音韵律的精致组合。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