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鹿之战刘邦有没有帮忙?李世明虎牢关之战比之巨鹿之战如何_项羽_巨鹿_楚国

本文目录

  • 巨鹿之战刘邦有没有帮忙
  • 李世明虎牢关之战比之巨鹿之战如何
  • 项羽是怎么打赢巨鹿之战的
  • 当时秦军实力能横扫六国,为何在巨鹿之战会输呢

巨鹿之战刘邦有没有帮忙

刘邦此时正在潜水观望,下面简单的介绍一下巨鹿之战的过程。

章邯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项羽等楚将退守彭城。章邯挟定陶大败楚军的余威,率领大军趟过黄河攻打赵国。赵国的军队是不堪一击,是纷纷溃逃,赵王赵歇率领文武大臣、残兵败将跑回巨鹿城。巨鹿城被秦军围困的是水泄不通。

楚军在定陶大败后,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项羽被封为鲁公,出任次将军,范增被任命为末将军。怀王命令他们一同率领大军救援赵国,怀王还把其它几路楚军的指挥权也都交给宋义指挥。后来,宋义和项羽之间由于军事问题多次发生争吵,项羽一怒之下把宋义杀死在中军大帐里,接着项羽对部下说:“宋义和齐国人互相勾结,准备反叛楚国!”由于平时宋义非常苛刻部下,于是将士们接此机会拥戴项羽为上将军。怀王见事以至此,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就顺水推舟任命项羽为上将军,全权指挥楚军。

巨鹿之战,这是一场扭转乾坤的战役!此战楚军若胜,则为楚军挺进关中、推翻秦帝国开辟道路。可是在项羽破釜沉舟、独自率领大军攻打秦军的时候,那些名为前来增援的各路将领(包括刘邦)却各揣心腹事,是裹足不前。到最后,项羽凭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不怕流血牺牲的英雄气概,在九个月后大败围困巨鹿的秦军。当项羽召见这些前怕狼后怕虎的家伙们的时候,只见他们都用朝拜的目光仰视,屈膝而行,而此时的战神项羽——刚刚25岁。

李世明虎牢关之战比之巨鹿之战如何

谢邀!应该是李世民吧,古代两军对垒作战特别讲究一个天时地利人和,那我们就根据天时地利人和来对比一下。

虎牢关之战vs巨鹿之战

两次战役概况:

一、巨鹿之战:

1、梁起东阿,比至定陶,再破秦军,羽等又斩李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谏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梁不听。乃使宋义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义曰:「臣论武信君军必败。公徐行则免,疾行则及祸。」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夜衔枚击楚,大破之定陶,梁死。沛公与羽去外黄,攻陈留,陈留坚守不下。沛公、羽相与谋曰:「今梁军败,士卒恐。」乃与吕臣俱引兵而东。吕臣军彭城东,羽军彭城西,沛公军砀。 

这一段话是说项梁起兵东阿开始,一直打到定陶,多次打败秦军,屡次取得胜利,项羽与刘备又在 雍丘与秦军交战,大败秦军,斩杀了三川郡守李由。项梁于是更加轻视秦军,显露出骄傲的神色。宋义便规劝道:“打了胜仗后,如若将领骄傲、士兵怠惰,必定会失败。现在士兵已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却在一天天地增多,我替您担心啊!“但项梁不听从劝告,竟又派宋义出使齐国。

宋义在途中遇到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问他道:“您将要去会见武信君吗?“显回答说:“是啊。“宋义道:“我论定武信君必会失败。您慢点去当可免遭一死,快步赶去就将遭受祸殃。“这时二世调动全部军队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偷袭了定陶,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

项羽与刘备攻打陈留也没打下来,两人商量因为项梁军刚败,士兵都有些恐慌不安,于是分兵驻守在彭城和军砀。

2、章邯已破梁军,则以为楚地兵不足忧,乃渡河北击赵,大破之。当此之时,赵歇为王,陈馀为将,张耳为相,走入巨鹿城。秦将王离、涉闲围巨鹿,章邯军其南,筑甬道而输之粟。陈馀将卒数万人军巨鹿北,所谓河北军也。

章邯消灭了项梁军队,认为楚地没有大的造反势力,可以不用忧虑了,于是渡河攻击赵国,把赵国打得节节败退。赵王和他的大将相国全都逃进了河北巨鹿城。于是秦将王离、涉闲率军包围了巨鹿城, 章邯在巨鹿之南修建防护通道为王离军输送粮草。而赵国大将陈馀率领着几万人驻守在巨鹿城之北距挡秦兵。

3、宋义所遇齐使者高陵君显见楚怀王曰:「宋义论武信君必败,数日果败。军未战先见败征,可谓知兵矣。」王召宋义与计事而说之,因以为上将军;羽为鲁公,为次将,范增为末将。诸别将皆属,号卿子冠军。北救赵,至安阳,留不进。

齐国的使者高陵军见到楚怀王说:“宋义评论项梁骄兵必败额,果然没几天项梁就兵败而死。军队还没打仗,就能先预见到失败的征兆,夸赞宋义懂兵势谋略。”赵国向楚国求救,楚怀王以卿子冠军宋义为上将军,鲁公项羽为次将,亚父范增为末将,率军数万北上以解巨鹿之困;大军行至安阳,就停留不走了。

4、秦三年,羽谓宋义曰:「今秦军围巨鹿,疾引兵渡河,楚击其外,赵应其内,破秦国必矣。」宋义曰:「不然。夫搏牛之虻不可以破虱。今秦攻赵,战胜则兵罢,我承其敝;不胜,则我引兵鼓行而西,必举秦矣。故不如先斗秦、赵。夫击轻锐,我不如公;坐运筹策,公不如我。」因下令军中曰:「猛如虎,□如羊,贪如狼,强不可令者,皆斩。」遣其子襄相齐,身送之无盐,饮酒高会。天寒大雨,士卒冻饥。羽曰:「将戮力而攻秦,久留不行。今岁饥民贫,卒食半菽,军无见粮,乃饮酒高会,不引兵渡河因赵食,与并力击秦,乃曰『承其敝』。夫以秦之强,攻新造之赵,其势必举赵。赵举秦强,何敝之承!且国兵新破,王坐不安席,扫境内而属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今不恤士卒而徇私,非社稷之臣也。」羽晨朝上将军宋义,即其帐中斩义头,出令军中曰:「宋义与齐谋反楚,楚王阴令籍诛之。」

项羽和宋义说:“现在秦军围困巨鹿,应该快速引兵渡河,我们和赵国里外夹击,必定能破秦军。”而宋义想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等秦赵两败俱伤在行动,并说项羽你上阵打仗比我强,可是运筹帷幄不如我。并且下令凡是“猛如虎,狠如羊,贪如狼,倔强不服从指挥的人,一律处斩!“

宋义随后派他的儿子宋襄去齐国为相,并亲自把他送到无盐县,大摆宴席招待宾客。当时天气寒冷,大雨不停,士兵饥寒交迫。项羽便道:“本当合力攻秦,却长久地滞留不前。

而今年成荒歉,百姓贫困,士兵吃的是蔬菜拌杂豆子,军中没有存粮,竟还要设酒宴盛会宾客,不领兵渡黄河,取用赵地的粮食作军粮,与赵军合力击秦,却说什么’乘秦军疲惫之机发动进攻’。以秦的强盛攻打新建立的赵,势必战胜。赵被攻占,秦军便将更加强大,哪里还会有疲惫的机会可乘!况且我军新近刚刚吃了败仗,楚王坐立不安,集中起全国的兵力交付给将军,国家安危,在此一举。现在不体恤士兵,而去屈从于一己私利,不是以国家为重的忠臣啊!“项羽于是于一天早上直接去宋义营帐杀了宋义,并提着他的头说他和齐国阴谋反对楚国,楚怀王有密令让我杀了他。

5、诸将詟服,莫敢枝梧。皆曰:「首立楚者,将军家也。今将军诛乱。」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使桓楚报命于王。王因使使立羽为上将军。 

众将领都因畏惧项羽而屈服,无人敢于抗拒,一致说:“首先拥立楚王的是将军您家中的人,如今又是您诛除了乱臣贼子。“于是就共同推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即派人去追赶宋义的儿子宋襄,追至齐将他杀了。并遣桓楚向怀王报告情况,怀王便让项羽担任了上将军。

6、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人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羽乃悉引兵渡河。已渡,皆湛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视士必死,无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闲不降,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侯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呼声动天地。诸侯军人人惴恐。于是楚已破秦军,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兵皆属焉。

项羽杀了宋义之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于是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两万士卒渡河,多次进攻章邯给王离军输送粮食的甬道,但收获不大,赵将陈余派人请项羽再次发兵。

项羽率领全部兵马渡河,与秦军大战九次,章邯败走,项羽率军继续北上进攻王离。楚兵以一当十,呼声动天,打退章邯后,项羽进攻王离,斩杀苏角,并生擒王离,秦将涉间不愿投降而自杀。

当时楚军为各诸侯的领头人,各诸侯有十多伙来救援,不敢轻易和秦军交锋,直到楚军进攻秦军,各诸侯在营寨观看,楚军士兵个个以一当十,呼声呐喊震动天地,这阵势让各诸侯都诚惶诚恐。

大破秦军后,项羽于辕门召见诸侯将领,诸将无不跪着前来,不敢仰视项羽。于是项羽为诸侯上将军,诸侯都归附于他。

7、章邯军棘原,羽军漳南,相持未战。秦军数却,二世使人让章邯。章邯恐,使长史欣请事。至咸阳,留司马门三日,赵高不见,有不信之心。长史欣恐,还走,不敢出故道。赵高果使人追之,不及。欣至军,报曰:「事亡可为者。相国赵高颛国主断。今战而胜,高嫉吾功;不胜,不免于死。愿将军熟计之。」

陈馀亦遗章邯书曰:「白起为秦将,南并鄢、郢,北坑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卒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者?功多,秦不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已十万数,而诸侯并起兹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以脱其祸。将军居外久,多内隙,有功亦诛,亡功亦诛,且天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立而欲长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南面称孤,熟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

章邯狐疑,阴使候始成使羽,欲约。约未成,羽使蒲将军引兵渡三户,军漳南,与秦战,再破之。羽悉引兵击秦军□水上,大破之。邯使使见羽,欲约。羽召军吏谋曰:「粮少,欲听其约。」军吏皆曰:「善。」羽乃与盟洹水南殷虚上。已盟,章邯见羽流涕,为言赵高。羽乃立章邯为雍王,置军中。使长史欣为上将,将秦军行前。

巨鹿之战项羽以少胜多,解救了赵国巨鹿之围,其军事才能和楚军能征惯战的能力威镇各诸侯,项羽打败秦军消灭了王离一伙,秦军名将章邯也被打退却。章邯后来又和项羽和各诸侯对战,章邯因为受到朝内奸相赵高怀疑,又受到陈余的劝降,最后章邯率军投降了项羽。

这样秦国最大最多主力军完全被消灭,这样造反的各诸侯势力与秦国势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巨鹿之战是很关键的战役形势转折点,由此秦国快速走向灭亡。

二、虎牢关之战:

1、秋七月壬戌,命秦王率诸军讨王世充。遣皇太子镇蒲州,以备突厥。丙申,突厥杀刘武周于白道。冬十月庚子,怀戍贼帅高开道遣使降,授蔚州总管,封北平郡王,赐姓李氏。

七月,总率诸军攻王世充于洛邑,师次谷州。世充率精兵三万阵于慈涧,太宗以轻骑挑之。时众寡不敌,陷于重围,左右咸惧。太宗命左右先归,独留后殿。世充骁将单雄信数百骑夹道来逼,交抢竞进,太宗几为所败。太宗左右射之,无不应弦而倒,获其大将燕颀。世充乃拔慈涧之镇归于东都。太宗遣行军总管史万宝自宜阳南据龙门,刘德威自太行东围河内,王君廓自洛口断贼粮道。又遣黄君汉夜从孝水河中下舟师袭回洛城,克之。黄河已南,莫不响应,城堡相次来降。大军进屯邙山。九月,太宗以五百骑先观战地,卒与世充万余人相遇,会战,复破之,斩首三千余级,获大将陈智略,世充仅以身免。其所署筠州总管杨庆遣使请降,遣李世勣率师出轘辕道安抚其众。荥、汴、洧、豫九州相继来降。世充遂求救于窦建德

唐王李渊命令儿子秦王李世民开展讨伐王世充的军事行动,目的当然是走向统一天下。派皇太子李建成驻守蒲州,防备突厥的攻击。这时候之前被征讨逃到突厥的刘武周被突厥所杀,算消灭干净一个敌对隐患,另外有一伙以高开道为首势力向唐军投降,包括一些其他地方首领接二连三投降。很多地方都被李世民攻破和占领。

 2、四年春正月丁卯,窦建德行台尚书令胡大恩以大安镇来降,封定襄郡王,赐姓李氏。辛巳,命皇太子总统诸军讨稽胡。三月,徙封宜都王泰为卫王。窦建德来援王世充,攻陷我管州。

  四年二月,又进屯青城宫。营垒未立,世充众二万自方诸门临谷水而阵。太宗以精骑阵于北邙山,令屈突通率步卒五千渡水以击之,因诫通曰:「待兵交即放烟,吾当率骑军南下。」兵才接,太宗以骑冲之,挺身先进,与通表里相应。贼众殊死战,散而复合者数焉。自辰及午,贼众始退。纵兵乘之,俘斩八千人,于是进营城下。世充不敢复出,但婴城自守,以待建德之援。太宗遣诸军掘堑,匝布长围以守之。吴王杜伏威遣其将陈正通、徐召宗率精兵二千来会于军所。伪郑州司马沈悦以武牢降,将军王君廓应之,擒其伪荆王王行本。会窦建德以兵十余万来援世充,至于酸枣。萧瑀、屈突通、封德彝皆以腹背受敌,恐非万全,请退师谷州以观之。太宗曰:「世充粮尽,内外离心,我当不劳攻击,坐收其敝。建德新破孟海公,将骄卒惰,吾当进据武牢,扼其襟要。贼若冒险与我争锋,破之必矣。如其不战,旬日间世充当自溃。若不速进,贼入武牢,诸城新附,必不能守。二贼并力,将若之何?」通又请解围就险以候其变,太宗不许。于是留通辅齐王元吉以围世充,亲率步骑三千五百人趣武牢。

四年窦建德手下胡大恩向唐军投降,皇太子李建成受命通军攻击稽胡。这时候李世民也在攻击王世充,王世充被打的一败涂地,退守东都洛阳,被李世民军紧紧围困,而王世充其他的地方很多不是投降唐军、就是被攻克,王世充一伙岌岌可危,被困于洛阳眼看就要被消灭。

王世充只好向窦建德的求援,窦建德有感唐军之目标是先王世充、后是他,鉴于这样的形势只能救援王世充、以便维护三分天下的态势。这是他没有办法的生存自保选择。

3、建德自荥阳西上,筑垒于板渚,太宗屯武牢,相持二十余日。谍者曰:「建德伺官军刍尽,候牧马于河北,因将袭武牢。」太宗知其谋,遂牧马河北以诱之。诘朝,建德果悉众而至,陈兵氾水,世充将郭士衡阵于其南,绵互数里,鼓噪,诸将大惧。太宗将数骑升高丘以望之,谓诸将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度险而嚣,是无政令;逼城而阵,有轻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追而击之,无往不克。吾与公等约,必以午时后破之。」建德列阵,自辰至午,兵士饥倦,皆坐列,又争饮水,逡巡敛退。太宗曰:「可击矣!」亲率轻骑追而诱之,众继至。建德回师而阵,未及整列,太宗先登击之,所向皆靡。俄而众军合战,嚣尘四起。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宝、宇文歆等挥幡而入,直突出其阵后,张我旗帜。贼顾见之,大溃。追奔三十里,斩首三千余级,虏其众五万,生擒建德于阵。太宗数之曰:「我以干戈问罪,本在王世充,得失存亡,不预汝事,何故越境,犯我兵锋?」建德股栗而言曰:「今若不来,恐劳远取。」高祖闻而大悦,手诏曰;「隋氏分崩,崤函隔绝。两雄合势,一朝清荡。兵既克捷,更无死伤。无愧为臣,不忧其父,并汝功也。」乃将建德至东都城下。世充惧,率其官属二千余人诣军门请降,山东悉平。太宗入据宫城,令萧瑀、窦轨等封守府库,一无所取,令记室房玄龄收隋图籍。于是诛其同恶段达等五十余人,枉被囚禁者悉释之,非罪诛戮者祭而诔之。大飨将士,班赐有差。高祖令尚书左仆射裴寂劳于军中。

夏四月甲寅,封皇子元方为周王,元礼为郑王,元嘉为宋王,元则为荆王,元茂为越王。初置都护府官员。五月己未,秦王大破窦建德之众于武牢,擒建德,河北悉平。丙寅,王世充举东都降,河南平。秋七月甲子,秦王凯旋,献俘于太庙。

(注:武牢就是虎牢)

这几句话看着很简单,但说明了唐军统一天下征伐四方是非常顺利的。就算有点名气的虎牢关转折之战也是寥寥几笔,描述并不是很多。但李世民的雄才大略已经完全显露出来。秦王在虎牢关大破窦建德并活捉了他,被围困的王世充是秋后的蚂蚱没有蹦跶几天,原来指望的唯一救他的援军窦建德都被破活捉了,也就没有了任何指望,于是也投降了。秦王押解两个最大势力的诸侯王胜利凯旋回朝。

4、卯,大赦天下。废五铢钱,行开元通宝钱。斩窦建德于市;流王世充于蜀,未发,为仇人所害。甲戌,建德余党刘黑闼据漳南反。置山东道行台尚书省于洺州。八月,兗州总管徐圆朗举兵反,以应刘黑闼,僭称鲁王。

由此唐朝天下格局初定,虽然窦建德被处死引起了他地盘上胜于人马在顽抗,但最后被李建成和李世民打得落荒而逃跑到突厥,并引来突厥军,由发生了一些战争,但已经撼动不了稳固的唐朝天下。这是后话,在此就不说啦。

5、冬十月己丑,加秦王天策上将,位在王公上,领司徒、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齐王元吉为司空。

秦王李世民大破虎牢关,剿灭了两个势力最大的诸侯王集团,让天下统一归唐,可谓功勋卓著,战功赫赫。于是被封为天策上将,位置在所有王公之上,获的了认可重用。也促就了他个人实力和势力后来发展壮大有资本和皇太子发生争夺皇位,并发生了有名的唐朝事件“玄武门之变”,李世民也成为了一代有名的贤君。

三、总评两次战役意义影响和后期发展:

1、相同点:

两次战役都是著名的创造了一锤定音稳乾坤的战役,都是以少胜多,从此让一方走上强势壮大胜利之路,让另一方走上失败衰退灭亡之路,可以说其战略意义非常大,扭转天下势态发展方向作用非常强。

其二李世民和项羽作为一名统帅,都是抓住机会发挥了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突出了自己的发展走向和趋势,让自己走向更高更强的人生顶峰,两次战役分别为其各自后来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其三两人看清楚了天时、掌握了天时、扭转了天时;两人看清楚了地利,利用了地利,占有了地利;两人借助的力量也有人和一面,借助了已方任何之力,掌握了自己军队内部力量之和。

2、不同点:

我们看两场战役,出发诱因却不一样,战役角色方位基本可以说是站在相对立的角度。比如李世民代替王离一方,他们的出发角度其实是一样的,面临的局势是一样的;比如让项羽代替窦建德一方,他们的出发角度是一样的,面临的局势是一样的。如果这样调换一下,恐怕结局谁也不敢肯定料的出来。

其二李世民和项羽虽然都取得了这次最重要的战役胜利,让天下大势发生了改变,但后期时局变化还是有所区别的;唐军走向了完全胜利,楚军只是暂时走到了众诸侯的领头羊位置。

其三从个人最后发展来看,李世民最终一帆风顺走向了皇帝宝座,成就显示了自己的帝王之才,显现了自己的帝王魅力;而项羽由此发展最终却走到快接近峰顶时,却犯了很多严重的个人错误,让自己由高峰快速跌落灭亡,让自己只能成为雄霸一方的诸侯之王,而没有帝王才能和魅力。

天时之说:

天时当然不光是指天气时辰,主要指的还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天下意识形态形势集合体,也有的指的是特定的区域或者一段时间的形势、或者其他意识形态。而“李世民的虎牢关之战”和“项羽的巨鹿之战”,最大相同特点就是改写了天下的形势大观走向,成就了自身形势发展走向。他们抓住了天时,也改写了天时。

一、李世民的虎牢关之战:(在史书里虎牢关也称为武牢关)

1、当时的中原天下形势是他自身家族代表的唐军、王世充为代表的郑军、窦建德为代表的夏军,三个最大集团的为主导的三分天下。隋朝走向灭亡之后,整个天下大大小小的起义者之间通过征战、投降、合并组成了这样的三个大集团分占天下各处。

2、而李世民发动的虎牢关之战是出于唐军一方要统一天下,根据己方实力发展顺序征战讨伐四方、平定天下的战争之一。他是顺应了一定的天时机会,主动推动了对其他诸侯的进攻征讨,又把握好了最好的时机,完美的结合了地利和人和态势,更加扩展壮大了唐军发展势头之威。因此认为一次对战二王却是千载难逢的统一剿灭天时机会。

3、李世民攻击王世充时可以说一路顺畅,占据了优势之位。而在窦建德带领十几万兵马来救援王世充时,李世民的优势变成了被夹击的劣势势态。这时候李世民的统帅能力和眼光、分析策略、胆识勇气就完全发挥出来了。他必须要把兵马一分为二来据敌,相对他的兵马总数还不如对方合力,稍有差池就会被两方夹击包了饺子。这种势态变化让他快速做出了反应,及时调整出最佳迎敌策略,并马上开始按全盘计划实施。

二、项羽的巨鹿之战:

1、项羽也是能征惯战的军事家,救援赵国也是出于不想他叔父项梁的被剿灭重新出现,那样各诸侯都会被秦军逐步蚕食剿灭,到那时候对于楚国和他也是很危险的事。这种天时势态当然看的出来。

2、其二项羽比较重英雄情感,和刘邦配合到处厮杀,自然知道造反各势力现在需要的就是团结,互相支持,互相救援,才能对抗强大的秦军。这种局势必须维持,才能不让楚国以后出现孤立面对秦军

3、其三叔父项梁的被杀让项羽急红了眼睛,重亲情的项羽急于为叔父报仇雪恨,对于秦军那是恨之入骨。这也引发了后来坑杀秦军,处斩秦王子婴和其他秦朝官吏,还有火烧阿房宫。拼掉命也要毁灭秦朝所有就是他的目标。

三、总评天时之势:

按天时来说,天下总体形势对李世民来讲是利于他的,他属于强势一方。而在战斗中因为面对夹击两敌,暂时处于劣势。他却把这种劣势看成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不但了解天时,还会独特的角度看待天时,并通过自己的雄才大略,利用地利人和让天时顺应发展下去。

而项羽面对的天下大势却是两方拉锯战时期,自己这方虽然显得帮手多,却是各自为阵散乱不堪,而敌秦军战斗力和统一性却高于他。但他凭借自身卓越的军事才能,枭雄无敌的战斗力,巧妙利用了地利和借助了人和,突破了天时困境,来了一个乾坤大扭转,完全改变了天下大势强弱的方向。

地利之说:

一、虎牢关之战地利:

李世民围困王世充在洛阳孤城进入相持不下的阶段,对于王世充依靠城高墙厚负隅顽抗也一时无可奈何。于是李世民围困洛阳,断其粮道,扫平其周围其他城池,让王世充成为瓮中之鳖,剩下的就是时间对其物资和士气的消耗。

而这时窦建德的援兵到来对李世民压力徒增,内部将领也是分成两派,一派建议撤兵防止被两面夹击,以后在图进取。一派以李世民为主,反而把这次面临的困局和可能出现的危局看做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这就需要很高的胆识气魄与周全谋略。

于是李世民在洛阳城外建立坚固的围困防线,派得力人员固守,只围困不和王世充交兵。自己亲自带领另一部分人直奔咽喉要道虎牢关。虎牢关是洛阳都城东面的门户,其南连嵩岳,北濒黄河,山岭交错,自成天险。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同时这样就让战场变成了两处,而且相距有近百公里,在古代信息和道路不畅通发达的时期,全靠人马探子通报消息,这样的距离拉开做的好处第一不会让自己被对方两面挤压在狭窄地带;第二不会让夹击的阵势对自己的军队士兵形成被反包围恐吓之势。

其三以优势兵力困住王世充让他不敢轻举妄动,也不能及时了解援兵情况,不能及时采取同时攻击互为掎角联合之势;第四以少数兵力借助虎牢关地势之利堵住窦建德的援兵,让他大兵团无法完全有宽阔地带展开攻击,削弱了他的优势兵力之威;

其五李世民拉开两面战斗区域,为自己留有缓冲余地,有利于自己不利时撤退,有利于调动其他地区唐军及时支援;这是充分考虑了战局形势和利用地域对战局的所有影响。

二、巨鹿之战地利:

巨鹿之战的地利在于王离包围巨鹿,章邯占领巨鹿之南为王离提供粮道支持;巨鹿城池有赵王和张耳固守,巨鹿之北有赵国陈余的几万部队固守,还有十来个诸侯救援的兵马营寨;秦军完全进攻态势,而各诸侯和赵国凭借城池和外围各诸侯营寨采取的是守势,这样的情况下王离无法轻易一口吃下对方,这就形成了双方僵持的状态。

从宋义兵走半路停留安阳很久,想借收渔翁之利,就可以看出当时双方处于僵持状态,直到项羽带兵赶到,经过九战打断了秦军粮道,才最后一鼓作气破解秦军。这种地势下王离完全是包围巨鹿城池和抵抗救援兵马两面作战态势,并没有形成军力统一对战项羽的态势,项羽打断粮道时等于击败章邯军,让章邯军有退缩之态,就无法和王离形成有力统一地利步调。

项羽到达后先拍两员得力战将布和浦率两万人马过河作战,效果不是很理想,但也没被打的一败涂地。初步试探知道王离处于夹心饼干的境地也并不好受,于是项羽率领剩下人马全部渡河。

项羽过河以后干了凿穿渡船,烧掉茅舍,砸掉饭锅,也就是著名的破釜沉舟,让楚军置于死地而后生,告诉自己的兵马自己要和秦军一决雌雄的决心,告诉士兵们只有勇往无前才可以闯出一条生路,也告诉众诸侯自己不会弃赵而逃。用占地相持和绝地求生相辅相成,激发了自己一方的士气斗志。

三、总评地利之优劣:

1、相同点

李世民和项羽对地形了如指掌,充分考虑发挥地域给敌我双方造成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借助地势给对方打击和给已方创造最好的影响。充分考虑了自己兵马少需要的辅助加强手段。

2、不同点

李世民采取的是围点打援,拉开夹击之势距离,弱化了夹击威势。分兵困残兵,卡强脖;抓天时,用地利消灭对方的强势有生力量。

而王世充已经没有太多的斗志,只是一味的困受,完全期待别人来解救他,还处于消息闭塞无法和援兵及时形成夹击之势。

窦建德自视人马众多,就想来个以多欺少,闯关拔寨,简单杀过去吓退唐军,没有通盘考虑战略需要,和地势对双方战局的影响。

项羽是在大家挤在一个地域上混乱僵持勇者胜,玩了个置于死地而后生,用地利激发士兵斗志,减少兵马数量劣势之影响。

王离被挤压在巨鹿城池和援兵营寨之间,形成多面迎敌,无法整合统一战力。唯一的粮道还被楚军截断,让自己处于被反包围境地。而没有和章邯及时调整战略地域互相协助部署。

人和之说:

人和怎么讲呢,都是战乱纷争年代,老百姓的支持也是以地域而区分为主的。就单讲作战有关的敌我双方有关的军队情况吧。

一、巨鹿之战人和:

总体讲秦末起义在混乱时期,当然是各地散乱的诸侯群体表面合起来,主要针对秦朝的剿灭行动开展的对抗战争。

在巨鹿之战的态势里,各路诸侯还是认识到共同面对强秦进攻的必要性,赵国也算比较强的一路诸侯,向别的诸侯发出求救信息后,各路诸侯也派出了兵马予以相救,这是和的一面

但是各路诸侯各有各的小算盘,整体没有形成统一的步调和对敌共识策略,几乎是各自为战,当初秦灭六国就是利用了他们不够团结,各自注重自身私利的原因。到秦末造反的主要还是承接了六国遗留脉络,这种各自打算盘的小九九弊病并没有消除。

路诸侯也是谁也不服谁,即互相有些支持又互相算计压榨,宋义的心态就是典型的诸侯大众代表。这也就形成了分裂状态,没有统一的战斗力量。

因为有上面说的原因,各诸侯虽然发兵前去救援,但心知肚明,谁也不愿当出头鸟,面对强秦军队,勇猛冲击先去牺牲自己是万万不能的,玩的都是保存自己为先,有利可图能救就救,救不了比比架势撒丫子跑是极有可能的。

项羽为叔父报仇心切这是第一,逮着机会打击消灭秦军有生力量这是第二,九战试探这是第三,分析清楚天时地利人和、敌我态势、把握机会这是第四。

项羽的破釜沉舟策略完全加固了自己军队的团结性,骁勇善战的自己冲锋在前充分发挥了引领作用,他也知道当自己和秦军打的难解难分时,其他诸侯也会被推动的去攻击秦军捡便宜,自己不去当出头鸟是不行的,既然当出头鸟就要拼死厮杀,打出威风打出气势,所以在人和方面做好了自己军队内部统一协调性。

二、虎牢关之战人和:

总体讲隋朝已被被灭亡,各路诸侯分歧势力已经明朗化,其中唐朝发展势头很猛,进行的是先灭郑后灭夏的统一天下战争。

李世民一路攻城略地,把王世充打的一败涂地,受困洛阳孤城,虽然一时难以攻下。但只要断其粮道,断其援兵,围困时久,王世充不攻自破。

同时李世民也清楚,窦建德并不是非要和自己撕破脸拼死敌对,和王世充也不是彻底真心联合,只是迫于自己进攻造成的三分天下形势大变,会逐步威胁到他的生存,窦建德的主要目的还是要维持三分天下为主,保存自己的利益所在,这由窦建德和他的谋士凌敬和夫人对话可以看得出来。

李世民看清楚了对面两方在人和上存在的间隙,而在自己内部人和问题却做的非常好。首先自己内部面对新的要出现的夹击之势是有担心和不同意见的,但李世民表现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统御全军的能力,他的威望和权威让属下各部将领不用质疑。当战略方针部署决定之后,各部将领遵照执行。

李世民当时属下有李世、尉迟敬德、屈突通、秦叔宝等优秀将领。李世民留下屈突通辅助齐王李元吉继续围困王世充,自己亲率众将和劲旅黑甲军三千五百人援助扼守虎牢关。军力应该还有刚投降郑州司马沈悦部众,如果李世民不亲自到虎牢关督战,刚投降过来的这帮军马肯定挡不住窦建德,说不准还会背叛投敌。

三、总评人和之力量:

两次战役从人和来说在当时即考虑了自身军队的整齐士气,指挥系统畅通,也利用了敌方在这上面的不协调和漏洞。这是以多胜少的关健,少数的精兵强将打败散乱臃肿的敌军是极有可能实现的。

项羽虽然没有统一众诸侯和自己一同战斗,但众诸侯也起到里站脚立威的作用,这对于秦军来讲也形成了一定的威慑力,这也是章邯没有和王离同心协力拼死一战的原因。

李世民军队在人和上有着强军突击的优势,在军队战斗力上、指挥系统上、都非常的稳固,而敌方虽然是两方,却完全丧失了人和优势。

巨鹿之战与虎牢关之战总评:

两次战役取得决定性胜利,在天时上都了解非常清楚,把握上可以说都掐握的很好,这主要在于统帅将领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在天时上来讲,巨鹿之战扭转天时的左右能力更加强大些,他扭转了当时天下大势整个形势。而虎牢关之战是唐军扫荡天下的强势之驱顺延之势,只是在战役里面临一定险境时,通过优秀统帅完美掌握天时地利人和,化险为夷,把最差的境遇换成了最大的成果。

在地利上充分利用了地利的条件对敌我双方的助力,和对地方的阻力,两员统帅可以说在地利利用上旗鼓相当。

在人和上主要掌握着自身军队的绝对团结、步调统一、指挥系统稳定、执行力强;利用了敌方的骄兵必败、弱点散乱和战略漏洞。在人和上讲,李世民要比项羽高强不止一筹。项羽靠自身与楚军强武打败秦军,以骁勇善战威慑群雄,但没能让众诸侯心服口服,而是以高高在上凶狠的压制着,这也造成后来诸侯反楚的原因。

项羽最终失败就是失败在人和上,坑杀秦军二十万降兵、斩杀投降的秦王子婴与其官吏、火烧阿房宫等等,再加上自己内部属下的人心失去,这让项羽臭名昭著,没人敢聚集到他的麾下。最终猛虎架不住群狼,被刘邦壮大了自身实力、联合其他诸侯王一点点把强大的楚军消磨殆尽,项羽落得个霸王别姬自刎乌江。

李世民在天时地利人和上面进行了完美的演绎,所以取得了成功和最大成就。而项羽虽然掌控过天时地利,却失败于人和,最终只能流落为一代失败的枭雄霸王,无法稳定皇帝宝座。

(欢迎大家交流,趣谈历史,趣心生活,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借用)

参考文献:

1、《旧唐书 後晋.刘晌》

2、《汉书 汉.班固》

原创作者:@说客先生dys123

项羽是怎么打赢巨鹿之战的

对于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巨鹿之战,相信很多人都曾听说过。这场战争,简单来说,就是项羽靠着个人勇猛,以及麾下军队的拼死一战,破釜沉舟,最终大胜秦军,打掉了秦朝的最后一点希望。

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巨鹿之战,其实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战争。所谓的破釜沉舟,确实是其中的关键节点,但并不代表项羽随便把锅一砸,把船凿沉之后,楚军就能以一当十,大败秦军了。这一战真正的关键,其实并不单单是在战场之上决定的,更多的还是战场之外的事情。

想要说清楚巨鹿之战的来龙去脉,我们还得从当初陈胜吴广刚刚起义的时候开始说起。

公元前209年,在那一年的秋天,随着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兵,六国的旧贵族纷纷开始起兵响应。一时之间,起义军声势浩大,仿佛随时可以轻易灭掉秦朝。

随着起义军的势力越来越大,以陈胜为首的大泽乡农民军,在陈县建立了张楚政权。而其他六国的旧贵族,也纷纷恢复了往日的政权。再之后,陈胜指挥起义大军,开始向咸阳方向进攻,准备一口气灭了秦朝。

在陈胜的指挥下,吴广率领起义军主力,向荥阳方向进攻。打算先取荥阳,然后再攻破函谷关,最后直取咸阳。而其他几位起义军将领,则分别率领少部分军队,分头出击,打算帮助战国时期的几个诸侯国复国。

陈胜的这个计划,在战略上来说,确实是可行的。但他忽略了一个问题,当时的秦朝,还非常强大,军队的战斗力也比较顽强,根本不是这么容易就会被轻易打垮的。所以,在这之后不久,当秦朝不断派军队,增援荥阳地区的时候,荥阳地区的抵抗力越来越强,直接导致吴广久攻不下。

吴广当时率领的这支军队,已经是起义军中的主力了。随着主力被牵制在荥阳,农民军的形势瞬间急转直下。在这之后,陈胜不得不派大将周文,率领剩余的农民军绕过荥阳,避免和秦军主力交战,直接进攻函谷关,先趁着秦军主力被牵制住,攻下咸阳再说。

陈胜的这套操作,可以说是经典的‘围魏救赵’的打法,原本是解围的一条好计策。但这条计策想要成功的前提,是敌人本身的全部主力,都已经被牵制住才行。

此时的秦朝,大部分可以调动的主力,确实被牵制在荥阳这边。但陈胜却忘了,在骊山还有几十万骊山囚徒。这些囚徒当中,很多人都是昔日被俘虏的六国士兵。只要给他们武器,他们马上就能形成战斗力。

所以,就在周文即将打到咸阳城下的时候,秦二世采纳了秦朝将领章邯的建议,赦免了这几十万囚徒,迅速把他们武装了起来。再之后,章邯带着这支囚徒军队,很快就击败了周文率领的起义军主力,咸阳之危瞬间就被解除了。

再之后,章邯便直接率领这支囚徒大军,前往荥阳地区增援。原本正处于胶着状态的荥阳战场,瞬间出现了变化。原本吴广率领的起义军在战场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优势。但是,随着章邯率领这支大军加入,吴广这边瞬间就被反推了。

再加上起义军内部的矛盾,最终,吴广被杀,他率领的起义军主力,也基本被全部歼灭。而随着吴广这边崩盘,整个秦末的起义军势力,都面临着彻底被扑灭的风险。原本轰轰烈烈的秦末起义,也就此进入了一个低谷。

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间点,因为陈胜吴广率领的主力,被近乎全部歼灭了。所以,原本作为起义军内部分支力量的项家军,开始逐渐凸显了出来,逐渐成为了起义军的中坚力量。

所谓的项家军,就是指项羽和他叔父项梁率领的这支军队。项家叔侄也是楚国贵族后裔,当年那位统领楚国大军,和王翦正面抗衡的名将项燕,就是项羽的爷爷。

早在陈胜吴广尚未起义之前,项家在会稽郡这边,就已经很有名了。毕竟是昔日的贵族之后,而且作为叔叔的项梁,更是结交甚广。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项梁很快就杀了当地的郡守,联络那些昔日和自己交好的当地豪强,迅速起兵了。

最开始的时候,项家叔侄率领的这支军队,在起义军中其实并不起眼,只能算是一个较小的分支而已。当时起义军的主力,都掌握在陈胜和吴广的手里,总兵力更是达到了几十万之多。相比之下,项家叔侄率领的这支军队,当时只有几千人而已,实在算不了什么。

但是,随着陈胜吴广被先后镇压,此时残存的起义军当中,规模还能达到数千人级别的,就寥寥无几了。在这其中,规模最大的有两支。一支就是项家叔侄率领的这支军队,而另外一支,便是后来的那位汉高祖刘邦率领的沛县军团。

因为陈胜吴广战死,所以项羽和刘邦,才被推到了历史舞台的中央。

当然,想要单凭几千人,战胜秦朝的数十万大军,这显然是不现实的。所以接下来,项家叔侄自然是要征兵,扩大军队的规模。但如此一来,项家叔侄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新的问题:既然是征兵,到底要以什么名义征兵呢?

以项家的名义?那肯定不行。项家虽然是楚国贵族,但是影响力也就仅限于会稽郡这一带而已。至于说会稽郡以外的人,根本就不买项家的账。所以,想要在最短时间内,得到更多人的响应,召集更多的军队,就必须打出一杆让所有人都能信服的大旗。

既然项家是楚国的贵族,那自然拥立楚王的后代,是最好的选择了。

所以,在这之后,项梁从民间找了一位楚怀王的后人,将其重新拥立。据说这个叫熊心的楚王后人,在被项梁拥立之前,正在乡下放羊。所以,熊心被拥立之后,大权自然都掌握在项梁的手里。

就这样,在熊心被拥立之后,项梁打着楚王的名义,去各地征召军队。在原本战国时期的楚国国境内,大家未必会买项家的账,但一定会买楚国王室的账。所以,在拥立熊心的同时,项梁迅速兼并了楚地内部其他几支军队,并且大肆征召士兵。在极短时间内,项梁便坐拥数万兵马。

再之后,项梁又率领自己麾下这几万军队,向陈县方向进攻,击溃了原属陈胜麾下的最后一部分军队,并且将其彻底吞并。从这时开始,项梁率领的这支军队,就彻底成了起义军当中的主心骨,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但同时,随着项梁这边逐渐壮大,秦朝也开始逐渐注意到了他。到了这个时候,项梁率领的这支军队,和秦朝主力的交战,已经不可避免了。

说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产生一个疑问:在项梁逐渐扩张的这段时间里,秦军在忙什么呢?之前秦军已经打垮了陈胜吴广率领的农民军主力,为什么不趁着这个机会,把其他残余农民军统统灭掉,反倒要给项梁猥琐发育的时间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非常简单。历史上真实的秦军,其实正是这样做的。在击溃了陈胜吴广率领的主力之后,接下来,秦朝几乎调集了所有能调动的力量,疯狂镇压残存的起义军。而在当时的秦朝官方看来,在陈胜吴广之后,最需要剿灭的,并不是项梁,而是其他诸侯王后裔统领的复国势力。

相比之下,项梁只是一个楚国大将的后代,不管是号召力还是影响力,都相对有限。而那些诸侯王后裔则不一样,他们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都非常恐怖。而且,此时距离秦始皇统一六国,也就仅仅只过去了十多年的时间而已。在六国故土,百姓们对这些昔日的王族,还是非常怀念的。只要他们振臂一呼,就可以轻易征召起大量的军队。

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谁指挥,恐怕都会先派军队,去解决这些昔日的王族,然后再去收拾威胁程度相对较小的项梁。至于说项梁后来的发展速度太快,这则是一个超乎所有人预料的意外,事先谁都没能想到。

所以,在陈胜吴广率领的主力战败之后,那位统领秦国大军的章邯,直接就带着大军转移了战场,向北方进军。与此同时,当时的秦朝高层,更是火速下令,命令驻守在北方的长城军团,南下参与镇压农民军的战争。

顺便说一下,当时秦朝能够调动的精锐力量,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驻守在北方的长城兵团,常年防备北方的匈奴。这支长城兵团,原本由秦朝大将蒙恬统领,由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监军。但后来秦二世上位的时候,矫旨赐死了扶苏和蒙恬。而这支长城兵团的指挥权,就落到了王翦之孙王离的手里。

第二个部分,便是章邯统领的中原兵团。这部分军队,主要是秦朝设置在国内的军队,以及之前征召的那部分骊山囚徒。至于第三部分,则是之前秦始皇派往南方的岭南兵团。但这个岭南兵团,因为走得实在太远,此时想回来参战,都来不及了。

也就是说,当时的秦朝,其实已经是发动了倾国之力,来镇压国内的农民起义。尤其是调动王离统领的长城兵团,意义更是十分重大。因为王离南下之后,北方的长城一带,就开始变得空虚起来,很有可能造成匈奴大军趁势南下,攻入中原。所以这一战,等于是压上了秦朝的国运。打赢了秦朝还能存在,打输了秦朝就注定要灭亡了。

好在,章邯和王离,都是最顶尖的将领。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秦军先后灭掉了干掉了复国的魏王和齐王。北方的复国旧贵族势力,已经被压制了下去。但就在这个时候,忽然传来消息,南方那个不起眼的项梁,竟然趁着他们在北方征战的这段时间,迅速做大了。

相比北方的这些复国旧贵族,此时的项梁,才是最强的一股力量。所以接下来,秦朝自然要调转矛头,转回头先去镇压项梁。而项梁这边,也不愿孤军奋战,主动率领主力,前去北方进行支援。

于是,不久之后,双方的战争,正式打响了。

秦军这边,王离统领的长城兵团,继续留在北方,准备进攻复国的赵国。而章邯则是率领麾下军队,前去迎击项梁。经过一番大战之后,最终项梁战死于定陶,麾下精锐也被章邯彻底打散。

项梁的战死,对于刚刚复国的楚国,无疑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但同时,也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

在此之前,楚国这边所有的军权,几乎都掌握在项梁的手里。包括刘邦率领的沛县军团,其实也归项梁统领。至于那位被拥立的楚王熊心,则是完全被彻底架空了,根本没什么实权。

而随着项梁战死,身为楚王的熊心,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是自己掌权的绝好机会。项家这边,唯一能作为领头人的项羽,也仅仅只有24岁而已。不管是军功还是声望,都无法支持他完全继承项梁的兵权。

此时在楚军内部,之前最开始追随项家起兵的会稽军团,基本上可以完全听命于项羽。毕竟这支军队的高层,都是项家的老熟人。但之后逐渐吸纳归附的那些军队,都是冲着楚王熊心的旗号来的。人家或许会听从项梁的指挥,但绝不会听从项羽的指挥。

所以,在这之后,熊心直接任命宋义为上将军,全权负责统领楚军。至于项羽,则只能在宋义之下。可能很多人会好奇,连项家的唯一继承人项羽,都不够资格统领军队。那这个宋义,难道就有这个资格了吗?

其实还真有!

因为宋义还有另外一个身份,那就是楚国的令尹!所谓令尹,可以理解成是楚国的丞相,基本上在楚王之下,地位最高的就是他了。早在当年楚国还没灭亡的时候,宋义就已经是楚国的丞相了。当年宋义的地位,大概和项羽他爷爷差不多。

后来,随着项羽他爷爷战败,楚国全面崩盘,而后被灭,宋义也没有投降秦朝。所以,在楚国这边,老丞相宋义的威望,那是相当高的,至少不是项羽这个毛头小子能比的。

随着项梁战死,楚国这边的精锐军队,几乎被消灭得七七八八。就连章邯也认为,南方的叛乱已经算是平定了,无需再留守太多军队。所以项梁战死之后,章邯便再次率军返回,去和王离一起围攻赵国。而楚国这边,以熊心和宋义为首的楚国旧贵族高层,则是开始逐渐掌握了实权,项羽也开始被逐渐架空,成了宋义手下一个普通的将领。

不得不说,老令尹宋义还是有点本事的。在章邯撤退之后,硬是靠着自己的本事和声望,重新收拢残兵,再次组织起一支军队,并且逐渐击败了章邯留在南方的一些将军。此后,熊心和宋义等高层商量之后,觉得还是得继续去支援赵国。

如果赵国被灭了,那下一步楚国自己也会被灭,这就是唇亡齿寒的道理。所以当时的局面是,不光楚国这边出兵,救援被围困的赵国。就连其他几个复国的诸侯国,也尽可能地派遣大军,去支援赵国,大家都不希望赵国被灭。

就这样,在这之后,熊心任命宋义为上将军,全权统领楚军北上,前去给赵国解围。至于项羽,则是只能在宋义之下,做一个次将。

就是在这样复杂的历史背景下,最终,宋义带着麾下的楚军,来到了巨鹿地区。其他复国诸侯国的援军,基本上也都来到了巨鹿,和章邯王离统领的秦军,展开了对峙。至于赵国军队,基本上就已经被王离彻底围困在城里了。

以上这些,基本上就是巨鹿之战以前,所有的历史背景。也正是因为历史背景过于复杂,所以在巨鹿之战当中,才会发生种种不可思议的事情。

当宋义带着楚国军队,抵达巨鹿地区以后,忽然发现了一个很尴尬的问题。此时在联军当中,好像就数楚国军队最强了。这其实也不奇怪,毕竟在之前的几个月里,章邯和王离已经横扫北方,灭掉了刚刚复国的魏国和齐国。

韩国在战国末年的时候,就比较弱,此时也是一样,能够复国,还是因为之前项梁借了他们一些军队。所以此时前来支援,基本上就是凑数的。魏国基本全灭,齐国只剩下少量军队,赵国主力被围,燕国也没多少人。

这样算下来,其他几个复国诸侯国的援军,加起来也没多少人。想要给赵国解围,还是得看楚国的。但问题是,此时宋义如果带着楚军,一头撞上去,拼死拼活替赵国解了围,这对楚国有什么好处吗?

答案很显然,半点好处都没有。

对于楚国来说,最好的结果,是等到秦军和其他几个诸侯国的军队,彻底两败俱伤之后,再进行反攻,如此便可坐收渔翁之利。最差的结果,也是要等城里的赵国军队,坚守到最后一刻,尽可能给秦军造成的消耗更大一些,这样对楚军才是最有利的。

所以,当楚军到了安阳之后,就再也不往前走了,反倒是就地驻扎了起来。接下来的整整四十六天里,楚军一步未动,一直在等待机会。

顺便说一句,在这段时间内,其实还发生了一些其他的事情。联军这边,宋义虽然没有派兵去进攻楚军,但私下的活动一直都没停。比如说,宋义得到了其他几个诸侯国的认可,被公推为盟主,可以名义上统领其他诸侯国的军队。再比如,宋义还私底下和齐国做了一些交易,最终把自己的儿子送去了齐国做宰相。

显然,宋义也没安什么好心。此时的宋义,估计也是想着在这场乱战当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利益。如果顺利的话,这场大战之后,楚国军队全归宋义统领,齐国那边宰相又是他的儿子。在这个乱世当中,宋家说不定就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除了联军这边之外,在楚国后方,也发生了一些事情。

在前线准备交战的同时,熊心也意识到,楚国或许还可以做得更多。之前陈胜和秦军交战期间,曾经趁着双方在荥阳对峙期间,派遣大军去偷袭秦国腹地,差点就直接拿下了咸阳。多亏了章邯及时征召了几十万骊山囚徒,这才避免了咸阳被攻破。

然而此时,秦朝的主力军队,基本上都被牵制在巨鹿战场上。而咸阳那边,也再难找出几十万骊山囚徒了,可以说是无比的空虚。既然这样的话,是不是可以抽调一些军队,前去偷袭咸阳呢?只要咸阳被打下来,巨鹿那边的危机,自然就解除了。

所以,在此期间,熊心提出号召,提倡大家一起去进攻咸阳。而在这些响应的军队当中,规模最大的,就要数刘邦统领的沛县军团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刘邦才率先攻入咸阳,成了秦朝的终结者。

刘邦那边,我们暂且不提,继续来说巨鹿战场这边。

随着宋义在安阳地区,驻扎的时间越来越长,战场的局势越来越恶化。首先,已经被围困许久的赵国,已经坚持到了极致,再难坚持下去了。秦军这边,章邯加上王离统领的军队,总数已经超过四十万,在兵力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至于联军这边,宋义当时直辖的楚军,大概有六万多人。而其他几个诸侯国的援军,数量也不会很多。所以就算加起来的话,总兵力仍是远逊色于秦军。之前有赵国军队,依托城池牵制秦军,双方还有的打。可一旦赵国被打败,秦军可以抽调所有兵力,对付这些前来救援的联军,联军这边几乎就是必败无疑了。

所以,在之前的四十六天里,联军内部也逐渐产生了矛盾。大家希望秦军被赵国削弱,但却不希望赵国就此倒下,更不希望自家因此而战败。所以,反对宋义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强了。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项羽才有机会袭杀宋义。

在僵持了一个多月之后,某天清晨,项羽忽然进入了宋义的帅帐,直接刺杀了宋义。而随着宋义被杀,楚军内部对宋义的反对声音,也已经越发高涨。再加上楚国的复国军,本就是项家牵头组建的。

所以,宋义被杀之后,项羽很快就接管了楚军的领导权,几乎没有什么反对的声音。

但是,成功取得楚军领导权的项羽,其实才真正到了最危险的境地。

首先,宋义并不是单纯的楚军将领,更是联军的统帅。而联军统帅的这个地位,项羽暂时是无法继承的。其次,以下属的身份,刺杀军事主官,这也是很不得人心的。如果项羽接下来不能率领楚军,击败秦军的话,那项羽几乎铁定要被清算。

所以,这一战,不光是楚军的背水一战,更是项羽本人的背水一战。

从项羽的角度来说,夺回叔父项梁的领导权,这是他的本分。因为在项羽看来,如果没有项梁之前的努力,楚国的复国根本就是空话。但问题是,如何才能打赢这场战争呢?要知道,此时的秦军,兵力比联军更多。而项羽能真正指挥的,也就只有楚军而已。

对于接下来的战争过程,史学界其实一直存在争议。

根据正史记载,接下来项羽其实打得很简单。首先,项羽率领所有楚军,渡过的黄河。过河之后,项羽凿沉了所有的船,并且砸坏了所有的锅,以此来激发楚军士气。在这之后,楚军士气大振,拼死作战,终于以少胜多,战胜了王离统领的秦军。

但是,据后世史学家分析,这场战争的真实经过,可能是这样的。

首先,经过长时间的围困之后,王离统领的长城兵团,虽然将赵国残余势力,彻底围困在城里,但王离本人并不愿意强攻,而是想通过谈判的方式,让赵国主动投降。这也是为什么联军等了四十六天之后,赵国依然没有被攻下了的原因。

而经过长时间的围困之后,王离兵团的粮草补给,已经彻底耗尽。长城兵团的补给通道,都掌握在章邯的手里。而章邯和王离之间,又因为权力和功劳之类的问题,存在一些小小的间隙。

正是看准了这个机会,接下来,项羽率兵渡过黄河,破釜沉舟,以此来激发楚军的士气。但项羽此时也明白,真正能帮他打硬仗的,其实就只有他手下那支起家的会稽兵团而已。好在,这支会稽兵团的战斗力,确实很强。因为早在起兵之前,项梁已经准备了很多年,锻造了不少武器和铠甲。这足以将会稽军团中的一部分,武装成重装军队。

再之后,靠着会稽兵团的彪悍战斗力,项羽向章邯把守的秦军粮道,展开了突袭。因为章邯本就和王离存在一些小问题,所以也没能在第一时间去阻击项羽。于是,就这样,项羽奇迹般地打断了王离的补给通道。

而随着补给通道被打断,王离率领的长城兵团,顿时军心大乱。没了补给,就算长城兵团战斗力再强,仍是无力回天。而且,随着项羽主动参战,其他诸侯国也不甘落后。在项羽顶住了秦军最猛烈的攻击之后,其他诸侯国的援军,也开始纷纷进攻,围殴王离兵团。

就这样,经过一番围攻之后,王离兵团被彻底打乱,最后被打得全军覆没。在这个过程当中,章邯或许有救援的机会。但却因为心里的那点小猫腻,最后看着王离被硬生生消灭了。

此时的章邯,大概是想着,自己接下来可以完成华丽的逆转。毕竟就算王离被消灭,他手下的秦军,一样可以反推联军。而且,经过苦战之后的联军,势必会有所衰落,最后全灭联军的功劳,肯定是跑不了。此战之后,章邯可以一战剿灭几大诸侯国的主力,立下不世之功。以后在秦朝内部,他的地位也会极高。

所以,巨鹿之战后期,章邯率军撤退到棘原。而打赢了巨鹿之战的项羽,在联军内部威势暴涨,很自然地就得到了联军的指挥权,成了联军的统帅。再之后,项羽率领联军,进驻漳水南岸,和章邯再次展开对峙。

然而这一次,项羽却再也没能在短时间内,击败章邯。这场对峙,一下子就持续了好几个月的时间。这其中,或许有项羽想要借此机会,逐渐收拢权力,彻底控制联军的原因。同时,章邯的强大,也是毋庸置疑的。

原本按照正常的剧本,接下来,项羽和章邯势必会有一场大战。而这场战争的走向,也将彻底决定秦末历史的走向。

但谁都没想到的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传来。原来,刘邦已经成功偷袭咸阳,逼得子婴投降了。

随着子婴投降,秦朝就不存在了。此时的章邯,继续抵抗,显然没什么意义了。所以,在这之后,章邯和项羽谈妥了条件,直接投降了项羽。而项羽也得以继续率军,一路杀向咸阳。

再之后,就是项羽入主咸阳,以及鸿门宴的故事了。

纵观巨鹿之战的整个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项羽的个人勇武,以及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确实是这场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但同时,这场战争,绝对不是项羽单纯砸个锅凿个船,鼓励一下士气,就能直接打赢的。

真正影响胜负的关键,其实并不在于战场之内,而是在于战场之外。

但可惜的是,后世很多将军,从来都只学到了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和莽撞,却没有意识到,项羽这样做的时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背景。

当时秦军实力能横扫六国,为何在巨鹿之战会输呢

巨鹿之战堪称秦末第一大战,也是决定历史走向的一次关键性战役,秦军精锐在巨鹿一役几乎损失殆尽,自此再无和义军抗衡的军事实力。

那么为什么秦军会在巨鹿之战惨败而归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首先从秦军方面来看,章邯与王离各率二十万军队投入了巨鹿之战,章邯秦朝最后的名将,陈胜吴广起义的时候,章邯凭借骊山囚徒组合的临时军一路所向披靡,逢战必胜,杀的起义军一溃千里。

王离履历更牛,爷爷王翦就是秦国四大名将之一,秦王扫六合的首席军事指挥官,父亲王贲也是一代名将,王离堪称将门虎子,另外最重要的是王离统帅的二十万军是秦朝精锐中的精锐,常年在边境抵御匈奴入侵,没错,就是当年公子扶苏与蒙恬统帅的那支军队。

这样来看,秦军方面可以说是汇集了帝国最优秀的将领同最精锐的军队,可以说实力方面毋庸置疑,那么是不是战略方面出了问题呢?

当时秦军方面采取的军事战略是王离二十万大军围困巨鹿城,而章邯率二十万大军控制周边,感觉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就是解放战争时候解放军最常用的围城打援。

而当时各诸侯援军心里也是非常明白章邯想围城打援的,加之前被章邯那一顿胖揍,心理上也确实忌惮三分,所以都是采取纷纷观望态势,谁也不肯第一个主动出击,战局就这样僵持着。

按理说秦军此时是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无论是围城打援,还是彻底歼灭巨鹿城的赵军,对于秦军来说都是一个不错的战果。

结果乱世出枭雄,碰上了不世处的名将项羽,项羽破釜沉舟众志成城第一仗就打退了章邯,而且还断了围攻巨鹿城的王离大军后勤补给线,章邯数次发起反攻,奈何还是抵不过项羽大军的勇猛。

这时各诸侯军见到最畏惧的敌人章邯都被项羽击败了,士气大盛,纷纷渡河对王离大军发起攻击,这样一来,王离大军突然从围攻的态势变成了被围攻状态,加之粮草被短军心浮动,在起义军内外夹击的情况下很快就溃败了

然后各路义军同项羽调转枪头,气吞山河的对章邯余军发动最后的进攻,章邯早已无心应战,交锋数次,一一败北,最后无奈宣布投降,投降的秦军皆被坑杀,就这样秦军两大主力彻底损失殆尽,秦朝也再无同义军抗衡的军事实力,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综上所述,我们总结发现,秦军实力不存在任何问题,战略指挥也无明显过错,要说唯一的不足,只能说章邯因为对起义军存在心理上的藐视,有些轻敌了,没有意料到西楚霸王项羽的横空出世。不过章邯不是唯一领教过项羽勇猛的人,之后的彭城之战项羽同样以三万大军横扫刘邦的五十多万联盟军,被斩杀的尸首一度让河水断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