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隐在《红楼梦》中起到了什么作用?甄士隐的意思是什么_红楼梦_真事_作者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甄士隐 红楼梦 真事 作者

甄士隐在《红楼梦》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整部《红楼梦》,都建立在一个梦幻的基调当中,充满飘渺的色彩,所以作者在第一段就交代了“更于篇中间用‘梦’,‘幻’等字,却是此书本旨,兼寓提醒阅者之意。”。对于现实与梦境,书中人感到疑惑,作者更是疑惑,要不怎么叫做红楼一梦呢。真假,虚实,有无,不仅是人生问题文学问题,更是哲学的一大研究课题,足以让人琢磨几辈子了。当然,这到底是谁的梦,是谁在做梦,我们慢慢读,慢慢品。

作者一开始并不是直接就讲宝黛钗,也不是讲宁荣府,而是先引出一个人物来,这人叫甄士隐,何意?开篇即云自己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所以这个名字其实是取“真事隐去”的谐音,同贾雨村(假语村言)一样,作者更提醒了此书中多处名称皆是取谐音而来,这也构成了《红楼梦》中极具特色的谐音隐义艺术,非常有意思,读者值得关注一下。在这里又要特别注意一点,既是梦幻,又何来真事呢,明显的自相矛盾,而“曾厉过”“故将真事隐”都说明并非虚幻,确实是亲身经历的实事,但是经历过后又确信只不过是一番梦幻,又是一个游离于现实与幻境之间的问题,到底那边是梦境哪边是真实,值得我们去深思。

那为什么要以甄士隐来开头呢,其一,要知道整部《红楼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悲剧,那怎么能让读者预先感受到这股悲凉的氛围呢,就必须先渲染一个悲剧的气氛,从一个乡宦家庭的悲剧讲起,“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品”。这段对甄士隐的生活描写,不就是贾宝玉与众女孩在大观园中的生活吗。所以其实甄士隐的悲剧是贾府这个大悲剧的缩影,写他是为了塑造一个经历了乐享天伦到遭遇飞来横祸,骨肉分离,半世坎坷落魄,最后终于大彻大悟出世的人物形象,他可能是曹公自身的影子,也可能是小说主人公贾宝玉的影子,他的彻悟也预示着贾宝玉未来相同的经历和结局,通过预演他的雏形故事第一次把《红楼梦》由盛到衰后彻底败落的必然这一主题传达给读者,是提系全书主题的一个线索。

其二,开篇是以女娲补天和石头的故事开始的,属于神话范畴,石头记则是以甄士隐的故事开始,属于现实范畴,如何让两者自然地衔接有机地结合呢,这就需要甄士隐的梦(又是古典小说中惯用的手法,通过梦来交代事情,这一梦就什么都有了,提供发挥空间,更不用交代什么来龙去脉,梦就是最好的理由,僧道携石投胎又是从发生学入手,整个梦都是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将现实世界拉回神话世界,使得仙界与人间这两者的故事产生联系,从而引出僧道携石头入红尘,神瑛与绛珠的前世情缘等,而在现实中又以他的女儿甄英莲(真应怜)引出贾雨村的葫芦案成功带出另一个重要角色薛宝钗,最后遭遇女儿被拐,家中失火,投靠岳父,半世坎坷的他贫困交加尝遍人间冷暖,在解注了跛足道人的《好了歌》后与其飘然而去,所以他是个穿梭于神话世界与现实中的人物,是两者的链接。至此甄士隐退场(在八十回前没有再出现过,笔者认为八十回后甄士隐肯定会再度出现,他或许会在大结局里与同样颠沛流离的贾宝玉相遇),贾雨村登台,换由他带出林黛玉进府与薛宝钗进京的故事,让宝黛钗三大主角相会,并通过冷子兴的演说将故事的叙述一步步带往现实世界中的贾府,也借冷子兴之口让读者对贾府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到这里故事的叙述已经成功地将读者带到了故事围绕的中心贾府中来。这便是甄士隐已去(真事已隐去),假语村言的开始。另外贾雨村在书中会有多次客串,都有其作用,这两个人绝不是仅仅作为配角出场那么简单,他们是《红楼梦》中关于真假主题的隐喻。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富贵繁华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什么是真什么是假,我想最好的解释莫过于太虚幻境门口两边那副对联: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甄士隐的意思是什么

《红楼梦》中一人名,“甄士隐”取意为“真事隐”。书中有“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一句。甄士隐,是作者虚构的一个人物,甄士隐就是“真事隐去”,正如贾雨村是“假语村言”一样。甄士隐是和贾雨村相对照而写的,作者在开卷第一段里就明白表示他撰拟这两个名字的寓意。写甄士隐是为了写一个经历了骨肉分离、家遭火灾、下半世坎坷而终于醒悟出世的人物形象。他可能是作者自身的影子,同时也是提系着全书主题的一个线索。作者把《红楼梦》由盛至衰最后败落这一主题,首先从甄士隐的经历这个雏形故事中预演出来,甄士隐的彻悟也预示着小说的主人公——贾宝玉未来相类似的结局。但原书只到八十回为止,续书让甄士隐在结束时出现应当是符合曹雪芹原来意图的,所不同的是甄士隐和贾雨村那一席充满了庸俗的富贵荣华的议论,只能看作是续书者思想的反映,歪曲了甄士隐在书中所起的作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