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家经常说临帖首先要读贴,怎么读,读什么?书法读贴有多重要读什么_书法_笔顺_观察

本文目录

  • 书法家经常说临帖首先要读贴,怎么读,读什么
  • 书法读贴有多重要读什么
  • 书法读帖怎么读,是动手还是看看字帖就好你是如何读帖的

书法家经常说临帖首先要读贴,怎么读,读什么

我喜欢通俗化,尤其是对于有些名词!

所谓读贴,就是观察字贴上的字!观察字结构、笔顺、笔画、整体章法等,若是观察到位,眼力劲就高;

先观察到位,再去临贴,一个字一气呵成,不要写一笔看一下。

一、观察结构:

这个最为重要,其他方面能打折,结构上却要求观察到位,我指的是以写好硬笔行书为目标的练字:

左右结构的字,看清左右的大小及入笔处;上下结构,往往上下大小不一;观察其大小比例等等,这是最基本的!

二、观察笔顺:

行书有其特有的笔顺,往是与楷书的笔顺是不一样的!

而书法家调整笔顺目的,是出于流畅顺势书写的需要,笔顺若是写错,你是难以写出书者的气韵的!

三、观察笔画:

这个,我认为是可以有发挥的空间的!

比如:

书者写成正捺,你可以对比下反捺如何;

书者长横写的规范,你可以写的飘一点;

书者牵丝较少,你可以适度多点牵丝,多观察,多对比,找出最顺手的最优解,就是适合你的字!

读贴,是动眼动脑的事;临贴,随抄,是动手的事;手脑并用,再加上努力,相信你会练好字的!

书法读贴有多重要读什么

(姜夔像)

这个问题问的好,我来回答。

学书法,临摹是入门途径。临摹需要熟悉字帖。我们对帖中的每一个字都熟悉,心中有字,临写时就可以一气呵成,笔虽断而意连,达到形神兼备。不仅可以学到字的形,还可以学到行笔的“笔势”。如果对帖中字形不熟悉,看一画写一画,就会笔断意也断,气息不通,貌似而神离。所以要读帖。

正如宋·姜夔在《续书谱·临帖》中所说:“唯初学书者不得不摹,亦以节度其手,易於成就 。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之 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之理,然后可以摹临。”

其实,前人是非常注重读帖的。大文豪苏东坡就是这样的。

(苏东坡像)

他在《东坡题跋》中说:“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苏东坡说的“奇趣”,实际上是书中的神采气韵。

奇趣,奇妙的情趣。情调趣味。情调趣味,各有所爱,各有所好,且有高低之分。人们喜好书法,是因为书法情趣健康高雅,能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品格。

(文征明像)

文征明书法成就高,与他勤于读帖、善于读帖有关。

他从《刘忠使帖》中,读出了颜真卿的“忠义愤发”。这就像读经典文章、读圣人书一样,读出微言大义来了。

他说:“鲁公刘忠使帖。余所阅颜书屡矣。卒未有胜之者。米氏所谓忠义愤发(精神振作,情绪高涨。),顿挫郁屈,此帖诚有之。乃知前辈之不妄也。”

(颜真卿《刘中史帖》)

“郁”的本义:形声。从邑,有声。“郁”本是地名,又作姓。“鬱”为形声,从林,鬱( yù)省声。本义:繁盛的样子。

周、秦古器铭,皆科斗文字,其文章尔雅(文采高雅),朝夕玩之,可以披剥华伪,自见至情。虽戏弄翰墨,不为无补。

《石鼓文》笔法如圭璋特达,非后人所能赝作。熟观此书,可得正书、行草法。非老夫臆说,盖王右军亦云尔。

圭璋,两种贵重的玉制礼器。圭璋特达,是说德才卓绝,与众不同。出自西汉·戴圣《礼记·聘义》。

文征明拨云开雾,精于读帖,读出了自己的见解。像这样的读帖,书法能不标新立异而齐于古人吗?!

读帖要心、眼、手俱到,这样才能读出效果来。心到是心领神会;眼到是细致入微;手到是笔到意到。

读帖,同样贵在有法。姜夔“朝夕谛观”,谛观就是仔细审视;苏东坡“反复审审视”;文征明“朝夕玩之”、“熟观”,都在一个“熟”字上。

由此可见,读帖对学习书法来说,可有事半功倍之效,非常重要。学用笔,学结构,得奇趣……。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必删。)

书法读帖怎么读,是动手还是看看字帖就好你是如何读帖的

书法的读帖是很重要,但是是用心去读,而不是眼去读,用眼把每个字的间架结构,汲收到心里,通过大脑的思维,对字的意识好坏,产生自问,这个字能写的这么好,是怎么样的行笔,落笔,轻重,等等,的动感,这时开始临帖更好的就想把每一个字和每一笔临更像帖字,所以书法先要好好地用心去读帖的,这是愚人习书的感受。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