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草书是由楷书到行书,再由行书到草书演变而来的吗为什么
- 古代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如楷书草书
草书是由楷书到行书,再由行书到草书演变而来的吗为什么
中学的历史课本在这个问题上的表述是错误的,所以导致很多人认为书体演变的顺序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这是绝对不符合书法发展史的,正确的延边规律应为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
草书形成于汉代,几乎是和隶书平行的书体。早期草书称之为隶草,实际上实际上夹杂着一些篆草的写法。章草属成熟的草书,由隶书发展而来,成熟于汉代,代表书家崔媛、杜度等。
东汉时期,章草进一步革新,发展成今草,代表书家如张芝。至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今草进一步发展,《十七帖》即为今草最经典的代表作。至王献之发展为“一笔书”,也就是狂草的前身。
狂草于唐代成熟。草书在张旭、怀素等人的催动下,进一步发展,在王献之“一笔书”的基础上发展为“狂草”。
以上为草书的发展。
楷书是由汉隶逐渐发展而来的,魏晋时期大为流行。北魏多碑刻,其书体被称为魏碑。三国时期钟繇被誉为“楷书之祖”,钟繇楷书风格古朴,且具有传统文人气,这种写法被两晋文人所传承。楷书至唐代高度成熟,出现欧阳询、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
古代字体出现的先后顺序是什么如楷书草书
历史上楷书草书行书出现的顺序为:草书——楷书——行书。最早的草书出现在汉代,又称章草;楷书出现在汉末,行书出现在东汉末年。
1.草书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2.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程邈创立的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3.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在汉末,行书没有普遍地应用。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
书法字体出现的历史顺序如下:
甲骨文(商)——篆(秦代)——隶、草(汉代、汉代的草书称为章草)——楷(晋朝、含魏碑)——行(晋朝)——草(晋朝、即今草)。
朝代代表:
秦篆——汉隶——魏碑——唐楷——宋行
扩展资料:
汉字发展史:
古文字到近今文字的发展转型,在汉字发展史上有一里程碑过程,就是隶变楷化———书写结构单位从古文字阶段的线条,解散转化为当今文字的笔画。经过隶变之后的汉字,笔画构成有效区别单位。
隶变发生不会晚于战国,现存云梦睡虎地秦简文字,整体上已处于篆隶之间,一定程度上保留着篆书的意味,被称为“古隶”。
不同阶段古文字的书体类型,往往藏着大量历史讯息。有学者认为,秦国统一以后的官方用字是小篆,其结体严谨、规范、匀称、平正,线条力度均匀,行笔流畅自然,字体固定,异体字减少。
小篆虽存在时间不长,却代表了古文字阶段汉字书法艺术的最高成就,并大体可推测当时的小篆书体主要限于宫廷场合等。
到了两汉前后,隶书和草书渐占上风。隶书由秦隶过渡到汉隶,达到艺术上的高峰。“同篆书一样,隶书影响深远。只要查询有关实物用字语料库,就显而易见,即使到了隋唐,像墓志碑刻一类仪式化程度高的场合,还经常见到使用复古性隶书,庄重典雅。”
臧克和分析说,“草书”作为书体类型专称,则是汉代才出现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所谓“汉兴有草书”,即特指一种书体。隶书与草书本是同源,都是汉字的草写,但后来却朝着两个方向发展演化———隶书逐渐变得笔画分明,书写规范;而草书却线条缠连、草率流畅。
参考资料: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