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陆权和海权,到底哪一个具有全球性主导地位
- 为什么感觉世界霸主都是海权国家
陆权和海权,到底哪一个具有全球性主导地位
近年来,随着高铁技术的发展,以及一带一路的推行,关于陆权复兴的观点逐渐在网上流行,并得到越来越多读者的认可。而在之前的《地缘政治186:海权没落 陆权复兴 世界地缘格局或迎大变》一节中,云石君也从实体商品内容形态的改变、非实体经济的发展,以及恐怖核平衡下陆权构建方式的改变三个方面,论证了随着时代的发展,过去几百年中海权对陆权的碾压态势,确实正在逐渐松动和扭转。虽然这种改变,现在还不足以彻底颠覆海权的优势,更谈不上陆权反超,但至少,在海洋时代来临后,逐渐落寞的各国内陆地区,确实迎来了难得的翻身良机。
不过,机会虽然来临,能从这个风口中,获得多少好处,终究还得看自家的资质和本事。而在云石君看来,虽然陆权复兴,对所有的内陆地区而言都算得上是一件好事——至少让它们获得了一个翻身的可能性,但真正能从中大获其利的,其实也并不是太多。而具体到地缘大国中,如果陆权复兴真能带动内陆地区重新崛起,那中国内陆,可能将成为这一波浪潮中,最大的受益者。
为什么是中国内陆中头彩?对于这一论断,云石君有以下几个理由做支撑:
首先是地缘政治格局。伴随着陆权复兴,陆上贸易通道在国际贸易中扮演份额将逐渐回升,这种贸易通道的改变,使得海洋文明环境下,逐渐边缘化的广大内陆地区,逐渐有了重新复苏,部分取代沿海优势区位的理论可能。
不过,陆路贸易通道,这个也是要讲成本的。毕竟相较于海上贸易,陆路运输虽然速度方面的优势,但也深受成本方面的困扰——也正因为如此,海路始终是大宗商品长距离运输的首选。而在本身具有高附加值、能承担更高运输成本,但却对运输时间有高要求的新兴商品类型(比如高科技电子产品)方面,空运又明显更具速度优势。
这就决定陆路国际贸易通道的局限性——它相当于夹在大运量低成本的海运与空运的高效率成本的空运之间,在二者的夹缝中寻找生存空间。
那么,这个生存空间如何维持?距离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筹码。生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距离,必须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缩短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如此,方能在海运和空运的夹击中获得比较优势,夺取原属于他们的市场份额。
从这个角度来说,生产地的地缘区位,就十分重要。它必须要尽可能的处于陆上的中心位置,能够便捷顺畅的将货物运抵各主要消费区,这样成本和效率优势才能更加凸显。
当然,客观地缘格局决定了,这种绝对的陆上地缘中心是不存在的——毕竟人类生存的陆地并不是一块规整的大陆,而是四散分布、缺乏规则性的的五大洲及一众岛屿。但相对来说,亚欧大陆作为这个星球上的主体地缘板块,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体量最大,发达程度最高的区域——它是人类商品消费的主要区域。
亚欧大陆的这个特点,决定了,生产地区与这个板块的结合度最紧密,那么陆上运输以及空中运输的成本和时间耗费就越低。最能获得比较优势(空运是不受一般地理条件限制的,所以空运的发展,同样是突破海上贸易束缚,让内陆新生的良好助力)。
而中国内陆,在这方面拥有不错的区位优势。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本身就是亚欧大陆的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中国内陆可以较为方便的通过陆上通道,将货物运抵东亚、欧洲两大消费核心区,以及南亚、东南亚以及俄罗斯这样的次级消费集中区。这种距离优势,给中国内陆的复兴,提供了一个不错的条件基础。
当然,有这样优势的不仅限于中国,比如南亚的印度,它在这方面的区位优势,也并不比中国内陆差多少——甚至在通向欧洲方面更胜一筹。但印度的一大劣势在于,其由于偏于南亚一隅,所以与亚欧大陆主体部分的陆上联系通道十分狭窄,并且控制在巴基斯坦手中。印巴的无解死局,使得印度很难打穿这条传统的中亚——南亚地缘通道,再考虑到中东政治形势,以及南亚印度教——伊斯兰教的千年纠葛,印度陆路向西的通道实际上是很难成型的。而在向东方面,印度在构建东南亚陆上地缘通道方面,又面临来自中国的强力竞争。无论是中印综合实力对比,还是东南亚的地缘格局,乃至于文化、人种,中国在这方面都明显更具优势。所以即便是东南亚这个次级消费区,印度就算打通陆上通道,也未必能夺取太多份额。
而中国在政治方面,由于多年韬光养晦,和周边(甚至可以说是全球)政治势力都保持着一个相对平和的关系——即便不是朋友,也不会有什么解不开的死仇。
毕竟陆上与海上不同。海上贸易途径的是公海,陆上贸易,都必须过他国地界。政治上彻底闹翻,这通道自然也就难以稳定维持。
中国的和平外交原则,以及经济驱动,合作共赢的对外交往模式,为其陆上国际贸易通道的开辟,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没有解不开的死结,加上贸易通道带来的利润,再辅之以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国的江湖地位和国际影响力,这样虽不能说确保陆上通道不发生问题,但大致的畅通和稳定,还是能够维持的。
而中国内陆复兴的第二个有利条件,就是中国自身的优秀资质禀赋。这种优质体现在两方面:
首先,从中国层面来说。中国本身就是全球工业生产基地,世界工厂。换句话说,中国已经具备了制造业发展的良好基础。
当然,这种基础主要集中在中国东南沿海。但随着陆权复兴,中国内陆崛起,这种国家内部的转移和迁徙,本身成本较小。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由于同处一个国家,这种基于海运的工业生产,和基于陆运、空运的工业生产,依然是在处在同一个宏观工业体系之下,再考虑到中国内部本身已经建成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这样二者之间就能形成良好的互补和共振,发挥聚合效应,能把生产成本降到最低。
而在运输方面,由于中国本身也有大量海岸线和优良港口,并已形成传统优势,所以将这里作为生产基地,既可以发挥前文所说的陆路优势,通过陆上贸易通道,将商品以更便捷的方式输往亚欧大陆这个最大的消费集中板块,同样也可以借助传统的海运,将其货物发往无法通过陆路运抵的另一个主要消费市场——美国。陆海两大运输途径,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解决方案,这种聚合模式之下,虽然面向单一通道、单一主体市场未必能做到最佳,但综合成本,却能做到相对较低。
其次,从中国内陆自身禀赋而言,其也具备良好的工业生产条件。中国内陆地区自古以来就水土相对丰沛,也正是这份优质的自然条件,才孕育出了华夏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发达,最强大的文明体系。这是其他绝大多数内陆地区所不具备的——像俄罗斯,中西亚,巴西甚至美国,他们同样有广阔的内陆腹地,俄罗斯和中东在亚欧大陆的地理区位甚至更加中心,但这些地方要么寒冷,要么干旱,自然环境都远不能和中国相比,不足以承载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体系。即便不考虑政治因素,他们也担当不起成为工业生产中心的重任。没有工业体系,板块的振兴自然无从谈起。
此外,中国还有长江这条世界顶级的内陆通航大河。河流对内陆地区的生产生活是至关重要的。优质的河流,不仅是天然的低成本物流通道,而且还能提供丰富的水源——这是工业化生产的基本条件。
当然,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内河航运价值有所下降,甚至世界上的绝大多数河流都因无法适应现代航运需要,而丧失其在运输体系中的价值。
但仍有少数大河,具备部分现代航运的价值。这种价值的保存,以及奉陪水源的供应,使得这种河流,往往成为内陆经济的引擎和战略支撑——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的成功,就是其中之典范。
而相较于密西西比河,长江无论是在水量,还是通航里程方面都更具优势,其沿线的环境承载力也明显更佳。所以,长江黄金水道的存在,为中国的内陆崛起奠定了基础,让中国至少能在长江流域,打造出不逊于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甚至更优质的产业基地集群,撑起中国内陆经济崛起的半壁江山。
最后,中国除了是全球最大工业生产国,同样也是全球最主要的消费市场之一——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个消费市场的规模还在不断增长。
这就为内陆崛起提供了另一个良好支撑——消费市场的生产基地的高度重合,所以中国的内陆工业发展,能够通过内需获得较强的支撑——虽然国际贸易方面,内陆面对沿海存在部分天然劣势,但就满足内需而言,内陆工业基地在区位方面反而更具优势。
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纵观全球,欧洲是唯一一个内陆发展不逊于沿海——甚至有所超越的地区。德国作为中欧国家,反而成为欧洲经济的引擎,而德国最发达的,也不是汉堡等沿海港口,反而是身居内陆的慕尼黑。
这种格局之所以能形成,相当部分是因为欧洲乃人类近代文明之高地,本身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存在强大的内需。也正因为如此,德国虽然地处欧洲中央,海洋条件并不占优,慕尼黑、法兰克福等更是深居内陆,但却因为地处欧陆腹心,反而能借助这一优势,在现代依然出类拔萃。
由欧洲鉴中国,以前中国贫弱,外贸之于经济至关重要,所以沿海当然力拔头筹。但随着中国实力不断增长,内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逐步提升,那武汉、重庆、郑州、成都这些内陆重镇,其在产业布局上的价值反而会不断凸显。进而带动中国内陆的复兴。
综上所述,中国内陆,具备复兴的天然物质基础。虽然大西北和青藏高原,受限于恶劣自然条件,潜力有限,但胡焕庸线以东的内陆地区,尤其是长江流域,其崛起的客观条件充分具备,潜力也十分巨大。只要风口来临,再加上精心布置,完全可以再次腾飞。
最后,中国的现行制度和国家治理模式,也为内陆复兴提供了坚实助力。
在西方,由于普遍采用分权制衡的西式民主模式,中央政府的权力和财政都是有限的,地方拥有极大的自主权。这种模式下下的内部区域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放任自流,坐观其成。沿海地区由于传统优势,积累了大量的产业和财富,并从内陆源源不断的吸血——内陆的优质人口和资金,都会源源不断的奔向沿海。这就很容易形成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格局。而中央政府由于权力和财力有限,对此很难予以干涉。
但中国不同,中国采用的是中央集权模式。才产业布局方面,中央可以予以全盘考量,对内陆予以照顾。同时,虽然传统模式下,资金和人口流向沿海这个市场规律不可忤逆,但中央却可以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性贷款等手段,将部分由沿海创造的财富回拨给内地,或者为内地修建大量基础设施,通过这些手段,让内陆依然保留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竞争力,不至于被沿海彻底抽干。
这等于是为内地留下了火种。随着陆权复兴,属于内陆的历史性发展机遇来临,中国的内陆受益于多年宏观调控,仍保有一定的基础和竞争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好的捕捉机遇,吸引产业落地,复兴之路也就明显更加顺畅。
而反观西方——比如美国,受限于西式民主体制的画地为牢,落后地区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被沿海发达地区基本抽干,基础设施更是残缺不全,所以即便等来陆权复兴的风口,内陆地区由于基础太差,也未必能把握的住——或者因此缓慢许多。这对这些落后地区而言,是浪费了宝贵的历史机遇,对国家而言,是大量的腹地资源因为制度原因而不得不荒废,国力的进一步发展会因此受到遏制。
总而言之,随着时代的发展,陆权复兴已经苗头初现,内陆地区所面临的的战略机遇,也将胜于以往。而在这股新浪潮中,中国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是所有大型国家中,最有可能从中获利的一个。而一旦将胡焕庸线以东,尤其是长江沿线的中国内陆大幅盘活,这片广袤的腹地,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希望,成为中国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实基础。
那么,在这一波呃逆路复兴的浪潮中,具体哪些城市,会获得最大的红利?中国城市的格局,会因此发生什么改变?关注微信公众号:云石,云石君下一节继续为您解读。
本文为云石地缘政治系列187章。解读大国博弈内幕,剖析政治深度逻辑,请用微信搜索公众号:云石,持续收看全部云石地缘政治系列文章。
为什么感觉世界霸主都是海权国家
地球70%海洋,而海洋则是连接陆地的纽带,只有航海发达才能与世界沟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否则只能是闭门造车!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