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电站为什么建在海边(为什么所有的核电站都要建在海边)_核电站_内陆_建设

本文目录

  • 为什么所有的核电站都要建在海边
  • 欧美国家的核电站建在内陆,为什么日本核电站非要建在海边
  • 为什么核电站一般都会建造在海边
  • 福岛核事故10周年,我国的核电站为什么都“暂时”建在海边
  • 核电站为什么要建设在沿海地区,内陆的江边,湖边不可以吗

为什么所有的核电站都要建在海边

此言差矣,并非所有核电站都建设在海边,世界上还有很多将核电站建设在河边、湖边的案例,比如前苏联著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就建设在普里皮亚季河河畔(第聂伯河右岸最大支流),我国当年拟建设的桃花江核电站也选址在资江江畔。所以确切地讲,说核电站大部分都建设在“水”边比较准确,原因也比较简单,核电站的核能反应堆在反应过程中,需要持续用水进行循环降温冷却,建在水边取水比较方便,也比较有保障。

不过,目前全世界已经在运行的核电站,大部分还是建设在海边,包括我国近些年新建设的核电站也基本都选址在海边,曾经计划在内陆江边建设的核电站,以及那些已经开工一半的内陆核电站,前些年都因为日本核泄漏事故而进行了暂停。毕竟核泄漏事故的威力太过恐怖,只要发生泄露事故污染了周边环境,那没有几十上百年根本无法恢复,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核泄漏事故就是血淋淋的教训,所以相比之下建设在海边比在内陆更有安全保障。

我们肯定都知道前段时间日本计划将福岛核废水排入海洋的消息,其实抛开国家、安全等因素不谈,单纯看选址,日本肯定庆幸当年福岛核电站的选址是在海边,如果泄漏事故是发生在内陆,那日本当前在处理核废水时,肯定会更加力不从心,毕竟内陆承接生态污染的能力,与海洋不是一个量级。

当然了,内陆核电站肯定不会永远不建,在安全因素再提高几个等级、核能技术更加成熟的情况下,内陆核电站还是会适时建设,毕竟全世界大型城市不只分布在沿海,内陆也有相当大的用电体量,建设在内陆,输电成本会更低,也会更加高效。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欧美国家的核电站建在内陆,为什么日本核电站非要建在海边

安全是核电站的生命线。多年来,任何国家对核电站的选址、设计、采购、建造、调试、运行和退役制定了一系列本国的安全导则。

具体到选址标准———

首先,核电站必须建在经济发达地区的相对偏远地区,50公里以内不能有大中型城市。这是因为从核安全的角度来看,核电站选址必须考虑到公众和环境免受放射性事故所引起的过量辐射释放影响,同时要考虑到突发的自然事件或人为事件对核电厂的影响,所以核电站必须选在人口密度低、易隔离的地区。

其次,厂址深部必须没有断裂带通过,而且要求核电站数千米范围内没有活动断裂,厂址100千米海域、50千米内陆范围内,历史上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厂址区600年来也没有发生过6级地震的构造背景。

目前我国已建成的核电站都在海边。这是因为核电站在运行过程中要产生巨大热量,所以核电站的选址必须靠近水源,最好靠海。

有时候为了布局和战略的考虑,也开始在内陆省份建设核电站,但运行安全也是同样标准的不用质疑。

至于日本靠海的多,主要可能受地域限制,临海资源城市多,内陆河少,和避开地震中心,废水好排放有关的综合考虑。

为什么核电站一般都会建造在海边

1、并不是大多数核电站都建设在海边。

最初就没有内陆核电这个概念,核电站只分为滨海核电和滨河核电,核电站建设在内陆都是在河流边,从下图2015年的统计表可看出,全球滨海核电和滨河核电大约各占了一般,加拿大滨河核电比例更是高达85.7。

2、核电站建设在水源边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 冷却乏蒸气
  • 受核电站一回路参数的影响,核电站二回路蒸气系统的参数不可能做成超临界或者超超临界机组,这就造成了核电站效率只有大于33%,其余剩下的超过60%的热量除了自然散热损失就需要大量的水来带走。

图释:最右边的就为冷源水,可以是河流或者海洋
  • 事故下余热导出

  • 再次强调,核电站是不可能发生核爆炸的。核电机组控制人员确保核安全牢记三条黄线,反应性是否可控、堆芯余热是否可导出、放射性物质的是否可包容,其中水源主要就是解决第二个问题,堆芯余热的导出。核电站需要稳定的冷源,因此一般建设在海边或者河边。

图释:坐落于北美五大湖之一的伊利湖畔的美国费米内陆核电站
  • 其他效益方面的考虑

  • 目前我国发展沿海核电,还可能基于输电的经济性考虑,毕竟沿海核电需要的电能更多,此前我国核电站大件设备如压力容器等都是进口的,通过海路运输更为方便,在今年中国一重才批量生产了我国自主生产的核电用压力容器。图释:核电站压力容器

  • 政府和公众意见

  • 之前核安保中心总工柴国旱也表示过,目前我国发展内陆核电技术上已经没有任何问题。长期以来大家谈核色变,核能科普与核电发展相比严重落后,甚至还有很多人担心说居住在核电站周边会影响子孙后代,如果那样,核电从业者早就跑光了,他们离核的距离不是更近些嘛。

更多科普内容,欢迎关注本号!

福岛核事故10周年,我国的核电站为什么都“暂时”建在海边

全世界的核电站90%都建在海边,其它的也是建在大江大湖边,为什么?

因为核电站需要大量的冷却水,这些冷却水处理后需要排放出去,而淡化海水是相比起来最安全最方便的办法。

虽然现代第三代核电站冷却水不接触核反应堆,几乎不含有放射性,但是辐射剂量再低的冷却水排放出去当然用更大量的水稀释更好,海洋就是最好的稀释方式,水量够大,洋流也会把稀释的水带走。不用海水难道建在内陆排放到河、湖还是地下去?

核电站为什么要建设在沿海地区,内陆的江边,湖边不可以吗

内陆的江边、湖边,当然可以建设核电站,甚至沙漠、戈壁、高原等地形也可以建设核电站,像前苏联著名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就不是建设在沿海地区,而是建设在乌克兰的普里皮亚季河河畔。

另外我国的核电站,像彭泽核电站、咸宁核电站、桃花江核电站等,选址也都位于内陆、江边,虽然多为停工状态,但可以说明核电站与海洋并非标配,而之所以全世界核电站大部分建设在沿海地区,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经济发展,二是方便取材,三是降低风险。

先说经济发展原因

当前核电站的存在,最主要作用就是为了发电,而电能使用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我国以及全世界经济发达的地区多集中在沿海,所以沿海城市的用电量也普遍高于内陆。核电站建设在沿海地区,所产生的电能可以直接输送给沿海生产企业,可最大限度减少电力输送成本。而且,世界上愈是经济发达的地区,空气污染往往越严重,而核电站是当下较为环保的发电技术,建设在海边,可以减少该地区对火电的依赖,有助于环境改善。

二是方便取材原因

不管任何技术的核电站,发电过程中都需要进行冷却,因为核反应堆在做功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能,且越是大型的反应机组,过程中产生的热能往往越多,这就需要一个冷却的过程。水资源因为良好的比热容,是最佳的冷却物质,所以核电站建设在海边,可以直接利用海水冷却,就地取材的成本非常低,虽然有些核电站的冷却,是依靠冷却塔,但远远比不上海水冷却的方便、直接,而且海水不像淡水那么金贵,一个机组每小时3万吨的用水量也无关紧要。

三是降低风险原因

虽然核能发电属于比较环保的发电方式之一,但相比于水力、风力发电,核能利用的过程中还是会产生一定的污染物,即便这些污染物符合相关的排放标准,但长时间积累也可能会污染地区环境,而建设在海边,污染物可以直接排放到海里,通过海水稀释可最大限度完成自然循环消散。

且核能利用,是一个高效与风险并存的行为,安全利用核能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利益,而一旦发生核物质泄漏,对人类伤害也是致命的,世界核电站泄漏事故历历在目,而核电站建设在海边就是为了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因为一旦核物质泄漏,通过世界海洋的自然降解,要比内陆降解迅速的多,且海洋没有人类聚集,所以风险较低。

以上就是核电站选择沿海地区建设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经济、安全,而绝非存在技术上的壁垒,理论上在不考虑成本、安全的前提下,任何地形都可以建设核电站,像内陆湖边、河边就更不存在冷却问题,只不过淡水资源毕竟关系到用水安全,所以选址慎之又慎。像开始所说的彭泽核电站、咸宁核电站、桃花江核电站等,规划选址都位于内陆江边,只不过当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件后,因为造成的国际影响很大,所以我国内陆核电站的建设也大都停工了,但不排除后期重启的可能性。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