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统计,全球31个国家共有450座核电站。如果留心,就会发现一半以上的核电站都建在河流或海边等水源丰富的地方。
那么这是巧合还是必然呢?
《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曾说过,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并不能解决传统化石燃料造成的气候困境。打破僵局的唯一途径是大规模发展核能。
这是因为核燃料的能量密度是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的数百万倍。例如,1公斤铀235裂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700吨标准煤燃烧释放的能量。更重要的是,核能发电不仅无碳,也不会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造成空气污染。
其原理是由铀制成的核燃料通过裂变的链式反应产生大量热能,然后高压水带走热能,然后在蒸汽发生器中产生蒸汽。
蒸汽通过高压缸和低压缸做功后,会带动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最后产生的电能通过电网输送给人们。
有关资料显示,在核能发电过程中,热能的利用率仅为1/3,这意味着工作后的蒸汽中有2/3需要用水冷却。当今冷却核电站最常用的方法是通过大量的水吸收热能。因此,如果核电站建在靠近河流或海洋的地方,就会有大量的游离水。由于用于冷却热能的水不与反应堆直接接触,排放的水不会受到污染。当然,我们也可以在内陆建核电站,但这样的话,还是要从江河海里取水,会比较麻烦。
展开全文
由于核电站的重要性,其选址还必须考虑其他因素,例如目标地点的场地条件。由于地震会对核电站造成破坏,因此专家在核电站选址时,必须确保所选区域的基岩稳定,几公里内没有断层带。此外,必须确认,厂址周围50公里以内的内陆地区和100公里以内的海域,在历史上一定没有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由于核能的特殊性,一旦核电站发生事故,将产生难以预料的后果。
历史上最严重的核事故是1986年4月26日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事故,造成6万至8万人死亡,13.4万人患辐射病,11.5万人被疏散,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美元。
但是,在美国周刊《时代》评选的十大核事故中,还有两起核事故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还要严重。因此,一提到核电站,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危险。
那么核电站真的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危险吗?
事实上,与其他行业相比,核电站发生事故的概率是最低的。而且,我国“华龙一号”采用的三代核电技术,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预防和减轻严重事故的措施。如果发生核事故,这项技术可以将其影响降到最低。
而且,据新华网报道,我国正在研发的第四代核电技术已经能够确保在任何情况下,核电站都不会泄漏大量放射性物质,更不会影响人体健康和环境。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