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东汉光武帝被评价为中兴之主,而南宋的宋高宗却是怯懦阴险的小人?假如宋高宗不杀并支持岳飞,岳飞有能力直捣黄龙、抗金成功吗_士子_岳飞_朱元璋

本文目录

  • 为什么东汉光武帝被评价为中兴之主,而南宋的宋高宗却是怯懦阴险的小人
  • 假如宋高宗不杀并支持岳飞,岳飞有能力直捣黄龙、抗金成功吗
  • 宋孝宗诏书中的“坐事以殁”是不是并没有否认岳飞的罪名,只是对岳飞进行了赦免
  • 郑定到大连飞机cz6954为什么起飞改点后,值机时间不变
  • 陈安为何做状元二十几天就被车裂而死

为什么东汉光武帝被评价为中兴之主,而南宋的宋高宗却是怯懦阴险的小人

在这个问题上,我建议还要再加一个人——晋元帝司马睿,这三位“中兴之主”,应该放在一起讨论。

刘秀是东汉的开创者,司马睿是东晋的开创者,赵构则是南宋的首位皇帝,这是他们的相似之处。而在对待手下功勋武将的态度上,他们则是一个比一个狠——

刘秀堪称是对手下最好的开国君主之一,给他立下大功的文武群臣,每个下场基本都还好。他的著名的云台二十八将,就是对这帮老战友最好的证明。

而司马睿对待武将的态度,则是冰火两重天;对旨在北伐的祖逖和坐困愁城的刘琨,这对闻鸡起舞的兄弟,他的态度是不支持还故意掣肘;而对一代枭雄王敦,他却又怯懦地要把位子让给他坐。

而赵构所做的事情就基本上是人尽皆知了:他诛杀了岳飞,从而也成为题主所说的“怯懦阴险的小人”。

在这里,我无意讨论刘秀和赵构的个人人品问题,我只想讨论,为什么刘秀、司马睿和赵构,会对待手下的大将这种态度。

西汉末年开始,世家大族开始逐渐掌握了朝政的话语权。刘秀和他的那些战友,基本都是南阳的豪族,这些豪族在获得政权后,获得了帝国的支柱性地位。因此,刘秀自然就得对他们好一点。

东晋时期,是世家大族权力的顶峰。王敦的家族琅琊王氏,是一手把司马睿扶到帝位上去的。因此,王与马,共天下(王还在前面)。而祖逖和刘琨,则相形见绌许多,因此司马睿对他们,就敢放肆的多。

而到了南宋时期,皇权已经压倒了所有家族权力,成为了最高权力。对于这些手握重兵的大将,必须予以遏制、消灭,哪怕他们有可能恢复故土。

最后说一句,东晋和南宋,作为两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对于要北伐的将领普遍不友好。从祖逖到桓温再到谢玄,以及岳飞,最后基本都是无功而返。这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假如宋高宗不杀并支持岳飞,岳飞有能力直捣黄龙、抗金成功吗

精忠报国,这四个字不仅仅是刻在岳飞的背上,而是刻在了岳飞心里,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为国家,岳飞倾尽了一生心血,眼看胜利在望,却不得不班师回朝,让人为之痛惜。

那以宋朝当时的实力,如果全力支持岳飞,能灭掉金国吗?客观的说,“守则有余,攻则不足。”

想收复宋朝所有的土地,对金国形成稳定的防御姿态简单,但要彻底灭掉金国,有点难。

绍兴十年,诸路大捷,岳家军兵临城下,距开封只有45里,岳飞的谋略相当稳重,他的策略是先收复河南后,沿太行、沂蒙山脉及其中间的镇、定、高阳三关布防,恢复唐末宋初中原王朝对契丹的防御态势,下一步再考虑幽云十六州,再下一步才是关外。这谋略,精细缜密,环环相扣,如果不是有着极高的军事智慧和对天下局势的透彻分析,是无法完成如此恢弘的布局的。

而至于历史上所谓的直捣黄龙,其实只是战略构想中可能出现的一环,敌军只要分兵直攻四川,那么岳飞就会一路向前,直取老巢,但同时考虑到敌军坚守不出的可能,岳飞承诺的是最晚在两年内取得胜利。

对于夺回宋朝原来的国土,各方面也已经准备妥当,在友军的协同下,兵力已达十几万,已经有了和金军硬碰的资本,尤其是岳家军大部分都是由身经百战的老兵组成,军事能力极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吸取了上次因粮草不足而失守的教训,这次在进军前夕,岳飞就上书皇帝开始粮草准备,保证军队在行进时有足够的粮草补给,让军队拥有持续的战斗力。除了兵马和粮草的完备之外,军队的几番胜利,大有势如破竹之势,这也让各军士气高涨。

综上所述,在硬实力方面,宋朝的军队已经形成了对金军的强压之势。而金军已经将妻小送出开封,随时准备撤退。一旦收复了城池,接下来便是战后地区的管理和布防了。

岳飞每次作战,除了斩掉敌军首将之外,所俘获的兵士是全部放回,所以很多敌军也自愿为岳飞而战,作战时期也尽量不会破坏本地建筑,对古建筑的更是保护有加,战后对老百姓也是十分宽厚,所以岳飞在百姓中的形象是颇为正义,再加上部分城池原本就是宋朝所有,原居民大多还是宋人,而金人对宋朝百姓的压迫,早就使百姓怨声载道了,这时正需要一个良将来拯救他们,所以攻占城池之后,也较容易获得敌后义军和敌占区百姓的支持,这些支持对后期军队驻扎及布防是必不可少的。

基于以上因素,想要多夺宋朝原来的国土,并形成防御模式是势在必得了,而且论守城能力,金军是望尘莫及的,那么岳飞所说的两年内灭掉金国,可能吗?

最终灭掉金国可能,但只用两年几乎不可能。想要灭金,幽云十六州是必争之地,进可攻,退可守。

从地形上分析,幽云十六州大部分是平原,骑兵可谓是所向披靡,步兵在此不仅速度慢,机动性差,没有险要地势关卡阻拦的情况下,可以说就是活靶子,宋军的军力确实与金国有抗衡之势,但马匹情况不容乐观,除了岳飞手下军队马匹情况还算够用,其他军队的马匹都较为吃紧,而幽云十六州正是产马重地,宋朝自己只有两淮地区能够产马,但产出的马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用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想要短时间拿下幽云十六州,还是操之过急,毕竟金国是骑在马背上的国家,没有足够马匹的情况下攻金,无异于以卵击石。

随着时间推进,在没有外患的情况下,金国的兵力增长速度势必没有繁荣的宋国快,假以时日,等宋国的骑兵发展起来,灭金还是有很大概率的。

但可惜的是,万事具备,就差一个不算英明神武、但不至于在后面捅刀子的皇帝,因此,岳飞最后连开封都没攻破,宋朝防御模式都没有展开,更别提最后的灭金了。

宋孝宗诏书中的“坐事以殁”是不是并没有否认岳飞的罪名,只是对岳飞进行了赦免

谢邀





问题说明的这段话出自绍兴三十二年七月孝宗刚即位一个月时的追复岳飞元官诏,这一段的原文是

至三十二年,主上龙飞有诏:故岳飞起自行伍,不逾数年位至将相,而能事上以忠,御众有法,屡立功效,不自矜夸,馀烈遗风至今不泯。去冬出戍鄂渚之众,师行不扰,动有纪律,道路之人归功于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元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与录用。


我们知道,岳飞案牵连甚广,从高宗末期直至贯穿整个孝宗朝,替岳飞平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追复岳飞元官只是孝宗替岳飞平反整个过程的开端

即位一个月,没有经过复审,孝宗便以赵构的名义追复岳飞元官,追复的原因低调到只是因为去年冬天戍鄂渚之师有纪律,不扰民。很明显,

孝宗和高宗都认可岳飞无罪,孝宗要照顾到高宗的脸面

仅截一个长期过程的最开端的一小段就说是孝宗的态度,断章取义莫过如此





乾道五年十一月,孝宗下诏在岳飞长期驻扎的鄂州替岳飞公开建庙,乾道六年七月,岳飞庙造好,孝宗赐庙名为“忠烈”





淳熙五年九月,岳飞先议谥忠愍

呜呼!将相大臣,勋在王室,德在人心。身没而名垂不朽,与日月争光,而乃褒赠未举,信史未书,万口一词,以为阙典……呜呼,公之大名大节大勋烈,赫赫在人耳目,青天白日,其谁不知……

虽然因秦桧一党把持修史权而“信史未书”,但岳飞功勋卓著,名垂不朽,与日月争光,只要是个人类都不会否认


尝窃恭睹太上宸翰,赐公无虑八十馀札。有曰:“卿忠义之心,通于神明”……曰:“览卿近奏,毅然以恢复为请,皇天实啓之,将以辅成朕志,行遂中兴耶?”……

孝宗说他曾亲眼看到赵构写给岳飞的宸翰,褒奖岳飞忠义之辞比比皆是


公素志恢复,会和好已定,南北息肩,于是登庙堂、位枢弼。彼忌功嫉能者方相与媒孽,厚诬以媚权臣,乃罢本兵。兴罗织,致坐事以殁

孝宗说,宋金开始讲和时,朝廷罢三大将兵权,岳飞登庙堂任枢密副使,原因是岳飞的功绩引起小人嫉妒,向权臣进谗言。后来又罗织诬词,造成岳飞牵连其中以致冤死狱中

“致坐事以殁”有一个很重要的前缀~兴罗织

凡是不带前缀说“坐事以殁”的无疑是故意的

因为“危身奉上曰忠,使民悲伤曰愍”,这个谥号没有通过





于是改谥武穆,谥词中写道:

呜呼!身可殁而名不朽!是非惑于一时,而议定于来世。自非有大勋烈著在人心,何以上为圣天子追念如此?抑可谓盛矣!

如果岳飞不是忠勇过人,怎么会让太上皇和孝宗一直念念不忘


师行所向必克……隐然为长城矣……太上倚公为重,以图恢复,而公亦眷遇之,厚竭其忠力……

武穆谥议中一再列举岳飞的功勋,赞扬岳飞忠勇,隐然已成为南宋之长城


用事之臣力主和议,乞讲盟通好,犹恳恳奏列以为非计,终莫之听

秦桧力主和议,而岳飞屡次上疏恳奏议故土不可忘,和议不可恃,“终莫之听”。隐晦地说到岳飞得罪了秦桧,以致

隽功未就,伟志莫伸,身随以殒,有遗憾焉!


不殖货产……不知其有家……为士卒先……不胜不止……不知其有身。忠义殉国,史册所载,何以尚兹

然而,追究秦桧就会揪出赵构,只能以“忠义殉国”四字把岳飞之死含糊过去





武穆覆议中用大段篇幅来叙述岳飞的功绩,肯定了岳飞的“忠勇”,并且加了一段

公之处功名、远权势,有明哲之先见焉!

高度肯定了岳飞淡泊名利的节操,却闭口不谈岳飞的死因。还是那个原因,赵构还在德寿宫活蹦乱跳,孝宗要照顾他那张老脸





其实,宋朝武将谥号没有统一标准,以“武”开头的很普遍

曹彬配飨太祖庙,谥武惠

潘美配飨太宗庙,也谥武惠

曹玮配飨仁宗庙,谥武穆

岳飞,也谥武穆……其寓意上下兼顾,孝宗果然不愧那个“孝”字





虽然没有追究秦桧的责任,但凭忠烈庙,谥武穆这两点就能看到,岳飞事实上已经平反,这一点南宋人都很清楚,现在的人类也都很清楚。所以,赵构死后,岳飞成为配飨高宗庙的候选人之一

还是那几句话:

岳黑它们国才把罪犯供起来

岳黑它们国才称罪犯为忠烈

岳黑它们国才想把罪犯拿去配飨太庙





郑定到大连飞机cz6954为什么起飞改点后,值机时间不变

那估计是临时因流控而影响的起飞时间,所以值机时间是没有改变的。 详情》》

陈安为何做状元二十几天就被车裂而死

如果说历史上最悲剧的一个状元郎的话,那么就非明朝洪武年间的状元郎陈安莫属了,只是高兴的当了20多天的状元郎,就被抓取最后车裂而死,最关键的恐怕是他本人都是无辜的,就这样成为了这一场政治事件的替罪羊了。在封建帝王时代,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你犯罪而有罪了,有时候是因为需要你有罪,你就必须有罪就得有人来背这口锅陈安的遭遇也不外如是。整个事件的发生是处在一个大的环境中,也被后世称谓“南北榜案”。

南北榜案----朱元璋最后举起的一次屠刀

南北榜案:也称之为“春夏榜案”,主要是因为在洪武三十年这一年,举行了两次科考,一次是二月份科考,中举的全部为南方士子,也就成为“春榜”,一次是同年六月份科考,中举的全部都是北方士子,也称之为“夏榜”,也因此称之为“春夏榜案”。

本是平平无常的一次洪武三十年的一次简单科举,也是大明洪武十七年以来为国取士举行的第六次科举,每三年举行一次。并且这次的科举朱元璋任命当时的文宗泰斗刘三吾

担任主考官,而刘三吾以84岁高龄为国取士,最终遴选51名中举士子,其中以陈安阝(fu,也就是陈安)为第一名﹑尹昌隆为第二名,刘仕谔为第三名等51人中举。按理说本是一件普普通通的事情,接下来的就是状元游街贺喜等等了,但是在这时候,有心的落榜士子发现了一个规律,那就是这次的中举的士子都完全是南方士子,北方士子一个没有,这在前五次科举中是不曾出现过的,前五次虽然也是南方士子居多,但是依然有北方士子的,这一次完全例外,士子们再一查看,这次从头到尾主考官,审阅官也完全是南方官员,于是乎一场阴谋论随之推导而出,就是有人舞弊,借此打击北方士子,且闹得越来越凶,惊动了朱元璋。

于是朱元璋进行了二次彻查,成立了一个12人的“调查小组”,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以及已经廷试取录的陈安阝﹑尹昌隆﹑刘仕谔等,于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人入仕。然而在此时可以说如果体会到圣意的话,是需要补录一些北方士子的,以此平息这场闹剧的,但是自小组复阅之后,所呈上的均是文理不佳,并有犯禁忌之语的试卷,这就不得不让朱元璋深思了,本身朱元璋这个帝王就是疑心病比较重的,对于这些落榜的北方士子来说,不可能完全都是文理不佳,且有犯禁的言语吧,即使北方士子的水平比南方水平的要低一些,但是降低一些要求也是会有中举的,也就是在可中可不中的平衡线上,但是,此时呈给朱元璋的却全部是质量差的,这不得不说是有人别有用心了,可能会借题发挥而已,且因为此事已经有朝廷中的北方官员不满了,认为这就是对北方人的歧视和打压了,因此朱元璋不得不再度用重刑来警戒一些人了。

残酷的事实:朱元璋大怒,五月份突然的下诏,斥责本次科举的主考刘三吾和副主考白蹈和张信等人为“蓝玉余党”,结果就是涉案诸官员皆受到严惩,刘三吾因为年事已高,被发配西北。而张信就更惨了,因他被告发说曾得到刘三吾授意,落了个凌迟处死的下场。其余诸人也被发配流放,只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此二人得免的原因,是他们在复核试卷后,开列出的中榜名单上有北方士子。同时状元郎陈安先是被流放,后被召回车裂而死。理由是试卷批注不严,有惑圣览。同年的六月,六月,朱元璋就进行了亲自策问,钦点韩克忠为状元﹑王恕为榜眼,焦胜为探花,是为夏榜。因所录六十一人全系北方人,故又称北榜。可以说这是对北方士子的一种补偿。

再之后的影响就是,以后进行了不同地域的不同科考,照顾到不同地域的学术文风,也就是南方六十北方四十比例,类似于现在的高考不同省份不同考卷一般,不再统一科举。

位置不同,思考的方式也就不同

文人傲骨的刘三吾:可以说刘三吾是最为冤屈的,以84岁高龄依然兢兢业业的为大明朝开科取士,而且刘三吾其本人自号坦坦翁,胸怀坦荡,是当时文人士子之中三老之一,文人品质高洁,且一心为公,不然一个已经到了耄耋之年的老者还有什么欲望需求,无非希望就是为国再多培养点有用之人,也因此在阅卷之中必然是选择最优的,且在出现这件士子闹事之后,刘三吾也是与朱元璋开诚布公的探讨了一番,自己真的只是从文采方面选出的这些人,而朱元璋潜意思是希望增添北方士子,但是对于此,刘三吾是坚决拒绝的,开科选举本就是重大之事,岂可听一人喜好,对众多士子是不公平的,是对文人士子的侮辱,因此是不同意的,可以说从刘三吾的角度是真的就是凭借才识选士。

别有用心之人:也许把事件扩大化的原因就是朱元璋委派的第二次12人调查小组了,经过复阅,所呈现给朱元璋的都是北方士子质量不好的试卷,这不得不让人怀疑,有人借此进行党争,如果这次全是南方士子中举成为正常事件的话,那么就可以有一就有二,为接下来以后的科举中还会出现全部都是南方士子的情形也可成为惯例,长此以往,朝中必然都是南方士子一系了,这本身上就是国本之争了,是南方主导还是北方主导了。也因此,借这个机会来挑战一下朱元璋的权威,摸一下底线,毕竟此时朱元璋已经七十多了(洪武三十一年逝世),看一下垂垂老矣的皇帝是什么反应。

国家一统的大明:

时隔数百年的南北民族统一:首先得知道明朝的统一可以说是继宋朝以后的第一次以汉人身份进行的南北大的统一,这可以说已经是有三四百年了的,而对于北方汉人来说,可以说是三四百年后才又再一次进行了民族认同的,因为,在宋朝时期,宋朝根本没有收复北方,因此北方的汉人是生活在辽国和蒙古治下的,对于南方的民族认同感是不高的,而到了元朝时期,南北汉人之间都有阶级的区分,北方的要比南方的高一些,因为北方的这些以前就属于人家治下的,南宋破灭以后南方的汉人才步入元朝。朱元璋的统一也才三十年,需要做的是弥合这三四百年的民族割裂感,所以必须考虑到南北官员的平衡的。而且大明不是某一个区域性的大明,站在朱元璋的角度看,大明是全国的大明,无分地域,无分南北,皆是大明国土。所以南北不容出现割裂的情形。

地域不同,文风不同:其次就是明朝统一是从南向北统一的,本身南方要相对安定的早一些,而且北方经历了长期的战乱,连生存都是问题之时,又如何会投入到读书中呢,且相对来说地域上的文风的改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南宋时期毕竟是南边文风昌盛,即使经历了元朝,也是相对来说比战乱的北方要浓郁一些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是完全摒弃北方士子的原因,元朝之时,开科取士依然是北方士子有一定的比例录取的,到了大明朝,如果北方士子连录取都没有机会,不得不会让北方士子产生颓废之心,进而对大明缺少认同。

科举只是一种取士国家一统的方式:开科取士真的只是唯才是举,最优选取吗,不是,其实在帝王眼中是一种收拢天下士人之心,维护国家统一的方式,唐太宗都曾经说过: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这对于朱元璋来说亦是如此,士子只是自己用来笼络天下的方式,而不是必须是唯优录取,最要紧的还是这个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在国家统一面前其他的都可以让步的。

也因此在国家一统面前,朱元璋也只能再次举起屠刀,以这600余人的性命来换取的是北方千万士子和百姓的归心,不得不如此做,如果说这其中有冤屈的人吗,绝对有很多,但是站在朱元璋帝王的角度来看,他必须这样做,一是收心,二是震慑宵小。作为帝王看重的依然是皇权永固,大明一统。

总体而言:状元郎陈安只不过是这场权力政治事件中的一个无辜的替罪羊,是朱元璋需要借他们这些人的性命来平息其他人的愤怒,彰显自己帝王威严,不是任何人可以揣测的,同时来以此维护大明的统一。毕竟是开国帝王,对于这些是可以狠得下心来的。如果是宋朝帝王的话断然做不出如此冷血的举动的。但是也唯有朱元璋在宋之后才能够乾纲独断,收复北方一统华夏。也因此,有时候一些事情在当时情况下无关对错,只关乎利弊,可能需要的是后世再去修正弥补吧。

(以上只是笔者一家之言,如有不妥之处,欢迎指正交流)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