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俄国为何会战败,谁才是这次战争真正的赢家)_克里米亚_俄国_英法

本文目录

  •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为何会战败,谁才是这次战争真正的赢家
  •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为何群殴俄罗斯
  • 克里米亚战争中为什么英法不想彻底打败沙俄
  • 罗曼诺夫王朝为何惨败于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英法联军为什么不趁机拿下莫斯科
  • 英俄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克里米亚战争
  • 克里米亚战争是不是客观上导致了沙俄入侵清朝
  • 克里米亚战争给俄国造成了多大影响
  • 问一下大佬们,假如沙俄赢得了克里米亚战争和之后的所有战争(包括一战和二战),那世界会怎样
  • 揭秘克里米亚战争死亡率有多少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为何会战败,谁才是这次战争真正的赢家

那就好好扯淡一下这场克里米亚战争,说实话吐槽机不太愿意写这场战争,因为实在太复杂,包含了地区政治、国家恩怨、宗教冲突和民族运动,总之它绝不能简单归结成一场由沙俄扩张引起的战争,也不完全是欧洲苦“宪兵”久矣的反抗。

远期背景——衰落的奥斯曼和汹涌的民族运动

19世纪初期,曾经强大到封锁东地中海的奥斯曼帝国开始衰落,内部控制力急速下降。此时欧洲的民族运动开始蔓延到这里,他们传统的米利特自治管理开始无法满足少数族群的期望,纷纷开始独立。

1820年塞尔维亚独立,1821年希腊在英俄两国的支持下开始起义,感觉军队衰落的苏丹一怒之下在1826年解散禁卫军重组,却造成武力短暂的空窗期。1827年英法俄三国联合舰队彻底摧毁了帝国海军,奥斯曼不再拥有远征能力。

随后希腊独立成功,法国也拿走了阿尔及利亚,并且将埃及从帝国分裂出去。然而法国逗逼们这次高估了奥斯曼帝国残存的实力,埃及的军事力量明显太强了,1833年他们居然打到伊斯坦布尔城下,这尼玛就尴尬了,搞不好“欧洲病夫”要突然死亡啦!

关键时刻欧洲宪兵沙俄当仁不让,强迫奥斯曼帝国答应援助,1万俄军打跑了埃及人。事后分蛋糕时他们拿走了最大的一块,禁止除沙俄的任何国家在伊斯坦布尔海峡有军事存在。

然而1839年的时候埃及再次杀了过来,这次英国、奥地利、普鲁士都掺和进来,又一次把埃及痛打一顿。随后这帮人签订了《伦敦公约》,条约剥夺了俄国禁止第三舰队进入黑海的权力,在有军事冲突的情况下英法也可以派舰队进入那里。

因为连续两次被其他国家拯救,奥斯曼帝国基本丧失了外交独立性,各方强国可以随意插手其内部事务,这个待遇大约比清朝还不如。插手的国家多了自然就有江湖,很多国家非常反感沙俄什么都要管管的恶习。

近期背景——矢志复仇的法国和粗枝大叶的沙皇

关于沙俄能当欧洲宪兵的原因很简单,他们把不可一世的拿破仑打败了,但是当国际警察其实是件挺败人品的事儿,今日之美国就是例子。偏巧战斗民族怎么看都不是玩细活儿的材料,简单粗暴的风格更让人反感。

更巧的是那时候法国玩了一次经典复辟,拿破仑的侄子当上了皇帝,也就是知名逗逼拿破仑三世。这货刚登基的时候各国都依照惯例发贺信,沙皇尼古拉一世那封信的抬头有点问题,他写的是“我亲爱的朋友(Monsieur mon ami)”,而不是惯例中“我亲爱的兄弟(Monsieur monfrère)”。

吐槽机个人觉得这个错误应该归咎于战斗民族一贯的粗枝大叶,并非是为了故意羞辱拿三先生,因为这帮家伙大抵属于羞辱全世界的生物。然而本来就苦大仇深的法国人显然不这么看,觉得被轻视的拿三憋足了劲准备搞事情。

直接原因——延续千年的宗教恩怨

拿三先生首先宣布奥斯曼帝国境内巴勒斯坦地区的基督教徒受自己保护,享受“主权权威”,对此沙皇没啥意见,你抢你的,我抢我的。随后拿三的操作就有点浪了,他要求当地东正教堂把钥匙交给天主教徒管理。

这下沙皇可不干了,还能不能做个职业的演员?大分裂都快1000年了,你还在这块找不自在?谁不知道东正教是我罩着的?那是咱们的国教!你想干啥?伤养好了想再出来练练?

拿三表示练练就练练,直接把舰队开到了黑海,沙皇则一边把陆军推进到边境,一边去找英国佬评理。你管管那帮法国佬啊!他们犯规了!这还没军事冲突就把舰队拉黑海上了,而英国人则表示理论上我们是玩新教的,天然和那边比较亲啊!沙皇只能表示MMP。

开战前夕——彻底失败的调解

得知外交努力失败的沙皇暴怒,在1853年6月派8万大军悍然渡过普鲁特河,进入现在的摩尔多瓦附近,开始军事示威。奥斯曼小鬼你丫必须给我个说法,不然老子就在这过年了!然而逗逼的是光1853年下半年这8万人就死掉一小半,原因还不是军事冲突,俄军丧心病狂的医疗体系让军营里疾病横行。

奥斯曼帝国上层对俄国的神操作完全处于懵逼状态,大佬你和法国的恩怨别拿我说事儿啊!我就一打酱油的,你说哪边我惹得起啊?此时头铁的沙皇已经听不进去人话,不行!今天你不给我说法的话,我就给你个说法!于是奥斯曼帝国也难得硬气一回,直接对俄宣战了。

眼看沙皇真急眼了,西欧那几个国家也有点发憷,英国、法国、奥地利和普鲁士赶紧在维也纳开会,弄出一份调解方案,要求俄国撤军,但答应了俄国关于东正教徒受他们管理的要求。尼古拉二世对结果表示满意,准备签字同意,然而此时奥斯曼帝国不干了,你们这么做有没有考虑我的感受?

逗逼开战——莫名其妙的打起来了

奥斯曼帝国代表拒绝签字初期沙皇还有点耐心,一再表示自己没领土野心(谁信啊),只是为了保障国教徒的利益。奈何奥斯曼被这帮人坑怕了,也一再表示咱们不是不答应,只是你们弄这么多种文字,歧义太大啊!

两边就这么磨磨唧唧的继续修改合约内容,俄国这边稍微不高兴了就把军队往前提几步,奥斯曼也暗搓搓的弄几条破船去监视俄国海军,虽然很快就被俄国糊得满脸花,但好歹也算表明些态度。

然而俄国舰队攻击奥斯曼船只的事情很快被英法舆论广泛宣传,并界定成了战争行为,双双向沙俄宣战。本来和沙俄关系亲密的奥地利虽然没宣战,但表示支持的英法的行为,沙皇对局面有点懵逼。

大打出手——比谁变得快

随着英法共同宣战,克里米亚战争全开展开,其实这个战争命名不算很准确,克里米亚只是其中的一场战役。事实上几个参战国在黑海、波罗的海、白海、太平洋都有战斗,陆地上的战斗更是从多瑙河北岸蔓延到高加索地区。

因为战场实在太散,吐槽机也不好详细介绍具体经过,总之这仗俄国打的很憋屈,初期他们在传统盟友奥地利的压力下直接撤出了之前占领的摩尔多瓦一代,这时候战争的理由已经没有了,俄国觉得可以继续谈判,然而对面根本没管这些,直接多点开花的进攻,打得他们完全懵了。

刚刚回过点神来在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顶住了联军的进攻,那边奥地利加入了反俄同盟,撒丁王国(就是意大利)更亲自下场参战,结果另一边的阿尔马河战役打崩了,塞瓦斯托波尔被彻底包围。

这种多点开花的战争模式让俄国很不适应,波罗的海上的失败也让国家经济遭到重创,于是他们开始尝试新的战争打法。比如将新型炸药应用到战争,或者利用堑壕防守(一战堑壕战鼻祖),又或者强化军队医疗条件减少伤亡。

变化的战争模式给四国联军造成极大的伤亡,这场战争最后其实俄国的伤亡是小于联军的,于是各国也都开始了调整,英国评价工业化体系优势脱颖而出,他们的军医系统比俄国更强,南丁格尔就是那时候出现的。

最终这场漫长的战争演化成长期围困的对峙,塞瓦斯托波尔被围了一年才陷落,两边其实打到1855年谁都坚持的很困难,只是在等待一个台阶下。随着沙皇尼古拉一世的死亡和塞瓦斯托波尔陷落,这个契机来了。

握手言和——回到原点的巴黎条约

压力山大二世继位沙皇后一直对这场战争很无语,两边明显就是在置气,根本谁都拿不到关键利益。故此他一直很积极推动停战,就算认怂也无所谓,联军那边熬下了塞瓦斯托波尔倒是想扩大战果,但折腾大半年发现确实没法再占便宜,就答应谈判了。

1856年3月30日几个参战国加两个相关中立国在巴黎签署了合约,合约规定俄国退出之前占领摩尔多瓦一带,这其实完全就是个废话,开战初期俄国就退出去了,之后被一轮猛打,再也没占领过。

另外黑海成为中立区域,不准任何国家军事存在,这也是废话,之前《伦敦公约》就是这样规定的。联军把占领俄国的领土归还,但俄国也得把瓦拉几亚等几个地方还给奥斯曼。最后强迫奥斯曼改革,平等对待各宗教,还不给战争赔款,奥斯曼的待遇大抵和一战后的中国差不多。

回望历史——必输的俄国和意料不到的赢家

如今我们回望这场战争可以马后炮的说俄国是必输的,他们犯了太多根本性错误,最初他们压根就没准备好全面战争,在尼古拉一世的预期里这场战争就是欺负欺负奥斯曼帝国,最多再加上个手下败将法国。他压根没想过俄国名声臭到奥地利都不帮他们,英国和意大利直接下场。

另外19世纪中期随着技术革命,战争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俄军无意中开启了变革,但传统农奴制拼体量的思维既然存在,他们引导了堑壕战、率先启蒙了军事医学,但最终这些都被英国更标准化的使用,能赢得了才怪。

当然,英法两国也没在战争中直接获益,甚至在签订合约时法国为了不过度刺激沙俄,阻止了其他国家对赔款的要求。几个国家打生打死最后产生了一个谁都没想到的赢家——罗马尼亚。那里处于战争核心,本来是奥斯曼的领土,结果几年战争中奥斯曼管不了,沙俄管不着,战后他们很快就独立了......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为何群殴俄罗斯

克里米亚是前沙俄从前奥斯曼帝国通过残酷的战争取得的。苏联建立后,为了管理的方便,把克里米亚划给了乌克兰加盟共和国进行行政管理。而苏联时期的乌克兰不是一个独立国家,克里米亚从来就不是现乌克兰的一部分。

克里米亚战争中为什么英法不想彻底打败沙俄

像沙俄这样一个噬土成性的帝国,西方列强哪个不想除之而后快?但想归想,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军事实力,特别是大纵深地面进攻能力,一切想法都只能是空想。1812年法俄战争期间,武功盖世的拿破仑也不是没想过要彻底打败沙俄,怎奈广袤的国土、漫长的进攻轴线和变化多端的气候给当时的冷兵器陆军提出了无法克服的考验,短短8个多月,拿破仑61万东征大军便在库图佐夫20万兵力的逐次抗击之下铩羽而归,竟然有40余万法军士兵因饥寒交迫而丧命。

41年后,克里米亚战争爆发。英法联军参加这场战争的目的,就是为了同沙俄争夺近东统治权、清除沙俄对巴尔干及黑海地区的军事占领、阻止沙俄染指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结果,英法获胜,沙俄战败。经过历时两年多的激战,不仅迫使沙俄接受土耳其独立、从摩尔达维亚和瓦拉几亚撤军、解散黑海舰队,还放弃了在波罗的海阿兰群岛的驻军权,这对于英法联军来说,已经算是超额完成任务了。

在这种情况下,英法联军有没有想过乘胜追击、进一步彻底打败沙俄呢?很遗憾!确实没想过,或者说是想都不敢想。原因有两点:一是心不齐。英法各怀心腹事,只能做到为实现有限目的而结成临时同盟,却没有能力发动一场劳师远征的联军作战。英国沉迷于海外殖民地统治,并不热衷于陆地战场上的开疆拓土。当初之所以要与法国联手征讨沙俄,无非是为了保持欧洲均势,目的一旦达成,自然就会见好就收。

而法国是克里米亚战争的始作俑者,其在战前的迫切愿望是拆散沙俄、英国、奥地利、普鲁士等国为制裁法国而缔结的“神圣同盟”及《四国同盟条约》。经过一系列成功的策划,法国通过克里米亚战争拉拢了英国,离间了沙俄与奥地利之间的关系,使自己彻底摆脱了自拿破仑战争以来的外交困局。既已成为克里米亚战争的最大赢家,法国当然不会再去冒险重蹈当年拿破仑一世东征沙俄的覆辙。

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英法联军虽然取得了克里米亚战争的胜利,但毕竟是一场惨胜,英法与沙俄之间仍处于势均力敌的状态。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沙俄军队损失了52.2万人,英法土三国损失兵力近40万,双方均已无力再战。如英法联军敢于进犯沙俄本土,必将招致沙俄军队的拼死抵抗。

沙俄是一个陆战强国,其农奴制军队具有动员速度快、组织严密的优点。而英法两国之中,陆战能力较强的是法国,但由于受到连年遏制,其军力早已大不如前,根本无法与法俄战争时期相比。况且当时的皇帝拿破仑三世无论文治武功、还是指挥谋略,都远远不是其伯父拿破仑一世的对手。当年拿破仑一世在兵力占有绝对优势且不宣而战的情况下,都落得个几乎全军覆没的下场,倘若拿破仑三世冒险东征沙俄,其结果只能是有去无回。至于英国,向来不是一个陆战强国,如与法军联合作战,不仅不会提供有效支援,反而成为法军的累赘。可以预测,这样一支实力不强的英法联军于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入侵沙俄,必然会在俄军借助于严寒天气而实施的坚壁清野和逐次抗击之下遭到惨败。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欢迎关注慕什塔戈

罗曼诺夫王朝为何惨败于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亚战争

简单讲的话,克里米亚战争是1853年以巴尔干半岛为核心的一场欧洲战争,俄国一国单挑对面奥斯曼、英法、土耳其、撒丁王国,战争的结果以1856年的《巴黎和约》签订告终,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标志着俄国旧时代的终结,即位的亚历山大二世随后开展了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试图挽救俄国的败局。

先来说说战前的俄国:俄国在19世纪中叶的时候还是一个落后的以农奴制为主体的国家,列宁也说“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罗斯的腐败和无能”,这时它的工业生产远远落后于欧洲国家,它的钢铁产量落后,铁路里程落后,开始逐渐沦为欧洲的原料供应地。

此时俄国进口的是工业品,出口的是农产品,而它的农业生产也十分落后,据统计在1802年到1852年的50年间,有40年农业歉收,国内遍地是饥饿、疾病和死亡。而俄国落后的经济导致其军事实力同样落后,当时俄国舰队中的蒸汽舰只有24艘,而英国、法国和土耳其共有281艘,实力差距过于明显。

从19世纪上叶起,俄国的专制制度其实开始显现出危机的迹象,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革命极大震撼了俄罗斯国内政局。俄国还执意要打开黑海的出海口,对土耳其发动战争,此举极大地触动了英法两国在地中海的利益,而此时的英法相继完成了工业革命,俄国的后勤依然是依靠马匹向前线运输,两者之间不是同一级别的较量。

此时的英法舰队采用的是风帆和蒸汽混合动力,而俄军仍然是老式的风帆战舰;英法军队普遍装备的是前装线膛枪,射程精度远远高于俄军,此时俄军仍然以老式的滑膛枪为主,经常走火,并且在作战时常用旧式的方阵队列拼刺刀。

后勤补给方面,英法国内铁路密布,物资兵源都是通过铁路和轮船从本土运输到前线,俄国在冬天河流封冻的时候只能用马车运输,英法运输花三周到克里米亚前线,俄国运输从莫斯科过来……要花三个月。

俄国战败的原因太明显了,其一,俄国树敌太多,在这次战争中,英国、法国、普鲁士、撒丁王国、奥地利、土耳其站在一起,俄国孤军作战,几乎面对整个欧洲的压力;其二,此时俄国的国力太弱了,国家各项生产指标远远落后于英法,而国家的财政根本经受不起这场战争的消耗,俄国为了支援前线还廉价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但也无济于事,俄国不接受停战的条件势必破产;其三,俄国呆板落后的战术极大程度地拖了俄国人的军事效率和军事力量,比起来俄国和英法差了一个时代。

克里米亚这一战使俄国彻底失去了保持了30多年的欧洲霸权,俄国再也无力与欧洲较量,英法没有侵吞和肢解俄国,而是用《巴黎和约》获取地中海的利益,实在是非常温和了。此后俄国的对外政策目标不得不转向亚洲和远东,而随后1859-1861年的革命形势的到来,俄国的国运走向了新的历史方向。

(参考资料:沃尔特·莫斯《俄国史1855-1996》)

克里米亚战争俄国战败,英法联军为什么不趁机拿下莫斯科

克里米亚战争的背景是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其本质是早期的俄欧地缘政治争夺战。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次国际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罗斯的失败而告终,从而引发了沙俄帝国国内的革命斗争。

战争率先由土耳其引发,1853年11月27日,一支土耳其小型舰队到达希诺普港。土耳其舰队指挥官命令部下不准首先开火。不久他就发现六艘俄罗斯战列舰在港外巡弋,他发出急件请求增援却杳无音信。这些俄罗斯战列舰从一百英里外的塞瓦斯托波尔赶来,属于俄罗斯黑海舰队,由海军中将帕维尔·斯捷潘诺维奇·纳希莫夫指挥。

1853年11月30日晨,沙俄舰队进入希诺普湾要求土耳其舰队立即升白旗投降,土耳其指挥官拒绝投降并下果断令开炮,俄罗斯战列舰当即开炮还击。战争很快结束,俄罗斯舰队取得完全的胜利。俄罗斯俘虏土耳其指挥官奥斯曼—帕夏,土耳其7艘护卫舰和2艘轻巡洋舰被击沉,土军死伤3000人。

这次海战是木制风帆战列舰最后的辉煌,同时也是俄罗斯黑海舰队最后的辉煌,本次海战也作为古老的帆船舰队时代的最后一次大规模的交战而载入史册。正是在这次战争引发的克里米亚战争中,英法大量使用蒸汽轮机战舰打败了俄罗斯黑海舰队,技术兵器的优势才大大体现出来。而战沙俄前拥有4艘120门炮战列舰,12艘84门炮战列舰和4艘60门炮巡洋舰以及大量辅助舰的黑海舰队不久就消失了。

土俄海战的结果很快传到伦敦和巴黎,两国的舆论迅速升温(在英国,锡诺普海战更是被渲染为锡诺普屠杀),两国民意高涨,要求政府采取行动。对于俄罗斯来说这却是战略上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俄罗斯举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俄罗斯的胜利就意味英国和法国在地中海地区利益的损失,因此英法两国绝对无法容忍,两国很快参战。

1855年9月8日,联军在围攻了11个月后终于进入已经成为废墟的塞瓦斯托波尔,失去塞瓦斯托波尔的俄罗斯已经门户大开,整个克里米亚实际上基本上就落入了英法联军手里。1856年1月16日,经过漫长的讨价还价,俄罗斯已经没有别的选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逼迫接受奥地利的要求,于3月30日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巴黎合约》约定:列强共同保证土耳其的“独立与完整”;土耳其保证不分种族与信仰改善境内人民的状况;俄罗斯收复克里米亚半岛被占领土,把多瑙河口和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摩尔达维亚,高加索的卡尔斯归还给土耳其,并放弃对土耳其境内的东正教的保护权;塞尔维亚、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的宗主权仍归土耳其,由列强共同保证;黑海中立化,禁止各国军舰通过两海峡,禁止俄罗斯在黑海沿岸建立或保有兵工厂;多瑙河航行自由。

俄罗斯虽然无可奈何的接受了苛刻的条件,但是通过互相妥协,总算是把克里米亚留在了俄罗斯主权范围内。和约禁止俄罗斯在黑海拥有舰队和海军基地,不准俄罗斯在波罗的海的阿兰群岛上设防。俄罗斯将比萨拉比亚南部割让给土耳其,并归还卡尔斯,承认由各强国对处在苏丹宗主权之下的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三公国实行集体保护。

所以,克里米亚战争虽然英法大胜,但是战争本来就是政治外交的延续,英法没有占领克里米亚也没有继续向莫斯科推进的原因在于,俄罗斯本身是一个有潜力的大国,仅仅一个塞瓦斯托波尔就围攻苦战了11个月之久。拿破仑折戟沉沙于莫斯科城下也还不是太遥远的事情。让英法联军不得不有所顾虑,而且克里米亚战争的胜利主要是英法海军的胜利,大规模对俄罗斯发动本土陆战还有没有那么好的运气,就难说了。

再者,俄罗斯已经在其他领土、主权上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让步,战争目的已经达到,整个俄罗斯他们也吞不下,英法没有必要继续劳民伤财的无意义战争。

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和《巴黎合约》的签订,成了沙皇政权终结的导火索,让俄罗斯境内响起反对腐朽的沙皇政权的革命声浪,最后沙皇被赶下台,政权覆灭。

英俄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克里米亚战争

关于克里米亚战争,个人认为原因如下@克里米亚战争

1.表面原因是奥斯曼帝国衰落,俄罗斯帝国崛起,俄罗斯帝国和土耳其争地盘的战争,19世纪拿破仑帝国破灭后,欧洲的政治版图重新洗牌,俄罗斯帝国崛起,势力逐步向里海,地中海渗透,损害奥斯曼帝国利益,所以战争是必然的

2.拿破仑帝国时期,英国??未受影响,国力强盛,利益覆盖巴尔干半岛,俄罗斯帝国完成农奴制改革,尼古拉一世不断对外扩张,触动奥斯曼帝国,大不列颠帝国,法兰西帝国的利益!

克里米亚战争就是三大欧洲帝国围殴俄罗斯帝国,最终以沙俄失败告终……

克里米亚战争是不是客观上导致了沙俄入侵清朝

沙俄掠夺他国土地成性,用不着替他找客观理由。"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其继任者一以贯之地承袭了这个传统。

克里米亚战争给俄国造成了多大影响

这场战争对于俄国的影响非常大。

这场战争的实质是俄国同英法争取土耳其的战争。如果俄国获胜,它不仅会夺得觊觎已久的君士坦丁堡、博斯普鲁斯海峡和达达尼尔海峡,同时会大大加强它国际宪兵的地位。在国内则可以进一步巩固沙皇专制,延长封建农奴制寿命。不过这个如意算盘打空了。

在这场战争中,俄国始终都是孤军奋战,没有任何盟国,陆军100万人,海军9万人(舰船380余艘)。而另一方的英国、法国和土耳其等,总兵力100余万,舰船近500艘。

1853年6月26日,俄国渡过普鲁特河,开声称保卫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个公国,揭开了战争的序幕。最初,主要是俄国与土耳其之间的较量,战场涉及巴尔干、高加索和黑海。在最初的作战中,俄国取得了锡诺普海战的胜利。这场海战是俄国海军取得的最后一个胜利,使俄国获得了战争初期的黑海制海权,然而却并不能决定整个战争的结局。

1854年3月,英法对俄宣战。从此以后,战争不仅在黑海、巴尔干和高加索进行,而且扩大到波罗的海、白海和远东。俄国在外交上陷于完全孤立,军事上则面临优势敌军从各个方向的进攻。

1854年秋,英法改变了其参战初期兵力分散的战略态势,将注意力转向克里木,准备攻占克里木半岛,夺取黑海制海权,进攻矛头首先指向黑海舰队主基地塞瓦斯托波尔。

1854年9月-1855年9月,经过319天作战,英法终于夺取塞瓦斯托波尔,不过占领这个不是当时俄国中心位置的地区,而且耗费如此多的兵力和时间,从战略上来说不值得。

在别的战场,俄军在高加索战场攻占卡斯。而在波罗的海、白海和远东,由于没有制海权,英法舰队四处出击,而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坚持雷炮战,不与对方舰队海战。

1856年3月,交战各方签订了巴黎和约。和约规定俄国无权在黑海保持舰队,同时必须撤出比萨拉比亚部分地区和多瑙河河口,将卡斯城交换土耳其,放弃对摩尔多瓦、瓦拉几亚和塞尔维亚的“保护”。不得在波罗的海阿兰群岛设防。这场战争使得俄国长期以来在巴尔干和黑海的扩张扩张成果几乎前功尽弃,甚至在波罗的海的霸权也受到限制。这是俄国对外政策遭到空前沉重的挫折。

问一下大佬们,假如沙俄赢得了克里米亚战争和之后的所有战争(包括一战和二战),那世界会怎样

谢谢邀请!历史没有假如,系统的唯一目标最优化,也没有假如,中、美、俄的使命也没有假如。形成这三个国家的民族、文化、行为都是为完成本阶段的历史使命服务的,布局的,这些都是宇宙的巧妙安排,看着互相制约,其实自有内在规律,无形之手在起决定作用。什么是客观必然性,什么是主体选择性?客观必然性怎么成了迷信?其实人类的生老病死,悲伤离合,都是宇宙为实现最优化的设计。宇宙中的任何布局,无论如何不可思议,都不是无缘无故的存在,要知道最优化才是系统的唯一目标,人的感情是啥?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喜生厌死的本性。这是人类完成使命的动力与追求,这是载体,

任何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物质载体,包括最优化。但是这些载体最终必须符合宇宙的目标,即最优化。俄罗斯的侵略扩张具有必然性,中国近代被侵略具有必然性,英法俄互相制约还具有必然性。没有如果,也没有假设。没有十月革命,就没有俄罗斯从列强中分离出去,就没有对抗殖民主义者的强大力量,世界发展就缺乏动力,就会死水一潭。宇宙的最优化需要这样的政治格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就是宇宙实现最优化的需要。宇宙不但是人类认识的对象,而且规定着人类的行为,一切违背宇宙最优化的行为不管如何符合人类的价值观,最终还是要灭亡。

揭秘克里米亚战争死亡率有多少

克里米亚战争发生在1853年10月20日,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到1856年才结束,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这场战争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就死亡人数就高大至少七十五万人,包括阵亡和病死的人数,其中三分之二的是俄国人,法国损失了大约十万人,英国参战的人少,损失的人也少,大约有两万人,参战人数只有九万八千人,其中还包括水手,法国有三十一万人参战,即便如此对于这些小国家的人口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们在一些小地方招募了大量兵源,造成了这些地方三分之一的男人战死在克里米亚。

这场战争是拿破仑帝国崩溃以后,规模最大的一场国际战争,奥斯曼帝国、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罗斯帝国宣战,战时三年,以俄罗斯帝国惨败而结束。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