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为什么要反美?美国解放伊拉克是福是祸今日伊拉克民众后悔推翻萨达姆政权吗_伊朗_伊斯兰_美国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大毛拉 伊朗 伊斯兰 美国

本文目录

  • 伊朗为什么要反美
  • 美国解放伊拉克是福是祸今日伊拉克民众后悔推翻萨达姆政权吗
  • 就目前来看,伊朗是在玩火吗结果究竟会如何
  • 伊朗的不怕打和美国的不想打,释放出了什样的信息呢
  • 为什么强盛的波斯帝国在近代杳无消息
  • 蒙古黄金家族还有后人吗,现在在哪里
  • 曾经猖狂的基地组织现在为何销声匿迹了

伊朗为什么要反美

请邀请!伊朗从霍梅尼夺权以后!占领美大使馆。扣压为人质。两国结下仇恨。霍神权当政后!采取洗脑方式进行愚民政策。封闭锁国。向中东地输出神权政治。搞乱中东地区的稳定。美国为报复伊朗。支持伊拉克萨达姆哥发动两伊战争!造成伊朗经济倒退二士年以上。所以说仇恨是有原因。一个神棍。一个民主。走上对立。到现在两股势力还在较量!但神权政治己不得人心。会被民权的历史的潮流所消灭。因美国就是民主的代言人。

美国解放伊拉克是福是祸今日伊拉克民众后悔推翻萨达姆政权吗

谈民意,最好应该分开不同的意识形态。因为在如今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下,很多问题上都是众口难调,很难有一个让所有人都满意的结局。

先举个例子——

就如同,你问美国人支持特朗普不?民意调查给你的结论,你会有不同的解读。

木叔看到的最新民调是,特朗普的支持率43%。不支持率稍高一些,有49%,还有8%的人没有回复。

如果你根据这个民调说美国大部分不支持特朗普,理论上没错,因为不支持率确实高于支持率。

但仔细看来也有问题,因为不支持率和支持率基本差不多,谈不到支持和反对有太明显的压倒优势上的区别。造成这种这种情况的原因,与美国民主共和两党之间的支持者旗鼓相当差不多有关。

对伊拉克的分析也如是。

伊拉克人后悔不后悔,要从不同意识形态的群体来看,很难说整体上如何。

如果非要从整体上看,那么占人口多数的群体肯定占便宜,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伊拉克的民调认为萨达姆被推翻是好事的原因。

毕竟伊拉克70%的人口是什叶派,他们在萨达姆时期是被压迫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当做是伊朗的间谍和特务而被长期打压乃至用非法手段屠戮的。

他们对萨达姆当然非常仇恨。萨达姆被推翻后,他们才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社会上翻身解放做主人了。如今的伊拉克实权人物都是什叶派,他们还能赞美萨达姆时代?

比如推翻萨达姆后的第一任伊拉克总理马利基,他就是什叶派,最强硬地支持在宰牲节这个当地喜庆的节日,把萨达姆推上绞刑架。

你能说他和他代表的什叶派群体能认为推翻萨达姆后悔了么?

另外,伊拉克还有10%的库尔德人。他们和什叶派一样,在萨达姆统治时期被千方百计地打压。

萨达姆被推翻后,库尔德人担任伊拉克总统,也有了政治权利。同时实行自治,还控制伊拉克北部石油的重要产区,基本上衣食无忧。

前一阵子出现IS,库尔德人还和美国一起积极打击。这都是政治和经济权力得到满足后的体现。

他们能后悔推翻萨达姆么?当然不能。

因此从意识形态就能看出,至少伊拉克这80%人口的绝大部分不可能还认可萨达姆的统治。

剩下20%的伊拉克逊尼派人口中,或许有为萨达姆惋惜的吧!但从整体数据来讲,已经难以掌控局势了。

就目前来看,伊朗是在玩火吗结果究竟会如何

今年5月2日,美国加大对伊朗制裁,禁止任何国家从伊朗进口石油,使美伊矛盾骤然加剧,关系异常紧张。到目前为止,美国对伊朗制裁手段不断升级,伊朗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硬姿态!

几十年来,美伊一直是冤家对头,尤其近年来,伊朗是反对美国强权霸凌的中坚力量之一,值得把伊朗当正面书写褒奖。而非什么伊朗是"玩火"之说法!

美国欲推翻伊朗现任政府,搅局中东,可谓气势汹汹,派军力进入波斯湾等中东地区,经济制裁,外交打压,海上封锁,无所不用其极。其根本目的,就是整垮伊朗,扶植一个亲美政府,使美国最大限度的控制中东,并获得在中东地区的既得利益!

美国为什么迟迟不对伊朗开战呢?首先伊朗不是伊朗克,伊朗的自身实力,以及伊朗的外交领域,远胜伊朗克。再者,伊朗的地理位置很重要,伊朗的高原山地易守难攻,伊朗有一定的军事实力(尽管运逊美国),也有一定的先进武器自给能力。伊朗士兵信念坚定,一旦生战,视死如归!

另外,越战、阿富汗泥潭之教训,美国不会忘记,如恶梦般一直萦绕于美国政府高层。从地域上看,美国一旦占领伊朗,等于兵锋抵近了敌对国,俄罗斯的家门口。而霍尔木兹海峡入口处的,瓜达尔港等地区的战略价值,对于某些亚洲国家来说,太重要了。所以美伊一旦开战,俄罗斯等国家绝不会坐视不管!

近日,伊朗政府宣布,伊朗己突破伊核协议,关于3.67%浓缩铀生产丰度的限制。表现了伊朗鲁哈尼政府,对美不畏战、不低头的强硬姿态!

国际风云变幻莫测,美伊局势走向如何,还待继续关注!

伊朗的不怕打和美国的不想打,释放出了什样的信息呢

2019年5月的中东-波斯湾-伊朗,美国大军压境并不可怕,因为伊朗此前早已适应这样的阵势。可怕的是几个地区玩家不知深浅,他们在叙利亚玩火没有烧身,想在海湾再弄把大的。

美国不想打是实情:21世纪几场对伊斯兰国家的战争让美国“破费”且难求和平,欧洲盟友远离盟主,下半年将投身大选的特朗普无心无力打一仗

1、特朗普2016年竞选,一大诉求就是抨击战争让美国投入太多(没有回报),从他当政两年多来“坚守”大选承诺看,他对伊朗、委内瑞拉动武不感冒——耗费大、时间长、收益不定、影响美国经济。今年下半年特别是9月劳工节后美国将进入大选时间,战争总统负担太重,不利连任,特朗普绝不会冒险。

2、海湾、阿富汗和伊拉克三场大战,欧洲和亚洲支持者“如云”,当下美国对伊军事集结却遭到欧盟公开反对,只有几个区域内小伙伴在助威。所谓“失道寡助”,美国决策者还是有所感受。

3、特朗普商人性格且特立独行,但他内心的“账儿”其实很清楚,那就是卡特对他的忠告。

4、伊朗对美国确实是威胁:有核野心;有万余导弹;有什叶派联线对抗美国中东政策、威胁以色列、沙特等一帮伙伴。因此需要搞定它,掐断石油出口最有效,动武太急太不确定。

综上几点,美国能打却不想打。

伊朗手里的武器不少,具有与对手“同归于尽”的决心和实力,它不怕打、不惧险,期待化险为夷

1、伊朗在地区势单力薄,唯一的国家级盟友叙利亚刚刚“上岸”,基本无力相助。于是一切靠自己:发展核项目;拥有地区最完整的军工体系,三军装备基本自给;大力发展弹道导弹。由此伊朗握有三张大牌:万余枚导弹对准以色列、美军驻中东基地及航母编队;封锁霍尔木兹海峡让全球石油贸易的1/3归零;区域内各国什叶派力量一哄而起抗美、反以、攻击沙特等美国盟友。

2、相比世俗国家伊拉克,伊朗人的历史顽强性、宗教狂热性令人心悸,且远在塔利班之上。一旦战事打响,伊朗必以传统与非传统方式对付敌人,这也是美国最忌惮的,因为后者在阿富汗、伊拉克、海湾各逊尼派国家有军事基地、有企业员工,在全球有各种存在,以恐怖袭击为主要标志的非传统安全对西方威胁甚巨。

3、楞怕硬、硬怕不要命!伊朗当前强硬还算可控,当它“不要命”时,估计沙特、以色列更遭殃,不知力促美国动手的两国想过后果没有。

由此看来,美国确实不想战,伊朗不怕却也不会开第一枪,域内国家应该息事宁人,而非煽风点火,因为一旦火起,必定火烧连营。

为什么强盛的波斯帝国在近代杳无消息

“波斯”是伊朗在欧洲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的旧称译音,其核心区域位于现在的伊朗,兴起于伊朗高原的西南部,历史上曾在西亚、中亚、南亚地区曾建立过多个的帝国,如阿契美尼德王朝、萨珊王朝、萨法维帝国等。极盛疆域东起印度河及葱岭,西临巴尔干半岛与地中海,南抵亚丁湾和红海,北达高加索山脉跟咸海,波斯帝国曾是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亚的大帝国。

米底王国(前678年~前553年),领土最大时包括今伊朗全境及土耳其西部,属于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也是第一批在伊朗高原地区定落的民族。

阿契美尼德王朝(前558年-前330年),被称为“波斯第一帝国”,是当时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也是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古波斯文明至此形成,也就是从此时开始,希腊人开始称呼这个地区的帝国为“波斯”。

希腊化时期(前330年-前141年/前129年),腓力二世的马其顿帝国攻占波斯大部分领土,而塞琉西一世经过继业者战争最终在前312年建立塞琉古帝国。

中国史书提到的“安息帝国”建于公元前247年,亡于公元224年,开国君主为阿尔撒息,又称阿萨息斯王朝,由来自当今伊朗东北部的帕提亚人建立,所以又称为帕提亚帝国。安息帝国是罗马帝国与汉朝中国之间的丝绸之路上的商贸中心,与汉朝、罗马、贵霜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四大强国之一。

公元226年,阿尔达希尔一世在经过两年战争后,推翻被认为是入侵者的安息帝国,正式建立萨珊王朝,首都泰西封,西方史称“波斯第二帝国”。

公元663年,阿拉伯帝国灭萨珊王朝,波斯从此伊斯兰化一直到现在。这个时期是中国的唐宋时期,中国史书均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

1215年,花刺子模的阿拉乌丁摩诃末攻灭古尔王朝,至此,波斯全境为蒙古汗国占领。

1502年,伊斯迈尔一世建立萨法维帝国,定都大不里士,其疆土也扩展到今天的阿塞拜疆、伊拉克和阿富汗斯坦的一部分,并以什叶派的“十二伊玛目”教义为国教,被称为“波斯第三帝国”。

1736年,出身于阿夫沙尔(红头)部落的纳迪尔沙建立阿夫沙尔王朝,又叫红头王朝。

1760年,卡里姆汗自称“人民拥护者”,以设拉子为首都建立了赞德王朝。

1779年,来自今天伊朗东北部的土库曼人恺加部落统一了伊朗,建立了恺加王朝,此后原波斯地区进入混战时期,国力不断地衰弱,领土被邻国攫取而日益缩小,北面的俄罗斯帝国侵占了今天的阿塞拜疆,土库曼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区,而东面被以英属印度为基地的大英帝国所蚕食,其领土中分出了大英帝国势力范围的巴林、阿富汗斯坦的一部分。

1925年12月,礼萨·汗推翻卡扎尔王朝建立巴列维王朝,1935年,波斯改名为伊朗。

我是六甲番人,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多精彩,敬请关注。

蒙古黄金家族还有后人吗,现在在哪里

老规矩,直接上答案——黄金家族的后人很多,但是嫡派子孙,也就是大元朝的帝系却早已经绝祀。

历史上北元的帝系传到达延汗一代时,北元曾经有了短暂的中兴。但是由于草原脆弱的经济无力再次支持一个庞大的行国,而此时屹立中原的大明朝也不是金源、西夏或南宋,所以达延汗的中兴便成了镜花水月。达延汗驾崩之后,根据其遗诏以长房长支的察哈尔部为嫡派,继承大元朝的帝位。而这一脉传到了林丹汗一代则将帝位糊里糊涂“让给”了大清朝,北元帝室从此被降封为察哈尔王。

到了康熙朝,林丹汗之孙布尔尼举兵起事,意图恢复大元天下,但仅仅两个月就被灭亡,战败之后的北元帝室被灭了三族,就连元朝传国玺也被毁掉——至此,传承五百年的大元帝系终结。

但是大元帝系的终结不等于说黄金家族的历史就结束了。比如,有清一代,蒙古各部王公除科尔沁王为成吉思汗二弟合撒儿之后,其他的王公基本上都是黄金家族的后代。而残清民国时朝秦暮楚的札萨克和硕杜稜亲王,即德王,也是如假包换的黄金家族后代。顺便说一句,也不知是不是巧合,德王的统治区域正好和三百年前林丹汗的故地差不多。而另一位始终坚守着鄂尔多斯故乡,在近代史上留下了英名的先伊克昭盟郡王奇忠义,蒙名伊尔德尼博录特,则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第三十四世孙,北元达延汗的第十九世孙。

至于国外的黄金家族后代也不在少数,历史上伊尔汗国,也就是旭烈兀的那一支后裔现在就广泛分布在西亚、中亚。哈萨克斯坦之前的王室兀布拉家族就是黄金家族的末裔;而属于金帐汗国系统的喀山汗国、克里米亚汗国的统治家族自然也是出自于黄金家族;其余金帐汗国的后裔——西伯利亚和中亚的昔班尼、阿斯特拉罕王族则遍布了欧亚……

顺便说一下,有着蒙古血统的伊凡雷帝曾经象征性的禅位于出身于黄金家族的谢苗•别克布拉托维奇大公,一年后再由谢苗•别克布拉托维奇大公再次禅位给自己。伊凡雷帝以这种形同儿戏的方式获得了金帐汗国的帝位,并自称“蒙古白帝”。而这一头衔也和“罗马大帝”一样,被日后俄罗斯的君王所继承。所以在清廷和俄罗斯的外交文献中俄罗斯的皇帝都被称为“白汗”。

1911A.D.,布哈拉异密,黄金家族的末裔默罕默德阿里木罕。

民国时期的蒙古王公。

黄金家族的后人,学术界的泰山北斗,一代鸿儒梁漱溟公。

曾经猖狂的基地组织现在为何销声匿迹了

基地组织看似的“销声匿迹”,只不过是因为一方面同之前的“搭档”,塔利班武装合作破裂;另一面又被plus版的国际恐怖组织——伊斯兰国(IS)抢了风头而已,而且,伊斯兰国队伍里,也不乏前基地组织成员。

解释其中缘由的话,只要“捋清楚”基地组织、塔利班武装,还有伊斯兰国之间的关系,基本就能说的差不多了。

按时间顺序,最先出场的,是阿富汗塔利班武装的前身——普什图族游击队。

上世纪80年代的阿富汗,在对抗苏联的过程中,涌现出了各色武装派别,其中,一个占了阿富汗人口多半的普什图族武装组织,逐渐成了阿富汗民间的主要抗苏力量。

这支游击队的领导班子里,有个叫奥马尔的前清真寺阿訇,他之前主持所在清真寺的修缮工作时,结交过一位建筑行业的沙特富三代,本·拉登。

此时,作为一名狂热的原教旨主义分子,年轻的拉登正打算以阿富汗为起点,来复兴伊斯兰—阿拉伯世界,建立一个涵盖中东地区,政教合一的“哈里发酋长国”。

于是,拉登拿着自己的家产,离开了沙特豪宅,辗转到战乱的阿富汗,开始协助普什图族武装跟苏联打游击。

就这样,先前清真寺修缮工程的甲方和乙方,以联合抗苏的形式,再次合作。

基于“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游戏规则,当年美国中情局对他们的支援也曾是相当的“下本儿”。

拉登利用自己的经济和人脉资源,加上所谓的“共同理想”,与巴基斯坦兄弟会开展了密切合作,陆续从约50个国家征募了数万名外籍穆斯林“圣战者”赴阿富汗抗苏,还募集到了大量海外捐赠。

(1984年,抗苏前线上的拉登)

这期间,在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境内,拉登斥资建立了多个军事训练营地,它们就是基地组织的“前身”。

苏联撤军阿富汗后,拉登于九十年代初返回了沙特老家,但他在抗苏活动中积累起的人气和声望,让拉登被奉为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分子们的“导师”和“精神领袖”。

而当年的普什图族游击队,在战火的历练下,逐渐也超越了“游击队”的配置,成为了一支拥有装甲武器和战机,训练有素的准现代化军队。同时,还靠着强大的“宗教影响力”,积累起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并更名为“塔利班”,即伊斯兰学生军的意思。

之后就是阿富汗内战,塔利班顺利夺权,大搞只用经书和“圣训”治国的政教合一。恢复了好几个世纪以前的伊斯兰教法。成年男人必须留胡子,女人不得上学、就业,出门必须穿帐篷一样的“布卡”,甚至唱歌跳舞,公开场合大笑,都会定义成”违法行为”。

这时候的拉登,因为陆续搞了一些列针对西方世界的破坏活动(还没达到恐袭的程度),被沙特驱逐,辗转到了阿富汗。

拉登受到了已经成为塔利班兼阿富汗大boss的奥马尔的热情款待。

为了拉拢奥马尔,拉登先散钱给阿富汗修桥又铺路,盖了多所清真寺,还把大女儿也嫁给了奥马尔;

那边的奥马尔也拿出了自己豆蔻年华的亲闺女做了本·拉登的第N个妻子。

这番操作下,两位“战友”之间,互为女婿和老丈人,算是“亲上加亲”了。

(自封阿富汗大毛拉的奥马尔)

紧接着,通过奥马尔,拉登的极端原教旨主义世界观,深刻影响了当年塔利班高层领导团队。

就这样,“基地组织-塔利班”成了互相帮衬的合伙人。

接下来,2001年的“911事件”后,塔利班坚定的拒绝交出基地组织嫌犯,美国出兵阿富汗。

随后的十年,不再当政的塔利班,仍然和基地组织继续合作,一个打游击,一个搞“恐袭”,直到2011年的五一劳动节,拉登被“猎杀”;2015年,奥马尔被美军击毙。

两个大佬相继见了真主后,新掌权的塔利班领导层和基地组织的合作关系也逐渐破裂。直到2018年,塔利班公开承诺,将不再庇护包括“基地组织”在内的恐怖分子。

至此,塔利班专心当“反政府武装”,跟公认的“国际恐怖主义组织”——基地组织,正式划清了界限。

(2020年初,谈判停火协议签署现场,塔利班代表同美方代表握手)

于是,我们看到,丧失了精神领袖和武装合作伙伴的基地组织,再加上美国“灭口式”打击,其在阿富汗的气焰确实不复从前了。不过,要说“销声匿迹”,那还差的老远。

目前,除了阿富汗境内,中东的叙利亚、伊拉克、阿拉伯半岛,北非、东非、南亚的巴基斯坦甚至东南亚的马来西亚,高加索地区的车臣,都存在着基地组织的分支机构。它们多与当地反政府武装合作,开展各种破坏和恐怖袭击活动。

只是,最近这些年,大家一想到“恐袭”,往往第一反应还是伊斯兰国(IS),正如开头说的那样,基地组织确实被伊斯兰国抢了热度和风头。

接着,咱们再捋一捋伊斯兰国的前生今世。

其实,伊斯兰国,就脱胎于伊拉克的基地组织分支,但比基地组织更激进、更极端。

而其精神领袖,去年底被美军击毙的巴格拉迪,跟本.拉登一样,某种程度上,他也算是美国“作”出来的。

在萨达姆时代的伊拉克,巴格拉迪只是个拥有法学博士学位的大学教师,敬业又顾家,为人低调。除了对宗教由衷的虔诚外,别的地方没看出啥过人之处。

萨达姆倒台后,巴格拉迪参加了反美武装,2005年被捕入狱,一关就是3年多。

在监狱中,巴格拉迪利用自己当老师的口才和学识,成功忽悠到了几个基地组织的重要头目当“兄弟”,互相之间“取长补短”后,“修炼”成了“集大成者”,在出狱后被介绍进入了基地组织驻伊拉克分部的“核心”领导层。

没多久,正赶上伊拉克基地组织头目扎卡维去世,在巴格拉迪的忽悠下,新头目阿布·艾尤卜·马斯里宣布解散了伊拉克基地组织,并带领部下效忠于新的“忠诚的领袖”巴格达迪和他旗下的组织——伊拉克伊斯兰国。

再往后,从2011年起,趁着“阿拉伯之春”的乱局,伊斯兰国在叙利亚战场上不断做大,势力迅速扩展到了整个中东甚至南亚、东南亚地区,还大肆向外输出“圣战”。

跟主要搞恐袭的基地组织不同,伊斯兰国的“国”字可不是白叫的,它的直接目标就是“建国”——通过战争,建立“伊斯兰哈里发帝国”,顺势消灭所有的“异教徒”和“异端”。其目标“疆域”包括整个中东、南亚、意大利和西班牙领土,甚至还有我国西部。

(2015年,“伊斯兰国”发布的领土远景图)

而且,在利用新媒体和社交网络传播极端思想方面,伊斯兰国显然也更胜一筹,经常能成功忽悠到诸多来自欧美基督教文化圈的追随者,加入“圣战”。更有当年伊斯兰国在网络上公布的一系列人质斩首和处以火刑的视频后,连基地组织都出来指责此种行径,过于残忍。

所以,鉴于其超强的攻击性、影响力和危害程度,伊斯兰国成了Plus版的基地组织,巴格达拉迪又被叫做“升级版拉登”。

说了这么多,大家是不是都看出来了,正如开头介绍的那样,本·拉登被击毙后,基地组织一直缺乏可以替代他的那种能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领袖”。再加上4年后,拉登的“战友”奥马尔身亡,阿富汗塔利班武装和基地组织的“合作”也随之走到了尽头。而且,近两年多来,美国和塔利班“和谈”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就是“与基地组织断绝关系”。所以,各种内外环境的打压下,基地组织的势力确实不比当年,陷入了低潮。

加之,随着杀伤力和危害性更大,更会“包装”自己的Plus版本——伊斯兰国的不断做大,明显转移了人们的主要注意力。因此,被抢了风头的基地组织,虽然也在坚持活动,但上头版头条的机会远远小于伊斯兰国,进而容易给人一种销声匿迹的感觉。

总之,只要全球恐怖主义的精神和现实土壤尚未被铲除,无论是基地组织还是伊斯兰国,即便像如今这般遭遇重创,但也没有那么容易就销声匿迹。稍有可趁之机,它们难免会卷土重来,再次做大。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