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是哪个国家(秦国是春秋时期四大强国之一,为何商鞅变法前却沦为一个二流国家)_秦国_晋国_变法

本文目录

  • 秦国是春秋时期四大强国之一,为何商鞅变法前却沦为一个二流国家
  • 秦国商鞅变法的时候,其他国家在干什么
  • 商鞅变法为什么在秦国能够成功在其他国家行不行
  • 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对后期世界的影响力
  •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真的是法治国家吗
  • 秦国变法当时很多国家都已做过,为何商鞅变法能够成功
  • 别的国家为何不收留商鞅,请商鞅变法,让自己国家变强不好吗
  • 商鞅变法变出了怎样一个可怕的国家
  • 商鞅变法到底是强国之法还是灭国之法

秦国是春秋时期四大强国之一,为何商鞅变法前却沦为一个二流国家

作为战国四大强国之一的秦国,之所以会在战国初期,衰落成一个二流国家,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有两个。

一是因为晋国的存在,晋国太强,导致秦国在整个春秋时期,根本就走不出函谷关。二是因为秦国有一个特别不好的制度,叫做殉葬。有能力的大臣,在国君死后都会被拉去殉葬。这样一来,秦国就出现了无人可用的局面,自然会逐渐衰落了。

当然,想要更好地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简单来回顾一下,秦国的特殊历史。要不然我们恐怕很难理解,为什么秦国后来会出现那些特殊的问题。

秦国的先祖,原本是周王室的御用马夫。在西周时代,养马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军队实力。所以后来,周王室见到秦国的先祖,养马养得实在不错,也算是有点功劳,所以就分了一块地,封给了秦国的先祖。

这块地方,大致在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因为这块地方,在当时叫做秦地,所以后来被分到这块地方的人,就称之为‘秦人’。

秦国的国号,也是这么来的。

在西周时期,甘肃这边绝对是真正的不毛之地。当时所谓的中原,指的是以黄河中下游为核心的那一带。至于甘肃这边,基本就没什么人生活。偶尔有一些人,也被周王室视作蛮夷,根本不受周王室的管辖。

所以,当时周王室对秦人先祖的分封,基本上就是一张空头支票。估计当时周王室也没想过,让秦人先祖在这边壮大到什么程度,只是想要给他们一块地方,替周王室更好地养马而已。

不过,这对于秦人先祖来说,倒是也足够了。有这么一块地方,总比没有强。虽然暂时看起来差一点,但是也可以日后慢慢建设嘛!

所以,从这时开始,接下来的上百年时间里,秦人的先祖,就开始了漫长的建设道路。不但让原本恶劣的生存环境,变得更适合生活,同时还从周围的戎狄手里,抢到了不少地盘。

对于秦人的先祖来说,被封在这么一个穷乡僻壤,倒也未必就一定是坏事。至少,封在这边的话,完全可以合法扩张。不像黄河中下游那一带,所有的地盘基本上都被瓜分干净了。再想扩大地盘,就只能和其他诸侯国打仗,根本就不合法。

而秦人这边,只要打退了戎狄,打下来的地盘,基本上都可以归秦人自己占领。

所以,接下来的上百年时间里,在整个西周中后期,秦人的先祖不断扩张地盘逐渐扩大到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在中国古代,向来是真正的兵家必争之地,易守难攻。这也为后来秦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埋下了一个伏笔。

不过,请注意,直到这个时候,我们依然只是称秦人,而没有称秦国。

因为当初周王室分地盘的时候,根本就没给秦国任何爵位和封号。导致秦人的先祖,虽然已经实际占领了很大一块地盘,但实际上还不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只是周王室的马夫而已。这种尴尬的处境,在整个西周时代,其实一直都没有被解决。

不过,到了西周末年的时候,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件事,就是西周灭亡。

西周末期,随着犬戎攻破了西周首都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自此灭亡。镐京被攻破之后,各地诸侯国纷纷派兵前来救援,这其中就有秦人这一脉。当时的秦人,虽然还没得到正式册封,但麾下同样有一支军队。所以当时秦人的先祖,也参加了这次救援行动。

最终,在诸侯们的合力营救下,犬戎被赶跑了,但是镐京也被付之一炬。所以在这之后,周王室只能迁都洛邑,东周自此开始。与此同时,秦人的先祖还和其他诸侯一起,拥立了周平王登基。

此时的秦人,既有护驾之功,又有拥立之功。再加上之前多年养马的功劳,再不给一个爵位,好像也有点说不过去了。所以,新即位的周平王,终于是大方了一次,给秦人的首领封了个爵位。但不得不说,周平王还是有点小气。哪怕秦人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周平王依然只是给了一个伯爵而已。

相比之下,宋国是公爵,齐国是伯爵。秦国的爵位,远远逊色于他们。

不过,对于秦人来说,这个结果已经很好了。至少,从这时开始,秦国算是正式成立了。而且,最关键的是,在这场西周灭亡的闹剧当中,秦国不光得到了一个正式建国的许可,同时还得到了一张重要的空头支票。

当时周平王迁都之后,除了给秦国一个伯爵之外,同时还许诺给秦国,只要秦国可以赶跑西边的犬戎,所有收回来的地盘,都归秦国自己所有。当时西边的所有地盘,都已经不归周王室所有。所以周王室的这个许诺,自然也没什么价值,还是得靠秦国自己去打拼。

但问题是,周平王的这个承诺,等于是给了秦国一个合法扩张的权力,这就好办了。

相比之下,同时代所有地处中原腹地的诸侯国,为了争夺一些已经成熟的地盘,早已闹得不可开交。但秦国却可以肆无忌惮地在西方扩张,而且还是合法的。有了这个合法扩张的权力之后,接下来的秦国,就算想不强大,都不可能了。

此后的百年里,秦国历经九代国君的扩张,终于占领了整个关中,成为了真正的大国。到了第九位国君秦穆公在位的时候,秦国几乎已经彻底占据了关中地区,而且拿下了函谷关这种天险要塞。自此之后,秦国就变得进可攻退可守,完全可以挡住函谷关以外的诸侯国的进攻了。

与此同时,秦穆公在位的时候,中国历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秦穆公在位初期的时候,当时正赶上齐桓公称霸的那段时间。当时周王室已经衰落,各大诸侯国纷纷开始争霸。而齐桓公的成功称霸,则是为其他诸侯国起到了一个表率作用。所以在这之后,整个春秋时代,其他所有诸侯国,基本上都是按照齐桓公的路子来的。

当时的秦穆公,自然也有志于争霸这件事。但问题是,以秦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来说,想要争霸,首先得走出关中,深入中原才行。到了这个时候,函谷关天险的存在,就成了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因为函谷关的存在,其他诸侯国想要攻入关中,几乎不太可能。但另一方面,秦人想要走出函谷关,也变得困难重重。

当时的秦国,在东边只有三个邻居,分别是晋国、周王室以及楚国。这三个邻居,哪个都不是秦国能轻易战胜的。尤其是走函谷关这条路的话,就势必要和晋国争夺地盘。而当时的晋国,几乎可以说是等同于齐国的一流强国。秦国想要从这样的强大诸侯国手里占便宜,难度自然可想而知。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秦穆公其实并没有想过要和晋国开战,而是想要通过联姻的手段,从对方手里换取一条通道。

此后的几十年里,秦穆公首先迎娶了晋国老国王的女儿,成了晋国的女婿。但结果,晋国根本不买账。晋国倒是认秦穆公这个女婿,但想要通道的话,那真的是门都没有。

然后,老国王去世,老国王的儿子,也就是秦穆公的一个大舅哥即位。这位大舅哥即位之后,依然不肯给通道。所以双方只能动武,动武的结果,就是这位大舅哥在战场上被抓,但晋国本身无损。所以最终,双方只能恢复友好关系,大舅哥把自己的儿子送到秦国做人质。

对于这个被送来做人质的大侄子,秦穆公可以说是费尽了心血,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本想着这小子回国之后,能够卖秦穆公这位老丈人一个面子。但结果,在那位大舅哥临终之前,这位侄子兼女婿,根本连招呼都没打,就逃回了晋国。而他回到晋国之后,同样也是不承认之前的所有承诺。

这下子,秦穆公终于急了。所以,在这之后,秦穆公干脆找到自己的另外一位大舅哥,支持他回国做国君。在秦国的全力支持下,这位大舅哥顺利回国,抢回了王位。至于那位女婿兼侄子,最后就只能战败被杀了。

而这位被秦国支持回国的大舅哥,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晋文公。

晋文公回国之后,其实依然不打算承认之前的承诺。晋文公也不傻,知道放秦国东出的危害有多大。当时的晋国,正有志于成为下一个霸主国。老牌霸主齐国,在齐桓公去世之后,内部陷入了混战,早就丢掉了霸主的位置。而南方的楚国,则是虎视眈眈,成了晋国最大的对手。

这种局面下,如果放秦国东出,无疑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新的对手,晋文公自然不会答应。但同时,晋文公又比之前两任晋国国君聪明,知道不能轻易得罪秦国。

所以接下来,晋文公就联系秦惠公。大致意思就是,我家老祖宗打下来的地盘,我肯定是不能轻易给你。但是我们可以联手去打楚国,这样打下来的地盘,我们对半分。我能彻底压制楚国,你也能得到东出的通道,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秦穆公一听,觉得也很有道理。所以接下来,秦国就开始帮着晋国打楚国。正是因为秦国的帮助,晋国很快就把楚国给打下去了,所以不久之后,晋文公顺利称霸,成为了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

但是,打着打着,秦穆公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了。

秦穆公发现,虽然秦国和楚国打了好几个来回,地盘也确实占了一些。但同时,晋国得到的地盘更大,而且秦国还是没有东出的道路,依然被晋国堵在了西边。这样下去的话,如果楚国被灭了,那晋国就彻底把所有通道都堵死了,秦国就再也别想东出了。

就算为了秦国东出,秦国也不能再打楚国了。非但不能再打,反倒是要帮助楚国,抗击晋国。

于是,从这时开始,秦国又开始转变国策,转为联楚抗晋。

到了这个时候,秦国和晋国之间,注定已经不可能善了,肯定是要打一架之后,才能重新开始谈条件。所以,此后不久,趁着晋文公去世,秦国果断派兵,偷偷进入中原腹地,打算在中原腹地驻军,打下一块飞地。

但没想到的是,新即位的晋国国君,同样也不是软柿子。得知此事之后,果断在崤山设伏,最后一举重创秦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

崤山之战结束后,此后的几年当中,秦国又多次和晋国交战,基本上都是败多胜少。毕竟,从国力的角度来说,晋国要强太多了。直到最后一次,秦国勉强打赢了,算是报了之前崤山之战的仇。但是在这之后,秦穆公也知道,秦国肯定干不过晋国。所以只能重新和晋国议和,双方继续做好邻居。

几次东出的失败,开始让秦国的统治阶层明白,东出或许已经不现实了。想要东出,就不可能绕过强大的晋国。而面对晋国,秦国之前什么招数都用了,依然不管用。所以,只要晋国强大一天,秦国就注定不可能有东出的机会。

至于连晋灭楚,从楚国那边打开通道,那就更不现实了。一旦楚国被灭,晋国瞬间占据天下超过一半的地盘。到时候别说东出,秦国被晋国反过来灭掉,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从这时开始,秦国又一次转变了国策,开始把东出的国策,调整为统一西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此后整个春秋中后期,秦国都没有再去试着东出,而是一直在西边扩张,逐渐统一了整个西方。

除此之外,秦穆公临终之前,还做了一件事,这件事也是彻底改变了秦国的历史走向。秦穆公临终之前,直接下令,要求一百多人为自己殉葬。

殉葬这件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不算稀奇。尤其是在先秦时期,更是司空见惯。但问题是,秦惠公要求为他殉葬的这一百多人里面,不光有他的妃子和奴隶,还有当时秦国内部最有才华的几个大臣。

让朝堂上最有才的几个大臣殉葬,真不知道当时秦穆公是怎么想的。

秦穆公的这个做法,无疑是开了一个坏头。自此之后,秦国之外的人才,一听到秦国的名字,都会不断摇头。毕竟,没有哪个人才愿意心甘情愿去给别人殉葬。所以在这之后,中原诸国的人才,宁可去宋国鲁国这样的二流国家做官,也不愿意去秦国执政。

与此同时,地处中原的晋国,也开始为了压制秦国,对秦国进行各种封锁。除了经济上的封锁,禁止商人通过晋国国境,向秦国买卖东西之外,晋国也开始在中原地区进行文化输出,宣传秦国只是一个愚昧落后的国家。所有人才要是去了秦国,以后都得殉葬。

当时那个时代,又没有报纸或者电视这种东西,秦国人又被堵在函谷关以西,根本走不出来,想解释都没法解释。所以时间长了之后,大家都觉得秦国不是什么好地方,自然也没有人才,愿意去秦国做官了。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孔夫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好多国家都去了,唯独不去秦国的原因。除了秦国比较远,晋国又不让他们去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当时的人们,秦国太过野蛮落后,根本不值得去传播自己的学问。

没有外部的人才引进,再加上晋国又进行各种封锁,这样一来,秦国想不衰落都难了。所以接下来的两百多年里,秦国一直在不断衰落,逐渐从四大强国之一,衰落成了一个二流诸侯国。

当然,凡事有弊就有利,秦国衰败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秦国日后可以延续甚至崛起的原因。正是因为秦穆公去世的时候,把所有人才都殉葬了,所以后来秦国没有出现晋国那边的六卿世家,没有出现‘三家分晋’或者‘田氏代齐’这样的情况。

与此同时,正是因为晋国挡住了秦国的发展,所以在整个春秋时代,秦国只能向西边发展,最终统一了西方。这也为战国时期,秦国具有广阔的后方,可以独自面对六国的围攻,埋下了一个伏笔。

秦国商鞅变法的时候,其他国家在干什么

商鞅变法开始时间是公元前359年,至公元前338年商鞅被车裂,前后二十一年期间,魏国在到处开会和打架,韩国也在国内变法,赵国被魏国打得丢了邯郸,齐国担任国际救火队长,燕国和楚国基本无事,就是偶尔会出来参加国际会议。

在此期间最为活跃的是当时的霸主魏国,魏惠王的活动内容主要有两块,一个是召集诸侯会盟,一个是四处打架,究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向各诸侯国耀武扬威,争抢地盘。

商鞅

诸如公元前357年与韩昭侯会谈,前355年与齐威王会谈于郊县,与秦孝公会见于杜平,前351年与赵成侯盟誓于漳水之上,前344年在洛阳召开诸侯大会。

期间魏惠王数次被推为盟主,动不动就找各国诸侯训话,乐此不疲,可谓一时风光无二。

在军事方面魏国开始走下坡路,二十年间败仗连连,实力大减。先是在公元前354年,在元里被商鞅改革后的秦军击败,被斩首七千,割地少梁给秦国。

赵成侯

前353年虽然攻取赵国首都邯郸,但在回师路上,魏军遭受齐国军队伏击,被孙膑大败于桂陵。

接着是公元前343年,庞涓率领魏国军队征伐韩国,结果被齐国孙膑大败于马陵,庞涓战死,军队损失大半。

仅仅两年之后,即公元前341年,商鞅又率领秦军在河西大破公子卬统率的魏军,魏国势力彻底退出河西地区,自此一蹶不振,沦为战国二流国家。

韩国则是在商鞅变法时期,几乎也在国内同步进行改革。韩昭侯在公元前351年开始任用申不害为相国,在国内开始了长达十五年的改革。

申不害

内修政治,外应诸侯,国富兵强,国家综合实力得到大力提升。期间曾攻伐东周王室,占领了不少地盘,后来更是联合齐国大败魏军于马陵,一时在诸侯之间的地位得到了显著提高。

不过公元前337年申不害死后,韩国的改革戛然而止,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兴盛的迹象。

而齐国那段时期在齐威王的治理下,国内政治清明,经济商贸发达,在引进孙膑等军事人才后,军队实力也有了显著提升。

由于地处东方,实力强大,诸侯各国没有敢主动侵犯的。于是常常坐观魏赵韩三国相斗,期间两次担任救火队长,分别在桂陵和马陵,两次击败侵犯赵国和韩国的魏军,彻底把魏国这个霸主打成了二流诸侯,成为了和秦国齐驾并驱的东方霸主。

秦孝公

至于赵成侯领导的赵国,在这段时间则混得比较惨。由于挨着当时的老大魏国,经常挨魏国的打,其中更是在公元前353年被魏国占领了首都邯郸,直到两年后才在多国的干预下,才从魏国手上要回了邯郸,堪称赵国历史上最为暗弱的时期。

处在最北方的燕国和最南边的楚国,这二十年期间基本没有什么大事发生,国内政局平稳,但也死气沉沉,对外也没有军事征战。

只是偶尔出来参加一些诸侯会议,属于正常的外交活动,两国可以说是度过了安静而沉闷的二十年。楚国楚威王在商鞅去世前一年才即位,五年后吞并了越国,开始大放光彩,而那时商鞅已经不在了。

楚威王

总的来说,商鞅变法期间,各诸侯国只有韩国和齐国的实力是同步有所增长的,魏国则是穷兵黩武,失道寡助,接连惨败,是期间国力下降最为明显的一个国家。

赵国则外有强魏长期欺凌,内部在赵成侯之后又出现夺嫡之乱,是处境最为暗弱的一个国家。

至于楚国和燕国,则基本上无所作为,在一边坐视秦国和齐国一步步强大起来,而日后这两个国家也是被秦国和齐国修理得最为惨烈的诸侯之一。

商鞅变法为什么在秦国能够成功在其他国家行不行

今天,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任何事物都不会以孤立的形式存在,或多、或少都会牵连着一系列,或隐、或现的前因与后果。所以,当我们试图更加详尽的去认识“商鞅变法”的价值时;首先应该站在一定的时代高度,对比“商鞅变法”前后历史发展方向的转变,去认识“商鞅变法”的历史意义;通过与其他诸侯国的对比,去探寻“商鞅变法”的环境基础及现实价值。接下来,钱君将通过以上方式展开探讨。

“商鞅变法”之前的时代主要有两大特征:一方面是贵族政治对社会发展的束缚;一方面是列国纷争局势的愈演愈烈;以及隐藏在这两大特征深层次的,由铁制工具与牛耕的推广,为主要特征的生产力的进步,使生产关系的变革已然到了迫不及待地程度。能够更好解放生产力的小农经济,正是在“商鞅变法”后,应这种生产力的发展而生的。

当然,这也有赖于我们所据的亚洲东部拥有着亚欧大陆最适宜农耕的土壤;几乎遍及黄河中下游,覆盖着十几厘米厚的粘性黄土,肥力足,即便是原始的石器工具都可以划开泥土耕种。更有黄河流域雨热同期的气候条件;及至春秋战国,农耕文明得以迅速发展。这使得我们的“商鞅变法”,比古罗马同性质失败了的土地改革早了二百多年。

“商鞅变法”之前,是氏族新老贵族统治的时期;处于被统治地位的,是自耕农(自由民)以及依附于贵族的私徒属、奴隶。氏族贵族们因宗法、军功(以宗法制获封的是氏族贵族;春秋以后,出现少数通过军功获封的没落贵族,他们被称之为新贵族)从国君手中获取封地;他们有自己的武装,同时协助国君管理国家;他们的这种权利通过世袭的方式被后代承袭。自春秋时,各贵族家族之间又时有争斗,或相互吞并;至“商鞅变法”前的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都形成了几个势力庞大的贵族氏族家族;甚至可以控制国君的废立。我们所熟知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便是这种势力发展的结果。

进入到战国以后,战争的规模日趋庞大;各诸侯国迫切地希望通过:拓展兵源、调动甲士积极性以及提升国君对军队控制力等方式,实现国家的强盛。在这里有必要一提的是,在各诸侯国内存着大量依附于贵族的私徒属、奴隶,成为兵源拓展的主要群体。这也成为“商鞅变法”的一种动力。

那么,“商鞅变法”为什么会出现在秦国;与其他诸侯国比,秦国又有何特殊之处呢?

首先,在各诸侯国中,秦国拥有最强大的王权;在长期与戎狄斗争的过程中,秦国的军权一直都牢牢握在国君手中;正是藉着强有力王权的后盾,才足以保障深彻变法的全面推行;当然,这也正是秦国所特有的尚武之风的重要体现。

同时,作为平王东迁后分封的诸侯国,秦国远不如齐、楚、燕等大国历史悠久;更有穆公时期以“尚贤”为核心新政;致使秦国始终未能形成,如晋、齐、楚、燕等国那般,拥有强大势力的氏族贵族集团;“商鞅变法”的阻力自然也要小得多。

其次,秦国并不像影视剧《大秦帝国》中所形容的那般落后;相反,秦国在与西戎斗争的同时,也从戎人那里学来了先进的铁器冶炼等技术;这一点反而是其他诸侯国所不能及的。我们之所以视秦为西戎、楚为南蛮;其实是缘自文化认同感上的差异。秦、楚在长期的与周边戎狄交战的过程中,“礼乐”文化相对淡薄,又吸收戎狄的文化之长,形成各具特色的“尚武”文化;故而为东方六国视之为“蛮夷”。

综上所述,我们认识到“商鞅变法”之所以在这个历史时期;在秦国出现。绝非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着诸多方面的历史基础的。

如何评价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对后期世界的影响力

商鞅变法使秦国由弱到强,直到一统天下,建立了大秦帝国。首先是对中国的影响,使中国封建王朝从建立到灭亡,沿续了2000多年,积淀了2千多年的优秀文化底蕴,创造了不可胜数的科学文明,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都是封建时期发明的。每一个成果都与商鞅变法,使大秦建立封建王朝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另外,商鞅变化还告诉后人,变则通,不通则痛,一个朝代,一个政权,只有锐意进取,积极变革,才能不断发展。世界各国或多或少都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影响,才形成了今天的格局。

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真的是法治国家吗

谢东风一起千帆动友邀!

严格的说,古代法家学派的法治与现代民主社会的法治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以君权为基础,后者是以人权为基础。所以,商鞅变法后的秦国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治国家,他自己遭受车裂之刑虽令人扼腕叹息,但也算是作茧自缚吧。

秦国变法当时很多国家都已做过,为何商鞅变法能够成功

战国初期,秦国并不强大处处受到魏国的打压、欺辱,就连中原会盟也不带秦国一起玩。

因秦国地处犬戎族,就说秦国是未开化的野人之国。这可把秦人气的,因此举国上下都下定决心要使自己变强。秦孝公即位以后,向全天下广发英雄帖,召集有才之士为秦国变法图强。

那时商鞅在魏国做公叔座的门客,待公叔座病逝,魏惠王既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杀掉他。商鞅待了好几年,胸怀抱负的他觉得在这里继续待下去也没前途,正好秦国大开国门招人,抱着试试的心态来到秦国。秦孝公亲自接见他,让商鞅受宠若惊,当商鞅畅谈法学思想时,秦孝公像他的学生一样,聚精会神地听着。商鞅很感动,下定决心为秦国改革。

秦孝公力排众议为商鞅改革铺清道路,商鞅先获取百姓的信任,然后再通过严格地《秦法》来约束百姓,还有贵族。正因为如此,百姓开始兢兢业业地劳作,将士们通过建立军功来事自己晋升,这些都使得秦国百信和军民上下一心,秦国日益强大,变法成功!

唯一不满的是贵族,这也意味着商鞅最终死亡的结局,但毋庸置疑的是:商鞅变法是特别成功的。

(有其他见解的,欢迎留言讨论!)

别的国家为何不收留商鞅,请商鞅变法,让自己国家变强不好吗

谢邀,国家强大好不好,是看对谁了。

如果你是老百姓,遇到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这样喜欢开疆拓土的皇帝,你喜不喜欢?现在看,你估计喜欢,如果你是当时的老百姓,你肯定不会喜欢了,因为你的利益受到了损失。

因为开疆拓土,必然会滥用民力、增加赋税、当兵打仗牺牲、治安下降等细节问题,而开疆拓土你并不能得到实际利益。

辛弃疾、陆游喜欢收复中原,但中原老百姓和南宋老百姓怕不这样想吧?

同样的,诸侯王肯定喜欢商鞅、吴起这些变法者,但是贵族喜欢他们吗?显然不喜欢,不仅不喜欢,那是人人得而诛之,

秦孝公一死,秦国贵族就将商鞅五马分尸。

楚王一死,吴起就被贵族围攻,躲进了楚王的停尸间,贵族冒着杀头的危险,将吴起射成刺猬,箭射王尸是死罪啊。

可想而知,贵族和利益集团,对变法者深恶痛绝,不仅商鞅这些人,就是像王莽、贾似道、王安石、张居正这些变法者,结局都很不好,原因也是一样。

任何制度下,都有数量庞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当你要变法,都会拿她们开刀,损害他们的利益,你说,他们能支持你?

历朝历代,任何人变法,无外乎都是改变土地制度、赋税制度、军事制度、官制等,目的就是增加国库税收、减少冗官冗员、打击权贵。

春秋到战国,奴隶制社会崩盘,新的地主阶级取代旧的奴隶主阶级,原贵族就是奴隶主,它们是分封制的基础,只要奴隶存在,贵族就是世袭的,这就是世卿世禄,这些卿大夫的权力来自于自己的地盘、人民、军队,并不是国君,春秋各国君主,正常死亡的不到一半,其他都是被卿大夫篡位,比如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所以,贵族对于君主,实际上是一种威胁,君主需要改变选官制度,选拔寒门来当官,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取消贵族世卿世禄的制度。

商鞅变法和后来吴起变法基本都是一样的,都是军功授爵、土地私有制等,

实际上,法家人物很多,法家思想也是公开的,至少每个国家都有这样的人才,但是,只有少数几个国家能够推行,这需要一个强势君主的支持,并且他得长寿,让变法完成。

国家强大基本上只对国君有利,对利益集团并不一定有利

商鞅变法变出了怎样一个可怕的国家

只说商鞅变法变出个可怕的国家,怎么不说商鞅变法变出个强大的国家。为什么商鞅变法对民众苛刻,民众还那么喜欢商鞅。苛刻的那部分民众是士大夫阶层的,喜欢的民众都是广大平民阶层。以法治国!以重法治国!就拿“连坐”来说,用重刑法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管黑猫白猫,抓得到老鼠就是好猫。记得在哪篇文章看到过,在袁大头倒台后的乱军阀年代,某系军阀的地盘内人贩子一度灭亡。没人敢做人贩子,用的就是类似连坐的手段。说实话,连坐是残酷,一人犯罪,连累家人,连累邻舍。可反过来一想,你为什么非要犯罪,不犯罪做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会死吗?还连累家人邻居。接下来是讨骂言论

商鞅变法到底是强国之法还是灭国之法

“变法”,变更法制也。《史记》〈秦纪〉有:“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律述。

那么,“商鞅变法到底是强国之法还是灭国之法”呢?

这还得从秦孝公说起:(公元前381~前338年)其为战国时的秦君,名渠梁。系穆公十五氏孙。孝公任用了商鞅,法令大行,秦国富强。

再说一说商鞅:(约公元前390~前338年)战国时卫人。姓公孙名鞅。以封於商,也称商鞅、商君。

其原仕魏,为魏相公叔座的家臣。座卒后,遂入秦,历任左庶长(春秋.秦官爵名。)、大良造(秦爵名。)。

相秦十九年,鞅辅助秦孝公变法,其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创新主张,施律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等。使秦民生活充裕丰实,国家富强昌盛起来。

孝公死后,公子虔等诬陷鞅“谋反”,众目睽睽之下,其被车马裂死。

商鞅变法《史记》有传,《汉书》著录。虽昔日变法修刑者未得善终,但鞅在秦官爵二十级中,其“左庶长”官阶排第十;及有第十六爵的“大良造”之位,威震天下,名扬四海。君王信托,职微任重。变法盛古优昔,亦天下强焉。可谓宣居三年,百姓便之。正是颂德歌功,更法强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