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为什么会“思项羽”?苏东坡的绝笔是《自题金山画像》吗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_李清照_苏轼_旧体诗

本文目录

  • 李清照为什么会“思项羽”
  • 苏东坡的绝笔是《自题金山画像》吗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 李清照真的喑恋过岳飞吗
  • 李清照有哪些轶事
  • 如何看待李清照的一生
  • 为什么到了今天,有人创作格律诗词还在已经不用了的古代词汇

李清照为什么会“思项羽”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两年后,夫妻之间只有偶尔才能见上一次面。 这离情别绪对于新婚不久的李清照来说实在是难以排遣,她只有靠填词作诗来打发时光。这一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清照在家思念丈夫,饮了几杯淡酒,诗潮喷涌,赋词一首《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词。写的就是清照居士思念丈夫赵明诚。上半阙说的是想的睡不着觉了,下半阕说的是找隔壁大哥喝酒去了。后来发生什么了呢?自然不能写的太露骨。一句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就很能说明问题。

后来,赵明诚不幸去世了,李清照忙着改嫁。第一个男人是个坏蛋,又骗财又骗色。第二个据说还可以。

在无依无靠的这个时间段里,清照居士只能想想项羽了???

苏东坡的绝笔是《自题金山画像》吗它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人生自古谁无死。不同人的死亡,分量不同,诗人之死尤其令人关注。旷世奇才、全能型诗人苏轼更是如此。


至于苏轼的绝笔诗,有人以为是《梦中作寄朱行中》。与苏轼同时而稍晚的王直方在其诗话中曾有记载。比王直方又小一些的朱弁,持同样态度,他的《风月堂诗话》卷下有更为详细的记载:

  • “朱行中知广州,东坡自海南归,留广甚久,其唱和诗亦多。坡还岭北,闻行中在任,士大夫颇以廉洁少之。至毗陵,梦中得诗一首,寄行中云:‘舜不作六器,谁能贵玙璠?哀哉楚狂士,抱璞号空山!’其末章云:‘何如郑子产,有礼国自闲。至今不贪宝,凛然照尘寰。’纸尾又题云:‘梦中得此诗,自不晓其意。今写以奉寄,梦中分明用此色纸也。’或言东坡绝笔于此诗,其爱行中也甚矣。不欲正言其事,聊假梦以讽之耳。其后行中果以此免,坡真知言哉。”


曾款待过自己的朋友朱服,被士人议论,以为其有贪腐嫌疑。基于自己的了解,苏轼信任朱服为人,此诗实为替朋友抱不平之作。当然,苏轼此诗,客观上也有提醒警示朱服之作用。朱弁用“有人说”(或言),说明他自己也不很肯定此诗为苏轼绝笔。

根据《三苏年谱》(3011页)和《苏轼全集校注》(8册5334页)可知,苏轼绝笔实为《与径山维琳二首》其二:

“某岭海万里不死,而归宿田里,有不起之忧,非命也耶?”

译作白话:“我远谪蛮荒的岭南海岛都没有死去,而今回到常州,竟然可能要死了,这不就是命吗?”


而此前所作偈语《答径山琳长老》,实为苏轼绝笔诗。此诗作于宋徽宗即位的建中靖国元年(1101)的7月26日(农历),两日后,苏轼溘然长逝。原诗如下:

  • “与君皆丙子,各已三万日。一日一千偈,电往那容诘。大患缘有身,无身则无疾。平生笑罗什,神咒真浪出。”

略作翻译如下:
  • “我跟您都出生于景祐三年丙子(1036),到如今都将近度过了三万个日夜了。就算像印度高僧鸠摩罗什那样能够日诵千首偈语,但是又怎么能够追问如闪电般飞逝的岁月呢?人的最大的牵绊在人有肉身,如无肉身便无疾病痛苦。向来嘲笑鸠摩罗什,将要离世时,还妄想以神咒留住性命,结果徒劳无功。”

这首诗,表现出苏轼达观的一面。他受老庄影响甚深,安时处顺,逆来顺受(在今天变成了贬义词),对生命的各种机遇,最终都能以拥抱的态度接受,甚至是享受,包括死亡。庄子齐生死的思想,让苏轼变得比僧人维琳要超脱许多。


而世人所熟知的《自题金山画像》,虽非东坡临终之作,却是其对自身一生的总结,可视作其精神意义上的绝笔之作:

  •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内心仿佛已然灰灭的木头,身体俨如难以牵系的小舟。如果要问你一生的功业几何?答案便是在黄州、惠州和儋州了。


《庄子·齐物论》云:“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苏轼更进一步,写自己心如成灰的枯木,行如难以收拾的破船,则见其身心俱疲,极度衰老憔悴。后面的自问自答,有些诙谐,自己曾为翰林学士承旨和礼部尚书等显宦,皆不提及,单单记念被贬谪的三个蛮荒之所,有些自嘲的意味。


不过,后两句所表达的,更多的则是愤愤不平了。苏轼幼时便希望“有补于世”,“奋力有当世之志”。刚到二十岁,便与弟弟苏辙一起高中进士,受到文坛领袖欧阳修和梅尧臣等大腕的赏识,也被宰执大臣韩琦等人看好,以为 “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结果,再三被贬斥,元丰二年的“乌台诗案”期间,差点丢了小命。如今垂垂老矣,身心俱衰,豪情不再,壮志难酬。而时下,虽然已经被赦免,允许北归,但政治前途未卜,身形又是如此衰疲,内心怎么能平静呢?


更多苏轼及中外文学作品解读,敬请关注:风雅人文观察。

如觉文章有益,还望点赞鼓励~欢迎分享转发、留言交流~~


李清照真的喑恋过岳飞吗

谢谢邀请!你这个问题提的无中生有,一点都不切合实际。首先肯定的说李清照没有爱恋过岳飞 。李清照是宋齐州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出生大家闺秀,且嫁豪门,早期生活优裕。金兵入据中原后,清照家破夫亡,流落南方,历尽艰辛,境遇凄凉。于是,其词前期多咏唱悠闲,后期则多悲叹愤伤。 清照作词,善用白描,语言清丽,注重格律,崇尚典雅。 岳飞是宋相州汤阴县人,字鹏举,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抗金名将。 岳母刺字精忠报国激励他为国衷心。他出身贫寒之家,文武双全,在文学上,堪称宋代著名词家。其词数量虽少,其代表作《满江红》词慷慨激昂,虽然他们一文一武、经历不同,但他们在同一城市的某一场合相识或邂逅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应该说两人相差岁数多达十七岁,岳飞小。在那个早婚早育的年代,就是一辈人啊。岳飞刚出生,李清照已经春风几度,初识闺房之乐人伦的含义了。即使互有耳闻,也只是略略知道而已。绝不会惺惺相惜的,那是隔辈的人啊。因此,由于年龄相差甚远,不可能出现过现在流行的“姐弟恋”,李清照不可能爱恋过岳飞的。

李清照有哪些轶事

谢谢,

李清照出身书香门第,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才女,写下了很多好的作品。靖康事变后,随丈夫南下南宁,随着金人的入侵,踏上流亡的生漄。写下了声声慢的悲伤,最后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代表了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如何看待李清照的一生

一,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李清照出生于宋神宗元丰十七年(1084),章丘明水人。其父李格非,为“苏门后四学识士”之一,学术著作有《礼记精义》十六卷、《永洛城记》一卷、《史传辨记》五卷等,深受当代大文豪苏轼的器重。李格非的学术造诣,对李清照的影响深刻,对她的心路历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父非常喜欢和赏识自己女儿的聪明才智,在其文学方面进行了专门的培养,使得李清照在文学这片沃土中茁壮成长。

二,出名要趁早

著名作家张爱玲的经典语录“出名要趁早”这句话,正适用于李清照。由于家庭环境和父母素养的影响,使李清照十五六岁就显示出过人的才华和深厚的文学功底,少女时期的李清照写出的《如梦令》等好词,在当时宋代的文坛已经非常有名气,她的词在士大夫中间广为传播,甚是流行。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三,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

辛弃疾词曰:”叹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李清照的生活何尝不是如此。李清照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她的生活以建炎元年(1127)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生活比较美满。十八岁嫁给太学生赵明诚,两个人情投意合,共同收集金石文物,一起读书、创作。先居住在汴京,后来回归丈夫的故里青州。靖康之难发生后,李清照的生活进去了后期。他们夫妇先是避地江南,不久赵明诚病逝,李清照一人辗转流离,备尝国破家亡之苦。晚年定居于杭州。著有《漱玉词》,今存词约五十余首。

四,从词的变化上,看她的心路历程

李清照的词,随着她生活的变化也分为前后两期。前期多些闺蜜相思之情,后期则抒发家国之恨。作为历史上成绩最为突出的女词人,李清照的闺阁词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她将女性细腻、丰富的内心感受通过个性化的语言真诚、直率地表达出来。她的前期作品,通过对花或者酒后的倦容,来表达主人的情绪,其实这恰恰是李清照对自己微妙的心绪的一种表达,表达她那种夫妻短暂分离的苦闷、忧愁中带有期待的矫情。比如这首《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李清照后期的作品,虽然也是对花的描写,但是,状况却与前期截然不同,从她的作品中,家国之恨已然蕴含其中,我们通过这首《声声慢》,就可以感知李清照当时所处的环境和她凄惨的心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从词中,我们可以看到个性化抒情的一种方式,毫不造作,亦不掩饰,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动。

五,一代词宗

李清照的词中,语言非常有特色,她很少使用典故,自然而又本色,比较接近口语,但是,这种口语跟其他市井语言又有所区别,既天然,又雅洁,而且音韵优美,显然是经过了作者的淘洗和锤炼。如:

“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等等。

这些特色成就了人称“易安体”的艺术成就。让学术界认定李清照为“词家一大宗”。

图片来源于网络,在此对作者表示感谢!若有异议,立即删除?

为什么到了今天,有人创作格律诗词还在已经不用了的古代词汇

问题:为什么到了今天,有人创作格律诗词还在用已经不用了的古代词汇?


前言

这个问题提到很好,代表了很多人的看法。

老街个人的认识是,现代人作旧体诗基本是个人爱好,并没有什么功利心。因此,用什么词汇,按照什么标准,完全是个人的自由。

在以格律诗为科举标准的唐朝,诗人们作诗,也常常作古体而不是近体。何况现代人呢?

从我个人来说,尽量少用现代词汇,是我个人的喜好。当然也有几个原因。

一、无一字无来历

黄庭坚评价韩愈和杜甫的时候,有这样一段话:

“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人能为文章,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陈言..........《答洪驹父书》

杜甫作诗,韩愈作文,一定有很多作品有意做到“无一字无来处”。因为古人的传统就是如此,有来源的文字更有说服力,同时很多“陈言”代表一定的意义,因此诗词可以用极少的字,表达出更广阔的思想内容。

例如鸿雁有书信的含义,莼羹鲈脍有思乡之意。

还有一种,诗人未必有意做到“无一字无来处”,例如《唐宋诗醇》评价杜甫:

少陵所以独立千古者,不在有所本也。读书破万卷,偶拈来即是耳。诗三百篇岂必有所本哉。《唐宋诗醇》

读书多得人,自然下笔成章,不必请求字字有出处,但是自然“拈来即是”。

读书少的人,学着使用古人常用的词汇,更是学习的一种方法。

二、刘禹锡不用糕

宋祁曾经嘲笑中唐大诗人刘禹锡,原因就是刘禹锡作诗太讲究,不肯用俗字。

宋朝《邵氏闻见后录》记载:

梦得作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以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咏》云: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世豪。’

刘禹锡作诗的时候,需要用到“糕”这个字,但是他检查了一番,发现五经(《诗经》《尚书》《易经》《礼记》和《春秋》)中没有这个字。于是刘禹锡就放弃了,然后用其他的字代替。

这个故事,应该和题主的问题相吻合。

宋祁(公元998年-公元1061年),字子京,人称红杏尚书,他还和欧阳修等人合修《新唐书》,是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词人。

虽然宋祁笑话刘禹锡,但是刘禹锡并没有因此被人瞧不起,也没有批评刘禹锡的诗不好。

当然,宋祁的观点也值得尊重,更多的人作诗填词反映现实生活,因此会利用生活中的词汇。

三、雅俗之别

古人作诗讲究文雅,避免流俗。因此晏殊很看不上柳永。

说起用字俚俗,柳永、黄庭坚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例如柳永的《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黄庭坚《归田乐引》:

对景还销瘦。被个人、把人调戏,我也心儿有。忆我又唤我,见我嗔我,天甚教人怎生受。看承幸厮勾。又是尊前眉峰皱。是人惊怪,冤我忒撋就。拼了又舍了,定是这回休了,及至相逢又依旧。

黄庭坚和柳永填词,有雅有俗。上面两首词,是其使用俚俗词语的代表。词中所用的俗字,其实就是生活中的语言,用在词中,未免觉得不庄重。

这并不是说用当时的现代语言不好,苏轼就认为街谈市语皆可入诗,朱弁《风月堂诗话》中说道:

……有可以入诗者,有不可以入诗者,惟东坡全不拣择,入手便用,如街谈巷说,鄙俚之言,一经坡手,似神仙点瓦砾为黄金,自有妙处”。

四、现代词语入诗

诗词讲究文雅,如刘禹锡那样,一定要用《五经》中的词语。

现代生活中的语言词汇,当然也可以用,不过“点瓦砾为黄金”,还是需要作者用心选择和点化 。

雅俗的区别,并不代表古代词语一定文雅,现代词语就过于通俗。

白居易作诗,讲究老妪能解,当然要用当时人听得懂的语言词汇。这就是”与时俱进“最好的例子。

不过,旧体诗以文言形式为主,五四以后,我们诗文的词汇与语言和之前的形式大相径庭,甚至是革命性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现代诗的出现。

老街个人感觉,现代词汇出现在现代诗中,古典一些词语出现在旧体诗词形式中,阅读起来更加舒适。假如反过来,欣赏的时候总归有些别扭。

另外,老街认为,学习旧体诗和学习传统书法类似,临帖是必经的一关。临帖就是基础的模仿,需要学些古人的技法,使用古人的词汇。等到自己可以融会贯通以后,在探讨自己的风格。

因此,老街自己作旧体诗词的时候,尽量追求古意。其实,大家欣赏一下民国时期的旧体诗词,无论胡适、闻一多还是朱自清、老舍,他们虽然都是现代文学大家,但是他们的旧体诗,都是如此。

说到胡适,大家都记住了他的两只蝴蝶,说到闻一多,大家都知道他的红烛和死水,但是他们的旧体诗,其实都很有功力。因为唐诗宋词等旧体诗浩如烟海,杰作太多。而现代诗是新兴的诗体。自然受人注目。

结束语

从我个人来说,学识和功力还差得很多,因此还需要继续多利用一些古人的技法和词汇进行练习。这样,至少在欣赏古诗词的时候,更容易理解古人作品的含义和妙处。

这其实和学英语差不多,一定要多说、多写、多用,能更快掌握。

最后要说的是,利用旧体诗的形式创作,使用什么词汇,完全是诗人的自由。每一种选择都不必去争论,自己喜欢就好。

我有时候也拿起毛笔写几个字,虽然没有认真临过贴,但是喜欢就写几笔,这是我的自由。

@老街味道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