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下杨澜的爸爸?杨澜女士简介_自己的_主持人_文化节

本文目录

  • 谁能介绍一下杨澜的爸爸
  • 杨澜女士简介
  • 你会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而选择维持一段婚姻吗
  • 杨澜值得学习的地方
  • 你认为董卿与杨澜谁更有气质
  • 马金凤、蒋大为、杨澜等大咖来洛阳参加第38届牡丹节你怎么看

谁能介绍一下杨澜的爸爸

杨鑫楠 (1937.1-),男,汉族,江苏丹阳人,中共党员,教授,杨澜女士的父亲。1959年8月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英语系,1959年9月至1962年8月在英语系研究生班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64年9月至1966年6月在英国伦敦大学进修,1967年11月至1970年7月曾在阿尔巴尼亚地拉那大学英语系任教。长期从事本科各年级及研究生层次的教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曾任语言学专业硕士生导师。著有专著《当代英语变迁》、《类推法在近代英语中的作用》;编著有《英语口译手册》、《高级英语课本》、《当代美国英语会话》等。于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杨澜女士简介

杨澜:千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敢于直面评委提问,52岁成联想董事!

“读书无用论”依然出现在生活中,面对各行各业激烈的竞争和不断的完善。人的一生,很多时候毕业的择业对本人以后从事的行业起到一定的决定性作用。例如今天要讲的这位女子一样,她的人生就是一段传奇!

01 杨澜的出生!

她的名字叫杨澜!

1968年3月31日,她出生在北京。父母都是老师,原生家庭长大的她,受父母的影响,成长中三观已经有了雏形。大学毕业那年,央视第一次面向社会招聘,忐忑不安的杨澜决定去试试。

02 毕业生杨澜对评委的提问不卑不亢!

“你觉得自己漂亮吗?”做主持人在个人外在方面的资源不可忽视,也许就是这样的原因,面试她的评委直截了当的问她。

杨澜:“我不算漂亮,但也不丑,我觉得自己挺有气质。为什么女孩一定要漂亮?做主持人更重要的不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不是吗?”

不卑不亢,观点突出,杨澜也因为这样的回答受到了对方的刮目相看。

03 1000多名毕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

最终,杨澜从1000多为毕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从此,她成了《正大综艺》节目的主持人。因为这个节目的收视率,也让她得到了观众的认可。同时,这也成为她变身央视主持人的重要跳板。

值得人们注意的是,那一年,杨澜才20出头。

04 荣获“金话筒”、全球最具影响力女性之一等奖!

1994年,她获得了中国第一届“金话筒”。但是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她,1995年独自一人前往国外深造。国外的面试经历,让杨澜再次心中发誓:一定要用自己的能力改变一切对自己的鄙视。

回国的杨澜加入香港凤凰卫视,创立《杨澜访谈录》,之后也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在大众眼中。不服输的性格让她走到了今天,气质代替了刚大学毕业的青涩,福布斯称其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100位女性之一。

现今的杨澜52岁,观众心中的这位气质女性,依然在引领旁人走向知性的路上渐行渐远。

05 52岁的杨澜再次大放异彩!

2020年5月15日,杨澜的人生再次被添了一笔:联想公司委任她成为独立董事。年薪33万,折合人民币235万。52岁的她再次大放异彩!

“请别低估自己,有时候一句话、一件事就可能影响一个人,甚至改变一个人,特别是年轻人。“

从大学毕业开始,杨澜开始为她的一生起步。些许成功后,她没有选择止步不前。她一直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所以去国外深造是她的选择。

人常说“我命由我不由天”,但是却有很多人在现实面前低头。想想曾经对于现状是多么的希望改变,但是现在还存在曾经的年少轻狂吗?很多人对生活,已经服输,但杨澜却没有!

你会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庭而选择维持一段婚姻吗

那要看情况,假如男方出轨了,我干嘛要委屈自己呢,还有妈宝男,只适合跟他妈过一辈子

杨澜值得学习的地方

杨澜:我人生的所有改变,都从放弃“铁饭碗”开始

1993年底,北京的天气有些寒冷,从央视大门走出的杨澜,被风吹乱了头发,她走几步回头望了望这个给她带来荣耀的地方,在心里默念:“再见了”。

当时的杨澜,原本是央视当红主持人,但内心有一种声音在告诉她“该去外面看看了”,经过深思熟虑后,杨澜决定放弃现有的光环,孤身前往海外求学。

走的那天,杨澜拎着两大包行李,里面放着锅、被子、褥子、枕头……

虽然行李笨重,但当时杨澜的心里却有一种悲壮的感觉,即便面对的是未知的海外,她也觉得热血沸腾。

就这样,26岁的杨澜走进了美国,开启了她的留学生涯……

1968年,杨澜出生于北京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母都是北外的老师,杨澜曾说,很感谢父母,为她提供了一个好的语言环境,这种环境对她的一生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

杨澜自幼就是外人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读书时从不用父母监督,因为她自己也渴望好成绩。

从初中开始,杨澜就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周末都泡在题海里。她会花大量的时间去背诵那些需要硬背的科目,最后能把整本书都装在脑袋里,随便出一道题,都可以知道在哪一页。

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几乎每一步都踩在时代变革的节点上,在杨澜要考大学时,“出国”在中华大地掀起了巨大的浪潮。

在这股浪潮之下,杨澜报考了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但一向自信的杨澜,在进入大学后却因英语听力不够好一度心情低落,十分沮丧。

那会她经常在日记上鼓励自己:来日开始我要有一个全新的开始,必定要把自己的听力提升上去。

但第二天上课,杨澜的听力依然没有明显的提升,这让她很苦闷,母亲甚至害怕,杨澜会不会因为经受不住挫折而得自闭症。

提升没有捷径,杨澜下了很多苦功夫,走路在听、睡前在听、吃饭的时候也不放过时间,整整用了半年时间,杨澜的听力水平才有了明显的进步,她也慢慢从苦闷中走出来,逐渐恢复了以往的自信。

1990年,杨澜大学毕业,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问题,恰巧那年央视第一次社会招聘,非播音专业的杨澜就报名参加了主持人选拔。

当年的面试有些苛刻,评委的问题也很直接:“你觉得自己漂亮吗?”

面对这样一个“失礼”的问题,刚刚毕业的杨澜没有愤怒也没有觉得为难,而是面带微笑、自信满满地回答:“我不算漂亮,但也不丑。我觉得自己挺有气质的。为什么女孩子一定要漂亮?做主持人更重要的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不是吗?”

这个不卑不亢又得体的回答,让杨澜在10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成为《正大综艺》的主持人,

可以说《正大综艺》改写了杨澜的命运,她凭借清脆悦耳的嗓音和纯正的学生味得到了亿万观众的喜欢,并荣获首届电视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

二十几岁的年纪,已经是央视知名主持人,在外人看来,杨澜已经成功了,而且前途一片光明,但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杨澜却在事业上升期选择逆流而上。

1993年底,她做出了一个震惊所有人的决定:出国留学。

那个年代,留学需要先辞去公职,也就意味着杨澜必须辞去央视的“铁饭碗”才能申请出国,如果被拒签,就完全没有了后路。

放弃央视当红节目主持人的位置,去未知的海外,这让很多人感到费解,身边人都劝她要三思。

但1993年申奥的失败,让杨澜看到了自己与世界的差距,最后她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去哥伦比亚大学学习。

虽然当时的决定有些铤而走险,日后来看却是十分明智和值得的。也许杨澜的聪慧不在于她的成功有多耀眼,而在于她一直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在《一问一世界》中杨澜坦言:

“睿智,有时不在于为别人指点了多少迷津,而在于能否在恰当的时候给自己一个正确的选择。”

国外的留学生活是枯燥而又辛苦的。而且,杨澜是一个心气很高的人,别人都选四门课程,她却选了六门,庞大的学习任务,让她每天都过得很紧张。

后来回忆起那段留学时光,杨澜用玩笑的口吻说,陪伴自己最多的就是宿舍管道里不时会溜出来的老鼠。

放弃光鲜的主持人身份,跑到海外寒窗苦读,确实让人佩服她的勇气和冒险精神,但这种不沉迷于眼前的成就才是最真实的杨澜,正如她在《一问一世界》中所说:

“万无一失意味着止步不前,那才是最大的冒险。为了避险,才去冒险,避平庸无奇之险,值得。”

1996年,杨澜以优异的成绩从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并获得了国际事务硕士学位。当时,美国几大电视网都希望她去做出镜记者,面对唾手可得的机会,杨澜婉言拒绝了,因为她骨子最喜欢还是文化领域。

于是,如两年前一样,杨澜又一次做出了让人震惊的决定,选择了回国发展,当时媒体用“毅然决然”来形容她的选择。

在海外留学时,杨澜深受美国《60分钟》等电视节目的影响,她比别人更早意识到:

媒体可以通过记录个人命运和思想的改变来记录时代,并让国人打开眼界,了解世界的进展和决策背后的人。

所以,归国后杨澜加入了香港凤凰卫视,随即创办了《杨澜访谈录》,这也是国内首档高端访谈节目。

从几十位国家元首到数百位世界级学者、艺术家、商界精英、体育名人,杨澜试图通过媒体来见证时代的改变。

作为媒体人,杨澜很拼,她力求做到极致,为了保证采访时能游刃有余地交流,前期她会做足准备,尤其是面对一些专业性的嘉宾时更要做大量工作,查阅大量资料,经常要把专业大部头书读下来。

当年采访基辛格博士,虽然只有27分钟,杨澜却做了很多准备,不但搜集了基辛格博士在哈佛当教授时的论文,还将他的人物传记以及厚厚的7本书都完完整整地看了一遍。

虽然采访有压力,但也让杨澜从中获得了很多乐趣。在《一问一世界》的后记中她说:

“身为电视主持人和记者,我以提问为生,并以提问为乐。提问,不一定来自于无知,相反你知道得越多,才会问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要不然:外行看热闹,又何谈做出一期精彩的节目呢?”

在凤凰卫视工作的两年,杨澜采访了一百多位知名人士,这也是她进步最快的两年,但在2000年,杨澜却告别了凤凰卫视主持人的位置,还沉寂了一段时间。

当时许多人猜测,难道杨澜选择退出职场,回归家庭了。但不久后,杨澜又一次惊讶了众人,再次出现的她,已是一名创业者,成立了阳光卫视。

阳光卫视是一档制作和播出都以纪录片为主的电视节目,这主要源于杨澜的文化理想,她希望通过阳光卫视实现自己的理想,但遗憾的是她没有做好商业判断,

阳光卫视成立后,杨澜也面临了很多商人会面临的问题,市场、资金、人员等等,当所有压力铺天盖地袭来时,杨澜无数次崩溃到大哭。

这次创业也影响到了原本和睦的家庭,她和丈夫吴征因为理念不同经常吵架,吴征劝她放弃,但杨澜却无法面对自己的失败。

那段日子杨澜的内心特别煎熬,每天她都无数次地问自己:“坚持,还是放弃?”她仿佛徘徊在生与死之间,放弃阳光卫视,就像割舍掉自己的骨肉,有不忍也有不甘。

但人生总要面对几次痛苦的取舍和抉择,才会真正的成长,最后杨澜拿出了足够的勇气来面对这次的失败,含泪卖掉了阳光卫视。

现在回想创办阳光卫视的日子,杨澜会觉得自己很庆幸,毕竟那会她才30岁,处在一个还算输得起的年纪,而且那是她喜欢和向往的事,诚如她在《一问一世界》中所说的:

“人一辈子总是要做一点自己的事,有的时候可以拉开很长的时间做,有的时候只能强度很大地做很多事。这是无法选择的,如果机会来了,没有把握住,懒懒散散,那么过去就过去了,年轻时该拼的时候就要拼一下。”

但当时的杨澜并不能完全释怀,一路顺风顺水的她有了极大的挫败感,足足有两年都没有彻底走出来。

那两年,杨澜选择用工作来填满自己,因为人一旦忙起来就没有时间想那些伤心的事了,她不但继续做《杨澜访谈录》,还不断地拓展自己的业务,比如《天下女人》,天女网、澜珠宝等等,而且每一样都做到了让人望尘莫及的地步。

到现在,年过五十的杨澜依然穿梭在职场,尽可能地去创造新事物。于她而言,追求新事物并不会随着年岁的增长或是功成名就而有所削减,反而会成为她前行的力量。

在世人眼里,杨澜是成功的,但读完她的《一问一世界》你会发现,没有谁的人生会绝对的一帆风顺,杨澜也曾用“冷暖自知”来形容自己的人生。

杨澜最让人钦佩的地方时,成功时不会让自己止步,失败时也不会放弃,她曾告诫年轻人:

“无论经历有多坎坷,都不要放弃,因为越辉煌的路越曲折。”

杨澜是成功的,也是励志的,她总是敢于做别人不敢做的事,哪怕要付出惨重的代价也要去尝试。

放弃主持人的位置、放弃海外就业的机会、去创办自己的栏目、去创业等等,一路走来,杨澜都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五十年的人生,她一直在努力做自己。

明明可以安逸些,却不断地为自己叠加角色,正是这种从不停止奋斗的韧劲,才成就了今天独一无二的杨澜。

希望年轻的你我,都可以如杨澜一样:

年轻的时候多多奋斗抓住机会为生命添色彩,等到头发花白时,能说一句,此生无悔。

你认为董卿与杨澜谁更有气质

一个人起点高,可以俯瞰,容易提纲挈领。杨澜就是范例。一个人从底层崛起,往往小心翼翼,生怕不能登顶有,董卿就是典型。所以,这两类人一路走来,路径肯定不同。但是,同是优秀的她们给我们划下了不同的成功轨迹,这不同的轨迹都足以让我们欣赏许久……

综合来看,杨澜比董卿强,董卿只是央视一姐,杨澜不仅主持强而且访谈节目做的也好,尤其采访一些国际政要,充满自信,落落大方。杨澜见多识广,有气场。在这方面董卿没有杨澜经历的多,缺少锻炼。不是一个档次。杨澜无论那方面都胜于董卿,在才学方面优势巨大,2008年北京申奥成功她用流利的英语代表中国代表团演讲征服了许多人。现在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亲善大使。在国内外影响率远超董卿。个人生活方面也规而不越。可以预见她将在中国女性里留下重要地位。

女性的气质就是要大方得体,语多没用。今年我看了董卿二场演讲,第一次对月如无恨月长圆的对句是顺口溜,还赢得更多掌声。第二次诗词大会上开场语用得不恰当。我评论是:记得旧句子,初一换旧符,不切合实际。所以我说外行人能听说还好,不是听是看嘴动声音多就好,内行品质量。两位论气质目前肯定是杨澜占优。董卿对中文的诗词歌赋记得多,注意一下肯定会有语出惊四座的可能!

董卿高雅,文静,善良,阳光。知识渊博,满腹经纶,出口成章,妙语连珠。她主持的节目都是满满的正能量!满满的爱国情怀!是个德艺双馨的优秀主持人!无人能比!同样扬澜也无法和董卿比!当今主持人中最棒的就是董卿!绝对让你心服口服!

董卿不仅节目主持得好,而且落落大方,出口成章,如果女人仅仅漂亮,而没有内涵,只能是花瓶,金玉其外,像董卿不仅漂亮,而且有知识、有内涵,最喜欢看她主持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所以,有知识的女人,浑身都散发着高雅与自信!其实,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唤起全社会对学习知识的渴望与重视,是央视最终目的,也是一个优秀主持人的义务和责任!

董卿是当之无愧的央视一姐,谁不能论比。不管是风度,面貌,才华,知书达礼,出口成章。为董卿点赞,继续为中央电视台绽放光芒,将革命进行到底。为父母争光,为家人争气,为自已争荣誉,为电视台争贡献,为国家争未来。

马金凤、蒋大为、杨澜等大咖来洛阳参加第38届牡丹节你怎么看

洛阳38届牡丹文化节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节,马金凤,蒋大为,杨澜等都是中国演艺界的艺人,他们在来参文化节,给文化节锦上添花了,现在疫情当前,文化节的的工作人员都带着口罩,很好,给游客们营造了一个有防护意识的文化节.

马金凤老前辈是唱豫剧的,而此次又是本土洛阳文化节,为了此届文化节办的有声有色,市政府特邀请了马金凤,蒋大为,杨澜等大咖为此届文化节坐镇,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赏牡丹花,让此次文化办的更完美更圆满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