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监总管李德全是如何“戏耍”雍正皇帝三子弘时的?李德全也见过容妃刷马桶,他怎么没事_雍正_康熙_太监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李德全 雍正 康熙 太监

本文目录

  • 太监总管李德全是如何“戏耍”雍正皇帝三子弘时的
  • 李德全也见过容妃刷马桶,他怎么没事
  • 《康熙王朝》中,姚启圣为什么敢打康熙的御用太监李德全
  • 《康熙王朝》中,姚启圣为什么敢打康熙的御用太监李德全他不怕康熙为难吗
  • 《雍正王朝》中康熙死后,李德全为什么还能够取得雍正皇帝的信任
  • 雍正王朝中,李德全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 《雍正王朝》中同样都是太监总管,为何高毋庸被杀,李德全能被雍正重用
  •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为什么杀掉自己府邸太监高毋庸, 而选用李德全
  • 《雍正王朝》中的李德全,历史上真的有这个人吗
  • 雍正王朝中,雍正登基后为什么用李德全做贴身太监

太监总管李德全是如何“戏耍”雍正皇帝三子弘时的

太监总管李德全是雍正皇帝的代言人和传话筒,官职不大,权力不小,满朝文武都得巴结奉承,得罪不起。作为皇三子的弘时自视高贵,不识时务,没把李德全放在眼里,结果被太监给“戏耍“了,被挡在朝门外连皇帝老子也见不上。俗话说:“闫王好见,小鬼难求“,你不求我,我就整你,皇子又能怎样?

李德全也见过容妃刷马桶,他怎么没事

《康熙王朝》的故事情节中,容妃死后,奉旨伺候容妃的太监全部陪葬了。康熙下旨:凡是见过容妃刷马桶的全部殉葬,一个不留。
有的网友问了,李德全经常到这里传话下旨,肯定也见过容妃刷马桶,他怎么没有事。其实原因很简单,康熙深爱着容妃,而且一直都爱。为了大局,自己不得不狠下心来用最毒的剑刺向了最爱的人。做了一辈子的太监的李德全,没有一颗察言观色的心是不可能保全自己的。常侍奉皇帝,明白皇帝的心思,夸张的说皇上每一个动作都能猜出内心的意思。
当容妃遭贬时,李德全知道康熙心中的痛,但自己又无能为力。自己能做的就是每天及时传达容妃的状况。也许有的网友质疑,当初明珠倒台时,皇帝出征时还把他带上,以免遭人暗算。容妃难道还不及明珠重要吗?其实不然,一方面后宫里面还没有看透容妃是不是真的失宠了。另一方面这里面或许就有李德全的功劳吧。看到这里,我不明白,李德全为什么不给容妃一点活的希望,就不能给容妃透露点实情。一个人只要心中有希望,再大的苦和累都能坚持。
后来想想,或许有他不为人知的苦衷吧?当容妃意外身亡时,李德全第一时间通知了他,因为他知道皇上一直深爱着容妃。皇上也是人,他想让容妃去承受这说不清的罪过,但是根本没想让她死。容妃死了,他的心也碎了。这也许是人的本能,伤心过后康熙就把恨迁怒到这十几个太监身上。用现在的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奉旨伺候容妃的太监们,就没有一个人读懂皇上的心思。结局就是,谁能读懂皇上的心思,谁就活了下来,并且一直到老都活的好好的!

《康熙王朝》中,姚启圣为什么敢打康熙的御用太监李德全

《康熙王朝》中,姚启圣在周培公的推荐下,加上自带“奇葩”履历,很快就引起康熙的注意。康熙派李德全去请姚启圣,结果不仅没请到,反而连李德全也被打了。姚启圣之所以敢如此,是因为他看准了时机,与康熙展开了一场有理、有利、有节的博弈。

李德全有错在先,姚启圣打他的理由很充分

小人物在大人物身边待久了,往往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自己也很了不起,李德全就是这种。平时因为工作关系,李德全离康熙近,又掌握很多信息资源。满朝文武不看僧面看佛面,甚至有些人有求于他,对他会比较客气。

然而,李德全的影响力是建立在皇权的基础上,离开皇权的庇护,他什么也不是。到了民间,李德全依旧作威作福,扰乱治安,甚至对朝廷命官动手,公然违抗大清律例。

姚启圣管辖三里河马场,有充分的理由在辖区依法办事,即使李德全把官司打到御前,占理的还是姚启圣。

姚启圣故意打给康熙看

康熙大张旗鼓地巡视盛京,蒙古亲王以及盛京地方官都参与接驾。姚启圣即便不在接驾队伍,也知道康熙来了。而李德全又说自己是受京城来的龙公子之命,邀请姚启圣,这几乎就是挑明了告诉姚启圣:康熙召见你。换做其他人,恨不得飞过去见康熙。

但姚启圣毕竟是非常之人,肯定知道欲擒故纵的道理。如果轻易上钩,岂不是自跌身价;要待价而沽,就要学习诸葛亮,故意吊一下老板的胃口,甚至干点“出格”的事。既然已经确定李德全是康熙派来的人,正好将计就计打他一顿,加深自己在康熙面前的映像。

古代知识分子,很多看似无比清高、无欲无求,比如“众人皆醉我独醒”“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他们骨子里都是想出仕的,一旦机会来了,不是自比管仲乐毅就是想封狼居胥。

当时的姚启圣已经花甲之年,通过正常的晋升渠道肯定是没办法出头了,所以要打造一种“离经叛道”的人设,一旦一炮走红,大概率能够“弯道超车”。

姚启圣打李德全的行为,与《雍正王朝》里面孙嘉诚弹劾年羹尧如出一辙,想名声大噪,借此告诉康熙:敢打皇帝身边的人,说明我有魄力、不畏权贵;依法办事,说明我有正义感、有担当;不接受你的召见,那是你给的礼遇不够,我姚启圣可不是那么随便的人。

姚启圣打得很有“分寸”

姚启圣给了李德全二十鞭子再加三十大板,这种刑罚真的执行下去,身强体壮的人也会吃不消。康熙年间,胤礽的老师曾因犯错领了三十大板,整个人都动弹不得。而李德全又被鞭子抽,又被板子打,最后还能行动自如。这就已经说明,姚启圣在打的过程中有注水。

因为下手太重,那是完全没给康熙留面子,搞得不好会留下恶毒的印象;下手过轻,起不到“自我营销”的效果;不出手,那就是坐失良机。所以,姚启圣打李德全,是略施惩戒,见好就收,也让康熙看不出破绽。

当时的康熙,面对着内忧外患的形势,正是用人之际,而姚启圣一次成功的“自我营销”,就能换来一顶带有红宝石的乌纱帽。这笔生意做下来,姚启圣功成身退,康熙也解决了东南沿海问题,可谓“双赢”。

《康熙王朝》中,姚启圣为什么敢打康熙的御用太监李德全他不怕康熙为难吗

这是《康熙王朝》当中非常经典的一幕,让我给大家再还原一下。
当时周培公病重,康熙皇帝前去看望他。之前康熙贬他到盛京,这一贬就是11年。康熙带来了三件事情,最后一件事情就是想重新启用周培公。

当时周培公还怄气,和皇上半开玩笑的说:“我看皇上的第三件事,是不是到了盛京之后才想起来的?”(另外两件事拜昭陵还有收复蒙古王公)。

后来明珠在旁边解释道:“皇上刚刚落脚就来找你了,你这不仅不给皇上面子,还说这样的话。”

到后来两人的对话当中,康熙皇帝也说出了为什么要把周培公贬到盛京来。因为周培公破察哈尔平吴三桂,立下了不世的功劳。但是坏在是一个汉人,而且手握20万大军。

整个朝廷当中流言蜚语四起,都担心他会成为第二个吴三桂。康熙甚至后来坦言道:“满朝的文武和八旗子弟的团结,要比周培公重要的多,因此不得不牺牲他。”

既然皇上都如此坦言了,周培公也没有什么怨言了。周培公之所以能够被再次启用,主要是康熙想收复台~。可惜周培公知道自己身体状况,肯定熬不下去了。
因此康熙就让他推荐一个人,于是周培公给他提了一个名叫姚启圣的人。康熙说自己并没有听过这个人,但是周培功告诉他:“如果这个人能够名满天下,可能早就活不到今天了”。

可见周培公对他的性格分析的非常准确,这也是后来打太监发生的前提。在康熙临走前的时候,周培公还送了他一幅画——《皇舆全图》,也就是清朝的地图。

在第二天的早朝当中,康熙皇帝开始拿这幅地图说事。先是回溯了一下自祖辈以来入关所困难,又说全国各地之情况。

最后就回到了台的问题上,康熙在后面还补充了一句:“不要嫌弃这个岛子小,很多事情都要从小事做起。”当时就有老臣提出意见,疆土已经这么大了,这些芝麻大小的地方就抛弃了。

但是也有人提出反对意见,两者是一脉相连,万万不可抛弃。随后康熙话题又一转,又说到了姚启圣。康熙点了管理吏部索额图,让他说一下有关于姚启圣的事情。毕竟索额图做了这么多年的吏部尚书,全国六品以上的官都很熟悉。

当时索额图对于姚启圣的评价就是:“他这个人和别人不一样,别人做官都是越做越大,他反而是越做越小。人都往高处走,他偏偏往低处爬。”
顺治二年的时候,朝廷命令姚启圣担任福建巡抚。想当年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时候,姚启圣还给他资助过粮草,也算是有那么一点功劳。

然而在四年过后,由于反对朝廷对于闽地区的治理方略。职务被降成了藩司,以戴罪立功之身继续任职。又过了三年时间,因为经常和上司吵架,又被变成了道台。

后来在顺治13年的时候,姚启胜因为酗酒渎职,被贬成了知县。等到顺治16年的时候,又再次被贬职,发配到了漠河军中。

从巡抚到兵卒子,已经小得不能再小了。没想到在康熙三年的时候,姚启圣又被撤了职务去做了一个马夫。这个时候的官职只有九品了,是小的不能再小的芝麻官。

康熙听完之后感慨道:这个人真不简单,整个清朝的官级,他是一个没落全部都做了一遍。索额图在旁边补充道:“由于姚启圣字自恃才华出众,所以经常和上级顶撞。”

当年顺治在位的时候,曾经有好几次被他气得想杀了他。最后被别人阻拦下来,给了一个永不录用的惩罚。用索额图的话来说,姚启圣就是一个怪人,完全是不值得理喻。
而康熙却有不同的看法,因为他说周培公一辈子就给他推荐了两个人——图海和姚启圣。图海功不可没,想必姚启圣也不是一个简单人物。

所以他就让太监李德全把姚启圣请过来,但是叮嘱他一句,不要说是我的主意。既然主子都发话了,李德全肯定是快马加鞭的赶过去。

在李德全去请姚启圣的时候,康熙又给大臣分析了一下,姚启圣到底是什么样的性格?在康熙看来,姚启圣可能是一个聪明人。虽然看似笑骂众生,实际上是作为护身之法,希望可以脱离世俗来避祸。

另外康熙皇帝给姚启圣一个非常贴切的比喻:“人才就像是一个锥子,而这个锥子恰好又在裤兜里面。锥子一方面想出头,另外一方面又想去扎人。”康熙他就是想碰一下这个锥子,看看他扎的痛不痛。

再说另外一边,李德全骑着马去请教姚启圣。态度傲慢不说,路上对一个瞎老婆子又打又骂。发现他竟然是个瞎子之后,还大发慈悲的给他扔了几块银子。

这一幕被旁边的老叫花子看到了,老叫花子嘲讽道:“你这扔钱和给狗扔骨头有什么区别,你的马蹄到了别人,赶紧下来代替你的畜生给他道歉”。李德全从马上下来,用鞭子抽了老叫花子几下。

然后大声嚷嚷着,有谁知道三里河马场在哪里?赶紧给我带路。老叫花子打了打身上的泥,说了声自己知道,就在前面带起了路。然而到了三里河马场后,老叫花子说进去叫姚启圣,就把李德全扔在了院子里面。
然而李德全左等右等,太阳都要下山了,姚启圣都没有出来。刚想准备进去叫人的时候,终于有一个官差出来了,让李德全进去叩见。一个区区的九品,竟然让他去叩见,李德全气不打一处来,气冲冲的走了进去。

刚进去的时候,才发现原来的老叫花子就是姚启圣。不愧是在皇宫里面见过场面的人,李德全立刻改成了笑脸,说刚才鞭子抽重了,这里给他陪个不是。

但是转身态度就傲慢了起来,告诉他现在可以走了,我家主子在城里面等着你。李德全还记得康熙的嘱托,不让他告诉是谁请的。李德全只是说我家主子,是从北京城来的龙公子。姚启圣开始挖苦他:“那你家主子有没有教你如何做好一个奴才?”

结果惹怒了李德全,把房间里面的一个桌子打翻。姚启圣有了把柄,把之前抽自己的鞭子,外加上马踢伤了别人加起来。分别打了李德全20鞭子和30大板。

这样李德全可是有了借口,自己还被绑着就跑来见皇上,想给皇上诉苦,让他看看李德全是如何对待自己的。于是在朝上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了事情经过,康熙不愧是康熙大帝,知道事情错在谁,就把李德全骂了一顿。

后面我就不说了,和标题的关系也不大。从这里就能看出来,其实姚启圣表面是不清楚到底谁来请他。而且从之前所对于姚启圣的分析,可以看出来姚启圣是一个性格有点强拗的人。▲知道叫别人爷了

打骂上司很常见,打一个奴才又能怎么样?然而以姚启圣的聪明才智,其实他早就猜出来了李德全是皇帝的近侍。只是在他看来,要不是打皇上,其他都没问题。

当然打了皇帝近侍,肯定要给姚启圣一点颜色看看。所以就让索额图把姚启胜打进大牢,结果姚启圣就被关进去三个月。

不过三个月里面全部都是好吃好喝的招待着,唯独要求所有人不准和他说话,也不去审理他。康熙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杀杀姚启圣的威风。结果这一招果然有用,没有几天之后姚启圣就知道求情了。

(本文主要参考资料来自于《康熙王朝》电视剧,之所以没有讲正史,因为历史上根本就没发生过,题目提的也是根据电视剧来的。)

《雍正王朝》中康熙死后,李德全为什么还能够取得雍正皇帝的信任

关键是雍正帝无人可用,而且李德全确实做的漂亮,有人会问高毋庸哪去了,那么请听我慢慢道来:

上一个回答我们提到了一个小人物张五哥,是如何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忠诚实现了人生的转折,并且在功成名就时全身而退,既保住了自己的名声,又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在《雍正王朝》中同样也有几个这样的小人物,只不过他们的命运就没有张五哥这么幸运了,那么他们又是如何落下悲惨的命运的呢?

本期话题: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为什么杀掉自己府邸太监高毋庸,而选用李德全?

一、

我们看《雍正王朝》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疑惑,按理说一朝天子一朝臣,雍正帝即位以后,本应该大力扶持自己的人,可是为什么前期仍然选用康熙帝留下的老臣呢?甚至连身边的贴身太监都不肯更换,这不是很奇怪吗?

要解释清楚这件事,我们必须搞明白太监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位:

可以说太监这个职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浓厚的一笔,并不是说他们身体的特殊,主要在于有些时候太监可以左右国家的命运。

比如中国第一个封建朝代秦朝的灭亡,就跟大太监赵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熟知的“指鹿为马”成语就是出自这位大太监之口;比如汉代的十常侍之乱,也间接地打开了三国纷战的序幕;比如明代的大太监魏忠贤,权力之大令人恐怖,号称“九千岁”!

历史上也不乏太监杀害皇帝的事件,到清朝时,为了制约太监,更是下达了严令,禁止太监干政,比如康熙帝下达的“铁牌禁令”:

“内廷宦官有妄干朝政者杀无赦。”

所以,清朝的太监还是比较悲催的,又是常年跟在皇帝身边,但凡说错一句话,办错一件事,那都是掉脑袋的下场,能做到太监总管,那更是具备相当大的智慧。

所以,李德全能做到太监总管,也说明这个人非常不一般!

二、

在《雍正王朝》中除了大太监李德全,还有一个半大太监高毋庸,这可是雍正帝的府邸太监总管,按理说,雍正帝即位,高毋庸的好日子应该来了,可是为什么后期剧中再也没有出现高毋庸呢?

难道是导演把高毋庸的戏都给剪了?

之所以说《雍正王朝》这部电视剧经典,也正是经典在这里,很多人物没有必要交代后事,要想知道他的后事,需要动动脑筋。

高毋庸最后一次出场是在康熙帝驾崩之后,当时他是身穿白衣跪在地上的,之后就再也没见过他了。

有人说,他是不是还在雍亲王府呢?

这是太可笑的,雍亲王府的所有人员,凡是主人,都搬进了皇宫,剩下的下人杀的杀,走的走,进宫的进宫,哪里还有人在王府?

那么他是不是一看形势不对,选择告老还乡了呢?

看剧中他的年龄并不大,不至于以这个理由还乡。而且以雍正帝的多疑心思,自然不会放一个知道太多秘密的太监还乡。要知道连对他恩情最大的邬思道他都不放心,本想杀了邬思道,结果邬思道提出了半隐这条路,才勉强捡回一条性命。

排除了这两种可能性,且在皇宫也再也没有见过高毋庸,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高毋庸被杀了!

其实他的死也非常好理解,但凡参与到不光明的事情的太监,都没有好下场。雍正帝继位以后,那是正大光明的化身,怎么可能还会用知道太多秘密的太监呢?而且用了他,谁能保证他不会参与到下一次夺嫡之争呢?

在剧中也并不是没有提醒,比如高毋庸杀害坎儿的时候,他就应该想到自己会有那么一天。比如邬思道临走时跟老十三胤祥说,留心雍亲王府的下人,估计都活不了了。

三、

高毋庸知道太多秘密,雍正帝可以不用,可是为什么仍然选用康熙帝的大太监李德全呢?

这就是李德全的为人之道了:

李德全作为康熙帝身边的贴身太监,知道康熙帝的太多秘密了,也知道自己的话的分量。俗话说“宰相门前七品官”,更何况是皇帝身边呢?

雍正帝还没有继位时,就已经见识过李德全的本领了。要知道康熙帝很早以前就确定了储君的人选,作为大太监的李德全或多或少总能听到一些或者看到一些什么,可是他一直守口如瓶,谁都没有透露。

如果说他哪怕透露一点点,也不会有后来的老八一伙质疑传位诏书的真假,也不会在康熙帝对“死鹰”事件不处理时老四胤禛抱怨康熙帝老糊涂了。

甚至在太子胤礽当红的时候,他都能不偏不倚,双方都不得罪。

比如有一次老八胤禩的人故意引见几个官员面见康熙帝,李德全就建议他们别去,而且告诉他们是大爷值班,可以先见见大爷,然后那个官员就塞了银票给他。

后来康熙帝接见外派的官员时,发现这官员满口胡言,根本就不像是正儿八经当上的官。再一问身边的大阿哥,原来这些官员是太子胤礽卖官选拔上来的,甚至连接见都没接见过,这让康熙帝大为恼火。

然后太子胤礽得到消息急得不行,马上往康熙帝那跑,结果碰见李德全后,马上停下来尊称“李公公”,问他有没有听到什么话?

李德全绝顶聪明,说:

“这几个官员是大爷引见的,当时奴才不在殿里!”

这个李德全真是睁眼睛说瞎话,明明刚才他就在殿里的!而且也明白了他刚才为什么要说是大爷值班呢,如果是李德全引这些官员到康熙帝面前,那么太子胤礽会不会收拾他呢?

而他这样一说,就一下子置身度外了,把矛盾也转移到太子跟大阿哥身上了。

四、

其实类似的事情太多了,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比如老四胤禛跟老十三胤祥赈灾回来面见康熙帝,李德全就拉他们到一边讲话,也算是善意的提醒了。比如雍正帝的儿子弘昼,每次见到李公公都会塞点银票,所以赶上皇帝心情不好时,李德全也会提醒弘昼:

“五爷,今儿你得小心着,皇上心情不好”

总之,李德全多边都不得罪,能帮就帮,顺便收点好处,至于想从他嘴里套出点什么,难!

既然李德全收受贿赂,为什么没有皇子或者大臣们提出来呢?

有!确实有一个提出来的,结果倒了大霉了……

这个人就是自认非常聪明的雍正帝三子弘时:

雍正帝生病以后,几个皇子都来看望,弘时来的还算早,李公公让他跪等,结果这家伙把人家生财之道给揭露了,直接问李公公:

“我知道了,跪等就跪等,我问一下,这块砖别是磕不响头的?”

李公公都傻了,怎么还有这么楞的皇子?

“爷,您这是?”

但凡聪明点,就不要再说了,李德全都故意装糊涂了,你弘时就老实跪着就是了,还非要揭短:

“别跟我玩这花花套儿,就您老公公这套把戏,只能哄外头那些晕头鸭官儿,以为我不知道?这地下金砖你们全都敲遍了,给你们塞钱的,你把他带到地上有空声的砖前,没给你们塞钱的,就把他们带到地底下填实了的砖头跟前,那头磕破了也磕不出声啊。别以为我不知道!”

好嘛,这下李德全没脾气了,正赶上四阿哥弘历也来了,李德全就去禀报了,禀报的很清楚,就只提到四阿哥弘历来探望雍正帝,然后弘历就进去了。

至于弘时,您就老实的跪着吧!

所以说,李德全这么有本事的人,不用他,用谁?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雍正王朝中,李德全有什么过人之处吗

李德全,是《雍正王朝》中为数不多“笑到最后”的人物,其在康熙晚年便是首席大内总管,深得信任,而雍正即位后,并没有重用自己的心腹高毋庸,而是继续重用李德全,单从这点来说,李德全就有着非比寻常的谋略,其智谋水平一点也不亚于胆大心细的图里琛,而这部良心之作的《雍正王朝》也通过几个细节刻画了李德全的形象。

太子卖官时李德全的机智表现

康熙晚年,李德全可以说是深知康熙心思,智谋绝顶。太子卖官的事被八阿哥知道后,八阿哥通过大阿哥来出面,让卖官的官员在大阿哥当值的时候,引荐给皇上。

大阿哥自然愿意做,于是选择皇上心情不好的时候引荐,目的就是搬到太子,而皇上果不其然一问就问出破绽,传唤太子胤礽。此时李德全登场了,太子胤礽遇到李德全立马打听发生了什么事。

李德全

李德全当然知道怎么了,但是这事牵扯皇上、大阿哥、太子,一句话说不好,可能引火上身,李德全一句“当时奴才不在殿里”就轻松扫开了这个局面。这句话没有任何破绽,而事后皇上并没有拆穿太子,如果李德全实情都说了,必定让皇上、太子都不满意。

皇上不能再翻牌子了

康熙晚年热河围猎是电视剧中极为精彩的片段之一,当然这里面的每个细节都很值得推敲。例如皇上翻牌子这件事。

皇上连续六天翻牌子,第七天晚上太监又是呈上了牌子,这个时候李德全并没有阻止,而等到康熙看完牌子之后,李德全开始说话了,“皇上,奴才知道您心里烦,可是已经连续六天了,今儿晚上您不能再翻牌子了”。

李德全阻止康熙翻牌子

这句话说得不仅好,而且时机也恰到好处,为什么一开始不劝阻,而等到康熙默认候选人,李德全开始劝阻呢?因为康熙已经相中了张春华,而张春华和太子偷情是宫内都知道的事,李德全不可能不知道,所以李德全得尽量把这事拦下来。

但是又不能直说,怎么办呢?那就劝皇上保重龙体,这可是大清江山的根本。康熙是圣主,这话说的康熙心底不会生气,这话李德全脱口而出,时机恰到好处,足见谋略之高。

康熙寿诞的表现

康熙寿诞的时候观看节目,身体出现明显不适,李德全当然知道严重性,立马找到上书房大臣商议,这种举动,既考虑到皇上的身体情况,也识大体,将决策权给当朝大臣。

而张廷玉问还有几个环节的时候,李德全说还有三四个,还有阿哥的献寿礼。几个节目隐去,直接点名阿哥送寿礼,李德全已经潜意识将不该出现的省去,给张廷玉做好了选择,果不其然,张廷玉直接让进行阿哥献寿礼。

李德全和张廷玉

十四阿哥送的是寿石,这在古代是祥瑞,可是李德全打开盒子一看是死鹰,立马意识到情况不好,死鹰就是“应死”,大不敬;就在皇上催促李德全的时候,李德全明知道皇上一定要看,还是说道“一块石头,没什么好看的”,李德全为什么这样说,那就是为皇上考虑,换句话说,就是表现自己忠信为主,处处为康熙考虑,加入李德全不劝阻,直接呈给康熙,出什么差错,那么直接献给康熙的李德全是不是也有过错?

康熙驾崩之后,雍正入继大统,而雍正不用自己府里的大总管高毋庸,而继续选用李德全,就足见李德全的高超之处,其虽然话语不多,但都是恰到好处,其智谋水平和图里琛不相上下,都是整部剧中笑到最后的人物。

《雍正王朝》中同样都是太监总管,为何高毋庸被杀,李德全能被雍正重用

《雍正王朝》中有两个“夹缝中”的小人物,一个是皇宫的太监总管李德全,伺候过康熙和雍正;一个是雍亲王府的总管高勿庸。他们的存在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命运在波诡云谲的宫廷之中受到无形之手的左右,他们的结局判若云泥却又引人深思。

雍正继位后,李德全平安无事,继续当太监总管,高勿庸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的结局,从他们平时的工作中可以窥见端倪。

高勿庸在胤禛身边工作,当时的胤禛还只是王爷,正在夺嫡的路上。胤禛要为皇位打拼,身边就需要两类人,一类光明正大的工作,一类从事见不得光的秘密工作。高勿庸就属于后者,帮助雍正秘密办差。比如,高福之死,就是其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执行胤禛的指令。

经过长年累月的工作积累,高勿庸掌握着胤禛大量的“秘密”。这些秘密都是不能浮出水面的,万一公开流传出去,雍正的合法性就存在问题。雍正为了让这些秘密永远消失,只能让知道实情的高勿庸长眠地下,只有死人不会泄露风声。邬先生深谙此道,急流勇退。与帝王共患难易,共享受难。

李德全是康熙的太监总管,按理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可雍正上位后他依旧是宫廷太监总管。《雍正王朝》中,李德全的优点在于他恪守本分,做好了一个贴心的奴才,让主子放心。早在伺候康熙时,李德全的处处为主子着想。热河行宫,康熙要翻牌子,李德全哭着求康熙要节制,要注意身体。贴心的下属,是领导身边不可或缺的。

还有一次,雍正阅读西北传来的密折,李德全就在旁边。因为是密折,雍正不想让人知道,看了李德全一眼,李德全马上意识到向后退。不知道领导秘密,并让领导安心的下属,领导才能放心。

高勿庸与李德全,因为人处世和工作内容的不同造成命运的迥异。先行一步的高勿庸或许是一种解脱,帝王身边的李德全伴君如伴虎,每天都会提心吊胆。太监是封建帝王之家特有的一个群体,这群人有极个别能够显赫一时,比如安德海、李莲英,但终究逃不过皇权的约束。

原创:陈秋媚,转载请注明出处。

雍正王朝中雍正帝为什么杀掉自己府邸太监高毋庸, 而选用李德全

高毋庸和李德全同样是揣有皇家的秘密,然而高毋庸被处死,李德全却能善终,根本原因是思想觉悟上的差距。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很少出现“傻白甜”,基本上都是老谋深算,阴谋阳谋、手段层出不穷。

阳谋还好,可以光明正大地展现出来,阴谋则是“见光死”,只能成为秘密,而保守秘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秘密消失。

高毋庸、李全德都揣有皇家不少秘密,然而,两个人的结局却有着天壤之别,最根本的原因是思想觉悟上的差距。

一个人的思想觉悟,能够主导他的行事风格,而行事风格最终会决定人的命运,甚至是左右一个人的生死。

高毋庸、李德全就是很好的例子,那么他们到底有哪些差距呢?

高毋庸为什么会被处死。

一:高毋庸是阴谋中的炮灰。

高毋庸,是雍正的府邸太监,很多见不得光的脏活,都是他亲手执行的,可以说他不但是阴谋的知情人,更是阴谋的执行人。

坎儿背叛雍正,和八爷管家勾结,让雍正怒火中烧。高毋庸就服从指挥亲手毒死坎儿,平息了雍正的怒火。

“九子夺嫡”期间,雍正为逃避刑部案,自导自演了一出自残的好戏。伺候在雍正旁边的还是高毋庸。

雍正利用高福给八爷传信,间接导致太子第二次被废。为了保守秘密,高毋庸又服从安排亲手毒死了高福。

由此可见,高毋庸不仅仅是阴谋的知情人,还是那个冲在一线的执行人。

一场阴谋,需要有幕后策划,需要有人给出指令,同时还需要有人去执行,往往执行的那个人都是炮灰般的存在。

二:邬思道祸水东引。

同理,高毋庸就是炮灰,当需要牺牲时,第一批名单里必定有他。更何况他毒死高福,变相的得罪了邬思道。

邬思道自己都没有想到,高福会因为自己设计的阴谋而丧命,当得知高福被毒死的消息后,痛呼是自己害死了高福。颇有“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意味。

雍正继位以后,邬思道为了自保,用三寸不烂之舌平息了雍正对自己的杀意。临走之时祸水东引,苗头直指高毋庸。

临别之际,十三爷来送行,邬思道谋划了最后一个阴谋,只见他微微一笑,对十三爷说:“府里专一替雍正办秘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

仅仅是这半句话,足以要了高毋庸的小命。邬思道是谁?他是自称行阴谋之道的人,他是阴谋的幕后策划人。

邬思道全身而退尚且需要花费一番功夫,炮灰高毋庸没有邬思道的本事,更没有那么好命,结局只有死路一条。

雍正为什么选用李德全。

一:李德全是可用之人。

李德全在服侍康熙时有这样一幕,康熙在热河狩猎时,要点名翻牌子,李德全极力劝阻说:“皇上,您已经连续六天了,您要保重龙体,今晚您是万万不能再翻牌子了。”

难道李德全真的是为康熙的身体着想吗?肯定不是,主要原因是要破碎一场龌龊的阴谋,用阳谋破阴谋。

李德全之所以阻止康熙帝翻牌子,是因为里边有个女人叫郑春华,而这个郑春华作为康熙的女人却和康熙的儿子,当时的太子不清不楚。

知情人德楞泰、图里琛一个尿遁,一个装糊涂,唯有李德全跟用阳谋去阻止,虽然没有阻止成功,但是绝对是一片好心。

而雍正所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有经验,能为自己着想,敢于提醒自己的人,李德全完全符合雍正的需求,事实证明也是如此。

雍正时期,有奏折弹劾田文镜,雍正一怒之下撕毁了奏折,李德全连忙跪下阻拦说:“咱大清的皇帝是不能撕臣下的折子的,皇上,这是祖训!”

雍正听后深以为然,于是把奏折重新粘好。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哪个不是猴精,但是唯独只有李德全敢于阻拦。

二:李德全明哲保身。

太子卖官被举报,急忙去见康熙,看到门口的李德全,就想探听一下口风,李德全机智地回答道:“奴才当时不在殿里”,睁眼说瞎话,目的是不趟浑水,明哲保身。

对待雍正的王子态度也不一样,面对弘昼会善意提醒“五爷,今儿您得小心着,皇上心情不好”,面对弘时却敢说:“我知道了,跪等就跪等,我问一下,这块砖别是磕不响头的?”

李德全善于察言观色,说话有分寸,懂进退,对主子的喜怒哀乐,喜好憎恶了解得一清二楚,什么时候该说话,说什么话,拿捏的都是恰到到好处。

这些事,只知道执行的高毋庸是远远做不到的!

三:雍正要笼络人心。

雍正继位之后,其实没有几个可用之人,屁股还没有坐稳,所以不得不重用老八等人,如果直接大换血,会让八爷党更加的团结,还会让旧臣心寒。

留着李德全,相当于留住了原有的保皇派,能够拉拢人心,有助于稳定朝局。

李德全,是个可用之人,同时也是稳定朝局的必用之人,所以不但被雍正重用,而且还能善终。

小结:李德全和高毋庸,思想觉悟完全不在一个档次,如果说高毋庸一直苟活于阴谋之中,那么李德全则是一直照射在阳光之下,结局不同也是必然的。

《雍正王朝》中的李德全,历史上真的有这个人吗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首先确定一下李德全在历史中是不存在的,理由是电视剧里的李德全最早是跟着康熙的,但是真实历史中,康熙身边的重要太监是梁九公和魏珠,《永宪录》中记载:

“先朝总管太监梁九公自缢于景山。九公幼侍圣祖,与魏珠俱加信用。”梁九公是死于雍正元年,原因还是因为众臣多结交此人,知道太多秘密,被拘在景山。魏珠则活到了乾隆帝时期,他在康熙帝定了遗诏之后,告知了老四胤禛,因为有功被雍正帝赏赐了一座北海团城,实际上也是被圈禁起来了。

真正陪在雍正帝身边的大太监,实际上是苏培盛,且是雍正帝从府邸带进宫的,一直到死都是总管太监:

“雍正藩邸近侍,深得宠信,破例获赏当铺。甚至于庄亲王、弘历、弘昼等人前颇为不敬,为雍正帝所斥。”

雍正王朝中,雍正登基后为什么用李德全做贴身太监

导读:个人以为这恐怕是雍正登基后无奈下的选择,贴身太监用李德全恐怕更多的是高毋庸自身的原因。即便是按照雍正王朝的情节,雍正登基也并非都是什么光明正大的手段。“秘密差事”执行者几乎都有雍亲王府总管太监高毋庸的身影,所以按照剧情情节推断高毋庸最后的结局应该和高福一样被除掉了。这既是邬思道口中雍正要用“光明正大之臣”的需要,也是对过去秘密手段的切割和告别。而李德全不但忠诚皇权和帝王,而且口风紧、对皇宫了如指掌也确实是雍正需要的角色。也许雍正一开始并未想长期使用,但是经过磨合后凭借人品和能力顺利转正见证了雍正辛劳的一生。

高毋庸比较倒霉:主持了胤禛夺嫡路上多少黑暗的勾当,在主子登基后反而落得“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这既有雍正刻薄寡恩与往事切割的需要,也有雍正登基之初根基不稳的实际状况有关。高毋庸如果和成长为封疆大吏的外臣李卫一样也不会有这样的遭遇,说来说去高毋庸和雍正各自的因素都包含在里面。而依附帝王而生的李德全忠诚皇权,不拉帮结伙、口风严本分的做份内之事反而获得了雍正的青睐。况且用雍亲王府到皇宫大内,有李德全这样一位熟悉宫廷事务且绝对忠诚君王的贴身太监是再好不过了。

高毋庸作为贴身太监没有突破职业窠臼,始终沉浸在“暗黑业务”中成为被清除的高危人群

太监这个角色在清宫戏中一贯的表现是或忠诚、或搬弄是非的人设,和明朝时代的七下西洋的郑和以及为崇祯殉葬的王承恩根本没法比。《雍正王朝》中的高毋庸也同样没有跳出这样的职业窠臼,始终是主子身边为夺嫡干黑活儿、行走在黑暗中的角色。鸩杀高福(坎儿)、监视年羹尧和八爷党、夺取百官行述等,都有高毋庸这个太监总管的影子。作为冷面王爷胤禛为数不多的心腹,通常出头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手足之情、忠心耿耿且能掌控兵权的老十三;2、康熙登基前就已经成为封疆大吏的包衣奴才年羹尧;3、贴新帖肺忠诚雍正、精明强干并视雍正为父亲的李卫,逐渐成长为封疆大吏成为雍正推行新政的好帮手。其他参与秘密大事的基本都会被处理,即便是核心幕僚邬思道也差点步高福的后尘。如果不是邬先生以退为进,以超强的求生欲以君臣之情打动雍正且以半隐的方式解除了雍正的戒心,哪里还有命在。在十三爷送别邬思道时,邬先生的话可谓是肺腑之言:

“常言道与平常人交共享乐易,共患难难;与天子交共患难易,共享乐难啊……明日我的话就能验证啊,府里专一替四爷办秘密查实的人恐怕就要……”

邬思道尚且如此,更何况作为贴身总管太监高毋庸了:1、高毋庸有与身体残疾,没有机会成长为李卫那样的封疆大吏的外臣为雍正所重用;2、雍正登基后要用光明正大之臣,所以要与之前的黑暗主事人做个切割了断。3、雍正登基时帝位不稳、八爷党势力依旧非常强悍;一旦高毋庸万一泄露机密被八爷党利用的话,恐怕帝位反复也未可知。4、雍正远比老八要狠:老八倒台时尚且把贪污的千万银两分发,雍正仅仅是为预防万一就毫不留情把高毋庸灭口。

“职业经理人”李德全由于“从业履历”完美,所以获得雍正的“试用”进而“转正”

李德全作为康熙的贴身太监,如果从“从业履历”来看是个完美的“职业经理人”。在如此重要的岗位上,在兢兢业业伺候好康熙的同时保持着对于君王的绝对忠诚。口风紧、任何皇家秘事都不会从他口中传出,胤禛做臣子的时候深刻体会到这些。但是雍正登基后对于李德全这样的的“敬业”的“职业经理人”绝对满意,因为李德全忠诚的不是某个人而是君王这个职位。也就是说雍正登基,同样可以得到李德全绝对的忠诚。况且李德全伺候康熙多年,对于皇宫各项事由极其熟悉。雍正登基从雍亲王府到皇宫,有李德全这样一个人帮衬绝对是事半功倍。因此李德全获得了胤禛的“试用”机会,在长期的磨合后感觉非常符合正大光明、公事公办的模式。所以李德全由试用转正了,也成为雍正辛劳的见证人。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