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阿哥叫福全三阿哥叫玄烨?清顺治帝为什么要把皇位传于三子玄烨,而不是次子福全_康熙_噶尔_顺治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福全 康熙 噶尔 顺治

本文目录

  • 为什么二阿哥叫福全三阿哥叫玄烨
  • 清顺治帝为什么要把皇位传于三子玄烨,而不是次子福全
  • 福全和玄烨只相差一岁,为何顺治帝选择玄烨做接班人而不选福全
  • 康熙帝的生母是谁她有着怎样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 康熙的二哥福全为何没有当上皇帝福全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
  • 2006年,石景山出土的龙袍干尸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有什么依据
  • 如何看待化身幸福全职奶爸古巨基,通宵带娃
  • 顺治皇帝有六个儿子,为何最后传位给了老四玄烨
  • 康熙继位后有没有残酷打压兄弟,对待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怎样呢
  • 康熙的哥哥福全是个怎样的人

为什么二阿哥叫福全三阿哥叫玄烨

首先,您提的这个问题很好。

其次,针对您提的问题,我先纠正一点,那就是字辈一说在清朝,正式出现是在康熙时期,也就是康熙给自己的诸皇子命名是以汉族人的字辈来命名的。

所以裕亲王福全既不是与顺治同样是福字辈,实际上当时压根没有按照字辈排序,例如努尔哈赤长子褚英、次子代善、八子皇太极等,名字命名都是比较随意的。

另外附赠清朝自康熙年间开始的字辈表:“胤、弘、颙、旻、奕、载、溥、毓、恒、启、焘、恺、增、祺”

清顺治帝为什么要把皇位传于三子玄烨,而不是次子福全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去世,年仅八岁的顺治第三子玄烨成功登上皇位,这便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康熙皇帝。

其实康熙的“上位”是极具偶然性的,因为按照中国古代“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皇位传承制度,非嫡非长的康熙并非最具“传统合法性”的皇位继承人。相比之下,他的兄长,也是顺治皇帝第二子的福全更应该登上皇位。

然而,从历史的发展进程来看,没有让福全继承皇位,无疑是顺治皇帝与他的生母孝庄太后所做出的的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因为福全用他一生的表现证明了他只能成为一代“贤王”,终究无法取得康熙这样的有着宏图伟业的一代帝王。

福全最终“输”给了康熙,上演现实版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实际上从无论是顺治皇帝,还是孝庄太后,福全与后来继位的康熙皇帝,都不是他们心中真正心仪的接班人。

对于顺治皇帝而言,自然是希望由其非常宠爱的董鄂妃所生的皇子来继承皇位。

顺治十四年(1657年),董鄂妃为顺治皇帝生下了皇四子,顺治皇帝是兴奋异常,不仅祭告天地,接受群臣朝贺,更是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当众颁布“皇第一子”诞生的诏书,可以说顺治是将董鄂妃所生的皇四子视作了是自己嫡出的长子。

只不过天命不假,这位皇子不到百天便去世了,顺治皇帝对此是非常伤心,他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还以极其隆重的礼仪治丧,并且为其修建了远超规制的陵寝,以示恩宠。

在此之后,顺治皇帝对于董鄂妃的宠爱是只增不减,也足可见董鄂妃在其心中的地位,是其他后妃远不能比。

至于孝庄太后,他更希望是的具有科尔沁蒙古血统的顺治皇子来继承皇位。

为此,在孝庄太后的安排下,顺治皇帝先后迎娶了两位出身于科尔沁部落,并且与孝庄太后有着亲缘关系的蒙古皇后。不仅如此,顺治后宫中,被正式册封,享有尊号的后妃,无一例外,也皆出自蒙古部落。

孝庄太后这样做,无疑就是为了让具有蒙古血统的顺治皇子来继承皇位,这样不仅可以继续巩固满蒙关系,同时也能进一步提升蒙古诸部,特别是她所在的科尔沁部的地位。

只不过,由于这一时期顺治与孝庄之间紧张而又不和的母子关系,这些蒙古后妃不约而同的遭到了顺治皇帝的抵触,始终诞育皇子。

在这样的情况下,福全、康熙以及其他健在的顺治皇帝的皇子,无论谁继位,都不是顺治以及孝庄最想要的结果,如此一来,顺治的皇位传承,也就成为了一种颇为“无奈”而又必须做出的选择。

其实,顺治皇帝最终选择康熙来继承皇位,也是经历了一番周折的。

由于他的几个儿子年龄非常的小,他害怕他的儿子们也如同他一样,经历多尔衮一般的宗室王公擅权专政,于是他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堂兄安亲王岳乐。

这个想法孝庄太后极力反对,深得顺治皇帝信任与仰仗的外国传教士汤若望也持有同样的意见,他认为:

“幼主临朝固然会影响政局,但帝系转移也会引发新的危机。”

于是在汤若望的建议下,顺治皇帝放弃了让自己的堂兄岳乐继承皇位的想法,转而要立自己的二子福全为接班人,而这个时候孝庄却坚持要立康熙。

在这样的情况下,顺治皇帝又去征求汤若望的意见。这一次,汤若望再次与孝庄的意见一致,他认为康熙出过天花并且痊愈,进而对于这种疾病有了终身的免疫力。

而顺治皇帝自己本身就是因为身染天花而命不久矣,在此之前,他最爱的董鄂妃也是因为得了天花去世,于是顺治皇帝就此下定了决心,册立康熙为自己的接班人。

就这样,康熙可以说是“因病得福”,非常“幸运”的登上了皇位,而福全却是因为没有“生病”,而最终被顺治皇帝所放弃。

只不过,如此的结果不仅是康熙皇帝的“幸运”,同时也是整个大清王朝莫大的“幸运”。

一场“乌兰布通之战”,将福全性格上的缺陷彻底显露。

康熙皇帝登基之后,对于他的这位兄长可以说是非常信任与器重,早在康熙六年(1667年)的时候,福全就被封为裕亲王,并奉命参与议政。在此后的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他又立下大功,于是福全与其堂兄弟,即礼亲王代善之后、康亲王杰书,共同成为了康熙最为信赖的皇室宗亲而被委以重用。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决定大清与蒙古准噶尔部落之间命运的“乌兰布通之战”打响,福全也就此迎来了人生的一个“由盛而衰”的转折。

面对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的不断逼近,康熙皇帝亲封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统领的三万大军,出古北口,并封恭亲王常宁安北大将军,统领的两万大军,出喜峰口,两路大军齐头并进,企图对噶尔丹形成夹击之势。同时,康熙又调盛京与吉林将军麾下一万主力部队,从东向西,协同两路大军战斗。而康熙皇帝在两路主力出发后,殿后随行,然而行军途中,康熙皇帝得了风寒,遂“从诸臣之请”回朝养病,重新任命福全为主帅,提辖一切军务。

就这样,福全北上三万主力部队与噶尔丹的两万精锐在乌兰布通地区相遇,大战一触即发,福全成为了这场战斗中清军的实际指挥者。

整场战斗异常残酷,双方都为此付出了巨大伤亡,尤其是清军这面,随军出征的领侍卫内大臣,同时也是康熙皇帝亲大舅的佟国纲壮烈牺牲,身死殉国。最终清军的惨胜而收场,也顺势完成了对噶尔丹的合围之势。

而就在此时,噶尔丹派遣五世达赖喇嘛的弟子济隆作为使者,前往福全的大营进行求和。明眼人都知道这是缓兵之计,可福全却不顾众人的反对,非常“厚道”答应了噶尔丹的请求,下令“暂止不击”。于是乎,噶尔丹趁着夜色,率领着残兵败将逃之夭夭了。

不仅如此,噶尔丹在逃跑的过程中,也遭遇到了清军的堵截,可他们却依旧靠着福全“暂止不击”的命令,堂而皇之的在清军的眼皮底下离开。待清军这面缓过神来的时候,噶尔丹又纵火燎原,截断了清军追击的路线。

就这样,康熙精心设计的全歼噶尔丹的计划,就此彻底破产,随后康熙不得不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两度亲征,最终将噶尔丹彻底打败。

康熙在得知福全犯下如此“幼稚”的错误,将噶尔丹放虎归山后,是痛哭不止,可福全毕竟是他的亲哥哥,于是在战后也只得下令对福全处以罚俸三年的处罚。至于常宁,也因为行军不利,没有及时参与到征战以及后来追剿噶尔丹的过程中,被康熙同样处以罚俸三年的惩罚。

可以说,福全是一口气,将他的两位弟弟都给“坑惨”了。

其实从当时的情况的来看,福全的“厚道”,或许有他的理由。

一方面,经过血战之后,清军伤亡惨重,也需要进行休整,同时等待常宁大军的支援。

另一方面,佟国纲的阵亡已经是满朝震惊,而此时福全的军中,宗室亲贵、朝中重臣不在少数,例如福全自己就是康熙皇帝的二哥,康熙的皇长子胤褆,康熙的国舅兼老丈人佟国维,还有权臣索额图,都在福全军中效力。所以福全此举更多的还是以“稳”为主,生怕再出什么意外,而无法向康熙皇帝交代。

然而,这无疑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福全性格上的致命缺陷,那就是缺乏当仁不让的果敢与坚决,遇事优柔寡断,甚至存有妇人之仁。

也正是因为如此,“乌兰布通之战”清军付出了惨痛代价,并且牺牲掉了大国舅佟国纲,也没有换取康熙皇帝想要的结果,甚至可以说在胜利的果实即将唾手可得的时候,却因为福全的“厚道”而彻底葬送,可谓是得不偿失。

而这样一次战场指挥与决断上的“重大失误”,充分证明了福全终究难堪“领导者”的重任,更不要说成为了一代帝王了。

尽管福全有过如此重大的“罪责”,康熙依旧对自己的这位兄长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兄弟二人的感情也没有受到影响。

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福全病故,终年五十岁,康熙为其上谥号为“宪”。之后,康熙皇帝还特命画工精绘一张像,为康熙与福全并坐于桐荫之下,示手足同老之意,以此图寄以衷肠,表示了对福全的思念之情。

福全和玄烨只相差一岁,为何顺治帝选择玄烨做接班人而不选福全

选择玄烨做接班人,看似做决定的是顺治,实际上是孝庄皇太后的选择。是孝庄把她认为最合适的人推上了皇帝宝座。

顺治的想法是立他的弟弟安亲王岳乐。顺治一生最恨的人是谁?摄政王多尔衮。顺治六岁登基,多尔衮摄政,皇权错配让顺治觉得特别难受,憋了一肚子窝囊气没处撒。多尔衮死了,顺治终于可以出气了,于是把多尔衮从坟扒出来挫骨扬灰。当小皇帝受气,顺治有切身体会,不想让他的儿子再走他的老路,所以提出了让他弟弟安亲王岳乐继位的想法。

有说顺治就此事征询外国传教士汤若望意见,汤若望认为不妥,顺治才打消了念头。汤若望对传教和西方科学比较内行,对中国政治的理解并不深刻,不太可能讲清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的优劣,倒是孝庄清楚皇太极死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与皇太极的儿子豪格的皇位之争,清楚兄终弟及可能引发未来的皇位之争,是皇权的交接的不稳定因素。我觉得打消顺治立岳乐想法的应该是孝庄。

玄烨出过天花是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

顺治找汤若望征询意见,汤若望说,玄烨出过天花,终身免疫,对皇权稳定有好处。汤若望对医学有研究,提出这样的问题符合他的身份。

顺治皇帝得的就是天花,他知道天花的厉害,找一个得过天花的人继承皇位,符合大清的利益。

但是大清祖制,选继承人的原则是贵族公推制,条件是所选之人要优秀,要对大清未来发展最有利。你能想象让一个得过天花的傻子当皇帝吗?

顺治心中没有答案,汤若望给了一个答案,他当然会作为备选。

孝庄认为玄烨才是最优秀的、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

当孝庄提出让玄烨继承皇位时,和汤若望的人选不谋而合,顺治当然也就同意了。

福全是先被孝庄收养的,感情上孝庄与福全应该更近,但是孝庄最后却选择了玄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福全有眼疾,孝庄教他学习,他虽然很刻苦,但眼病始终是个障碍。一国之君,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要批阅的奏章也很多,不学习无法进步,该批的奏章不批会影响朝廷正常运转,相比玄烨,眼疾使福全明显处于劣势。

另外,玄烨的生母佟佳氏家族势力要比福全大,对保皇位有利,这也是其中一个因素。至于福全是长子,这在孝庄的心理没有印象,她不学汉文化,对汉人的嫡长子继承制没有感觉。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康熙帝的生母是谁她有着怎样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生前平凡,死后哀荣。

与康熙雄才大略,英明神武不同的是,她的母亲更像一名出身于南方传统的耕读世家,有着娇美的容颜及柔和的性格,默默的存在于清后宫之中。

康熙的母亲佟氏(后改为佟佳氏)生于1640年,出身于武官世家。祖父佟养真驻守镇江(辽宁丹东)时,与其长子一同战死,被清朝认定为开国忠臣。佟养真次子佟盛年,也就是佟氏的父亲袭爵。他先后追随努尔哈赤,皇太极出征,多次立功,晋爵三等子爵,历任正白旗、镶白旗及正蓝旗汉军都统。

而佟妃之所以能以汉人的身份,得以入宫为妃,倚仗的是佟盛年的叔父佟养性,当时佟养性是皇太极身边的重臣,总管汉人军民一切事务,官名昂邦章京。

佟妃能够得到临幸,或者说康熙能够诞生,纯属赌气。

顺治的母亲孝庄,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塞桑之女,13岁嫁与34岁的皇太极,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政治联姻,不仅孝庄嫁给了皇太极,孝庄的姑姑哲哲,姐姐海兰珠也一同嫁给皇太极。

顺治登基后,大约迎娶了30多位后妃,占据皇后或贵妃的有6人,可都出自于孝庄的祖姓博尔济吉特氏,顺治似乎对此无奈且愤恨。古怪的场面出现,能够拥有子嗣的恰恰是除孝庄的同姓家族之外,地位不高的庶妃,包括康熙的母亲佟妃。

佟妃更加不堪,极不受宠,生过康熙后,封号都没有变动,后经过康熙、雍正、乾隆累三代之力进行加谥,才成为长达19字的谥号。(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文育圣章皇后)

都说子以母贵,那么不受宠的佟妃是如何助力康熙上位的?顺治是如何进行筛选的?

当时摆在顺治面前的有6个儿子。

九岁的二子福全。

八岁的三子玄烨。

五岁的五子常宁。

三岁的六子奇授。

两岁的七子隆禧和八子永干。

其中有一条关键的择取标准,是当时掌管钦天监的汤若望提出的。即,当时入关满人惧怕的疾病,天花。

六子中,只有玄烨出过天花,并且幸运的活了下来。其余的五人还没有出过,如果被立的话,出现死亡,对于刚刚建立的清朝来说,又是一场巨大的考验,对于这种不可控的情景,顺治只能选择目前看来比较有把握的。

最终影响顺治是否择取玄烨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孝庄。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是佟妃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孝庄为什么会选择支持玄烨?

其实,早在佟妃意外怀孕之始,孝庄并不知晓详情的。佟妃也太过胆怯或者年龄太小有点手足无措,也或许太过矜持,并未开口说出这条喜讯,一再追问之下才吐露实情,妥妥的老实人一个,给人直接的印象是不居功自傲,盛气凌人。佟妃以她的真实真诚,在无意之间改变了她在孝庄心目中的位置。

当然,其中必定含有佟妃家族势力的考量,占据少数的满族人统治占多数的汉人,自然需要汉人的支持。

顺治十一年春,妃诣太后宫问安,将出,衣裾有光若龙绕,太后问之,知有妊。

孝庄接下来的一番话,表明了态度。不论孝庄当时出于何种的想法,她的一番话,佟妃的身价陡然提升百倍,为日后玄烨继位铺平了道路。

(孝庄)谓近侍曰:朕妊皇帝实有斯祥,今妃亦有是,生子必膺大福。

在孝庄的助力和佟妃的“柔和”下冲破了顺治的决定,才使得康熙以8岁的年纪,立为清朝的帝王。

说起来佟妃一生很是简短,十四岁入宫,十五岁生康熙,二十四岁病逝。 但是,她简短的一生,确实影响了中国的近代史的进程。

康熙的二哥福全为何没有当上皇帝福全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

福全是清世祖顺治帝的第二子,而顺治的长子牛钮仅活了两个多月就夭折了,因此按照实际长序来说福全是顺治的长子,可是顺治24岁驾崩后,却并没有把皇位传给长子福全而是传给了三子实际上是次子的康熙,这又是为何呢?

其实这主要在于福全个人的志向和身体问题。首先就是福全从小志向并不像康熙那么远大,福全出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他仅比弟弟康熙大了一岁,因此福全与康熙年纪相仿,两人自幼就一同学习,兄弟之间感情也比较深厚。

但康熙自幼就有很大的志向,而福全却并没有这么远大的志向。在顺治十六年(1659年)的时候,顺治就曾经召见福全和康熙这两个儿子,当时福全年仅7岁,康熙是年仅6岁,顺治就问他们俩将来有什么理想和志向。

年纪较长的福全回答:“愿为贤王。”

而年纪较小的康熙却回答:“愿效法皇阿玛。”

康熙的回答让顺治十分惊诧,因此父子三人这一问一答之间,顺治也就明白了两个儿子的理想志向,康熙想像自己一样做一代君主,而福全却只想做一位贤王,这说明了康熙从小志向就更加远大,因此顺治对康熙是十分满意。

其次就是福全能说出这番话也与他本人的身体有关,据史料记载,福全天生就一只眼睛有残疾,应该是天生一只眼睛视力偏弱或者失明,因此福全自幼就有些自卑,也因此他生性随和宽厚,而他的身体有这种残疾相比于健康的康熙来说肯定竞争力上就差了一些,所以福全自幼就对皇位不抱有太多想法。

再加上顺治的生母孝庄太后也十分喜爱康熙,因此在顺治临终时,他与母后孝庄商议结果就是册立年纪小一些的康熙继位。

康熙继位之后对待几位兄弟其实还算非常不错,顺治一生有8个儿子,其中4人早夭,长大成人的算上康熙和福全也不过四人,除了康熙和福全,还有老五常宁和老七隆禧,不过隆禧去世很早,年仅20岁就去世了,因此实际上最后康熙只有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还健在,也因此康熙对哥哥弟弟还都非常不错,福全被封为裕亲王,常宁被封为恭亲王。

但是常宁为人懒散,能力平庸,并不被康熙所喜,而谦恭敦厚的哥哥福全最受康熙隆宠和礼敬。

康熙继位之初是由顺治给他遗留下的四大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联合辅政,由于索尼年老,苏克萨哈原先曾党附摄政王多尔衮,遏必隆庸庸碌碌,因此康熙继位之初的大权都掌控在鳌拜手中,鳌拜也成为康熙初期的权臣。

康熙六年(1667年)首辅索尼在临终前为了削除鳌拜的权力,他主动上书康熙请求其效仿顺治14岁亲政。于是康熙就台阶就下,同意了亲政。但鳌拜迟迟不肯归还大权,因此这样就产生了辅臣之权与皇权的冲突,康熙决意铲除鳌拜。

但是鳌拜当时权势极大,势力强盛,少年康熙并没有急于动手,而是采取了老成持重的办法,康熙在亲政这一年率先提拔了哥哥福全,他册封福全为裕亲王,并授予福全议政王的大权,其主要用意就是提拔哥哥福全进入决策层,赋予其权力参与军国决策,这样就增加了对抗鳌拜的力量。

福全果然很明白弟弟康熙的意图,果然也是打虎亲兄弟,兄弟俩齐心协力就准备对付鳌拜,因此兄弟二人各自默契的在暗中准备着对付鳌拜的力量,到了康熙八年(1669)五月,在哥哥福全和索尼之子索额图的帮助下,康熙很顺利的铲除了权臣鳌拜,最终鳌拜被康熙圈禁至死,而康熙也终于将皇权收了回来。

至此在哥哥福全的帮助下康熙擒拿了鳌拜,彻底收回了皇权,开始了辉煌的帝王生涯。

康熙除掉鳌拜之后,就开启了康熙盛世的统治,他先后进行了平三藩和收台湾等重大决策,这其中也都有福全参与其中,福全也确实如他幼年所说愿为贤王,他为弟弟康熙的丰功伟绩进言献策,可以说康熙前中期福全对他的贡献非常大,也因此康熙对哥哥福全尤为信任喜爱和敬重礼遇,但直到平定噶尔丹时,康熙开启了猜忌哥哥福全的之路。

准噶尔部是卫拉特蒙古四大部落之一,准噶尔部后来在首领噶尔丹的统治下日益强盛并逐渐称霸中亚,随着实力的强盛,噶尔丹野心也日益张狂,他早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时,就勾结沙俄,企图制造清朝分裂,侵占蒙古喀尔喀部。

到了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葛尔丹又再度得寸进尺,侵占内蒙古等地区,此前康熙忙于平定三藩叛乱,后来又收复台湾,连年征战已经让国库日渐空虚,因此康熙一直对噶尔丹睁只眼闭只眼,只要噶尔丹不侵扰清朝边境就可以与其相安无事,但噶尔丹入侵内蒙等地区,其意图很明显就是准备要入侵清朝,因此康熙忍无可忍。

康熙在与哥哥福全和王公贵族商议之后决定亲征噶尔丹,康熙既然决定御驾亲征,也想来一把打虎亲兄弟,于是他任命哥哥福全为抚远大将军率大军出古北口进攻噶尔丹,命弟弟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出喜峰口攻打噶尔丹,康熙本人率部坐镇博洛和屯(今内蒙古正蓝旗南)。

这是康熙第一次亲征噶尔丹,这一次康熙还特意带上了已经年满十八岁的大儿子胤禔出征,并让胤禔跟随福全大军出征。

胤禔在行军过程中屡有失误,这让福全对其比较不满,但福全生性宽厚随和,并没有当即对胤禔发作,而是隐忍下来。

在征讨噶尔丹时,最先抵达战场的是常宁,当时常宁所部大军于现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乌珠穆沁草原一带与噶尔丹部所遇,由于常宁军队战线拉得比较长,因此军需补给不到位,常宁的军队与噶尔丹一战即溃。

常宁战败后一路向南撤退,随即与抵达战场的福全大军相遇,福全与常宁合兵一处与噶尔丹在沙拉木伦河上流高凉河一带展开大战,噶尔丹的军队敌不过福全和常宁兄弟的两路联军,于是噶尔丹逐渐不支败退,康熙算准噶尔丹要败,因此他又命堂兄康亲王杰书率精兵进驻归化(现今内蒙古呼和浩特)阻断噶尔丹的归路。

噶尔丹由于归路被断,于是他就在乌兰布通(现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旗西南部)屯驻下来,决意与清军背水一战,因此福全和常宁联军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展开了大决战,这一战史称“乌兰布通之战”。

这一战使得噶尔丹战败,其军队伤亡惨重,但清军也是同样伤亡惨重,这一战让满清不少王公贵族阵亡,其中连康熙的亲舅舅佟国纲都于此战中阵亡,但结果非常不错,福全指挥清军对阵噶尔丹大获全胜,噶尔丹战败逃亡。

噶尔丹战败后十分狡猾,他担心被福全大军追击上,于是采取了缓兵之计,他假意向福全投降,并上书康熙承认自己罪责,以投降认罪的态度迷惑了福全和康熙,不过康熙毕竟十分冷静,他一再告诫福全要防备好噶尔丹,认为噶尔丹十分狡诈,不可全信,也不能让他脱离福全的掌控范围。

但是福全还偏偏中了噶尔丹的缓兵之计,以致噶尔丹有了喘息之机,趁机逃出了清军包围圈。福全得知噶尔丹逃跑出包围圈后,并不想继续穷追不舍,主要当时福全大军粮草已断,军粮只剩十余天,而且噶尔丹虽然战败逃跑,但其部还有一万余准噶尔部精锐骑兵,如果噶尔丹在穷途末路之下做殊死一搏,乌兰布通之战就已经非常惨烈,很多王公贵族在此战阵亡,而福全此时还带着皇长子胤禔,万一胤禔在战场上再有损失,他如何向弟弟康熙交代。所以最后福全在没有请示康熙命令的情况下,擅自做主命常宁与自己一同退军。

福全本应乘胜追击将噶尔丹彻底歼灭,但他却擅自下令退军,以致噶尔丹后来依旧成为清朝的边患,这让康熙很不高兴,再者福全的身份可是康熙的皇兄,本身就对皇位有一定威胁,而且在军事行动上还擅自做主,这是最犯帝王忌讳的事情,因此福全虽然此仗大胜噶尔丹,但依然让康熙对他十分不满。

最终康熙没能彻底歼灭噶尔丹,只得班师回京,回京之后,康熙立刻就对福全进行了清算。康熙先是以请朝初期贝勒阿敏弃守永平(现今河北省秦皇岛市卢龙县),礼亲王代善出使朝鲜,英亲王阿济格酿成兵变等事情为例,认为这些都是不遵守皇帝旨意办事的恶果,所以现在也应该像当初惩罚他们一样惩罚福全。

而且康熙还故意当着众朝臣的面给胤禔说:“裕亲王乃汝伯父,倘汝供与王有异同,必置汝於法。”这意思就是说福全是胤禔的伯父,如果胤禔和福全的口供不一致,就一定治胤禔的罪。

其实康熙这话很明显就是替自己的儿子胤禔开脱,因为胤禔在此次战斗中失误很多,而且也赞同福全退军,而福全本来此次想向康熙禀报胤禔在军中犯错的事情,结果康熙先把这话说了出来,把福全抬得很高,故意显得福全长辈身份,这样就弄得福全如果再告胤禔的状就会显得他心胸狭隘了,所以康熙这是在替自己儿子胤禔脱卸罪责。

果然福全听完康熙这番话后,只说了一句:“我复何言!”的话,就把所有罪责全部揽在了自己身上,生性温厚宽和的福全面对弟弟康熙的严厉责问也不在辩解,默默承担了一切罪责,最终康熙命王公大臣共议福全的罪名,王公大臣们以为康熙想借机打压收拾哥哥福全,于是共议结果是建议将他罢官夺爵圈禁起来。

康熙只是猜忌福全擅自退兵的问题,他并不真想把哥哥彻底整垮,他更多的是想给福全一个警告,因此康熙否定了王公大臣的共议结果,他下旨罢免福全议政王职务,可以说是罢了福全的官,但保留了福全裕亲王爵位,不过福全却要被停俸三年。

从此之后福全基本淡出政坛成为了富贵闲散王爷,不过后来康熙又两次御驾亲征噶尔丹也都带上了福全,只是康熙这两次都不再让福全统军,而是将他带在自己身边作为参谋随军。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噶尔丹在康熙的严厉打击下已经穷途末路,康熙又联合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共同内外夹击噶尔丹,最终噶尔丹在内外交迫之下服毒自尽,其部下带着他的尸体向康熙投降,至此,为祸清朝边境的噶尔丹彻底被康熙攻灭,康熙在攻灭噶尔丹之后大封群臣和诸子,因此康熙也想借此机会恢复福全之前的官职让他重回政坛。

不过福全历经上次事情之后,他已经认识到了在皇权之下兄弟亲情就显得如此淡薄,他很担心再重回政坛重掌军政大权的话还会受到弟弟康熙的猜忌,因此福全决意不再回归政坛,只安心在家做富贵闲散王爷,于是他婉拒了康熙的提议。

因此在征灭葛尔丹之后,福全就尽量不再参与政治了,更多的时间是远离政坛,开始享受闲情惬意的生活。

到了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初的时候,福全抱病,最开始他的病情并不厉害,但康熙还是亲自到王府上去探望福全,后来康熙巡视塞外,在这期间福全病情日益加重,直到最后病危。

康熙当时在巡视塞外时得知福全病危的消息,他立刻下旨准备返程回京,一面命令为福全诊治的御医无论如何也要保住福全一命,即便保不住也要尽量延长福全的时限,好能让自己看到福全最后一眼。一面又命在京的所有皇子都去探望福全。

不过福全大限将至,御医也没能保住或者延长他的性命,最终福全没能等到康熙回京就去世了,享年51岁。由于康熙没能见到福全最后一眼,所以回到京城之后第一时间康熙都没有回宫而是直接去了福全的王府,最终康熙看到了福全的遗体,康熙悲痛欲绝,抚尸大哭几欲昏阙。

后来康熙更是亲自为福全出殡送葬,在福全出殡当天康熙又是抚棺痛哭几乎哭昏过去,康熙又多次命人加祭福全,康熙对哥哥福全如此兄弟情深,让当时众朝臣无不感动。

福全去世后,康熙还特命福全之子保泰不需降级承袭爵位,直接承袭了裕亲王爵位。最后康熙追思福全一生功绩,为其上谥号为“宪”,按照谥法来说这个谥号算是很不错,谥法中讲究文武双全,博学多才,宽厚随和曰宪,可以说这个谥号非常符合福全一生为贤王辅佐弟弟康熙开创盛世的事迹。

福全去世之前半个月,他和康熙的弟弟恭亲王常宁也去世了,但康熙对待弟弟常宁的去世却没有像哥哥福全这么悲痛,常宁死后连谥号都没有得到,而且常宁的儿子海善承袭爵位时还是被降了两级只承袭了贝勒爵位,可见康熙对哥哥福全更加敬重,对弟弟常宁则是比较一般了。

福全与康熙兄弟情谊深厚主要在于两人年纪相仿,从小一同学习成长,而且两人少年时期又曾共同侍奉孝顺皇祖母太皇太后孝庄,每次陪同皇祖母出游时,这兄弟二人总是前引后扈,皇祖母病重时他俩又精心护理,直至去世,所以二人兄弟之间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福全去世后,康熙依旧对他追思不已,于是康熙特命画工精绘一张像,为康熙与福全并坐于桐荫之下,示手足同老之意。康熙以此来寄以衷肠,表示了对哥哥福全的思念之情。

写在最后

康熙与哥哥福全的兄弟情深算是古代皇室之中罕见的兄弟情深,这主要在于福全没有政治野心,这也是福全没有能被顺治选为继承人的原因,他对于康熙的皇位威胁并不是很大,康熙能得以继位主要还在于顺治对他的欣赏以及孝庄对他的喜爱,所以福全与康熙兄弟中间不存在利益冲突,两人也能保持了长久的兄弟情谊。

当康熙和福全暮年之时,再回看他们俩幼年时期对父亲顺治说的那番话,最终兄弟二人幼年的那番对话也都成真,康熙超越了自己的父亲顺治成为千古一帝,而福全也真如自己当年所说辅佐弟弟康熙开创了一代盛世,自己也成为了一代贤王,这也算是属于康熙和福全兄弟二人的一段历史佳话!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实录》、《啸亭杂录》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2006年,石景山出土的龙袍干尸的真实身份是什么有什么依据

2006年4月份,北京石景山区玉泉路一带,工人们正在工地上忙碌的施工。忽然,开挖掘机的司机发觉,好像挖到了什么。于是,轰动历史考古学界的“石景山龙袍干尸”,出现在世人眼前。

专家们经过仔细的清理,初步鉴定,墓主为康熙年间人,男性,尸身保存完好,身高1.73米,左脚上长有6只脚指,尸身里外共裹了7层衣服。

疑团来了,男尸这7层衣服里,有麒麟补子的一品武官服,有四爪蟒袍,更惊人的是竟然还穿有五爪金龙袍。

诡异的地方是,这些袍服经过考证都是正品,不是民间戏服或仿制品。

既然都是真品袍服,那他的身份就应该是皇帝或者当过皇帝了。然而并非如此,因为棺材头那里清楚的写着: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拙吾黄公之灵柩。

男尸姓黄,名叫拙吾,职位是4品文官中宪大夫。

这位4品文官,难道是开挂的吗?明明没有资格穿的一品武官服、蟒袍、龙袍,一股脑儿的往身上套。

(龙袍干尸复原图)

而且,黄拙吾这个名字,专家们翻遍了史料,都依然找不到记载此人的只言片语。一般来说,一个7品小官,都能从地方志等一些史料寻找到,但是他却像凭空出现,4品文官却无任何史料记载,真的是极为诡异。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发式虽然是严格按照满族剃发令剃的辫子,但是尸体上却发现他的辫子被解散开,结成发髻,这是汉族的发式。

大家对他的身份开始各种猜测。很明显,毫无史料记载的黄拙吾是个假名。为什么起这个假名呢?黄拙吾倒过来念是:吾(我)、拙(废拙)、黄(通皇)。表示这个人是被废拙的皇帝吗?

他会是多尔衮吗?

毕竟多尔衮有资格穿龙袍,曾经强迫顺治叫他皇父摄政王,而且多尔衮当皇帝之心从来没死过。只不过被孝庄的温柔怀抱给融化了而已。

(多尔衮)

但是多尔衮死后被顺治掘坟鞭尸,而且又不可能再给他穿7层衣服,更何况还有龙袍。

而且,尸体是按汉族发式结的。多尔衮层亲自下的剃发令,他一个满人是不可能结汉族发髻的。

他会是被康熙废黜的太子胤礽吗?

但是,根据记载:胤礽的丧仪,依照和硕亲王的规格,葬于天津蓟县黄花山理亲王陵。这个黄拙吾规格太小不对,埋葬地点也不对,所以可以排除掉。

他会是下落不明的顺治吗?

个人认为,还是不可能,顺治没有必要穿一品武官袍,也不需要穿蟒袍。若果真是出家了的话,可以直接穿僧服或者道袍下葬的,最不济,那也是只穿龙袍就够了。

更何况,那个汉族发髻,直接证明不可能是满人皇帝应该梳的。

那他会是传说中的朱三太子吗?

这个猜测,笔者觉得很有可能。

毕竟崇祯亡国时,只有三个儿子存活,大的2个运气不好,被杀死了。只有朱慈炤下落不明。且一直被民间利用他的名头来反清复明。

后来康熙年间,爆发了“朱三太子案”。康熙明知道他是真的崇祯儿子,却硬说这是假冒的,然后就处死了。按满清善待崇祯的女儿,必杀皇子的举动来看,这是他们的基本操作。

处死后,搞一个假名字,且有资格身穿龙袍,下葬规格又不大,又因为生存所以剃了个辫子,在下葬时编回汉族发髻,又是在康熙年间的死亡时间,那这逻辑链就形成闭环了。可惜都是猜测,无法证实了。

《清实录卷》: “丁未。先是奉差查审大岚山贼吏部侍郎穆丹押解贼犯朱三、即王士元等父子六人至京、下九卿詹事科道会审。至是九卿等覆奏: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

所以,这位龙袍干尸,极有可能就是朱三太子朱慈炤。

如何看待化身幸福全职奶爸古巨基,通宵带娃

对于今年已经48岁的香港著名歌手、演员古巨基这位新手爸爸来说,人生第一次当父亲,当全职奶爸,通宵带娃对于他来说,那就是一种幸福!

1.古巨基已经48岁,太太陈韵晴更是已经51岁,他们夫妻都属于“老来得子”,而且太太还是高龄产子,经历了很大的风险,作为孩子的父亲,自然是格外的疼爱自己这个来之不易的儿子。

2.太太陈韵晴跟了他二十多年,两人相亲相爱,古巨基也是找到了自己的真爱!一个男人只有真爱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所以才会愿意为家,为孩子付出一切。

3.身为儿子、丈夫、父亲的古巨基,在现实生活中,就待人真诚,做事很有责任心。古巨基本身性格也很善良、体贴、富有责任感。

4.父爱如山,表现在生活中就是多多照顾孩子,陪伴孩子,呵护孩子。护孩子一世周全!为家庭分担家务,并乐在其中。

像古巨基这样做的男人才是一个好的丈夫,真正的好父亲就应该是这个样子。作为明星,古巨基也给其他父亲作出了自己的榜样!为他点赞!

顺治皇帝有六个儿子,为何最后传位给了老四玄烨

玄烨能继承皇位靠的不是他的聪慧和早熟懂事,而是顺治皇帝的儿子们实在是太弱了,顺治几乎是矮子里拔高个,玄烨成了他唯一的选择。很多影视剧里表现玄烨登基之前如何聪明乖巧,顺治才将帝位传于他,这些只是“编剧”的历史剧而已,你找不到任何靠谱的文献记载玄烨小时候的优异表现,玄烨的小时候只是一个至少外在表现是一般的孩子。

玄烨的生母佟佳氏地位非常低微,属于汉八旗,清朝的后宫原本都是蒙古女人的天下,在顺治朝才有一些汉八旗女子进入宫中。顺治皇帝谈不上和佟佳氏有多少感情,这个孩子出生时顺治也没有添丁皇子和做父亲的喜悦,顺治要到两年后才遇见他一生中真正喜欢的甚至愿意为此抛弃江山的女人。

佟佳氏由于地位低微,他连养育玄烨的资格都没有,这个从出生就失去母爱的孩子在事先选好的奶妈和嬷嬷照料下在宫里默默无闻地成长着。虽然佟佳氏母子骨肉分离,但似乎这个孩子极有可能继承皇位,因为顺治的第一个儿子早夭,第二个儿子福全是个残障人士,天生只有一只眼,皇位是绝对和他无缘分的了。

若干年后顺治终于遇见了他人生中命中注定的她,董鄂妃的到来使顺治感到自己真正的人生价值,同时后宫的相关利益不自觉地重新做出了调整。当董鄂妃诞下顺治的第四子后,皇帝兴奋地称其为“朕第一子”,并颁告天下,人人都认为这位新出生的皇四子无疑是帝国将来的继承人。

此时的玄烨正得病,而且还是天花,当时的不治之症,他同照顾他的人一同被迁出宫外居住,这个可怕的病魔刚刚夺取了豫亲王多铎的生命,几年之后它也将光顾玄烨的父亲顺治。

屋漏偏逢连夜雨,看来玄烨通向皇位的道路是中道隔阻毫无转机了,不过老天爷似乎特别偏心玄烨,抵抗力弱小的玄烨竟然奇迹般活了下来,只是在孩子英俊的脸庞上留下了些许麻痕,大难不死真的会有后福么。后来发生的事给了一个肯定的回答,顺治的皇四子出生不久就死了,董鄂妃也随之早逝,顺治万念俱灰,二十才出头的他开始考虑起了继承人问题。

福全是不可能的,另外比玄烨还小的皇子还在吃奶,玄烨是唯一的选择,但顺治实在是不喜欢这个孩子,他甚至决定要将皇位传于爱新觉罗家族其他人,不传他的儿子。

这个石破天惊的想法,皇室架构的既得利益者都会反对,这不,孝庄皇太后第一个反对,玄烨继位,她孝庄就是太皇太后,如果是别人,那把她往哪里搁呢。顺治的想法在当时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上也遭到了强烈抵制,由两黄旗和正白旗构成的“上三旗”是皇帝忠实的“拥趸”,如果让别人当皇帝,其他旗主的地位会陡然上升,与之对应“上三旗”的势力定会下降。清初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协商结果是具有绝对权威的,其人员构成主体就是“上三旗”贵族,他们的坚决反对,顺治也无法抗拒。

之后受顺治器重的玉林禅师给玄烨看相,他认为玄烨天相不凡,深信佛家的顺治当然是相信禅师的话了。汤若望的意见更直白,他在顺治问询时毫无遮掩地回答应该立玄烨,因为他已经得过天花,对此疾病终生免疫,将来帝国的主人不会再受到这个问题的威胁困扰。

还有什么理由能阻挡玄烨成为将来的帝国主宰呢,孝庄皇太后都说当玄烨出生时,她看到他母亲佟佳氏衣服上有龙纹,和她当年生顺治时看到的一样,当然这不是孝庄臆想就是后人附会。

24岁的顺治过早地离开了他毫无所恋的世界,两天以后看上去命运多舛的玄烨,苍天眷顾让他有惊无险地登上了皇位,是玄烨的幸运也是大清的幸运,他将掌舵这艘巨轮乘风破浪驶向兴盛的航迹。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康熙继位后有没有残酷打压兄弟,对待哥哥福全和弟弟常宁怎样呢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孝庄太后和多尔衮共同推出了顺治,“九龙夺嫡”最终杀出了雍正。那么,在位 61 年的康熙又是如何获得帝位的呢?继位之后他又是否向兄弟们扬起了手中的屠刀呢?

(顺治)

康熙为顺治帝第三子,非嫡非长。母亲佟佳氏在顺治的后宫中也是一个素人,平淡无奇,和宠冠后宫的董鄂妃更是无法相提并论。

世人都想鲤鱼跃龙门,殊不知龙门之后更是一片广阔的海洋,竞争更加凶险激烈。佟佳氏和康熙这对凤母龙子在群龙戏水的海洋中,依然毫无特点,这种状况恰如当年的顺治和孝庄。

1643 年,清太宗皇太极去后。福临作为皇九子,同样非嫡非长。在清朝特别是顺治康熙一朝地位尊崇的孝庄太后,在皇太极的后宫却是默默无闻。这两对默默无闻毫无希望的母子,最终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是历史的奇妙再现和轮回。

俗话说“有心插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这或许就是生活的奇妙之处,而我们的历史本就是古人的生活。

康熙能够最终继承大位,成为一代圣主,开创康乾盛世,原因却极为简单,简单的令人彻底忽略。

是时天花肆虐,康熙出生不久便染天花后痊愈,脸上留有麻点,后人戏称“康麻子”,而正是因染天花而死的顺治,在西方传教士汤若望的建议下,立皇三子玄烨继承大位。

顺治帝虽然一生独宠董鄂妃,但在顺治的后宫中,前后仍有四位皇后和十几位妃嫔,先后为顺治生下 8 位皇子和 6 位公主。

在这些皇子的比较中,康熙的另一个原因便是年纪优势。人们会说,康熙即位年仅七岁,有什么年龄优势?

殊不知顺治死时年二十三岁,他的 8 个儿子中最大的不过八岁,最小的不到一岁。七岁的康熙在众皇子中已经算是年龄较长者了,而唯一比他年长的又没有得过天花。

在顺治了八个皇子中,皇长子牛钮和皇四子均数月夭亡,压根儿没等到康熙即位的这一天。这二位死时,康熙要么没有出生,要么年纪太小,对这二位兄弟根本没什么印象。

康熙于 1661 年即位,时年 7 岁。1665 年,顺治皇六子奇绶卒,年六岁, 1667 年,皇八子永干卒,年七岁。这时的康熙不过十三岁,年幼而未亲政,自然谈不上对这二位兄弟有什么打压之处了。

从这个意义上讲,顺治帝的 8 个儿子,老大老四数月夭亡,老六老八卒于幼年,仅有老二老三,老五老七这四子活到了成年。

皇家子孙的生存状况尚且如此,平常百姓家又当如何?中国古话常讲“多子多福”,今人以为笑谈。在旧时医疗条件落后的情况下,多子其实很难,多福自然更难!古人不可笑,今人须自知!!

(福全 剧照)

1679 年老七隆喜卒,年十九岁,也是刚刚达到了成年的及格线。隆禧数年前便被康熙封为纯亲王,亲王可是清朝爵位中的最高级。病势沉重时,康熙便派人问诊,死后辍朝三日,足见康熙对这位刚成年的七弟还是不错的。

老二福全和老五常宁是陪康熙走得最远的两位兄弟。这二位也颇有才干,特别在军事方面。

康熙一生诛鳌拜、平,三藩、收台湾、征蒙古准噶尔部,福全和常宁便在康熙三征噶尔丹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时福全任抚远大将军,常宁任安北大将军,为打击蒙古,维护大清统一立下了不少功劳。

顺治在世时,曾考较年幼的诸皇子,各问其志,福全说“愿为贤王”。作为顺治实际上的皇长子,康熙的二哥,福全确实也兑现了其年幼时“愿为贤王”的诺言。

1703 年,福全卒,年 50 岁。康熙命画师绘画,内容为兄弟二人并作于桐荫之下,意为兄弟同老之意,可见这二人的关系也是不错的。

福全去世的这一年,老五常宁也去世了,年 46 岁,二位也曾先后被封为裕亲王和恭亲王。至此,顺治的八个儿子已去其七,康熙的七位兄弟全部去世。

康熙于 1722 年去世,在位 61 年,为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年 68 岁,也是顺治 8 个儿子中年纪最长者,比寿数第二的福全还多活了 19 岁。

康熙即位如此波澜不惊,顺治的选择如此简单,几乎让人们忘却了这段历史。俗话说,大道至简,至简方式大道!复杂问题简单化是高明的手段,即便是在决定皇位继承这样的重大事件上,何况其他事情?

人分男女,世有阴阳,硬币总有正反两面。康熙即位时的顺利和平坦,应该说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康熙对政治和权力残酷性一面的理解,这也为其晚期残酷的九龙夺嫡埋下了伏笔。当然,这也只能算是对这一代圣主的过度苛责和吹毛求疵了。

有人说康熙是“千古一帝”,也有人说是“千年一帝”。读到这里的小伙伴们,对于这位“兄友弟恭”的康熙皇帝,哪个评价更符合他的历史地位呢?

康熙的哥哥福全是个怎样的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三月初,康熙帝唯一在世的兄长——五十一岁的和硕裕亲王福全患重病,卧床不起,身体状况堪忧。这个消息让和兄长感情深厚的康熙帝十分难过,推迟了原定于不久后启程赴塞外巡视漠北外藩蒙古诸部的行程,于三月二十六亲临东城台基厂的裕亲王府中,探望兄长的病情。此后,康熙帝先后于五月初八日、五月十五,两次亲赴裕亲王府探视病势愈发沉疴的福全。尤其是五月十五这天,在福全的病榻前,康熙帝手握已不能下床、只能躺在榻上迎接圣驾的兄长福全之手,流泪劝慰其好生休养,保重身体,待自己从漠北巡视回来后,再前来府中看望。福全哽咽不能言,只是不断点头称是。

兄弟俩交谈良久,康熙帝才在福全的不断恳求下,依依不舍地告别兄长,离开裕亲王府返回宫中。次日,康熙帝终于踏上已经推迟了两个多月的巡视塞外、安抚外藩蒙古诸部的行程。让康熙帝没想到的是:这一走,就是他和福全这两个相伴了五十年的兄弟之间的永别。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六月初,在漠北行宫驻跸处的康熙帝连连接到噩耗:六月初八,京师有急报:和硕恭亲王、康熙帝的五弟常宁于六月初七薨逝。虽然常宁在世时,康熙帝和这个弟弟关系并不好,对他夤懒乖张的性格也十分不满,平日里多次责备和处罚,但是现在人死了,什么恩怨也不必提了。康熙帝在随驾的皇子中选取数人,返回京师经理常宁的丧葬礼仪,并代表自己致祭,然后颁诏内务府,让有司监修常宁的坟茔墓地,立碑亭牌楼,以示纪念。

六月二十四,返京处理恭亲王常宁丧礼的皇子们又有急报传来:皇伯父、和硕裕亲王福全病情加重,危在旦夕,即将不起。和得知弟弟常宁薨逝时的平静心情所不同的是,获悉兄长福全病危消息的康熙帝焦急万分,下令提前结束巡视漠北行程,立即返京。但是皇帝出巡在外,随驾官员兵丁众多,回程缓慢,不能即刻到达京师,所以康熙帝令随扈的皇子们提前出发,代表自己先一步回京探望伯父裕亲王。

六月二十七,京师再次传来急报:和硕裕亲王福全患病不治,于二十六日病薨!没有能够见兄长最后一面的康熙帝悲痛万分,当众落泪,命诸臣加快大营速度,好让自己能尽快返京,致祭兄长。

七月初一,康熙帝抵达京师,连皇宫都没有回,就马上赶到裕亲王府中,亲临福全的葬礼。在兄长的灵柩前,康熙帝摘除冠缨、换上青色袍服,亲自奠酒,同时痛哭流涕、不能自己,向兄长致以深切的悼念之情。随同祭奠的皇长子胤禔、皇三子胤祉、皇四子胤禛、皇五子胤祺、皇七子胤祐、皇八子胤禩都按照康熙帝的诏令为伯父穿孝,轮流在裕亲王府兼管丧礼典仪。七月初三,康熙帝再次亲临裕亲王府致祭,并赐马、驼、金帛、银两,用于福全丧葬典仪使用,并给福全赐谥号“宪”。

七月初五,裕宪亲王福全出殡,康熙帝亲奉孝惠皇太后临裕亲王府,恸哭致祭,亲视灵柩发送出府,然后才奉皇太后返回宫中。八月初四,康熙帝命按照当年郑献亲王济尔哈朗的例子,在每年按制度由朝廷于蓟县黄花山王陵常祭裕宪亲王二次之外,额外再加祭一次,以示对兄长的关怀和思念之情。

福全,是顺治帝的次子,生于顺治十年(1653年)七月十七,生母庶妃董鄂氏(和顺治帝宠妃董鄂氏同族),比三弟康熙帝玄烨只大不到一岁(康熙帝生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三月十八)。因为顺治帝的长子牛钮(生于顺治八年(1651年)十一月)只活了八十九天就早夭而亡,所以福全是顺治帝实际上的长子。

顺治十六年(1659年)的一天,顺治帝无事,想看看自己的儿子们,于是便召几个大一点的皇子:皇次子福全、皇三子玄烨、皇五子常宁,到乾清宫寝殿和自己见面,以叙父子亲情。皇子们奉诏前来后被,顺治帝一一询问他们的近况生活如何,并带有点戏谑、逗耍的口吻问几个儿子:“汝等将来志向如何?”

常宁时年只有三岁,嚅嚅不能言,只是不断取糕点吃食,顺治帝见状哈哈大笑。福全年纪最长,已颇知事,于是规规矩矩地垂手回到:“愿为贤王。”顺治帝微笑着颔首,觉得次子老实听话,朴实忠厚,贤王的志向不虚。轮到玄烨时,他语出惊人地大声回答:“愿效法皇父、安定天下。”

这让顺治帝十分惊奇,不由得仔细关注这个以前并不是很在意的庶三子起来,见这个儿子目光清澈、身板虽然小但是努力站得挺拔,看向自己的眼中一片沉稳、聪慧的模样,不由得脱口而出地赞誉:“好!”,对玄烨的表现很是赞叹。

自此,在顺治帝的心中,次子福全留下了朴实忠厚的形象,三子玄烨则有着显露外向、敢于任事的个性。

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罹患天花,病重将崩。去世前,在母亲孝庄皇太后和传教士汤若望的劝慰和分析下,顺治帝最终确定了已经出过天花、不会再因此重蹈自己悲剧的皇三子玄烨继承大统。正月初七,顺治帝驾崩,初九,在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和父亲生前选定的辅政四大臣辅佐下,八岁的玄烨在太和殿正式的登基,成为清朝第四代皇帝(入关后的第二代),即清圣祖康熙帝,实现了他当年“效法皇父”的愿望。

康熙帝继位后,对于兄弟们很是关照(顺治帝诸皇子,除康熙帝外活到成年的只有次子福全、五子常宁、七子隆禧),先后在康熙六年(1667年)晋封十五岁的次兄福全为和硕裕亲王、康熙十年(1671年)晋封十四岁的五弟常宁为和硕恭亲王,康熙十三年(1674年)晋封十四岁的七弟隆禧为和硕纯亲王。其中唯一的兄长福全还在封王的同时被授予参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资格。这体现了康熙帝对于兄弟们的亲厚兄弟感情,福全也是顺治帝诸子中,第一个晋封亲王的皇子。

福全虽然没有被立为嗣皇帝,但是他自幼性格柔顺,心地朴实,对祖母、父亲、嫡母、生母等长辈都十分有孝心,对行辈低于自己的诸弟也感情亲厚。三弟玄烨当年越过自己继立为帝,福全没有任何的抱怨和不满,自幼年时开始就和弟弟康熙帝相亲相爱、并忠诚尽力,全心全意辅佐康熙帝,以成就其功业。

所以康熙帝感念于兄长一直以来的忠诚和友爱,对福全关怀倚重,多次授予他军政重任、参与议政,作为自己处理朝政的重要助手和心腹,对他信任有加。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蒙古准噶尔部在其首领噶尔丹的带领下,进犯漠北喀尔喀蒙古,攻占了大片臣服于清朝的喀尔喀蒙古领地,然后打着追击喀尔喀部的借口,直入漠南,到达距离京师只有七百里的乌朱穆沁。噶尔丹志得意满之下,甚至发出“君上(指康熙帝)长南方、我长北方”的狂言,令清朝上下一片哗然。

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康熙帝决心出兵反击噶尔丹,以保护北方边境和藩属。经过朝议,康熙帝下诏命皇兄和硕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出古北口迎敌;皇弟和硕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出喜峰口,两军进夹击,合讨噶尔丹。皇长子胤禔则随同伯父裕亲王出征,以历战阵。大军出发后,康熙帝也亲自出塞督战,坐镇后方,居中部署,指挥前线大军迎击准噶尔。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八月,福全率领大军,在漠南乌兰布通和准噶尔部遭遇,随后展开激战。福全亲临前线,指挥大军和准噶尔军来往拉锯、拼死搏杀,激战中清军大将、康熙帝舅舅佟国纲也当场阵亡。在清军左右翼进攻下,噶尔丹设立的“驼城”防御终于全线崩溃,被清军攻入阵中,死伤惨重,只得自战场撤军,脱离和福全所指挥的清军接触。

乌兰布通之战后,噶尔丹方知清军之强,于是假意派出使者和福全议和,表示低头服软。暗地里却但趁福全大胜后思想松懈之时,加紧撤退,,逃出清军追击包围圈。福全起先闻报准噶尔来议和,一面驳斥其使者狡辩之词,一面下令全军戒备、养精蓄锐。以备再战。九月初,噶尔丹再派使者前来请罪,表示愿撤出边境,听从康熙帝发落,但是本人没有露面。福全所派出的使者前去宣令,也不见准噶尔大营所在,只得返回奏报主将裕亲王福全。

福全得到军报后,知道噶尔丹已经逃遁出国境,不能再追击歼灭其部众,而且大军出塞日久,后勤粮草渐渐不足,继续维持驻守比较困难,于是没有请示康熙帝便下令班师返回内地,与康熙帝御营会合。

康熙帝本来想一举歼灭噶尔丹所部,但是没有想到兄长半途回师,致使计划落空,因此对福全擅自退兵大为不满,下诏命福全率部返京,驻扎在朝阳门外,不许入城,等候处置。

但是康熙帝心中知道兄长为人忠厚内敛,此次作战未竟全功不是故意为之,所以不愿对兄长过多责罚,另外他顾忌到如果大张旗鼓地处罚福全,那么以皇长子胤禔为首的诸将会迎奉自己的意见,对福全大加诋毁,于是密诏随福全出征的胤禔:“裕亲王乃汝伯父,倘汝供与王有异同,必置汝於法。”此举意在使诸将不得揣摩上意、搜罗罪名、攻讦主将福全。因此胤禔在先行受议政王大臣会议询问时,只有一句话:“我与伯父裕亲王所供相同。”其他将领也纷纷供述,言称皆同裕亲王所供,没有其他异议。

福全原本想将此战前后详情原原本本写成奏章,呈交康熙帝,其中还录有侄子胤禔及部分将领不听号令、擅自出兵的情况,但是在他得知康熙帝密诏胤禔、要他们上奏时不得和自己奏章有异之后,即惭愧又感动,还有些不安,于是为人纯朴的福全将已经写好的奏章烧毁,哭着说:“我复何言!”,另外再写奏章,把乌兰布通之战未能全胜而归的责任全部揽到自己身上。

得到福全的供述后,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后,初步议定福全的过错,向康熙帝奏报询问结果,准备以劳师无功、靡费军资、纵敌逃遁的罪名将福全处以削爵惩罚。康熙帝不同意这个处理意见,降旨减轻处罚,以乌兰布通之战最终获胜为理由,免去了兄长的夺爵处罚,止同意罚其亲王俸禄三年、撤销所辖三佐领,并退出议政王大臣会议,就此了事。

福全得到旨意后,没有二话,立即接受。此后,三十八岁的福全再也没有参与过朝廷军国要务,只是作为国家亲王、富贵闲人,按例列班,参加朝会大典而已。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噶尔丹再次入寇漠北,康熙帝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噶尔丹,于是决定亲征漠北,清军兵分三路、约定会合在克鲁伦河,迎击噶尔丹。康熙帝亲率中路军出征、福全作为对战过噶尔丹的前任统兵大将,也随同出征,以备康熙帝咨询。

五月,清准两军在昭莫多遭遇,清军在康熙帝指挥下,占据战场高地、居高临下依险俯击,火器弩铳齐发,另有藤牌兵专门攻击准噶尔骑兵,经过激战,噶尔丹所部被彻底击溃,其福晋阿敦也被击毙。噶尔丹只率数十骑狼狈逃窜。次年,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噶尔丹服毒自杀,清准战争告一段落。

昭莫多之战,福全也随同康熙帝全程参与,虽然没有亲自上阵,但是也以自己的经验向康熙帝提出过许多有利意见,为全歼噶尔丹部做出了贡献。这次参与作战,也是福全最后一次踏上战场。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福全受命监修京师国子监文庙,完成监修之后被康熙帝记功,归还其三佐领,并封其第三子保泰为裕亲王世子,以示嘉奖。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福全罹患重病,康熙帝得知后推迟了出巡塞外的计划,数次亲临其府中,探望兄长的病情。六月,康熙帝在巡视塞外时得知福全病势加重,急命随行皇子返京照看。六月二十六,福全薨逝于裕亲王府,时年五十一。

尚未返京的康熙帝在驻跸地得到噩耗后悲痛万分,立即中止出巡,火速赶回京师,亲自到福全府上致祭奠酒,出殡时又亲奉皇太后驾临参与,目视灵柩出府,痛哭失声。之后,康熙帝给兄长上谥号“宪”,称裕宪亲王,并安排内务府、工部在黄花山福全陵寝监造亲王规制的园寝、建造碑亭、牌楼,常年四时两祭之外,额外再加祭一次。

福全去世后,思念皇兄的康熙帝命画工精心绘制了一幅自己和福全并坐于桐荫之下的画像,时常取出悬挂观看,以此寄托对福全的思念之情,和手足同老之意。

福全的裕亲王是恩封王爵,按制度,需要降等袭爵,但康熙帝和兄长感情深厚,不忍在其去世后立即减损其爵位,于是特旨允许福全之后的裕亲王爵可以再承袭三次,因此福全第三子保泰、第五子保绶的次子广灵、第三子广禄都先后承袭裕亲王,直到福全的曾孙、广禄的第十二子良焕时,才按制降为裕郡王。此后爵位三世三降,到福全的七世孙继善时,以奉恩镇国公世袭,直至清末,最后一代裕亲王系的世袭奉恩镇国公是福全的九世孙魁璋。辛亥以后,清朝覆灭,福全的后裔也成为平民,融入社会百姓里,在史书中失去了记载。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