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延年为什么被杀(明朝大才子解缙不贪、不坏,还有才华,为什么会被处死)_匈奴_汉朝_单于

本文目录

  • 明朝大才子解缙不贪、不坏,还有才华,为什么会被处死
  • 李延年兵团为何在淮海战役中没被歼灭
  • 卫青抗击匈奴功劳巨大,为何最后却落得个被灭族的下场
  • 匈奴为什么要扣押苏武

明朝大才子解缙不贪、不坏,还有才华,为什么会被处死

谢谢邀请。

明朝有官方认证的三大才子,也有民间自封的江南四大才子。奇怪的是到现在,几百年过去了,我们提起明朝江南四大才子,大部分人都能很快的说出: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还有周文彬。

但是对于明朝政府官方认证的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和渭却很少有人能一口气说出来。是不是很奇怪。

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敢称大明第一,那就是真有大才。大明第一才子解缙 ,《永乐大典》的主编。大明王朝第一任首辅。

最后结局:得罪了永乐帝朱棣,被扔到了雪地里冻死了。

博览群书是个褒义词。有这么个牛人,他看了太多的书,以至于他获得了“明朝博览第一”的光荣称号,他叫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的作者。主要功绩:官二代,他爹是杨廷和(大明首辅),后来得罪了嘉靖帝,被贬官,后来就博览群书了,72岁的善终。

文武双全:大明第一军师徐渭。配合胡宗宪,戚继光等人干挺了倭寇。

最大特点:能文能武。写字画画,出谋划策。都有自己不凡的建树。

大明三大才子,除文学外,在政治上都很有建树。在朝堂上,声望颇高。 今天不多说,只说说这个大明第一解缙。

解缙在明洪武年间是极受太祖朱元璋重视的。甚至在明成祖朱棣登基后,依然收到重用。他做主编修了《永乐大典》。解缙也对朱棣忠心耿耿,他不贪财,不擅权,还有才华。按理说这样的恩宠是不应该被朱棣杀得了。

李延年兵团为何在淮海战役中没被歼灭

我认为李、刘两兵团没被消灭的主要原因是解放军包围的黄维兵团,对李刘两兵团就进行战术性的牵制和阻击,无力再消灭他们

卫青抗击匈奴功劳巨大,为何最后却落得个被灭族的下场

“千古汉武用骑奴,驱逐匈奴几千里,谨慎讷言少结派,善始善终得谥烈,后世子孙多无能,从此未得在封侯”。

从小二自编的一首不成体的诗就能简单概括汉朝名将,长平侯卫青的一生,他是善始善终而逝。

1.汉朝武帝时期,最高皇帝都希望朝廷的气氛与走势“平衡而制约,才能更好控制整个国家文武官集团的走向”。比如青年时期,太皇太后窦漪房驾崩之后,王太后上位把外戚家族田家捧上位与窦家相互撕咬,当真假遗诏事件,窦家被灭族之后,田家的势力马上被压制的一无所有。但又怕外戚与皇族窦太主这帮人单独掌控朝廷,又把卫子夫扶上位,把外戚卫青作为裙带关系做大司马大将军,把骠骑将军霍去病形成卫霍两个家族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外戚,人人趋而向往,投靠作为门客。

2.当卫青与霍去病为首的外戚家族如日中天之时,汉武帝慢慢地宠幸李夫人,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与李延年,形成对抗的势力,依旧掌控在汉武帝手中。在元封五年(公元105年)一代名将,大司马大将军卫青因病逝世,陪葬于汉武帝的茂陵,骠骑将军霍去病在漠北征伐感染瘟疫,年纪24岁就病逝的时刻,证明卫霍两家的外戚家族最强大的支柱倒下了。

3.卫霍两家从此之后慢慢地没落为二流家族,使得汉朝皇后卫子夫与太子刘据的地位与势力变得越来越低,助长李氏家族李广利与江充,丞相刘屈氂一起构陷“巫蛊之祸”,把大汉皇后卫子夫上吊自杀证清白,厉太子刘据被杀,牵连数万人。而作为太子外戚的卫家后代继承长平侯卫亢被诛杀。但对于卫亢的儿子及卫青与霍去病的子孙,霍家的子孙并没有被牵连灭族,这是不幸中的万幸,也许是汉武帝对于这两位功臣与皇后的愧疚与缅怀,对于他们的后世子孙的宽恕。

4.在汉武帝晚年,霍氏子孙代表人物霍光,这位历经汉武,汉昭帝,汉宣帝三朝元老登上历史政治舞台,开始他大有作为的时代。而卫青的后代却从此在先辈的余荫中浑浑噩噩地渡过余生。这也表明外戚家族卫家在汉宣帝时期,还能捡了个汉寿亭侯当当也是莫大的荣幸,之后的汉朝岁月,卫氏家族淹没在历史尘埃中。

而作为与卫氏家族比较紧密的霍家,作为汉昭帝,汉宣帝前期的权倾朝野的外戚家族,也在霍光死后被“谋反罪”进行灭族。这才卫霍两家族在汉宣帝朝,彻底烟消云散。

故小二有言:“中国古代历史进程,有姓氏家族流传千古不外乎就几家,其他的家族即使在当朝多显赫,那也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朵小浪花扑通一下就没有了”。

匈奴为什么要扣押苏武

引言:

苍茫的天空下,阳光照射着大地,但在遥远的北海(即今天俄罗斯贝加尔湖),寒风却依然凛冽。两千多年前的北海,几乎可以说是一片无人区,辽阔的草原中,洁白的羊群正悠闲的吃着草,而在这羊群中间,竟有两个人在准备告别。“兄弟,你真的想好了?不再考虑下吗?这样硬扛着没有任何意义啊!”一个衣着华丽的男子仍在劝说着。“不,你不要再说了,我是不可能背叛大汉朝,背叛陛下的!”对面,一个衣着破烂,貌似乞丐的男子严肃的回答着。

衣着华丽的男子放弃了,骑上骏马扬鞭离开,一转头,那乞丐般的男子正向他作揖,手中却牢牢的抓着一根木棍似的东西。“苍天啊,我李陵今生也洗刷不了我的罪过了!”男子悲伤的仰天长叹,说罢,策马离去。

“李陵见苏武”剧照

那个乞丐般的男子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官——苏武!此时,他已经被羁押在匈奴数年了,在这荒无人烟的北海,他可能一辈子也回不去他的故乡了。苏武只是一个使者,匈奴为什么一定要扣押他呢?

一.猪一样的队友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这原本是两国之间正常的使节往来,结果苏武偏偏碰到了匈奴的内乱。

原来,匈奴的睺王和虞常等人准备谋反,趁单于外出打猎的机会抓住单于的母亲投降汉朝,而虞常与苏武团队的成员张胜有交情,便来寻求张胜的帮助,并得到了同意。结果谋事不密,在起事前一夜被人告发,第二天谋反失败,虞常供出张胜等人,此时,苏武才知道了这件事,想自杀没能成功。

苏武画像

而当单于问起这件事时,苏武可以说冤的不行,自己完全不知情,却被自己的队友给坑了。苏武据理力争,但嘴皮子终究打不赢明刀明枪,苏武被关进了地窖,靠着雪水和棉絮几天都没有饿死,匈奴人惊讶之余,把他扔到了北海喂羊。

二.匈奴人的报复

我们知道,汉武帝一生在位五十四年,其中有四十四年都发动了对外战争,尤其是对匈奴的战争,进行了长达四十年的征伐。而对匈作战中,最典型的是三次大规模战役。

汉武帝对匈奴的三次作战示意图

1.河南之战:

元朔2年(公元前127年),匈奴南下入侵,汉武帝派遣卫青迎击匈奴,并巧妙的避实就虚,击溃匈奴入侵,收复河南地(即河套平原),并设置朔方和九原两郡,保障了首都长安的安全,同时获得一块出击匈奴的跳板。

2.漠南之战:

汉武帝为保卫朔方安全,命令卫青与霍去病出击匈奴,卫青出兵右贤王属地,歼敌上万;而霍去病多次出兵陇西,击溃匈奴休屠王,浑邪王兵马,迫使二王投降汉朝,使河西走廊并入汉朝的版图之中。

汉武帝在河西地区设置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四郡。河西走廊的开辟,斩断了匈奴的右臂,大大减轻了匈奴对西域各国的控制,为汉朝与西域之间的沟通交流奠定了基础。

3漠北决战:

霍去病与卫青合兵十万出击匈奴,在漠北与匈奴决战,匈奴不敌,卫青率军追击,斩杀一万九千多人,而霍去病则出兵上千里,翻越大漠,全歼匈奴左贤王主力,一直打到匈奴祭天的狼居胥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

自此以后,漠南无王廷,匈奴再也无力对汉朝进行军事行动,汉匈之间的军事形势开始调换。

可这样的一系列打击,也加大了匈奴对汉朝的仇恨,面对刺杀单于未果的苏武一行人(虽然这件事和苏武没什么关系),匈奴人开始对苏武进行打击报复,把他扔在了人迹罕至的北海,让他去放羊,并告诉他,什么时候公羊生了小羊什么时候他才可以回来。这种完全不可能的事充分反映了匈奴对汉朝的仇恨和报复心理,而苏武,刚好撞在了枪口上。

三.汉武帝和单于的阴谋

这里,当然不是说汉武帝与单于合谋,而是在苏武出使匈奴这件事上两人都有阴谋,而这场阴谋最终的牺牲者,只有苏武和他的团队成员们。

让我们看看苏武出使的原因吧,天汉元年,且鞮单于继承了大单于的位置,而他接手的匈奴是一个已经被汉民族击溃的政权,但是,他不甘心,于是他上表汉武帝,表示愿意送还此前的使者路充国(实际上是汉朝间谍)等人,希望两国永结盟好。

但是,这只不过是单于耍的诡计而已,他要通过这件事看到汉朝使者的反应。因为他知道,虽然汉朝连战连捷,但自身消耗也非常大,如果汉朝派来的使者唯唯诺诺的话,他就有理由相信汉朝此时已经是强弩之末,可以再度集中力量,恢复匈奴的霸业。因此,在苏武等人到达匈奴后,单于的表现非常傲慢,一点没有和好的意思,而这,就是他要对汉朝的考验。

汉武帝刘彻剧照

再来看看汉武帝一方,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具有战略眼光的人,他非常清楚,虽然在自己一系列的打击下,匈奴短时间内无法对汉朝构成威胁,但它的存在始终是一个隐患,因此,汉武帝非常想一举灭掉匈奴,永保北境安宁。单于的这封信给了汉武帝机会,他希望通过这次出使匈奴再探一探匈奴的老底,以期寻求可以彻底解除北方边患的机会,而这,也是苏武真正的使命!

最终,苏武没有让汉武帝失望,匈奴人想通过苏武被囚禁的表现来瓦解他的意志,却被苏武的决心和毅力所震撼,一个小小的使节都有这样的胆魄和毅力,那如此强大的汉朝,还有多少个“苏武”啊!

在此之后,匈奴再没有对武帝时期的汉朝实施大规模的侵袭,反倒是汉朝在李陵和李广利的带领下多次出击匈奴。可以说,苏武在其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结语:

苏武在北海,一待就是足足十九年,好在皇天不负有心人,苏武最终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他心心念念的汉朝,此时,陪伴他的,只有当初临行前武帝赐予的符节,连上面的毛都掉光了。武帝灵前,苏武可以骄傲的说:“陛下,臣回来了!臣没有辜负您的期望!臣做到了!”而苏武牧羊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爱国情怀依然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并将继续传承下去,直到永远……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