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为何反对孔子?李贽本是桀骜不驯之人,为何会称朱元璋为“千古一帝”_李贽_孔子_焚书

历史故事本文相关内容:李贽 李贽 孔子 焚书

本文目录

  • 李贽为何反对孔子
  • 李贽本是桀骜不驯之人,为何会称朱元璋为“千古一帝”
  • 李贽是怎样一个人他的进步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 清代有出过可与明代王守仁、李贽、徐光启、宋应星相比的人物吗
  • 明代思想家李贽的思想是什么李贽为什么是怪老头
  • 李贽是不是儒家
  • 明朝李贽被认为是一位狂人和奇士,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 明代思想家李贽为何颇受争议他有哪些惊世骇俗的言论

李贽为何反对孔子

李贽为什么反抗孔子?或者说为什么反对孔子?有很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明代中后期,中国的商品经济达到了一个十分繁荣的高度,出现了微弱的资本主义性质的手工业工场。随着这些工厂的兴起和出现,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生根发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资本主义萌芽。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里,封建统治日益腐朽,然而同志越是腐朽,他们就越要加强统治,来镇压人民的反抗。在思想上一些空谈论道的道学家。将孔子由宋代的圣人抬到了明代的神人地位。说他是扶天纲,立地纪的神人。

孔子的思想适合的事传统的小龙结局农耕思想而当时的资本主义萌芽要求发展商品经济,重视商业。 但是统治者并不这样认为,他们一度的重农抑商一度的灌输孔子的思想。

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人们思想的更新,随着市民阶层的扩大。人民越来越要求思想解放,但是以孔子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去宣传什么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要求妇女恪守妇道,要求臣子恪守君道。极力维护封建君主专制。所以这时候就发明了童心说,焚书,藏书,来代表新兴市民阶层和刚刚萌芽的资产阶级手工业者,发表他们的思想言论。

正如陈独秀所说,法治与孔子存其一,必毁其一。所以用在李贽身上,自由与个性要存在,就必须达到以孔子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封建礼教。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她并不反对孔子本人,他反对的只是后来经过那些酸腐的儒家学者们改造的儒家思想。他认为四书五经之所以成为经典,是人们过度追捧的结果。而并不是他们本身有多大价值。但是他对孔子的为人还是很赞赏的。所以归根结底来说,他之所以反对孔子,是因为后代的儒学家们将孔子树立为偶像,所以为了破除这个偶像,他必须反对孔子。

但他并不反对孔子的为人,这一点要弄清楚。

李贽本是桀骜不驯之人,为何会称朱元璋为“千古一帝”

首先感谢邀请。

其次,先简单介绍一下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自幼家境贫寒,曾经给地主放过牛,一度入寺为僧。他25岁时在同乡汤和的邀请下,加入红巾军中郭子兴领导的义军。郭子兴非常赏识他,还把养女马氏(后来的马皇后)嫁给他。后来他独自领军,率领徐达、汤和等二十四人南下,争取民心,网罗人才,势力逐渐发展壮大。读书人李善长、刘基(刘伯温)等人纷纷前来投奔。朱元璋前后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然后派徐达、常遇春等人率军北伐。朱元璋陆续收复中国大部分领土,包括收复了已经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实现了局部的统一。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朱元璋在位期间的主要政策:一、改革政治制度。在中央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一职;在地方废除行省制,设立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防止地方权力过大;

二、恢复科举考试制度,为国家选拔人才,同时也为读书人提供了晋升和为国效力的机会;

三、对人民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并且鼓励开垦荒地。

四、积极实施屯田政策,包括军屯、民屯和商屯。国家粮食量产大幅度提高。

五、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

六、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人力兴修水利和疏通河道;

七、多次打击贪官污吏。对已经查获的贪官污吏,严厉处罚,毫不留情。

但是,他他生性多疑,在位期间也有存在一些明显的过失。

一、设立锦衣卫,监视百官;

二、多次对开国功臣进行清洗。许多人无辜被牵连,惨遭杀害。

三、在继承人问题上处理不当,是导致后来“靖难之役”的主要原因之一。

再次,简单介绍一下李贽。他是福建泉州人,嘉靖三十一年举人,是明代思想家和文学家。主要作品有《藏书》、《续藏书》《史纲评要》等。他在当时属于思想异端,贬低孔子,抨击程朱理学,提倡人人平等。这与当时社会上尊儒尚孔的正统思想激烈对立。他对社会中的重农抑商、假道学、社会腐败等现象大加痛斥批判。  

  “千古一帝”出自《藏书·世纪列传总目》,是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并不是他对朱元璋的评价。他对朱元璋的评价是千万古之一帝。原因是李贽认为:朱元璋从起兵开始,到登上帝位,每天都重视人民生活疾苦,都想着招揽贤才辅佐自己。当朱元璋还在皇觉寺的时候,对贪官污吏虐民就已经非常愤慨了。每次派兵打仗,都时时禁谕诸将。所以,天下士子都愿意归附朱元璋,愿意为他出死入生。因此,李贽称对朱元璋是“千万古之一帝”。

   

李贽是怎样一个人他的进步思想主要表现在哪些地方

李贽(公元1527年——1602年),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他祖父曾经航海经商,父亲以教书为业。他本人作过二十年小官,晚年专门讲学,著述,对封建礼教和道学家的虚伪有所批判和揭露,因而遭到迫害,自杀于獄中。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李贽早年曾经有自发的反宗教倾向。但后来受了王阳明与佛教禅宗的影响,接受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他否认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把“德性”即“心”看成是决定一切的本源,把佛家所说的“真空”作为最高的精神性本体,称之为“妙明真心”。李贽说:他所看到的山河、大地、天空,“皆是吾妙明真心中一点物相耳。”(《梦书•解经文》)但是,在李贽的体系里,也蕴含着某些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如,他在批判程朱理学的“理在气先”的客观唯心论时,就认为宇宙最初只有天地、阴阳二气的对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焚书•夫妇》)。没有什么凌驾于上的“理”、“太极”,所以他的宇宙观是自相矛盾的,但基本倾向是唯心主义。

在认识论上,李贽也基本上持唯心主义先验论。他认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焚书•答周西岩》),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他还把“格物致知”说成是空对空的无物无知,既否认了认识对象的真实性,又否认了认识的可能性。李贽在否认孔丘思想为绝对真理的论证中,提岀了真理具有相对性的思想,认为正确与错误是相对的,是随时代变迁而改变的,这在当时具有巨大进步意义。但他不了解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不承认真理有一个客观标准,因而陷入了相对主义之中。

李贽坚持功利主义,尖锐地批判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反动说教。他认为:“趋利避害”,“人人同心”,人有私欲,是“自然之理”,认为道学家鼓吹的“无私之说,皆画饼之谈”,是自欺欺人的。他还认为,天理就是人欲,它们并不绝对对立。这对批判宋明理学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清代有出过可与明代王守仁、李贽、徐光启、宋应星相比的人物吗

鞑靼几千年就出一个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可以和杨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拼。然后……就没有了

明代思想家李贽的思想是什么李贽为什么是怪老头

李贽(公元1527——1602年),原名载贽,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他祖父曾经航海经商,父亲以教书为业。他本人作过二十年小官,晚年专门讲学、著述,对封建礼教和道学家的虚伪有所批判和揭露,因而遭到迫害,自杀于狱中。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有《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

李贽早年曾经自发的反宗教者倾向。但后来受到王阳明与佛教禅宗的影响,接受了主观唯心主义思想。他否认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把“德性”即“心”看成是决定一切的本源,把佛家所说的“真空”作为最高的精神本体,称之为“妙明真心”。李贽说:他所看到的山河、大地、天空,“皆是吾妙月真心中一点物相耳。”(《焚书•解经文》)但是,在李贽的体系里,也蕴含着,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如,他在批判程朱理学的“理在气先”的客观唯心论时,就认为宇宙最初只有天地、阴阳气的对立,“有天地然后有万物”,“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焚书•夫妇》)。没有什么凌驾于上的“理”、“太极”,所以他的宇宙观是自相矛盾的,但基本倾向唯心主义。

在认识论上,李贽也基本上持唯心主义先验论。他认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焚书•答周西岩》),只是自己不知道罢了。他还把“格物致知”说或是空对空的无物无知,既否认了认识对象的真实性,又否认了认识的可能性。李贽在否认孔丘思想为绝对真理的论证中,提出了真理具有相对性的思想,认为正确和错误是相对的,是随时代变迁而改变的,这在当时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他不了解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不承认真理有一个客观标准,因而陷入了相对主义之中。

李贽坚持功利主义,尖锐地批判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反动说教,他认为,“趋利避害”,“人人同心”,人有私欲,是“自然之理”,认为道学家鼓吹的“无私之说,皆画饼之谈”,是自欺欺人的。他还认为,天理就是人欲,它们并不绝对对立,这对批判宋明理学有十分突出的作用。

李贽是不是儒家

中国古代士大夫,特别是隋唐以降,基本都是通过科举选拔上来的,而科举的内容基本都是儒家经典,所以,像李贽这样的士大夫肯定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当然,中国文化还有佛道等其他学派,也会对历代士大夫的思想产生影响,有时甚至是相互交融的,这一点也不奇怪。

明朝李贽被认为是一位狂人和奇士,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李贽号卓吾,又号温陵居士,福建泉州人。生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卒于神宗万历三十年(1602年)。

泉州从宋代以来即为对外贸易港口。李贽的祖先曾从事航海经商。他的父亲以教书为生。嘉靖三十一年李贽在福建乡试中举,以后做过二十多年地方官。万历九年李贽弃官到湖北黄安定居,从事讲学和著述。

一、以异端自居的李贽

李贽曾师事泰州学派的王襞,对王畿和罗汝芳很尊敬。李贽的言行被当时的封建卫道士们攻击为“异端之尤”,而李贽也以异端自居,并公开向封建卫道士们宣战:“今世俗子与一切假道学共以异端目我,我谓不如遂为异端,免彼等虚名加我。”

李贽的“异端”言论非常尖锐泼辣。《焚书》和《续焚书》是他与当时的道学先生们针锋相对的论战集。他自己在解释为什么叫“焚书”时说,因其中多半是“忿激语,不比寻常套语。恐览者或生怪憾,故名曰《焚书》,言其当焚而弃之也”。

《焚书》的写作目的是“将《论语》、《孟子》逐节发明”。就是将《论语》和《孟子》的疵谬逐一揭发。这对奉孔孟为圣人的封建卫道士们来说,自然是异端叛逆者的行为。

《藏书》是他对战国至元亡八百多个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历史著作。《续藏书》则是他对明代历史人物的评论集,也是他的明史专著。他认为历史上被封建卫道士们所推崇的圣贤只是“浮名传颂,而其实索然”。

李贽在这两部著作中作了不少翻案文章,他自己说这是为了“以其是非堪为前人出气”。他用自己的观点进行历史的批判,同时也表示他的“精神心术所系”,即批判历史是为了批判现实。

李贽对程朱学派的“理”进行了批判,认为世界最初只是阴阳二气,并没有在阴阳二气之上的理。他说: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然则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明矣。而又谓一能生二,理能生气,太极能生两仪,何欤?夫厥初生人,惟是阴阳二气,男女二命,初无所谓一与理也,而何太极之有?以今观之,所谓者果何物,所谓理者果何在,所谓太极者果何所指也?”

李贽在这一段话中,说得十分清楚,宇宙间最初只是阴阳二气产生万物,根本没有什么产生阴阳二气的理,更没有什么在天地之上的太极。

二、对于儒学的广泛批判

李贽虽然对程朱学派客观唯心主义的“理”作了批判,但他自己在解释宇宙时,却陷入了佛家唯心主义的窠臼。他不承认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认为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的“人伦物理”都是“真空”的表现。

因此“学者只宜于伦物上识真空,不当于伦物上辨伦物”。这就是说,人伦物理不是独立存在的,而应从“真空”去辨识它的存在,因它只是“真空”的显现。李贽所说的“真空”,即是佛教在论述宇宙时所虚构的最高的精神性本体。

宋明理学家都把孔子的言论奉为神圣的教条,四书五经被封建统治者视为“行赏罚”的定本。李贽大胆地提出了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观点。他指出,是非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进展而改变的,不应该把孔子所说的话作为永久不变的定论,他说: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而独无是非者,岂其人无是非哉?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然则予之是非人也又安能已!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然,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矣,今日非而后日又是矣。虽使孔子复生于今,又不知作如何非是也,而可遽以定本行罚赏哉!

李贽反对封建正统派“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这表现了他反传统反教条的无畏精神。他在强调是非随时代变化时,提出了“是非无定质、无定论”的观点,他说: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人之是非人也亦无定论。无定质,则此是彼非并育而不相害;无定论,则是此非彼亦并行而不相悖矣。然则今日之是非,谓予李卓吾一人之是非,可也;谓为千万世大贤大人之公是非,亦可也;谓予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而复非是予之所非是焉,亦可也;则予之是非信乎其可矣。

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无定论,否定了是非的客观标准,取消了客观真理,陷入了相对主义。这是他的主观唯心主义所使然。

李贽竭力宣扬“童心”说。他把“童心”称做“真心”。

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

李贽的“童心”说,是由泰州学派罗汝芳“赤子之心”说发展而来的。这种“童心”是真诚的,不是虚假的,是一种未受官方御用思想侵蚀过的原始的天真纯朴的精神状态。

它与王守仁的“良知”说不同,王守仁认为良知即是义理,是否合乎天理,要以良知为准则。李贽却相反,认为义理蒙蔽童心,义理懂得越多,童心丧失得越多。因此,李贽反复强调的“童心”是“绝假纯真”。

没有受到闻见道理熏染的赤子之心。如果受到了义理的熏染,那就不是真心,就失却童心了。他说:

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

假人、假言、假事、假文,这是李贽所深恶痛绝的。针对当时社会上的这些弊病,他要求“真心”、“真人”。这是要求个性解放的种表现。

封建礼教特别强调夫权,男子可以娶妾,而寡妇不准再嫁。李贽批判了男女不平等的偏见,主张寡妇应再嫁,赞美卓文君自己作主和司马相如结婚是“善择佳偶”。

这种婚姻自主的主张,在当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封建礼教禁锢着人们头脑的社会中,是非常大胆的新思想。李贽还明确地主张女子也可以学道,认为男女在才智上是平等的。他说:

“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人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特别强调物质生活的重要,与理学家们喋喋不休“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相反,他明确指出: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世间种种,皆衣与饭类耳。故举衣与饭,而世间种种自然在其中。非衣饭之外,更有所谓种种绝与百姓不相同者也。

穿衣吃饭,解决温饱问题,是老百姓生活最根本的大计,也是最基本的要求。他认为提出解决衣饭等日常生活问题的建议,是“迩言”、“善言”,作为好的统治者就应该很好察听。

李贽在揭露批判理学家们“道心”、“天理”等的说教时,公开宣称“自私”是人的天性,“无私”则无心”。他说:

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如服田者,私有秋之获,而后治田必力;居家私积仓之获,而后治家必力;为学者利进取之获,而后举业之治也必力。此自然之理,必至之符,非可以架空而臆说也。

李贽认为人类一切活动,都出于自私自利的动机。他把封建社会地主、官僚的贪欲、权势欲和农民、手工业者等劳动人民所具有的私有心理,都等同地看成为人类的本性。这种利己主义的人性论,显然是错误的。

李贽主张“道不虚谈”、“学务实效”,对历史上变法图强的人物加以表彰,认为他们“各各有一定之学术,各各有必至之事功”,李悝变法“行之魏国,国以富强”;吴起变法“用之魏则魏强,用之楚而楚伯”。

李贽对孔孟传统思想和程朱理学的批评非常广泛,也很尖锐深刻,言论十分大胆。这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是少有的。

明代思想家李贽为何颇受争议他有哪些惊世骇俗的言论

我在前天《李贽藏书为什么不出版》的问答中己经涉及到此问题。今天结合此问再作回答。

李贽是明朝后期的进步思想家,主要著作有《焚书》、《藏书》、《续焚书》、《续藏书》等。

李贽曾做过云南姚安知府,五十四岁起辞官不做,过着独居讲学的生活。他与封建正统思想格格不入,曾以“异端“自居,具有极大的叛逆性和顽强的战斗性。

首先,他猛烈抨击了程朱理学和伪道学。他认为程朱理学将天理同人欲对立起来是错误的。他说:“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他认为私欲是人所共有的,圣人也不例外。所谓“阳为道学(理学),阴为富贵“的道学家是伪君子,是“被服儒雅,行若狗彘“。他在写给耿定向的《答耿司寇》中说:“试观公之行事,殊无甚异于人者。人尽如此,我亦如此,公亦如此。自朝至暮,自有知识以至今日,均之耕田而求食,买地而求种,架屋而求安,读书而求科第,居官而求尊显,博求风水以求福荫子孙。种种日用,皆为自已身家计虑,无一厘为人谋者。“指出那些开口为他人的人,其实是自私自利之徒。他揭穿那些伪道学面貌时,真是针针见血,淋漓痛快。

其次,他反对迷信孔子,不能以孔子的是非作标准。他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他还认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这就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统治的等级制度,以及维护封建统治的特权思想和宿命论观念。

第三,他支持当时社会经济中出现的新因素,违背了封建统治者的意愿。他认为工商业者开采矿藏,“曰入商贾之肆,时充贪墨之囊“,对官私都有好处;商人“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对发展生产有作用,并不是那么“可鄙“。他的这些见解代表了市民的要求和观点,与当时的统治者也是对立的。

第四,他反对八股文和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他提出了文学的“童心说“,认为“天下之至文,未有不出于童心焉者也“。也就是说文学要有真实的思想感情,不得以时势先后论优劣。“诗何必古选,文何必先秦“。他的这些言论,对八股文和拟古主义者是个打击,也从而打破了封建士大夫对文学的传统偏见。

综上所述,他的思想大胆解放,战斗性强,有些言论确实惊世骇俗。因此,他颇受争议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特别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